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如笑人欣欣
《歌唱祖国的春天》(中国画)程十发
《春耕图》(中国画)戈湘岚、刘旦宅
《春播》(中国画)蒋兆和
《春耕图》(水彩) 古元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的人们书写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浩荡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关于春天的故事被记录在诗文、音乐和图画里。风动春朝之佳时,早莺、新燕之装点,让人心旷神怡。图画里春天的美,最直观也最动人,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既创作了经典的《早春图》,也在画论中记录了他对春天的印象:“春融怡”“春山淡冶而如笑”“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宗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则为这一艺术宗旨的践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毋庸置疑,这一宗旨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种让艺术始终保有生命源泉的全新模式,开启了一个时代审美的春天。让我们通过一些有关春天的经典画作欣赏新中国成立后的“春天时代”。
春到人间草木知
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困顿与窘迫,使艺术家们对“春回大地”无限期盼。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画于抗战还未胜利的1942年,深情描绘了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这是他1940年创作《愚公移山》之后的又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塑造了愚公及其家族众志成城、锲而不舍的移山精神,“愚公移山”的抗争和奋斗目的正在于“九州无事乐耕耘”。两幅画在题材选择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寓意,但在表现形式上却运用了古典主义的造型和意境营构。
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春天题材的绘画创作,我们不妨称之为“美术经典中的春天”,主要是对人民和生活的歌咏,多有平凡温暖之情。与革命、斗争等题材不同,在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春天画卷里,不再追求“南征北战”等题材的慷慨激昂,而代之以欣欣向荣的清新祥和。在百废待兴的春天里,伴随着民众在田野上快乐地耕种劳作,画家的笔墨也在尽情“亲吻”大地。山野间、田垄上,处处闪耀着春阳无私的温暖和画家浓郁的神思。这是植根于人民的艺术情怀,既有耕耘土地的朴素,也有仰望苍穹的浪漫,奋进的旋律中让人充满无尽的希望,体现了新的时代画家对写实和现实主义的全新理解。那是纯熟的写实技巧与写意精神的高度融合,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某个人的面貌,甚至不是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之间的区别,而是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时代气息,那是经历过黎明前的黑暗的人对灿烂阳光的渴望,是经历过寒冬的人对春暖花开的期待。我们今天依然能从尺幅间感受到画家创作之时笔墨间跳动的激情,在劳作场景定格的瞬间感受到永恒的精神力量。
无边光景一时新
春天的画卷,描绘的是春天的气息和旋律,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现实主义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理念,画面首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北国、南疆、丘陵、水乡等,构图方面遵循焦点透视,人物造型则遵循写实理念,并灵活运用散点透视和意象造型观念,以更好地融合文人写意笔致。
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创作于1957年,曾入选2021年建党百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特别节目,也是一幅描绘春天题材的唯美画卷。程十发传承了海派书画的浪漫和开放气质,他的绘画充分融合连环画、年画、插画等画种的艺术元素,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作为新工笔画创作领域的代表,该画作在1957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展览一等奖。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主题深刻而明确,紧扣当时的文艺政策,由于艺术家驾轻就熟的勾线和设色能力,处处显露出自由、活泼的创作情志。