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让世界爱上莆田木雕

时间:2021-11-07 10:31:53来源:中国网作者:杨帆

莆田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四大木雕流派之一。莆田木雕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内生产的木雕艺术品的统称,材料以沉香、檀香、龙眼木、黄杨木、以及红木为多。莆田木雕历史悠久,唐代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到了明代,莆田出现了较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清代的莆田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已经有贴金透雕作品被当做贡品。

1949年以来,莆田木雕业重焕生机。许多木雕艺人继承传统工艺,又大胆开拓创新,实至今日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木雕专业创作生产基地,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莆田木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透雕、建筑木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

在追求“短平快”的时代,雕刻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手艺似乎与社会节奏背道而驰,而莆田市藏雲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建军却始终默默地用自己的坚持和作品发声,多年磨一剑,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让莆田精微透雕站在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完成了一个手艺人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也彰显着新一代手艺人的“中国梦”。 

林建军,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挖掘并且恢复了莆田精微透雕技法,撰写世界第一部精微透雕艺术专著。并大胆向沉香、檀香雕刻挑战,雕刻作品屡获国家级金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轻工“大国工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福建省十大青年创业杰出成就奖、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代表作品有《红色系列》《雪山大士》《随身佛》《红色娘子军》等等,雕刻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部分作品被中国木雕艺术馆、福建博物院、福建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福建工艺美术珍品馆、厦门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艰辛学艺路,只为谋生活

林建军1979年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谈及最初和精微木雕结缘,我们并没有从林建军口中听到诸如是因为“兴趣使然”“热爱所至”之类的话。林建军坦言,一开始接触这门手艺完全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喜欢。出生农村家庭的他家中经济条件有限,95年初中毕业后,盐场工作的父母无力承担他与弟弟妹妹的读书费用,学门手艺成了唯一出路。林建军的二姨妈是莆田工艺界的大师,林建军儿时寒暑假也常去看她雕木雕,有了这层亲戚关系,林建军才得以在当时机会寥寥的情况下拜得名师,成为一名木雕学徒。 

学习木雕绝非易事,其难度丝毫不亚于那些复杂方程式和拗口的古文。林建军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雕刻刀具,初学者若操作不当,这些刀具一不小心就可能从工具变成伤人的利器。林建军食指的筋就曾被扎断过,花了八年时间才恢复过来。而林建军的一位同事因工作时分神,被电锯削断了三根手指。 

对于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林建军来说,这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并没有令他退怯,因为生活不允许他放弃,只有往前走。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探索求艺的勇气,林建军在精微透雕行业里一坚持便是数十年。他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将这原本“养家糊口”的手艺做出名气,成为行业里的先驱。即便获得荣誉众多,林建军依旧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没什么‘工匠精神’,做我们这行最讲究‘心无旁骛’,我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够严格、够专注。如果一个人的心老沉不下来,或者总想着短平快浮浮躁躁的,那他就肯定做不好艺术”,面对外界加之于他的“工匠精神”,林建军如是回答。但也许正因为林建军这份不矫揉造作的朴素,他的作品才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地打动人心。 

林建军认为,雕木雕不存在“好玩与否”这一说,因为它有着一套极其严谨的创作流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件“红色娘子军”的作品,光造型设计就耗费了林建军整整三年时间,前前后后更是修改了无数次。为了使作品造型无限贴近原型,林建军专门请教了专业的芭蕾舞者,在她指点之下又对细节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精进,甚至连人物表情、脚落地姿势和脚后跟姿势,都必须“较真”。林建军眼中,没有形似神似,只有形神并济,才接近他的标准。

雕刻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件作品少则一两月,多则花上五六年的也十分常见;并且,精雕微透雕不仅周期长,原材料成本也非常高昂,在作品完成之前是没有任何收入的,若没有经济实力和客户订单将难以支撑下去;雕刻创作的过程要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枯燥,常常几个小时坐那儿全神贯注,一天下来常常身体僵硬、腰酸腿疼,职业病如腰痛和颈椎疾病等等,但作品完成的那一刻,所有的苦累似乎又都烟消云散。 

