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老家
《梦里老家》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阔别家乡多年,老家的模样已只能在梦里追寻。我的家乡在湘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山有水,有我的亲人和我的童年—遗憾的是,如今已再没有了祖传的老房子。每次回家,我都要到已成为菜地的老房子地基前站一站、看一看,只为重温当年幸福的童年时光。
南方多山,亦多水。我的老家就在湘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山水环绕、人烟稠密,是我们祖辈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老家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卧,又面朝另一座大山开门。山下有溪水潺潺流过田野,远远就能听到“哗啦啦”“哗啦啦”的流水声……栖居此间,可揽花香入梦,可拥山水入怀,正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我们家的老房子是爷爷留下来的,就坐落在村子中间,两旁则是其他族人的房子。他们的辈分都比我高,我得管他们叫“爷爷、奶奶”或者“老爷爷、老奶奶”。老房子都是土坯房,多为一层或两层。墙面上一块块土砖都整齐地裸露着,十分原生态。日子长了,那土砖上甚至会长出绿草来,每当有风吹过,就在墙头上一摇一摇的。那些条件稍好的人家也会往墙上抹上一层白石灰,好让房子内外都显得更整洁些。靠村外的邻居奶奶家老房子的外墙就抹了一层云白的白石灰,即使隔老远也能清晰地看见她家。记得小时候我每次给同学介绍我家住址时,就会遥指着邻居奶奶家的老房子:“看到那栋白色的房子没有,我们家就挨在那栋房子的旁边!”
南方多雨水。故而,我们老房子的屋顶都是硬山式的,上覆一层青瓦。遗憾的是,往往只见青瓦不见飞檐,整体还是略显简陋了些。值得一提的是,一到下雨时,雨水顺着青瓦流下,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我们坐在屋里或是屋檐下的过道边,看着雨珠顺着屋檐下落形成一幕晶莹的雨帘,煞是好看。若是到了冬天,那“雨帘子”便变成了“冰帘子”——屋檐上挂着一排排冰锥子,亦是壮观无比。我们常常会踩着凳子,踮起脚尖去把那剔透的冰锥子掰下来当冰棍吃。寒冬腊月里吃“冰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记忆中,几乎家家户户的正房旁边都会有一座偏房,多朝东或者朝南而坐。偏房既是厨房,又是柴房。每每母亲在这里开始生火做饭时,那青瓦屋顶上就开始腾起袅袅青烟,好生诗意浪漫。不过,因为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偏房里总是会被熏得黑黢黢的。但是我们从不嫌弃它脏,也并不怎么打扫——因为打扫也是几乎无济于事的——只是继续生火、做饭,生火、做饭……当然,因生柴火太燥热,到了夏天我们亦常改用煤火。但只要到了冬天,这柴火便又会重新生起来。到了晚上,家人们围坐在灶旁,一边烤着火,一边谈天说地,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时节,灶上常常还挂满了腊肉、腊鸡、腊鱼和猪血丸子,显得喜庆而热闹。灶里也不闲着,也会放上几根红薯在里面烤着,等红薯烤熟了,就是一顿最美的消夜了。
在乡下,我们往往还要在偏房的旁边再盖上一座小房,供牲口居住。每一间小屋子都有不同的用处,有猪圈、羊圈,还有牛圈。圈多为两层,上层有一个小隔间,主要用来储放稻草。我们基本每隔几天都要往圈里加铺一些稻草,好让牲口住得更舒适些。父亲说过:“我们待牲口要像待人一样。”其实那圈里的猪啊、羊啊都像是流水的兵,一年一轮换,唯有那牛年复一年地跟着我们。牛是耕田的主力,就像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因而我们对牛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也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它。若是到了农忙时,将牛送进牛圈后,还会多准备一些草料给它加餐,以示犒劳。
《滚铁环》
