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非遗传承人李丽:数百年大本曲唱出时代新声
大本曲是白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说唱曲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广泛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周边地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根本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甘肃岷县:民间百年铜铝铸造融藏汉文化谋新径
岷县铜铝铸造技艺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经塑模、修模、刻花、合模、浇铸、抛光等十几道工序。
当古老非遗遇上美丽风景 传统手工艺品成热门旅游产品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既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也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于2月16日至20日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年会以“打造非遗年度名片、绽放非遗绚丽色彩”为主题,包括开幕式、非遗展演、非遗论坛等活动。
刻印之间演绎古韵 木版年画非遗传承
童寿记木版年画始于1910年,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扛起板凳舞长龙
2008年,徽州板凳龙先后被列入市级和省级非遗名录。
尼西黑陶见证藏族民众生活之变
“尼西黑陶是藏族黑陶的一种,制陶工艺传承两千余年,是藏族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
孔子文化节上的“山东手造”
在“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手造·山东手造”精品展上,众多民间工艺非遗传承人带来了不同载体、形态以及表现形式的孔子造像,惟妙惟肖,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近日由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出版发行。
119幅绵竹木版年画精品亮相河北武强 展现独特艺术魅力
绵竹木版年画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历史悠久,以手工彩绘为主要制作方式,制作工艺包括制粉笺纸、起稿、刻版、印墨、上色、印花等工序。
组图: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开馆
北京金漆镶嵌艺术博物馆正式开馆,北京再添一座非遗主题博物馆。
全国木偶皮影艺术在广西展演 传承古老技艺
由国际木偶联会中国中心主办的第八届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在广西南宁开幕。
“武”动暑假 乐享非遗
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是“中国梅花拳文化之乡”。暑假期间,当地许多青少年坚持习练梅花拳,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承非遗文化。
以陶为纸书乡愁
生活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碗窑村的徐荣洪是当地徐家窑的第五代制陶艺人,也是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人。
锦绣汇椰城
为期四天的“锦绣世界——202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在海口会展工场开幕。
从琉璃世家走出来的“Z世代”女孩:在传承中创新
对于“新匠人”张珺靓而言,踏入“非遗传承路”是偶然,也是必然。
石家庄“非遗”传统服饰手工技艺:霓裳新韵 国潮之美
她在致力于现代审美观念和传统技法的融合时,大力推广非遗服饰文化,使传统服饰在现代生活中焕发魅力,成为国潮新时尚。
近百名外籍专家感受中国非遗
千百年来,积淀深厚的瓯越大地孕育出了绚丽多彩、魅力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嘉年华”
6月11日至14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中山)暨石岐龙舟文化周系列活动(简称“广东主会场”)在中山市举行,为市民及游客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嘉年华”。
蛇年非遗文创产品掀起消费热潮
弘扬北疆文化 讲好鄂托克故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独特的文化符号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