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我要用全部心力歌唱大地和人民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陶行知:一位文化巨人的四个世界
文化与教育犹如孪生兄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文化的传承与进步离不开教育的作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也有赖于文化的支撑。文化与教育总是在不断适应与耦合中实现共生共荣的目标。
张天彤: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这些质朴、自然、豪放的民族音乐,表达的是民族的共同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共同的理想追求,承载了大量的民族历史文化记忆,成为群众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廖昌永:别把音乐分成高级低级
作为一个音乐家,不能把自己圈在舒适圈里,长久之后,对自己的艺术事业的发展其实没有好处。所以我很珍惜每一种舞台给予我和观众交流的这样一个机会。我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门类的、更多样式的音乐作品、文艺作品。
“律动锦江-成都城市生活艺术季“作品全球征集进行时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共九所高校推荐的的优秀学生代表及青年艺术家齐聚成都,积极参与此次为期六天的驻地交流活动。
“茶痴”林贞标将半生经验凝练成书 好茶根本标准在于“自然”
有“茶痴”美誉的林贞标,将他行走“茶之江湖”20多年的点滴感悟凝聚成了新书《玩味茶事》。
吴樾:一直在往最高的艺术境界去奔
这些年,吴樾在台词、表演上不断努力学习和突破自己。
来自菜场的生活记录者陈慧:摆摊十余年出版2本书籍
举行的第七届浙江书展上,浙江余姚“菜场女作家”陈慧接受采访时表示,生活给予她很多灵感,而她恰好把这些灵感抓住了,“我在菜市场不是去体验生活,首先是谋求生活,在这同时,我会用心记录,并形成文字。”
专访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是国家的强大在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麦家的作品从杭州一隅走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想走出去,既需要作家一支笔,也需要有国际传播的视野和能力。而其大背景,则是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作家王梓夫:走运河、写运河的“漕运史公”
舟楫千里,贯穿南北,运河汤汤,文脉悠悠。北京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大运河在通州流域面积达189.9平方公里,长度近60公里。
生命追着信仰 岁月披上光芒——访《追随》曲作者孟文豪
《追随》开始歌名为《追》,后改为《追随》,立意更加明晰。2020年,歌曲入选中国音协主办的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19年度优秀歌曲名单。
孙惠芬首部儿童文学作品《多年蚁后》在京首发
《多年蚁后》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孙惠芬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童童的男孩,偶然间与一只蚂蚁成为朋友,获得抗拒孤独的力量,内心逐渐强大的暖心故事,是一本叙事巧妙、充满哲思奇想的童话作品。
当一位作家住进精神病院 李兰妮用生命书写真情实感
举办本次分享会,意在凝聚社会范围内的更多善意,减少大众对于精神病院、精神疾病的诸多误解,为旷野中的人们带去一缕光。
“裕固族博士”玛尔健:用声乐讲草原的故事
中国裕固族总人口仅1万多,主要聚居在肃南县。在这里,每1000人中就有了1名博士,每100人中就有1名硕士。当地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县裕固族博士已有15人,玛尔健是其中的博士之一。
新专辑《飞狗》出炉 60岁崔健 音乐不曾止步
1961年出生的崔健,今年60岁了。在他步入花甲之年时,新专辑《飞狗》出炉。
第五代“江姐”王莉用百场演出诠释民族歌剧《江姐》的传承创新
女高音歌唱家伊泓远、王莉和王莹分别领衔三场的主角“江姐”。
“好声音”铁柯楠:唱喜欢的歌,过想要的生活
上周五播出的《2021中国好声音》第四期,来自河南的24岁小伙儿铁柯楠,用自己质朴诚恳的声音征服了观众。
王姬:我的人生不为别人而活
事业能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王姬早已放下,她认为工作上再成功,都比不上让家人开心而获得的愉悦感,她很庆幸这些年终于看清楚了一些问题,在某些选择上能够主动、全然地守护家人。
史可:以纯粹之心演戏
由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4次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创作的《榆树下的欲望》,被誉为“美国第一部伟大的悲剧”,它激烈的戏剧冲突和对人性的启发思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戏剧人,被认为是经典中的经典。
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只要党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就要发好光和热
他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演员、导演蓝天野。6月29日,94岁高龄、满头银发的他,作为戏剧界唯一代表荣获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光明文化周末:我的一段红色情缘
跟着赛事去旅行:艺术赛事+文旅协同发展
中国(枣庄)塞拉利昂经贸投资合作论坛举行
多年深厚积淀 捷宝国际推出影视直播专用灯MarsM200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