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澄泥砚传人的传承和创新
记者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传承人张慧,聆听她与澄泥砚之间创新与传承的故事。
《古韵新声》再“上新”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从文化标本到现代艺术 古老非遗焕发新生
非遗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从而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基础上,不断促进非遗的创新发展。
美好非遗丨武汉剪纸:活用六技 妙手生花
我国各地的非遗项目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其精巧的技艺、精美的产品,更是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
四川眉山普查收录二百余个非遗项目
眉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古城。
河北玻璃油画技艺传承人:澄澈匠心守护40余载
裴小苓跟随父亲裴景纯学习玻璃油画技法,为它守护40余年,文安玻璃油画制作技艺也因此被列入廊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南省非遗美术作品展开展 展出106幅作品
“锦绣丹青 源脉传承——海南省非遗美术作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共展出106幅作品。
两代雕刻师的皮影情缘:做好“守艺人”,用传统刻刀展现中华文化
华州皮影诞生于秦汉,完善于隋唐,流传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被誉为“世界电影鼻祖”。2006年华州皮影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毛南族傩文化历史悠久,傩面是毛南族傩舞、傩戏等民族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
非遗西双版纳象脚鼓舞:传承中探寻走向潮流新出路
象脚鼓舞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舞蹈之一,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流传于中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在东南亚国家也有不同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莫砺锋讲唐诗课》:两代学人与宋代诗词的两门“课”
我接受出版社的约请编成本书,并不避重复而题作《莫砺锋讲唐诗课》,以展示本书与程先生《唐诗课》之间的渊源关系,并表示对先生的感激与怀念。”其实,我也应该编写一本专讲宋诗的书,它同样能展示我与程先生的学术渊源。
杭州临安:非遗技艺雕精彩亚运
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安人,鸡血石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与儿子钱友杰以亚运为主题,历时9个月创作了一组跆拳道、摔跤比赛石雕作品。
新疆非遗“刀郎文化”焕发新魅力
刀郎人酷爱音乐和舞蹈,据称始自于刀郎人的狩猎文化。
千年非遗进都市 刺绣“活化石”受“Z世代”热捧
作为国家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与马尾绣为伴50余载。
云南“非遗盲盒”直播吸睛:打开“意想不到”的华宁陶
从2021年3月起,舒文照和他的团队开始通过互联网推广华宁陶,通过集文化科普、开窑体验、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直播模式,在“云端”打造华宁陶“非遗”展馆。
广西手工制匾爱好者:朴实木板“划刻”出厚重历史
中国牌匾艺术源于商周,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承符号,一块厚重的牌匾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述说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藏羌织绣传承者杨华珍:飞针走线“闯世界” 讲好传统非遗当代故事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二者均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钟连盛张铁成联袂创作玉璧景泰蓝首发 开启两大非遗技艺对话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源于波斯,后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于明朝景泰年间盛行。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女孩制作“非遗版星空”帮王亚平女儿“摘星”
在星空染布的背景下,这颗挂满星星的树显得格外梦幻,换上苗族盛装的潘雪,在“星空”中仿佛化身成一名宇航员自豪地遨游着,在“星空”中摘取一颗一颗的星星。
“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蛇年非遗文创产品掀起消费热潮
弘扬北疆文化 讲好鄂托克故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独特的文化符号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