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刀郎文化”焕发新魅力
刀郎人酷爱音乐和舞蹈,据称始自于刀郎人的狩猎文化。
埃及卢克索:帝王谷里“炫彩”的法老陵墓
帝王谷位于埃及南部古城卢克索,是古埃及众多法老陵墓的所在地。
河北涿州发现唐宋钱币窖藏 出土古钱币4000余枚
该市松林店镇艾潮村在施工时发现一处唐宋时期钱币窖藏,出土古钱币4000余枚。
千年非遗进都市 刺绣“活化石”受“Z世代”热捧
作为国家级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宋水仙与马尾绣为伴50余载。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保护注入科技“呵护”
嘉峪关,中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50年的历史,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古称“河西第一隘口”,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后赤壁赋》中的鹤
此画现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是一幅国宝级的名画。
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这个特展——一日览尽千年画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匠心“复活”古钟表,在滴答声中感受文化传承
2014年,古代钟表修复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非遗盲盒”直播吸睛:打开“意想不到”的华宁陶
从2021年3月起,舒文照和他的团队开始通过互联网推广华宁陶,通过集文化科普、开窑体验、电商销售于一体的直播模式,在“云端”打造华宁陶“非遗”展馆。
广西手工制匾爱好者:朴实木板“划刻”出厚重历史
中国牌匾艺术源于商周,始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传承符号,一块厚重的牌匾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述说着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藏羌织绣传承者杨华珍:飞针走线“闯世界” 讲好传统非遗当代故事
藏羌织绣是“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和“羌族刺绣”的合称,二者均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钟连盛张铁成联袂创作玉璧景泰蓝首发 开启两大非遗技艺对话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源于波斯,后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于明朝景泰年间盛行。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苗族女孩制作“非遗版星空”帮王亚平女儿“摘星”
在星空染布的背景下,这颗挂满星星的树显得格外梦幻,换上苗族盛装的潘雪,在“星空”中仿佛化身成一名宇航员自豪地遨游着,在“星空”中摘取一颗一颗的星星。
天空之眼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呈现了东方文化的悠久与连续,其独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非遗”技艺活力再现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百姓日常,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
千年题刻,水下重现
白鹤梁原址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天然石梁,位于涪陵城北长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是以石鱼作为枯水水标的古代水文站。梁上现存165段题刻,记录了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长江枯水年的水文资料和大量历史名人的诗词真迹。
百年烽燧考古 还原千载河山
文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载体,烽燧出土文书可谓‘一字千金’。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是近年来中国边疆考古、丝绸之路考古、长城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意义深远。
河北石家庄:传承尺八古乐器制作技艺
尺八是中国古代传统竹制吹奏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
弘扬北疆文化 讲好鄂托克故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独特的文化符号
享优雅时光 品地道非遗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