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琐末细事,到生命内省
作者:路来森
《暖梦》是“慢读译丛”之一,是日本代表性小说家夏目漱石鲜有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收入从未译介过的《永日小品》的大部分、《往事漫忆》的全部及一些散篇译作。而这两部分,从内容到风格,却是全然不同的。
《暖梦》[日]夏目漱石陈德文 译花城出版社
《永日小品》可以说是夏目漱石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
1909年,夏目漱石开始写散文随笔《永日小品》,并于《朝日新闻》上连载。《永日小品》以记叙日常琐事为主,举凡人情往来、家庭生计、朋情交际、读书属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末细事,皆在其书写范围。
就其总体风格,可概括为两大特点:
其一是素材多取之于“日常生活”,不求“异”,多是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时、一物、一景、一境或者一点感受而写。视角小,内容集中而紧凑,常常能起到“窥斑见豹”或者“以小见大”之功效。于普通、平凡中,见真情,见真性,见人格,见奇异,见伟大。看似简单,但娓娓叙来,靠情景氛围、细节描写、感受感悟取胜,故而,很是彰显作者“大巧若拙”之文学功力。
其二是散文写作的“小说化”。多数文章,人物、故事、情节一一具备,只是在性格塑造方面,没有为人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长度,故而略有不足。文章中,作者更注重场景化、氛围化、情绪化和情感化,主观感受性特别强。个别篇章,如《暖梦》《印象》等文,甚至还运用了一定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凸显个人的“主观感受性”。
可以这样说,在《永日小品》阶段的写作中,夏目漱石将自己的生活体察,置身于广泛的社会之中,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的记叙和描写,具体而深刻地描绘了明治时代的社会众生相。
就文章内容的情感基调而言,《永日小品》不少篇目和鲁迅笔下的小说风格极为相似,实写的人情物事淡而有味,虚写的文字想象奇诡、丰富,笔墨轻松自然,行文游刃有余。大多格调明朗,清新自然,活泼有趣,别具一方胜境。
1910年6月,夏目漱石罹患胃溃疡住院,8月到修善寺作异地疗养,病情日渐危笃,这段养病的生活,在日本文学史上称作“修善寺大患”。这期间写的作品,则结集为《往事漫忆》。
“往事漫忆”亦不妨称之为“病中记忆”,是作者病中住院期间所写的记忆性文章:生病的经历、切身的痛感,所读、所忆、所思、所感等。正如作者在《往事的情趣》一文中所写的:“我想将自己患病的经过,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内心的生活,片段地、无秩序地叙述出来。”又说:“《往事漫忆》只不过是平凡而低调的个人卧病中的抒怀和叙事。”
此两节话,实际上界定了《往事漫忆》一书文章的写作特点:其一,主要记叙自己的病中生活(经过、感受);其二,“片段、无秩序”,截取点滴,切入角度灵活多样;其三,表达方式为叙述兼抒情。
就其内容而言,书中文章,有记叙自己病痛经历的,有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如院长、詹姆斯教授等)的,有谈自己读书心得的,还有自己写作的俳句、汉诗。而对于病中“俳句、汉诗”的写作,夏目漱石还做了特别的解释,他说:“病中所得诗与句,并非为解闷或耐不住闲暇所作,而是出于一种逃遁现实生活压迫、回返本来自由的欲望,于充足的闲余之时,油然膨胀而浮现的天然彩霞。”
重要的是,因为生病,卧床不起,夏目漱石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更多的“生命思考”——更专注于内省,注目于自我和孤独,注重于个体生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例如,对生命的感悟,他更多地去思考死亡的体验、死后的意识、生死的意义等;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上,他则更多地去思考怜悯之情、感恩意识。在疾病反思中,他尤其充满了对周围世界的感恩,他说:“一个40岁的男子,一个即将被自然淘汰的人,一个未曾有过如此过去的人,繁忙的世界却花很多时间为他忙碌,对他寄予热情和关爱,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我于疾病之中生还,同时也于心灵之中生还。我感谢疾病,感谢这些为我不惜投入时间和热情的人们。”
与《永日小品》所收文章相比较,《往事漫忆》收录的文章,因为是病中所写,所以,情感基调大多比较低沉、忧郁,但也彰显出一种深刻思考下特具的沉郁和厚重。
可作如是说,整个生病的过程,对于夏目漱石来说,“既是生死的考验,也是心灵的净化,从而孕育了作家晚年所逐渐形成的‘则天去私’的人生理想(哲学理念)”——个体的生命关怀淡化了,社会意识、生命意识、博爱意识、“则天”意识加强了。(路来森)
