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树花开十里香
有时候,对一棵树的记忆胜过一个人,甚至一群人。
福建平和县秀峰乡山凹这棵活过几个朝代的老含笑,曾经,两个村庄因它而香,因它而醉,一代又一代的旅人因它而欢欣鼓舞,它的传奇足以抵上一部村庄的历史。
若非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置信,眼前是一棵三个成年男子都难以环抱的含笑,一棵常被用来点缀的绿化树,竟长成二三十米高的参天大树,它长出了人们的经验范畴,让人一下失去赞美的语言。这么高大的含笑不要说是全县,就是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也为之罕见。巧的是,这棵参天大含笑,又恰好长在必经之地的古道山荫处,自然为世人所铭记。
两山之间的山凹处,历来是险隘或关口要地。自古以来,秀峰凹就是秀峰和福塘间一个“要冲”之地,一条古驿道横穿而过。二十多年前,山凹口还有一座供人歇脚的凉亭。站在秀峰凹上,秀峰和福塘两地尽收眼底,秀峰凹北面是秀峰村,南面是福塘村。如今凉亭坍塌殆尽,驿道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烟尘中,今人很难想象当年秀峰凹上山幽林密的胜景。所幸,当年凉亭那副“林密云深磴道,鸟鸣客语山音”的楹联至今为人所铭记,它不仅为后人昭示出当年秀峰凹山高林深、古道西风的情景,“客语”二字还为后人道出另一个秘密,山脚下的村庄皆非“土著”,他们应该都是外来的“客”,是一步步迁徒而来的族群。以此说来,长在古道旁的老含笑,不仅见证了山下炊烟升起,见证两村之兴盛,也见证了千百年来旅人风雨兼程的艰辛脚步。
事实也是如此。
明弘治年间,打铁为生的游均政,从永定一路颠沛流离,最后在秀峰这地方站住脚跟。历经五百多年的分蘖开枝,如今秀峰全村近五千人均为游氏一脉,族裔遍布海内。游均政成了当地一世开基祖,世称“打铁公”。
生长于平和县秀峰乡秀峰凹的那棵含笑 明万历年间,朱熹后裔朱宜伯举家避乱,最后在一山之隔的大峰村停下疲惫的脚步。经过一番休养生息,懂风水的朱宜伯,不仅在当地站稳脚跟,还依山水太极之形意,定点错落,土楼、学馆、祠堂,大批民宅大厝拔地而起,奠定了今日福塘太极村落的格局。 其实,顺着这条古驿道走来的何止游、朱两门望族。每逢战乱或灾年,大批中原先民向南走来,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落在南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这些历经苦难而漂泊的种子,似乎都有着异常强大的生命力,走到哪都能立地生根、开花结果。无论沟壑滩涂、山高水冷,只要能活命的地方,处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山水相连,烟火相望,甚至鸡犬相闻,群山延绵中,一个个村落如繁星散落,这些迁徒的族群把华夏文明的火种传播得最远。 村镇密集之地,一条条商旅驿道穿梭其间。当年,秀峰凹上这条古驿道还只是一条羊肠小道时,晴天还好,一到雨天,泥泞不堪。清康熙年间,秀峰当地出了一位人称游三爷的大财主——游峄生,发达之际,生意遍通厦漳泉,举手投足之间,即可买下一条街的商铺。然而,这样的大财主日子却过得十分简朴,衣食起居与下人无异。与这份寒酸相比,他却在公益行善上十分阔绰,他率众从永定区大溪镇到平和县大溪镇,一口气,把三百多里的山道都铺上了石阶,并在一些险要山凹、隘口建有凉亭,供人歇脚避雨,让出行的人们不再受泥泞之苦,这份豪迈着实让人钦佩。秀峰凹那块清康熙丙子年立下的砌路碑,清楚地记下当年这段动人的故事。 