画中背景碧空如洗,远处春山连绵,祥云相绕,近处既有松柏的葱郁,更有桃李的芬芳,但桃树、李树处于主要位置,松树柏树则处于陪衬地位,这是作者构思非常重要的一点,用桃李竞放的灿烂烘托春意盎然的主旋律。画中的人物主角是一位头戴方巾的农村老妈妈,她背靠花团锦簇的大树,正在放声歌唱,画面右侧的老伯手握快板打着节拍,他右后侧的青年则深情地吹着笛子,听众有工人、农民、军人和知识分子,以及小学生和其他孩童,无论男女老幼,皆衣着鲜亮,欢聚一堂,怡然自乐。画面下方的羊羔、鸽子象征吉祥、和平,嫩竹、幽兰象征平安、美好;画面右侧曲水涟漪,一直通向远方;远方则有了象征现代化的塔架。整幅画利用写实技法,构图饱满,设色明丽,美如诗境,堪称陶渊明《桃花源记》在新社会的生动再现,只是这桃花源已不是原典中“与外人间隔”且寻之“不复得路”的神秘虚幻世界,而是普天同庆、神州共有的全民之春。
魏紫熙的《大地回春》创作于1959年,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在田间耕作的场景。魏紫熙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山水画、人物画方面均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秉持“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他广泛深入生活,并从宣传画、连环画、年画乃至舞台布景、美术设计图中吸收营养。画面采用深远与俯视相结合的构图方法,巧妙运用东西方透视原理,近景是一处高台地,桃李相间,远处则是沃野春风,“尽荠麦青青”,中景处人们正在专心劳动,远处则隐隐传来机器的轰鸣。最为巧妙的是近处桃李环绕的高台地的刻画,由画面右下角一条小路所引导进入,这里花树繁密,又相对私密幽静,可以称作是“田间的闺阁”,花丛间五位年轻女性正在休息,她们或坐或卧,顾盼呼应,笑语盈盈,衣着朴素却色彩丰富,无论多忙的劳作,都挡不住她们求知、爱美的心,读一首诗歌,簪一枝花,就拥有了整个春天。
万紫千红总是春
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和魏紫熙《大地回春》采用的是全景式的满构图,还有另外一些是小景样式的构图及表现,对春天的描绘也相对更加自由率意,也就更具有写意的趣味,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别样重构。
蒋兆和《春播》采用对单个人物进行刻画的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最大化的“传神写照”,既把东西方人物画的表现魅力发挥到极致,又兼顾了人物的服饰和活动的时代气息。傅抱石、宋文治、魏紫熙1957年合作的《光荣参加农业生产》则更加率意,三位深谙中国传统笔墨精髓的绘画名手合力于这一生产场面,傅抱石的笔墨线条如“长枪大戟”上下挥动于尺素之间,正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写照。戈湘岚、刘旦宅1960年合作的《春耕图》虽然没有《光荣参加农业生产》那么笔墨恣肆,却进行了另一番尝试,该画描绘江南水田中耕作的场景,画面外探进来的一树桃花洋溢着春天的妩媚,最远处用极淡的笔墨描绘水田中插秧的人,以作为背景铺垫,作者用厚重圆浑的笔墨着重突出了前面的一头水牛形象,它在洒满阳光的水田里稳稳前行,尽显传统的水墨张力。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位扶耖的人已不再局限为男性,而是代之以年轻的女性,这既充分考虑到了前后两组牛、耖与人的色调对比,更是对中国过去男耕女织习俗的深刻新变,女性已不再只是闺阁或厨灶间的柔性形象,而是兼具了健康体格和创造精神的美。整幅画用极简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春天里的水乡赞歌。
其实还有许多画家运用多样形式描绘春天的气象和心中的理想,古元的水彩作品《春耕图》设色淡雅,构图简单,却呈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天津美术学院王颂余教授的《着意春风增物华》则保留了典型的文人笔墨意趣和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尝试,画面虬枝俊逸,枝叶纷披,在疏密相间的树影间有五六帆船巧妙点缀。那个时代一大批优秀画家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时对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积极拓展,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
这些绘画作品,既有火热的生活,更有奔涌的灵感,能一下子就把观者带进春天的世界,清晰地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今天的人虽然不会再身着那旧时的服装,也逐渐在生产中代替那些古老的犁、耙、耖、耒,可是那独领风骚的时代精神却是永恒的财富。只要有春风吹过陌上头,我们的画笔就会继续描绘春天,就会有更多“春天的故事”。
(作者:贾佳,系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姜金军,系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春山如笑人欣欣
