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飞来峰造像是中国现存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造像群之一,是藏汉艺术在江南的汇聚之处。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暨开班典礼于27日在阿坝州理县举行。
隐元禅师像“探亲”讲述了怎样的日中交往故事?
黄檗文化在日本的兴盛,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和辐射力的一次充分彰显,推动了江户时代日本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形塑。
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爱国爱教是佛教中国化方向
10月1日,中国佛教梵呗艺术团演唱的《七律—贺华诞》在朋友圈刷屏。
考古发现明确辽上京西山坡佛寺遗址布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西山坡佛寺遗址是辽上京皇城内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遗址,因位于皇城西部地势较高处而得名。
福建佛学院院长两本新著在台湾出版
本性法师这套“身心灵散文”丛书,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以禅法思维、禅意心态,理解人生,感悟生命,书写生活。
中国福建黄檗山万福寺致贺日本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开山360周年
6月17日是日本京都黄檗山万福寺开山360周年大典,中国福建黄檗山万福禅寺住山定明大和尚率两序大众,为纪念隐元祖师的开山伟业,送去美好的祈愿和衷心祝福:恭祝贵寺法务昌隆,阖山僧众六时吉祥。
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时隔15年后重新对外开放
时隔15年后,四川峨眉山最高峰万佛顶重新对外开放。
班禅赴上海、安徽参访并开展佛事活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协西藏分会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本月7日至20日赴上海和安徽参访,行程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佛事活动两大主题展开。
藏传佛教第十七届“拓然巴”高级学衔授予仪式在北京举行
藏传佛教学衔制度自2004年开始实施。截至目前,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共培养了273名“拓然巴”高级学衔获得者,覆盖藏传佛教各教派140余座寺庙,已经成为藏传佛教界的中坚力量。
敦煌莫高窟25个佛塔遗址启保护修缮
莫高窟现存佛塔中,即有因散文《道士塔》而闻名海内外的道士塔。
2021厦门佛事用品春季展荟萃各派佛造像艺术精品
2021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春季)展览会(简称“厦门佛事用品春季展”)6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启幕,历时5天的本届盛会,荟萃来自世界各地、各派佛造像艺术精品,备受业界关注。
生活需要仪式感
清供源于佛供,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寺院里的佛光,一片澄明。
福建渔女朝圣“妈祖故里”湄洲岛
27日,“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在福建湄洲岛继续举行。来自各地妈祖文化敬仰者在妈祖故里秀出独具特色的服饰和阵头表演,其中福建“三大渔女”各美其美,汇成靓丽风景线。
海南宫庙赴“妈祖故里”进香
妈祖诞辰1061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妈祖故里”湄洲岛开展的“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进入高潮。前来谒祖进香的宫庙代表中,不乏前来取经“活态传承妈祖文化”的朝圣者。
天津复查和新发现近600尊摩崖造像,刊刻年代多为辽代
复查和新发现的摩崖造像类型全、内容题材丰富、空间分布和年代相对集中,展现了辽代以来天津北部地区佛教石刻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和传承,丰富了天津市石窟寺(石刻)的题材类型和文化内涵,无论对于辽代佛教考古,还是中国佛教考古学研究,都具重要意义。
河北黄骅完成对60余尊北朝石造像数字化保护
这批石造像填补了文献记载中北朝时期古黄骅地区佛教信仰的空白,为研究北朝时期河北东南部与山东邻近地区的佛教信仰及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清静清雅供清玩
所谓“清供”,即“清雅之供品”,由佛前供奉花果而来,继而每逢节日、祭祀之时,则有摆放鲜花、水果、膳食、香火等之习俗。
云南大理发现南诏时期官家寺庙建筑群
日前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大理市五指山遗址发现主体遗存为南诏时期的官家寺庙建筑群,进一步揭示了南诏寺庙布局特点和窑业生产状况,属近年来南诏考古新发现。
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首次全部整理出版
历经15年编纂,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与中国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编纂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日前首次全部整理出版。
弘扬北疆文化 讲好鄂托克故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独特的文化符号
享优雅时光 品地道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