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中国道统论》:追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脉络

时间:2021-12-22 08:48:41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朱良志

《中国道统论》 蔡晓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春山论道图》 陈少梅绘 资料图片

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蔡晓《中国道统论》一书,全书上下两册,80万言,可谓皇皇巨著。书的主旨是探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化问题,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脉络,试图读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谱,从而为当代思想文化构建引来源头活水。全书视野宏阔,体大思精。作者有长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观察经验,又对中外哲学、历史等理论问题有深入研究,故此书的论述理论基础扎实,贴近现实生活,得出的很多结论平实而深刻,读来深具启发性。可谓一部阐述“中华文化精神”的力作。

全书卓具思想和历史穿透力,在态度和立场上,本书有三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超越“道统即正统”的传统观念

“道统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关键问题之一,自中唐韩愈以来,论者纷起。道,关乎思想的正宗,站在不同立场会有不同解读。“统”,说文化思想流传的正脉、正统,也是言人人殊。本书虽然也说“道统”,但它的努力,恰恰在于超越传统“道统论”的藩篱,不是要归复某种正统,而是要追溯中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至今仍保持旺盛活力的那一脉清流,研究的核心落在“活的民族之文化生命、文化精神”上。本书要挖掘“纵贯三千年来的绵延不绝的思想观点、思维模式”的内在因缘,要“弄清楚当代中国主流思想、思维方式到底从何而来、治国理念和治国模式到底从哪传承”的思想源流,还要弄清中国当代文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内在肌理。这样的“道统论”,与其说是为了弘扬传统思想的正统,倒不如说是站在当代思想文化构建的基点上,探讨中华思想文化形成的“传统基因”。它所说的“道”,是中国人的思想之道、生存之道;它所说的“统”,是中国人的精神义脉,是保持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种“道统”追溯,负载着当代文化建设的使命感。

超越“道统即儒家正统”的观念

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看,说中国文化的道统,或者正脉,不可能说道家、佛家思想的正统,中国文化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关道统的讨论有三次,一是韩愈有感于佛老思想流布的消极影响,力求恢复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王之道;二是北宋以来延续近千年的理学(包括心学)归复儒家正统的努力;三是20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冲突大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复兴儒学的努力。这种种“道统”观,有一个基本前提,都是归复圣贤之道,以儒学为正宗,为终极价值标准,存在着明显的学派的眼光。然而,《中国道统论》用“中国道统”代替“儒家道统”,目的要追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义脉,而不是确立儒学的正宗。作者说,他“采用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其实是建立中国文化的通观的眼光。在本书看来,儒家在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居核心地位,但道家、佛家思想等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书从中华文明的主流价值传承上来看“道统”,在更广阔的视域中来审视中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发展的思想缘由,力求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全幅波动中,寻找统贯中国历史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一种无学派眼光的“道统论”。

超越西方文化的纠结来看“道统”

近代以来,长期积弱的历史影响人们对中国本土文明的看法。中国文化的论述者,总有个“西方文化的纠结”问题,其实大多是对中华文明缺乏自信所造成的。这在百年来中国文化的讨论中有充分体现,包括现代新儒家。他们讨论“道统”的前提,往往出于“拯救”中国文化的愿望。很多论者认为,中国人的思维与科学技术冲突、中国缺少民主自由传统,等等。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常常被理解为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基础上、更好地去靠近西方文化的岸,中国文化本身似乎缺少这样的锚点。其实,“他者”的眼光,可以帮助审视自身的问题;对“他者”的迷恋,又往往会迷蒙看自身的双眼。历史的发展,也在矫正这种偏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当代的一些文化研究,已经有“一套有别于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对民主、自由、法治的看法。已经不再急着去证明中华文化与现代性不矛盾,更不会焦虑于中华文化如何攀上西方文明这班快车,而是在考虑中华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特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作者的这些观点,使我想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比较讨论中,为了得出中国文化是保守文化、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结论,有一种观点影响很大,说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有海洋特性,是“动的文明”。“静的文明”僵化保守,缺少内在动力,“动的文明”精进不已,常观常新。今天看来,这些观点根本不能成立。作者的这部作品要建立的一种“大历史”的眼光,其实是要恢复一种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如庄子所说的“因其固然”,从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中,去追寻中华文化的历史起点、思维逻辑、生命精神,讨论中国文化所赋予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书中虽然有大量关于中外思想、中西哲学的比较讨论,但都不脱这一主脉。

本书探讨中华文化的精神义脉,一言以蔽之,即:以天道观为核心标志,形成独特的道统,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赋予中华文化以独特的品貌。本书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中来讨论这一核心问题。这种天道,不是上帝,不是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最高实体,而是在宇宙之内、居自心之中、融万物为一体的存在。中国文化的几乎全部秘密就包括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天道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体系,中华民族的思维逻辑建立在人与天互通、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思维框架之中。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根,人能感悟天道,做到自强不息,也能如大地般容纳万物,厚德载物。天人相通、民本为上、以仁为本位的天道观念,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本书由此一纽结,纵论中国人的思维特性、认识方式、创造精神,乃至宗教观念淡泊的内在缘由等等,层层推演,一体贯通,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思辨的力度,在激情洋溢的笔触中阐发出中华文化的内在风采,读来令人畅然。

作者天人一体的道统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是做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的,深感天人关系是中国美学的关节点。中国美学关心的不是“美的知识”,而是生命体验的事实。中国人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人超越外在物质世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这是中国美学论述的中心。这其实正是蔡先生所阐发的中国文化主导精神在审美领域的体现。(本文作者:朱良志,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儒道    
0