从琐末细事,到生命内省
时间:2020-03-21 22:47:0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作者:路来森
《暖梦》是“慢读译丛”之一,是日本代表性小说家夏目漱石鲜有出版的散文随笔集,收入从未译介过的《永日小品》的大部分、《往事漫忆》的全部及一些散篇译作。而这两部分,从内容到风格,却是全然不同的。
《暖梦》[日]夏目漱石陈德文 译花城出版社
《永日小品》可以说是夏目漱石的第一本散文随笔集。
1909年,夏目漱石开始写散文随笔《永日小品》,并于《朝日新闻》上连载。《永日小品》以记叙日常琐事为主,举凡人情往来、家庭生计、朋情交际、读书属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琐末细事,皆在其书写范围。
就其总体风格,可概括为两大特点:
其一是素材多取之于“日常生活”,不求“异”,多是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时、一物、一景、一境或者一点感受而写。视角小,内容集中而紧凑,常常能起到“窥斑见豹”或者“以小见大”之功效。于普通、平凡中,见真情,见真性,见人格,见奇异,见伟大。看似简单,但娓娓叙来,靠情景氛围、细节描写、感受感悟取胜,故而,很是彰显作者“大巧若拙”之文学功力。
其二是散文写作的“小说化”。多数文章,人物、故事、情节一一具备,只是在性格塑造方面,没有为人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长度,故而略有不足。文章中,作者更注重场景化、氛围化、情绪化和情感化,主观感受性特别强。个别篇章,如《暖梦》《印象》等文,甚至还运用了一定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以凸显个人的“主观感受性”。
可以这样说,在《永日小品》阶段的写作中,夏目漱石将自己的生活体察,置身于广泛的社会之中,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物的记叙和描写,具体而深刻地描绘了明治时代的社会众生相。
就文章内容的情感基调而言,《永日小品》不少篇目和鲁迅笔下的小说风格极为相似,实写的人情物事淡而有味,虚写的文字想象奇诡、丰富,笔墨轻松自然,行文游刃有余。大多格调明朗,清新自然,活泼有趣,别具一方胜境。
1910年6月,夏目漱石罹患胃溃疡住院,8月到修善寺作异地疗养,病情日渐危笃,这段养病的生活,在日本文学史上称作“修善寺大患”。这期间写的作品,则结集为《往事漫忆》。
“往事漫忆”亦不妨称之为“病中记忆”,是作者病中住院期间所写的记忆性文章:生病的经历、切身的痛感,所读、所忆、所思、所感等。正如作者在《往事的情趣》一文中所写的:“我想将自己患病的经过,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内心的生活,片段地、无秩序地叙述出来。”又说:“《往事漫忆》只不过是平凡而低调的个人卧病中的抒怀和叙事。”
此两节话,实际上界定了《往事漫忆》一书文章的写作特点:其一,主要记叙自己的病中生活(经过、感受);其二,“片段、无秩序”,截取点滴,切入角度灵活多样;其三,表达方式为叙述兼抒情。
就其内容而言,书中文章,有记叙自己病痛经历的,有表达对朋友的怀念(如院长、詹姆斯教授等)的,有谈自己读书心得的,还有自己写作的俳句、汉诗。而对于病中“俳句、汉诗”的写作,夏目漱石还做了特别的解释,他说:“病中所得诗与句,并非为解闷或耐不住闲暇所作,而是出于一种逃遁现实生活压迫、回返本来自由的欲望,于充足的闲余之时,油然膨胀而浮现的天然彩霞。”
重要的是,因为生病,卧床不起,夏目漱石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更多的“生命思考”——更专注于内省,注目于自我和孤独,注重于个体生命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例如,对生命的感悟,他更多地去思考死亡的体验、死后的意识、生死的意义等;在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上,他则更多地去思考怜悯之情、感恩意识。在疾病反思中,他尤其充满了对周围世界的感恩,他说:“一个40岁的男子,一个即将被自然淘汰的人,一个未曾有过如此过去的人,繁忙的世界却花很多时间为他忙碌,对他寄予热情和关爱,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我于疾病之中生还,同时也于心灵之中生还。我感谢疾病,感谢这些为我不惜投入时间和热情的人们。”
与《永日小品》所收文章相比较,《往事漫忆》收录的文章,因为是病中所写,所以,情感基调大多比较低沉、忧郁,但也彰显出一种深刻思考下特具的沉郁和厚重。
可作如是说,整个生病的过程,对于夏目漱石来说,“既是生死的考验,也是心灵的净化,从而孕育了作家晚年所逐渐形成的‘则天去私’的人生理想(哲学理念)”——个体的生命关怀淡化了,社会意识、生命意识、博爱意识、“则天”意识加强了。(路来森)
责任编辑:胡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