为了配合农耕,乡下的房屋门前是必设坪坝的。有条件的人家,会在坪坝上抹上一层水泥,抹得光溜溜的,以便晾晒大豆、花生和稻谷;没条件的人家,就修一方平整的泥土坪坝,平日里则主要依靠盘筛、席垫等工具来晾晒收成。我们家门前就是一方泥土坪坝,不大不小,刚好够我们一家人活动。农忙时,我们在这方坪坝上打豆子、晒花生;平日里,我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滚铁环、砸啪纸、跳橡皮筋、踢毽子……到了冬天,这里则成了我们打雪仗、堆雪人的娱乐场。在这方泥土坪坝上,留下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在我们当地,堂屋的神龛上往往都会写有这样一副“对联”:“土中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可见农民对土地的崇敬和热爱。所以,乡村的土地总是要被人们用到极致,即便是坪坝前边或旁边的土地上也常常要被我们植上树、种上菜,这样才觉得充实。
记得我们家门前有一株“祖传”的大泡桐树,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树上就开满了泡桐花。泡桐春意枝头闹,一朵朵、一簇簇,煞是好看。每到这时,母亲就在树下种上辣椒、茄子及苦瓜等蔬菜。而我们小毛孩呢,则最喜欢植树。邻居家的小伙伴就在屋前屋后都种了桃树和葡萄树。我们家屋前已无发挥之地,我只好跑去屋后去种了葡萄树和梨鹅树。过了两年,他家的桃树和葡萄树都慢慢开花结果了,我们家的葡萄树也跟上了进度,然而,那株鹅梨树却依然是一株小树苗。于是我每年都盼呀盼,盼望着它能早点长大长高,早点开花结果……
《捕蜻蜓》/《拾花生》
在等待鹅梨树开花挂果的漫长日子里,我的左邻右舍都陆陆续续地盖了新房——红砖房,搬进了新家。只有我们家一直都没有动静。直到我大学毕业后,我们家才开始谋划着要盖新房。这时我才发现,我们屋后的那株鹅梨树居然已开始挂果了,尽管长得有点羞涩,但总算是没有辜负我多年的期盼。我兴奋地顺手摘了一颗下来试吃,却被它的过分酸涩“唬”到了。那颗小鹅梨吃起来尽管并不如预想中那么可口,但我的心里却早已甜如蜜。我们家的新房就盖在老房子的后面,是为父母留一处安息之所。其实大学毕业后,我就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工作和生活,也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回去看看。“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这么多年过去,那株小鹅梨树早已不知所踪;那瓦顶飘出的袅袅青烟,也已不复重现。曾经的那个幸福老家,也只能在梦里相见了。
《雪地扣麻雀》
撰文 | 词作家、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副秘书长向明 绘图 | 卞家华
梦里老家
时间:2021-11-30 16:14:43
来源:中华民居
作者:向明
《梦里老家》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阔别家乡多年,老家的模样已只能在梦里追寻。我的家乡在湘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有山有水,有我的亲人和我的童年—遗憾的是,如今已再没有了祖传的老房子。每次回家,我都要到已成为菜地的老房子地基前站一站、看一看,只为重温当年幸福的童年时光。
南方多山,亦多水。我的老家就在湘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山水环绕、人烟稠密,是我们祖辈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老家的房子大多依山而卧,又面朝另一座大山开门。山下有溪水潺潺流过田野,远远就能听到“哗啦啦”“哗啦啦”的流水声……栖居此间,可揽花香入梦,可拥山水入怀,正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我们家的老房子是爷爷留下来的,就坐落在村子中间,两旁则是其他族人的房子。他们的辈分都比我高,我得管他们叫“爷爷、奶奶”或者“老爷爷、老奶奶”。老房子都是土坯房,多为一层或两层。墙面上一块块土砖都整齐地裸露着,十分原生态。日子长了,那土砖上甚至会长出绿草来,每当有风吹过,就在墙头上一摇一摇的。那些条件稍好的人家也会往墙上抹上一层白石灰,好让房子内外都显得更整洁些。靠村外的邻居奶奶家老房子的外墙就抹了一层云白的白石灰,即使隔老远也能清晰地看见她家。记得小时候我每次给同学介绍我家住址时,就会遥指着邻居奶奶家的老房子:“看到那栋白色的房子没有,我们家就挨在那栋房子的旁边!”