《中国道统论》:追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脉络

时间:2021-12-22 08:48:4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良志

《中国道统论》 蔡晓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春山论道图》 陈少梅绘 资料图片

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蔡晓《中国道统论》一书,全书上下两册,80万言,可谓皇皇巨著。书的主旨是探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化问题,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脉络,试图读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谱,从而为当代思想文化构建引来源头活水。全书视野宏阔,体大思精。作者有长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观察经验,又对中外哲学、历史等理论问题有深入研究,故此书的论述理论基础扎实,贴近现实生活,得出的很多结论平实而深刻,读来深具启发性。可谓一部阐述“中华文化精神”的力作。

全书卓具思想和历史穿透力,在态度和立场上,本书有三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超越“道统即正统”的传统观念

“道统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关键问题之一,自中唐韩愈以来,论者纷起。道,关乎思想的正宗,站在不同立场会有不同解读。“统”,说文化思想流传的正脉、正统,也是言人人殊。本书虽然也说“道统”,但它的努力,恰恰在于超越传统“道统论”的藩篱,不是要归复某种正统,而是要追溯中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至今仍保持旺盛活力的那一脉清流,研究的核心落在“活的民族之文化生命、文化精神”上。本书要挖掘“纵贯三千年来的绵延不绝的思想观点、思维模式”的内在因缘,要“弄清楚当代中国主流思想、思维方式到底从何而来、治国理念和治国模式到底从哪传承”的思想源流,还要弄清中国当代文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内在肌理。这样的“道统论”,与其说是为了弘扬传统思想的正统,倒不如说是站在当代思想文化构建的基点上,探讨中华思想文化形成的“传统基因”。它所说的“道”,是中国人的思想之道、生存之道;它所说的“统”,是中国人的精神义脉,是保持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反映的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这种“道统”追溯,负载着当代文化建设的使命感。

超越“道统即儒家正统”的观念

从中国历史的大背景看,说中国文化的道统,或者正脉,不可能说道家、佛家思想的正统,中国文化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关道统的讨论有三次,一是韩愈有感于佛老思想流布的消极影响,力求恢复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王之道;二是北宋以来延续近千年的理学(包括心学)归复儒家正统的努力;三是20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冲突大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复兴儒学的努力。这种种“道统”观,有一个基本前提,都是归复圣贤之道,以儒学为正宗,为终极价值标准,存在着明显的学派的眼光。然而,《中国道统论》用“中国道统”代替“儒家道统”,目的要追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义脉,而不是确立儒学的正宗。作者说,他“采用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其实是建立中国文化的通观的眼光。在本书看来,儒家在传统思想文化发展中居核心地位,但道家、佛家思想等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书从中华文明的主流价值传承上来看“道统”,在更广阔的视域中来审视中华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发展的思想缘由,力求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全幅波动中,寻找统贯中国历史的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一种无学派眼光的“道统论”。

超越西方文化的纠结来看“道统”

近代以来,长期积弱的历史影响人们对中国本土文明的看法。中国文化的论述者,总有个“西方文化的纠结”问题,其实大多是对中华文明缺乏自信所造成的。这在百年来中国文化的讨论中有充分体现,包括现代新儒家。他们讨论“道统”的前提,往往出于“拯救”中国文化的愿望。很多论者认为,中国人的思维与科学技术冲突、中国缺少民主自由传统,等等。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常常被理解为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基础上、更好地去靠近西方文化的岸,中国文化本身似乎缺少这样的锚点。其实,“他者”的眼光,可以帮助审视自身的问题;对“他者”的迷恋,又往往会迷蒙看自身的双眼。历史的发展,也在矫正这种偏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当代的一些文化研究,已经有“一套有别于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对民主、自由、法治的看法。已经不再急着去证明中华文化与现代性不矛盾,更不会焦虑于中华文化如何攀上西方文明这班快车,而是在考虑中华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特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作者的这些观点,使我想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比较讨论中,为了得出中国文化是保守文化、西方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结论,有一种观点影响很大,说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有海洋特性,是“动的文明”。“静的文明”僵化保守,缺少内在动力,“动的文明”精进不已,常观常新。今天看来,这些观点根本不能成立。作者的这部作品要建立的一种“大历史”的眼光,其实是要恢复一种客观、理性的学术态度,如庄子所说的“因其固然”,从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中,去追寻中华文化的历史起点、思维逻辑、生命精神,讨论中国文化所赋予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书中虽然有大量关于中外思想、中西哲学的比较讨论,但都不脱这一主脉。

本书探讨中华文化的精神义脉,一言以蔽之,即:以天道观为核心标志,形成独特的道统,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赋予中华文化以独特的品貌。本书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中来讨论这一核心问题。这种天道,不是上帝,不是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最高实体,而是在宇宙之内、居自心之中、融万物为一体的存在。中国文化的几乎全部秘密就包括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天道是一个不断演化发展的体系,中华民族的思维逻辑建立在人与天互通、主体和客体统一的思维框架之中。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根,人能感悟天道,做到自强不息,也能如大地般容纳万物,厚德载物。天人相通、民本为上、以仁为本位的天道观念,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本书由此一纽结,纵论中国人的思维特性、认识方式、创造精神,乃至宗教观念淡泊的内在缘由等等,层层推演,一体贯通,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思辨的力度,在激情洋溢的笔触中阐发出中华文化的内在风采,读来令人畅然。

作者天人一体的道统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我是做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的,深感天人关系是中国美学的关节点。中国美学关心的不是“美的知识”,而是生命体验的事实。中国人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互荡,浑然一体,人超越外在物质世界,体验万物,通于天地,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从而获得灵魂的适意,这是中国美学论述的中心。这其实正是蔡先生所阐发的中国文化主导精神在审美领域的体现。(本文作者:朱良志,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