时间:2022-03-01 09:25: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贾佳
《歌唱祖国的春天》(中国画)程十发
《春耕图》(中国画)戈湘岚、刘旦宅
《春播》(中国画)蒋兆和
《春耕图》(水彩) 古元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辛勤劳作的人们书写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在中华民族浩荡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有太多关于春天的故事被记录在诗文、音乐和图画里。风动春朝之佳时,早莺、新燕之装点,让人心旷神怡。图画里春天的美,最直观也最动人,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既创作了经典的《早春图》,也在画论中记录了他对春天的印象:“春融怡”“春山淡冶而如笑”“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宗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则为这一艺术宗旨的践行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毋庸置疑,这一宗旨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种让艺术始终保有生命源泉的全新模式,开启了一个时代审美的春天。让我们通过一些有关春天的经典画作欣赏新中国成立后的“春天时代”。
春到人间草木知
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困顿与窘迫,使艺术家们对“春回大地”无限期盼。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画于抗战还未胜利的1942年,深情描绘了他对太平盛世的向往,这是他1940年创作《愚公移山》之后的又一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塑造了愚公及其家族众志成城、锲而不舍的移山精神,“愚公移山”的抗争和奋斗目的正在于“九州无事乐耕耘”。两幅画在题材选择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寓意,但在表现形式上却运用了古典主义的造型和意境营构。
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春天题材的绘画创作,我们不妨称之为“美术经典中的春天”,主要是对人民和生活的歌咏,多有平凡温暖之情。与革命、斗争等题材不同,在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春天画卷里,不再追求“南征北战”等题材的慷慨激昂,而代之以欣欣向荣的清新祥和。在百废待兴的春天里,伴随着民众在田野上快乐地耕种劳作,画家的笔墨也在尽情“亲吻”大地。山野间、田垄上,处处闪耀着春阳无私的温暖和画家浓郁的神思。这是植根于人民的艺术情怀,既有耕耘土地的朴素,也有仰望苍穹的浪漫,奋进的旋律中让人充满无尽的希望,体现了新的时代画家对写实和现实主义的全新理解。那是纯熟的写实技巧与写意精神的高度融合,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某个人的面貌,甚至不是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之间的区别,而是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时代气息,那是经历过黎明前的黑暗的人对灿烂阳光的渴望,是经历过寒冬的人对春暖花开的期待。我们今天依然能从尺幅间感受到画家创作之时笔墨间跳动的激情,在劳作场景定格的瞬间感受到永恒的精神力量。
无边光景一时新
春天的画卷,描绘的是春天的气息和旋律,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现实主义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理念,画面首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如北国、南疆、丘陵、水乡等,构图方面遵循焦点透视,人物造型则遵循写实理念,并灵活运用散点透视和意象造型观念,以更好地融合文人写意笔致。
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创作于1957年,曾入选2021年建党百年《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特别节目,也是一幅描绘春天题材的唯美画卷。程十发传承了海派书画的浪漫和开放气质,他的绘画充分融合连环画、年画、插画等画种的艺术元素,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作为新工笔画创作领域的代表,该画作在1957年获得了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展览一等奖。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主题深刻而明确,紧扣当时的文艺政策,由于艺术家驾轻就熟的勾线和设色能力,处处显露出自由、活泼的创作情志。