无独有偶,清末民初,一村之隔的长乐霞翰人朱庭秋,原本只是小打小闹的货郎。那次他到广东兴宁进货,老掌柜一忙,竟把一筒白银丢在他面前的红麯缸沿上,面对巨大诱惑,朱庭秋却不为所动,他守到天黑商户散尽,再将银两如数交给老掌柜,为此还耽误了行程。正是这份诚实,朱庭秋赢得广东兴宁商户信赖,生意越做越大。靠诚信起家的朱庭秋没有忘本,乐善好施,救急救苦。大半生的挑担贩卖,让他对山高坡陡那份行路艰难有着更深切体会,于是便在乡邻四周最难行的陡坡处,出资铺设八条石板路,总长达六十多里。朱庭秋的善举广为流传,长乐、秀峰一带留下了很多叫庭秋凹的旧路。一个人的善行,就像脚下的石板,越磨越亮,永被后人铭记。 当年的驿道好比今天的公路,正是一代代的游峄生和朱庭秋们,把这一条条乡间小道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最后变成一条条康庄大道。崇山峻岭,蜿蜒其间,这一条条驿道宛如血脉,把历朝历代的族群基因串了起来,使它成为一条维系亲情的纽带,播洒文化的驿站,联通商旅的大动脉。 古驿道沿途的福塘、秀峰、坪洄这些大村落中,明清时留下的大厝宅院随处可见,这一带定少不了游峄生、朱庭秋这样的大户人家,他们的足迹遍布四海,这条布满石阶的山道上定少不了往来的身影。一担担紧俏的山货,一框框雪白的银两,在货郎下垂的扁担上来回奔波。来回奔波的又何止这些大户人家,挑担,赶集,走亲访友,山道上尽是蹒跚的身影。 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代代的赶路人都打这棵含笑身旁经过,山凹处的大含笑自然是遮荫避暑的好去处。一朵含笑足以香薰满室,一棵参天大树上,千万朵含笑同时盛开,那股香气是何等的撩人。那浓香若随风散开,十里之外都能闻到一股沁肺的清香。试想,若逢花期,在此歇脚纳凉,闻着这浓浓香气,是何等提神惬意。 惬意的何止是赶路人,每当含笑花开时,风往南吹,大峰人远远就能闻到股股清香;往北吹,秀峰人也闻到阵阵含笑花香。福塘,之前也叫大峰。闽南话里峰与香谐音,秀与晓也谐音。所以,秀峰其实也是晓香的音译;同样,大峰也是大香的音译。或许,正是在含笑这股浓香熏沐之下心生摇曳,村庄便都有了与“香”字有关的名称。 当地至今流传一句民谚:“秀峰香喷喷,大峰臭屎巷。”其实说的不是大峰很臭,而是为方便路人,当年在凉亭下方靠近大峰的山道上建有一排旱厕,起风时自然会有薰人的异味。其实,这句民谚只是乡野之人互相打趣罢了,从大香二字便可看出,大峰人也没少受这棵含笑的恩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排旱厕建在半山腰上,它正好印证了这条古道那车马喧嚣的热闹景象。 当年,这条古道上定少不了前呼后应的身影。远行的人们,一路跋山涉水,头昏脚沉之际,突然被一股清香之气迎面一撞,心神定会为之一振,疲惫的脚步也会一下轻盈起来。特别是那些远道而归的乡邻,不要说闻到这股含笑清香,就是望见它的身影,便知乡关在望,自然会打起精神来打发最后一段旅程。以此说来,这棵大含笑更像是一棵望乡树,它成了世世代代赶路人的一处重要路标。 有人推测,这棵含笑的树龄远远超过当地游、朱望族的族谱年限,其实对一棵树来说,几百年的风雨不算太久。只要不被惊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草木都活过了千年,它们活成了自己的一部时间简史。一代代打铁公、朱宜伯、游峄生们从这棵大含笑旁经过,古驿旁这棵大含笑见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如今,它依然挺立在山凹口,它还将见证山南山北两个村庄的变化。 (黄水成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学员)
