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56年,送话剧下乡36载,王志洪—— “老乡的称赞,是对我最好的奖赏”(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王志洪,北京人,1941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1964年到宁夏话剧团工作至今,1983年至2004年任宁夏话剧团团长,后被返聘为话剧团艺术顾问。他带领宁夏话剧团大篷车行走80多万公里,演出8000余场,观众上千万人次。其作品《梅家小院》《宁夏好人》等曾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个人曾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
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两季实现亩产超1500公斤
11月2日,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传来消息:由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测产结果公布,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达到1530.76公斤,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记者跟随一线人员,实地探访第七次人口普查—— 查准查实,摸清人口家底
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启。记者跟随一线普查员,对此次人口普查进行实地采访。与以往不同,今年入户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方式开展,直接实时上报数据。通过细致划分普查区域、运用大数据比对核查等方式,确保普查登记真实准确、不重不漏。
记一位志愿军老兵:中国安全驾驶汽车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七十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入朝开始到1958年回国,当年参战的二百多万人许多已经不在了,尤其是父亲他们第一批参战的就更少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更是屈指可数。我想应该把这些个人的历史印记留下来,国家的历史就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历史构成的,今天我们能在这里享受和平,放飞理想,是因为有那么多前辈为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为中华民族而战斗的老兵!向老兵致敬!
耄耋老人初心不改 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王振美
他60多年来初心不改、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报效乡梓,于92岁高龄时毅然捐出自己积攒的50万元积蓄,设立“振美教育基金”,助力家乡脱贫攻坚和教育事业。
刘庆邦: 用虚写之光照亮现实生活
深厚的生活积淀让刘庆邦写起矿工生活如同信手拈来。他曾在河南的一座煤矿工作生活过9年,在井下打巷道、挖煤、开运输机是他那时候的日常工作,后来还在煤矿娶妻生子。刘庆邦说:“我在井下干活儿时,不但每天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有时还会遇到片帮、冒顶等地压造成的灾害,我与工友在同甘苦、共患难的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守边固边兴边 建设小康家园
国强边陲兴,今昔沧桑巨变,党的好政策让玉麦人扎根在这里守边固边兴边,把这个喜马拉雅山下的边境乡镇建设成为宜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山西昔阳县—— 小小仿真花 脱贫管大用
仿真花产业也为一些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的人,提供了脱贫增收的可行路径,提振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陕西神木80后农民工李小刚—— 工地朗读 分享快乐(链接)
虽然初三没毕业就进城务工,但读书和朗读一直是李小刚丢不下的爱好。去年,工地上两米高的砖头堆引发了他的联想,“嘿!这不就是书架嘛!”李小刚把砖头翻开,为大家读了一段文字,有些磕磕绊绊,远不及现在朗读得好,而这就是他鼓起勇气录下的第一条朗读视频,“‘砖’为你读诗”也成了他的标志。李小刚说:“本是自娱自乐,看到这么多人喜欢,让我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
歌唱“扶贫路上”第一书记
《扶贫路上》历时2年创排。2018年7月,文旅部组织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奔赴广西百色开展创作采风活动,艺术家们深入扶贫一线,先后到百色7个县(市、区)的26个扶贫点,近距离感受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后的变化。
“少东家少掌柜”续写晋商故事?
晋商已成往事,但晋商创造的商业文化仍有不少值得今人总结弘扬,晋商的后人们仍在祖先的土地上生活。程怡钢和庞中元们所做的,就是追寻先人足迹,试着续写前辈的故事
裁判“黑旋风”:见证比武场上消防员训练成长的过程
消防员的比武竞赛,从类别划分:分为支大队、骨干队、普通队、专职队、信通队、装备队等,从项目划分:细化到各类救援操法。做了14年的裁判,杨永华最大的感受就是比武竞赛越来越贴近实战,也更注重作战训练的安全性。
安徽蒙城:“文化惠民”加快脱贫进程
“叠个千纸鹤再系个红飘带,愿善良的人们天天好运来,你勤劳生活美……”每天晚上6点多,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陶庙社区居民活动广场都传出阵阵动人的旋律,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
凤阳张新光:接棒扶贫 收获群众的笑容
在一年多的扶贫时光里,我最大的快乐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最大的收获是见到群众笑容满满。
考古学家谭维四逝世 曾主持发掘曾侯乙墓
谭维四毕生从事文博工作,组织完成多次文物普查,主持发掘或组织领导发掘了随州曾侯乙墓、江陵楚郢都纪南城、凤凰山秦汉墓一系列重要的古文化遗存,为湖北文博事业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78年主持发掘曾侯乙墓,他任整理小组组长组织编写了《曾侯乙墓》考古报告,该报告荣获“夏鼐考古学成果奖”。他还主持了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项目。
每一封书简,都是一座精神丰碑——读《战“疫”书简》有感
《战“疫”书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事不避难,奋勇担责,众志成城。一封封书简,把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熔铸成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图片故事】老汉的“长城瘾”
65岁的张鹤珊是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村民,他从23岁起开始守护着村子附近的明长城,至今已有42个年头。
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献展在沪开幕
孙中山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曾在上海留下诸多精彩华章。
《白求恩大夫》照片背后的故事
白求恩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深入前线救治伤员、忘我工作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中国人民心中。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画“导航寻宝” 图
寻找到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发现之一。为他们“导航寻宝”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画。
光明文化周末:我的一段红色情缘
跟着赛事去旅行:艺术赛事+文旅协同发展
中国(枣庄)塞拉利昂经贸投资合作论坛举行
多年深厚积淀 捷宝国际推出影视直播专用灯MarsM200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