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古韵新声》再“上新”

时间:2022-06-13 19:00:2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吕 帆

端午,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6月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端午节目,以“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形式,在一物一曲中挖掘意蕴悠长的端午文化,于一诗一会间追寻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

  图为《古韵新声》端午节目中,“楚辞之祖”与“乡愁诗人”同台对话。

在文化与文艺的交织共鸣中,屈原名篇《楚辞·渔父》与改编歌曲《沧浪行》相映成趣,AR虚拟技术带领观众一览楚地江畔;舞蹈《飞龙在天》将文物《九龙图》“一键激活”,生动呈现华夏民族对龙图腾崇拜的悠久历史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杂技《五色缕》结合古画《端阳故事图·系彩丝》中的“放大版”五彩绳,体现出人们祈福纳吉、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谢安赠扇”的故事引出舞蹈《扇舞仁风》,展现赠扇扬仁风的品质与精神。节目尾声,一场跨越时空的创新呈现让很多观众顿时“泪目”。节目组设计“楚辞之祖”与“乡愁诗人”同台对话,共诉《归乡》。这份延绵2000余年的家国情怀让网友感叹:“曾熟读的诗句,今天才真正读懂”。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如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此前,《古韵新春》、《古韵新声》清明节目“文化访谈开先声,古风乐舞叙风貌”的创新模式已获观众点赞,“赏歌舞、提审美、长知识”成为年轻观众的共识。此次《古韵新声》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底蕴,结合文艺节目生动、唯美的表达优势,再次做出了文化传播的有益探索。

  文明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小到香囊里装什么香料,大到文脉赓续、民族气节,《古韵新声》聚焦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对接,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理解: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节日既奔涌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也不断注入着新的时代内涵,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

(文/吕 帆)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非遗    
0

《古韵新声》再“上新”

时间:2022-06-13 19:00: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吕 帆

端午,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6月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大型文化系列节目《古韵新声》端午节目,以“文物展演+文化访谈+古风乐舞”的形式,在一物一曲中挖掘意蕴悠长的端午文化,于一诗一会间追寻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

  图为《古韵新声》端午节目中,“楚辞之祖”与“乡愁诗人”同台对话。

在文化与文艺的交织共鸣中,屈原名篇《楚辞·渔父》与改编歌曲《沧浪行》相映成趣,AR虚拟技术带领观众一览楚地江畔;舞蹈《飞龙在天》将文物《九龙图》“一键激活”,生动呈现华夏民族对龙图腾崇拜的悠久历史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杂技《五色缕》结合古画《端阳故事图·系彩丝》中的“放大版”五彩绳,体现出人们祈福纳吉、长命百岁的美好愿望。“谢安赠扇”的故事引出舞蹈《扇舞仁风》,展现赠扇扬仁风的品质与精神。节目尾声,一场跨越时空的创新呈现让很多观众顿时“泪目”。节目组设计“楚辞之祖”与“乡愁诗人”同台对话,共诉《归乡》。这份延绵2000余年的家国情怀让网友感叹:“曾熟读的诗句,今天才真正读懂”。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如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此前,《古韵新春》、《古韵新声》清明节目“文化访谈开先声,古风乐舞叙风貌”的创新模式已获观众点赞,“赏歌舞、提审美、长知识”成为年轻观众的共识。此次《古韵新声》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底蕴,结合文艺节目生动、唯美的表达优势,再次做出了文化传播的有益探索。

  文明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小到香囊里装什么香料,大到文脉赓续、民族气节,《古韵新声》聚焦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对接,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深刻地理解:包括端午在内的传统节日既奔涌着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也不断注入着新的时代内涵,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

(文/吕 帆)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