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传承尺八古乐器制作技艺
尺八是中国古代传统竹制吹奏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
从屋檐到案头,“刻砖刘”重焕生机
“刻砖刘”的始祖,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马顺清,其外孙刘凤鸣是天津第一代专业砖雕工匠,他发明的“贴砖法”被后来的天津砖雕匠人广泛使用。
“活起来”的甘肃非遗,离“火起来”还有多远?
非遗的科学保护是非遗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恰是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
重焕光彩的珐华技艺
珐华,又名法花、法华,是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一种彩釉器,曾在山西东南部地区广为盛行。
中国夏布远销日韩 伴随当地人的一生
夏布,俗称麻布,是用苎麻纤维编织而成。在重庆荣昌,苎麻、夏布生产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为皇家贡品。夏布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纪录片《过年的画》聚焦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发源于明代,在4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工序流程,体现出其独特的刻、绘结合的工艺特色。
辽宁刻瓷非遗传承人:一凿一刻间传递中国传统文化
“刻瓷”被称为瓷器上的丹青,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融笔、墨、色、刀为一体的传统艺术。
韶关南雄打造采茶戏《魂牵珠玑巷》 讲述珠玑巷人南迁故事
粤北采茶戏是韶关市国家级非遗项目,是广东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旧称唱花灯、唱花鼓、采茶戏、大茶或“三脚班”,是在粤北山歌和民间山调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和湖南益州民间艺术精华创造而成的地方民间主要戏曲。
剪纸艺术在武汉城市圈校园大受欢迎
雕花剪纸作为孝感市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非遗项目,是孝感的一张文化名片。
反排木鼓舞:文化自信与传承坚守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的祭祀性民间舞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流传于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的贵州台江,是“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中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二十四节气,是一张能“听到”的课程表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福建福安幔帐戏:一个艺人一副戏担
福安市的幔帐戏也称“布袋戏”,肇始于清末民初,其操偶之单行,戏具之轻巧,流行于乡镇村落,具原生态之演出模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西藏达孜:让非遗活态传承
白纳锻铜技艺发祥于西藏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 焕发生机
当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恢复传统剧目演出、开设免费“周末剧场”等方式,让居民领略传统非遗的魅力,让古老的提线木偶焕发生机与活力。
见证南北文化交融 山西文水“采茶调”的前世今生
磕板采茶调是流行于文水县马东村及周边县村的一种民歌小调。文水县文化部门相关资料记载,马东村自古是南北贸易和军事交通的重要通道,明清时期,南北茶运客商云集于此买卖交易,在贸易交流过程中,文化随之渗透交融。
世界级“非遗”格萨尔藏戏 《赛马称王》唱响北京助力冬奥
藏戏《赛马称王》的剧本节选并改编自《格萨(斯)尔》,这部全世界最长的史诗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雄安“非遗”传承人话创新:望芦苇助力雄安发展
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人大代表杨丙军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芦苇画将雄安的风貌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希望利用芦苇助力雄安发展。
非遗竹刻入画来,国漫《咏梅》演绎“美哉,中国风”
国家级非遗嘉定竹刻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嘉定竹人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年画村 年味浓
绵竹木版年画久负盛名,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齐名,享有“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之美誉,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非遗文创“景泰蓝和田玉冰壶”:传统手艺镶嵌冬奥精神
作品以冬奥会冰壶比赛所用冰壶造型为呈现方式,以和田玉石和百克足银为主材,巧妙融合了景泰蓝制作和北京玉雕两大特有的国家级非遗技艺,其图案、寓意、选材和做工结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了冰壶项目和冰雪运动,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
蛇年非遗文创产品掀起消费热潮
弘扬北疆文化 讲好鄂托克故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独特的文化符号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