【散文】一树花开十里香
时间:2023-09-04 17:34:47
来源:新华网
作者:黄水成
有时候,对一棵树的记忆胜过一个人,甚至一群人。
福建平和县秀峰乡山凹这棵活过几个朝代的老含笑,曾经,两个村庄因它而香,因它而醉,一代又一代的旅人因它而欢欣鼓舞,它的传奇足以抵上一部村庄的历史。
若非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置信,眼前是一棵三个成年男子都难以环抱的含笑,一棵常被用来点缀的绿化树,竟长成二三十米高的参天大树,它长出了人们的经验范畴,让人一下失去赞美的语言。这么高大的含笑不要说是全县,就是全市、全省甚至全国也为之罕见。巧的是,这棵参天大含笑,又恰好长在必经之地的古道山荫处,自然为世人所铭记。
两山之间的山凹处,历来是险隘或关口要地。自古以来,秀峰凹就是秀峰和福塘间一个“要冲”之地,一条古驿道横穿而过。二十多年前,山凹口还有一座供人歇脚的凉亭。站在秀峰凹上,秀峰和福塘两地尽收眼底,秀峰凹北面是秀峰村,南面是福塘村。如今凉亭坍塌殆尽,驿道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烟尘中,今人很难想象当年秀峰凹上山幽林密的胜景。所幸,当年凉亭那副“林密云深磴道,鸟鸣客语山音”的楹联至今为人所铭记,它不仅为后人昭示出当年秀峰凹山高林深、古道西风的情景,“客语”二字还为后人道出另一个秘密,山脚下的村庄皆非“土著”,他们应该都是外来的“客”,是一步步迁徒而来的族群。以此说来,长在古道旁的老含笑,不仅见证了山下炊烟升起,见证两村之兴盛,也见证了千百年来旅人风雨兼程的艰辛脚步。
事实也是如此。
明弘治年间,打铁为生的游均政,从永定一路颠沛流离,最后在秀峰这地方站住脚跟。历经五百多年的分蘖开枝,如今秀峰全村近五千人均为游氏一脉,族裔遍布海内。游均政成了当地一世开基祖,世称“打铁公”。
生长于平和县秀峰乡秀峰凹的那棵含笑 明万历年间,朱熹后裔朱宜伯举家避乱,最后在一山之隔的大峰村停下疲惫的脚步。经过一番休养生息,懂风水的朱宜伯,不仅在当地站稳脚跟,还依山水太极之形意,定点错落,土楼、学馆、祠堂,大批民宅大厝拔地而起,奠定了今日福塘太极村落的格局。 其实,顺着这条古驿道走来的何止游、朱两门望族。每逢战乱或灾年,大批中原先民向南走来,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落在南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这些历经苦难而漂泊的种子,似乎都有着异常强大的生命力,走到哪都能立地生根、开花结果。无论沟壑滩涂、山高水冷,只要能活命的地方,处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山水相连,烟火相望,甚至鸡犬相闻,群山延绵中,一个个村落如繁星散落,这些迁徒的族群把华夏文明的火种传播得最远。 村镇密集之地,一条条商旅驿道穿梭其间。当年,秀峰凹上这条古驿道还只是一条羊肠小道时,晴天还好,一到雨天,泥泞不堪。清康熙年间,秀峰当地出了一位人称游三爷的大财主——游峄生,发达之际,生意遍通厦漳泉,举手投足之间,即可买下一条街的商铺。然而,这样的大财主日子却过得十分简朴,衣食起居与下人无异。与这份寒酸相比,他却在公益行善上十分阔绰,他率众从永定区大溪镇到平和县大溪镇,一口气,把三百多里的山道都铺上了石阶,并在一些险要山凹、隘口建有凉亭,供人歇脚避雨,让出行的人们不再受泥泞之苦,这份豪迈着实让人钦佩。秀峰凹那块清康熙丙子年立下的砌路碑,清楚地记下当年这段动人的故事。 无独有偶,清末民初,一村之隔的长乐霞翰人朱庭秋,原本只是小打小闹的货郎。