南方多雨水。故而,我们老房子的屋顶都是硬山式的,上覆一层青瓦。遗憾的是,往往只见青瓦不见飞檐,整体还是略显简陋了些。值得一提的是,一到下雨时,雨水顺着青瓦流下,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我们坐在屋里或是屋檐下的过道边,看着雨珠顺着屋檐下落形成一幕晶莹的雨帘,煞是好看。若是到了冬天,那“雨帘子”便变成了“冰帘子”——屋檐上挂着一排排冰锥子,亦是壮观无比。我们常常会踩着凳子,踮起脚尖去把那剔透的冰锥子掰下来当冰棍吃。寒冬腊月里吃“冰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记忆中,几乎家家户户的正房旁边都会有一座偏房,多朝东或者朝南而坐。偏房既是厨房,又是柴房。每每母亲在这里开始生火做饭时,那青瓦屋顶上就开始腾起袅袅青烟,好生诗意浪漫。不过,因为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偏房里总是会被熏得黑黢黢的。但是我们从不嫌弃它脏,也并不怎么打扫——因为打扫也是几乎无济于事的——只是继续生火、做饭,生火、做饭……当然,因生柴火太燥热,到了夏天我们亦常改用煤火。但只要到了冬天,这柴火便又会重新生起来。到了晚上,家人们围坐在灶旁,一边烤着火,一边谈天说地,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时节,灶上常常还挂满了腊肉、腊鸡、腊鱼和猪血丸子,显得喜庆而热闹。灶里也不闲着,也会放上几根红薯在里面烤着,等红薯烤熟了,就是一顿最美的消夜了。
在乡下,我们往往还要在偏房的旁边再盖上一座小房,供牲口居住。每一间小屋子都有不同的用处,有猪圈、羊圈,还有牛圈。圈多为两层,上层有一个小隔间,主要用来储放稻草。我们基本每隔几天都要往圈里加铺一些稻草,好让牲口住得更舒适些。父亲说过:“我们待牲口要像待人一样。”其实那圈里的猪啊、羊啊都像是流水的兵,一年一轮换,唯有那牛年复一年地跟着我们。牛是耕田的主力,就像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因而我们对牛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也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它。若是到了农忙时,将牛送进牛圈后,还会多准备一些草料给它加餐,以示犒劳。
《滚铁环》
为了配合农耕,乡下的房屋门前是必设坪坝的。有条件的人家,会在坪坝上抹上一层水泥,抹得光溜溜的,以便晾晒大豆、花生和稻谷;没条件的人家,就修一方平整的泥土坪坝,平日里则主要依靠盘筛、席垫等工具来晾晒收成。我们家门前就是一方泥土坪坝,不大不小,刚好够我们一家人活动。农忙时,我们在这方坪坝上打豆子、晒花生;平日里,我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滚铁环、砸啪纸、跳橡皮筋、踢毽子……到了冬天,这里则成了我们打雪仗、堆雪人的娱乐场。在这方泥土坪坝上,留下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在我们当地,堂屋的神龛上往往都会写有这样一副“对联”:“土中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可见农民对土地的崇敬和热爱。所以,乡村的土地总是要被人们用到极致,即便是坪坝前边或旁边的土地上也常常要被我们植上树、种上菜,这样才觉得充实。
记得我们家门前有一株“祖传”的大泡桐树,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树上就开满了泡桐花。泡桐春意枝头闹,一朵朵、一簇簇,煞是好看。每到这时,母亲就在树下种上辣椒、茄子及苦瓜等蔬菜。而我们小毛孩呢,则最喜欢植树。邻居家的小伙伴就在屋前屋后都种了桃树和葡萄树。我们家屋前已无发挥之地,我只好跑去屋后去种了葡萄树和梨鹅树。过了两年,他家的桃树和葡萄树都慢慢开花结果了,我们家的葡萄树也跟上了进度,然而,那株鹅梨树却依然是一株小树苗。于是我每年都盼呀盼,盼望着它能早点长大长高,早点开花结果……
《捕蜻蜓》/《拾花生》
在等待鹅梨树开花挂果的漫长日子里,我的左邻右舍都陆陆续续地盖了新房——红砖房,搬进了新家。只有我们家一直都没有动静。直到我大学毕业后,我们家才开始谋划着要盖新房。这时我才发现,我们屋后的那株鹅梨树居然已开始挂果了,尽管长得有点羞涩,但总算是没有辜负我多年的期盼。我兴奋地顺手摘了一颗下来试吃,却被它的过分酸涩“唬”到了。那颗小鹅梨吃起来尽管并不如预想中那么可口,但我的心里却早已甜如蜜。我们家的新房就盖在老房子的后面,是为父母留一处安息之所。其实大学毕业后,我就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工作和生活,也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回去看看。“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这么多年过去,那株小鹅梨树早已不知所踪;那瓦顶飘出的袅袅青烟,也已不复重现。曾经的那个幸福老家,也只能在梦里相见了。
《雪地扣麻雀》
撰文 | 词作家、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副秘书长向明 绘图 | 卞家华
责任编辑:胡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