画中背景碧空如洗,远处春山连绵,祥云相绕,近处既有松柏的葱郁,更有桃李的芬芳,但桃树、李树处于主要位置,松树柏树则处于陪衬地位,这是作者构思非常重要的一点,用桃李竞放的灿烂烘托春意盎然的主旋律。画中的人物主角是一位头戴方巾的农村老妈妈,她背靠花团锦簇的大树,正在放声歌唱,画面右侧的老伯手握快板打着节拍,他右后侧的青年则深情地吹着笛子,听众有工人、农民、军人和知识分子,以及小学生和其他孩童,无论男女老幼,皆衣着鲜亮,欢聚一堂,怡然自乐。画面下方的羊羔、鸽子象征吉祥、和平,嫩竹、幽兰象征平安、美好;画面右侧曲水涟漪,一直通向远方;远方则有了象征现代化的塔架。整幅画利用写实技法,构图饱满,设色明丽,美如诗境,堪称陶渊明《桃花源记》在新社会的生动再现,只是这桃花源已不是原典中“与外人间隔”且寻之“不复得路”的神秘虚幻世界,而是普天同庆、神州共有的全民之春。
魏紫熙的《大地回春》创作于1959年,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在田间耕作的场景。魏紫熙是新金陵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山水画、人物画方面均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秉持“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他广泛深入生活,并从宣传画、连环画、年画乃至舞台布景、美术设计图中吸收营养。画面采用深远与俯视相结合的构图方法,巧妙运用东西方透视原理,近景是一处高台地,桃李相间,远处则是沃野春风,“尽荠麦青青”,中景处人们正在专心劳动,远处则隐隐传来机器的轰鸣。最为巧妙的是近处桃李环绕的高台地的刻画,由画面右下角一条小路所引导进入,这里花树繁密,又相对私密幽静,可以称作是“田间的闺阁”,花丛间五位年轻女性正在休息,她们或坐或卧,顾盼呼应,笑语盈盈,衣着朴素却色彩丰富,无论多忙的劳作,都挡不住她们求知、爱美的心,读一首诗歌,簪一枝花,就拥有了整个春天。
万紫千红总是春
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和魏紫熙《大地回春》采用的是全景式的满构图,还有另外一些是小景样式的构图及表现,对春天的描绘也相对更加自由率意,也就更具有写意的趣味,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别样重构。
蒋兆和《春播》采用对单个人物进行刻画的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最大化的“传神写照”,既把东西方人物画的表现魅力发挥到极致,又兼顾了人物的服饰和活动的时代气息。傅抱石、宋文治、魏紫熙1957年合作的《光荣参加农业生产》则更加率意,三位深谙中国传统笔墨精髓的绘画名手合力于这一生产场面,傅抱石的笔墨线条如“长枪大戟”上下挥动于尺素之间,正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写照。戈湘岚、刘旦宅1960年合作的《春耕图》虽然没有《光荣参加农业生产》那么笔墨恣肆,却进行了另一番尝试,该画描绘江南水田中耕作的场景,画面外探进来的一树桃花洋溢着春天的妩媚,最远处用极淡的笔墨描绘水田中插秧的人,以作为背景铺垫,作者用厚重圆浑的笔墨着重突出了前面的一头水牛形象,它在洒满阳光的水田里稳稳前行,尽显传统的水墨张力。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位扶耖的人已不再局限为男性,而是代之以年轻的女性,这既充分考虑到了前后两组牛、耖与人的色调对比,更是对中国过去男耕女织习俗的深刻新变,女性已不再只是闺阁或厨灶间的柔性形象,而是兼具了健康体格和创造精神的美。整幅画用极简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春天里的水乡赞歌。
其实还有许多画家运用多样形式描绘春天的气象和心中的理想,古元的水彩作品《春耕图》设色淡雅,构图简单,却呈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天津美术学院王颂余教授的《着意春风增物华》则保留了典型的文人笔墨意趣和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尝试,画面虬枝俊逸,枝叶纷披,在疏密相间的树影间有五六帆船巧妙点缀。那个时代一大批优秀画家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时对艺术审美和艺术表现的积极拓展,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的。
这些绘画作品,既有火热的生活,更有奔涌的灵感,能一下子就把观者带进春天的世界,清晰地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今天的人虽然不会再身着那旧时的服装,也逐渐在生产中代替那些古老的犁、耙、耖、耒,可是那独领风骚的时代精神却是永恒的财富。只要有春风吹过陌上头,我们的画笔就会继续描绘春天,就会有更多“春天的故事”。
(作者:贾佳,系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姜金军,系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