四川茂县羌绣传承人:一针一线绣万千世像
三十多年前,李兴秀靠着一块纸板,一支圆珠笔和三尺粗布,组成简陋的绣花台,开启羌绣传承之路。如今,李兴秀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
中国鄂温克族指尖盛开的“太阳花”:走出部落世界青睐
从“小部落”到“大世界”,乌仁和艾吉玛正在让鄂温克民族非遗技艺大放异彩。如今,母女俩在当地率先建立起“太阳姑娘”非遗体验馆,以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关注其民族传统文化,探索出文化传播与旅游产品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匠人匠心︱叶建明与杭州“丝绸画缋”
叶建明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画缋”的第四代传承人。积数十年丝绸加工实践经验,让叶建明成功恢复并量产古代丝绸美术技艺“丝绸画缋”,为保护传统技能和非遗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西藤县:追梦年轻人传习舞狮非遗技艺
我国舞狮历史悠久,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往往以此助兴。广西藤县舞狮属于我国舞狮技艺中的“南狮”,是融舞蹈、音乐、武术、技巧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传统,尤其以高桩舞狮的独桩挟腰转体450度等绝技名扬海内外,享有“世界狮王”美誉。
将热爱进行到底——73岁的铁枝木偶戏传承人故事
2011年揭阳铁枝木偶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俊龙是这一项目的省级传承人。
非遗日颐和园真的恋上了京剧
6月13日是“文化与非物质遗产日”,北京青年报与北京京剧院、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共同策划了特别活动“非遗日的穿越,当颐和园恋上京剧”。
黎锦光辉艳若云(薪火相传)——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十年保护之路
被古人誉为“黎锦光辉艳若云”的黎锦,我们很难说就已认知深透。仅看其纹样图案的形式及蕴涵的历史、民族、文化、风俗、人生奥秘,寄寓和体现的黎族妇女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意象和艺术表达的深邃、丰富及高度的概括力,都需要以敬畏之心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银花丝编织蓉城记忆
道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河北广宗:“非遗 扶贫”拓宽致富路
河北省广宗县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推广“非遗 扶贫”模式,带动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传承创新 云上非遗 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即将盛大上线
今年四川将联合阿里、京东、拼多多、东家、快手、美团、苏宁等10余家电商平台举办首届“四川非遗购物节”,非遗创新探索“云消费”、“云体验”的发展新业态。
段丽珍:让阿拉善仿古地毯绽放异彩
阿拉善仿古地毯以精细独特的做工、淳朴优美的图案著称,它继承了阿拉伯和京式宫廷地毯的传统技法,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传统非遗技艺:在“云”上焕发生机
吕敏是天津市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巧妹红妆绳艺”代表性传承人。疫情期间,她把一根根红绳系上“云端”,通过直播传播中国结编织技艺。
重庆开州:传承非遗汉绣 绘出美好生活
近年来,重庆市开州区针对在家留守妇女、贫困人群开展非遗汉绣培训,设立汉绣培训中心,累计免费培训开州汉绣绣娘2000余人,并开发出汉服绣品、挂画绣品、台灯绣品等文创产品,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海南临高人偶戏:人偶同演传承非遗
海南临高人偶戏起源于南宋,发展至今已有800余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戏特点是演员与木偶同台合演,互为一体,以琼剧唱腔与表演为基调,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 每逢重大节日,临高县的村民都邀请人偶戏剧团去村里演出,热闹非凡。
非遗传承人为孩子办起云课堂
一枚蛋壳,一支画笔,一位聚精会神伏案创作的老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蛋绘制)传承人赵伟家中最常见的画面。
闽台连线直播“非遗”——传承中华文化之美
在两岸同源的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禅和乐古乐的伴奏下,福州会场嘉宾按传统三献礼向临水夫人献祭行礼。
“80后”非遗传承人:把藏服做成时尚界的宠儿
2019年,周永拉毛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玉树传统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跟着非遗游武威:凉州攻鼓子
攻鼓子是一种器乐和舞蹈结合的古代民间乐舞,它不仅体现了鼓威武浩大的特点,还体现了击鼓的西北汉子的阳刚之气,它是鼓和舞的结合,是人和魂的深化。
以“非遗”之美感恩母爱!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很多的妈妈感受到孩子浓浓的爱,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妈妈的爱。把自己亲手制作的“非遗”工艺品——布贴画送给妈妈们,祝她们节日快乐!
“90后”非遗传承人杨昌芹:让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
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产业,才能有别于城市也有别于其它乡村,产生独有的魅力和市场的竞争力。“要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必须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当地的特色资源,这样远比直接用金钱帮助他们更有意义。”
(上合天津峰会)古韵新声:“上合时间”里的津门非遗
(寻味中华|非遗)蒙古族搏克:摔跤之力在腰,决胜之智在心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