那次他到广东兴宁进货,老掌柜一忙,竟把一筒白银丢在他面前的红麯缸沿上,面对巨大诱惑,朱庭秋却不为所动,他守到天黑商户散尽,再将银两如数交给老掌柜,为此还耽误了行程。正是这份诚实,朱庭秋赢得广东兴宁商户信赖,生意越做越大。靠诚信起家的朱庭秋没有忘本,乐善好施,救急救苦。大半生的挑担贩卖,让他对山高坡陡那份行路艰难有着更深切体会,于是便在乡邻四周最难行的陡坡处,出资铺设八条石板路,总长达六十多里。朱庭秋的善举广为流传,长乐、秀峰一带留下了很多叫庭秋凹的旧路。一个人的善行,就像脚下的石板,越磨越亮,永被后人铭记。 当年的驿道好比今天的公路,正是一代代的游峄生和朱庭秋们,把这一条条乡间小道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最后变成一条条康庄大道。崇山峻岭,蜿蜒其间,这一条条驿道宛如血脉,把历朝历代的族群基因串了起来,使它成为一条维系亲情的纽带,播洒文化的驿站,联通商旅的大动脉。 古驿道沿途的福塘、秀峰、坪洄这些大村落中,明清时留下的大厝宅院随处可见,这一带定少不了游峄生、朱庭秋这样的大户人家,他们的足迹遍布四海,这条布满石阶的山道上定少不了往来的身影。一担担紧俏的山货,一框框雪白的银两,在货郎下垂的扁担上来回奔波。来回奔波的又何止这些大户人家,挑担,赶集,走亲访友,山道上尽是蹒跚的身影。 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代代的赶路人都打这棵含笑身旁经过,山凹处的大含笑自然是遮荫避暑的好去处。一朵含笑足以香薰满室,一棵参天大树上,千万朵含笑同时盛开,那股香气是何等的撩人。那浓香若随风散开,十里之外都能闻到一股沁肺的清香。试想,若逢花期,在此歇脚纳凉,闻着这浓浓香气,是何等提神惬意。 惬意的何止是赶路人,每当含笑花开时,风往南吹,大峰人远远就能闻到股股清香;往北吹,秀峰人也闻到阵阵含笑花香。福塘,之前也叫大峰。闽南话里峰与香谐音,秀与晓也谐音。所以,秀峰其实也是晓香的音译;同样,大峰也是大香的音译。或许,正是在含笑这股浓香熏沐之下心生摇曳,村庄便都有了与“香”字有关的名称。 当地至今流传一句民谚:“秀峰香喷喷,大峰臭屎巷。”其实说的不是大峰很臭,而是为方便路人,当年在凉亭下方靠近大峰的山道上建有一排旱厕,起风时自然会有薰人的异味。其实,这句民谚只是乡野之人互相打趣罢了,从大香二字便可看出,大峰人也没少受这棵含笑的恩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排旱厕建在半山腰上,它正好印证了这条古道那车马喧嚣的热闹景象。 当年,这条古道上定少不了前呼后应的身影。远行的人们,一路跋山涉水,头昏脚沉之际,突然被一股清香之气迎面一撞,心神定会为之一振,疲惫的脚步也会一下轻盈起来。特别是那些远道而归的乡邻,不要说闻到这股含笑清香,就是望见它的身影,便知乡关在望,自然会打起精神来打发最后一段旅程。以此说来,这棵大含笑更像是一棵望乡树,它成了世世代代赶路人的一处重要路标。 有人推测,这棵含笑的树龄远远超过当地游、朱望族的族谱年限,其实对一棵树来说,几百年的风雨不算太久。只要不被惊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草木都活过了千年,它们活成了自己的一部时间简史。一代代打铁公、朱宜伯、游峄生们从这棵大含笑旁经过,古驿旁这棵大含笑见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如今,它依然挺立在山凹口,它还将见证山南山北两个村庄的变化。 (黄水成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二届高研班学员)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