要问起林建军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他似乎也难择其一,在他看来,社会是进步的,人也是进步的,也许有的作品在刚完成那一刻觉得不错,但过几年来看又会觉得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精微透雕不仅考验的是雕刻的功力,还需要融汇贯通很多知识,手艺人必须不断去阅读、去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才能赋予自己创作以灵魂,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和感染力。用林建军的话总结,即“动手重要,动脑更重要。” 

精微透雕作为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最独特的一部分,如何将它与时代与世界联结起来,也是林建军一直在探索思考的东西,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2017年9月林建军共计十三件作品惊艳亮相厦门金砖国家峰会,其中作品《事事如意》更是受到了外国元首的高度赞誉,有人还专门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作品雕镂了56只狮子,蕴含56个民族是一家、国泰民安之意;其中的如意、灵芝、钱币等,象征财源广进、事事如意),对中国这一项传统技艺惊叹不已。林建军三年多来的精雕细琢、吹毛求疵,终于让精微透雕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当下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流通的时代,各国工匠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新时代的工匠,林建军表示他也必须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技法。只有不断潜心学习,精益求精,时刻保持一颗“倔强”的心,才能让这份民族性的瑰宝历久弥新,屹立于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聊起林建军的“中国梦”,他梦想是让世界爱上莆田木雕。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雕刻    
0

让世界爱上莆田木雕

时间:2021-11-07 10:31:53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杨帆

莆田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四大木雕流派之一。莆田木雕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内生产的木雕艺术品的统称,材料以沉香、檀香、龙眼木、黄杨木、以及红木为多。莆田木雕历史悠久,唐代已经开始采用莆田木雕装饰建筑,还用于佛像和刻书。到了明代,莆田出现了较多擅长佛像和装饰雕刻的艺人,清代的莆田木雕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已经有贴金透雕作品被当做贡品。

1949年以来,莆田木雕业重焕生机。许多木雕艺人继承传统工艺,又大胆开拓创新,实至今日已形成全球最大的木雕专业创作生产基地,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莆田木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透雕、建筑木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

在追求“短平快”的时代,雕刻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手艺似乎与社会节奏背道而驰,而莆田市藏雲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建军却始终默默地用自己的坚持和作品发声,多年磨一剑,精雕细琢,追求极致,让莆田精微透雕站在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完成了一个手艺人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也彰显着新一代手艺人的“中国梦”。 

林建军,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挖掘并且恢复了莆田精微透雕技法,撰写世界第一部精微透雕艺术专著。并大胆向沉香、檀香雕刻挑战,雕刻作品屡获国家级金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轻工“大国工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福建省十大青年创业杰出成就奖、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作品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代表作品有《红色系列》《雪山大士》《随身佛》《红色娘子军》等等,雕刻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部分作品被中国木雕艺术馆、福建博物院、福建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福建工艺美术珍品馆、厦门市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艰辛学艺路,只为谋生活

林建军1979年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谈及最初和精微木雕结缘,我们并没有从林建军口中听到诸如是因为“兴趣使然”“热爱所至”之类的话。林建军坦言,一开始接触这门手艺完全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喜欢。出生农村家庭的他家中经济条件有限,95年初中毕业后,盐场工作的父母无力承担他与弟弟妹妹的读书费用,学门手艺成了唯一出路。林建军的二姨妈是莆田工艺界的大师,林建军儿时寒暑假也常去看她雕木雕,有了这层亲戚关系,林建军才得以在当时机会寥寥的情况下拜得名师,成为一名木雕学徒。 

学习木雕绝非易事,其难度丝毫不亚于那些复杂方程式和拗口的古文。林建军每天要接触各种各样的雕刻刀具,初学者若操作不当,这些刀具一不小心就可能从工具变成伤人的利器。林建军食指的筋就曾被扎断过,花了八年时间才恢复过来。而林建军的一位同事因工作时分神,被电锯削断了三根手指。 

对于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林建军来说,这项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并没有令他退怯,因为生活不允许他放弃,只有往前走。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探索求艺的勇气,林建军在精微透雕行业里一坚持便是数十年。他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将这原本“养家糊口”的手艺做出名气,成为行业里的先驱。即便获得荣誉众多,林建军依旧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没什么‘工匠精神’,做我们这行最讲究‘心无旁骛’,我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够严格、够专注。如果一个人的心老沉不下来,或者总想着短平快浮浮躁躁的,那他就肯定做不好艺术”,面对外界加之于他的“工匠精神”,林建军如是回答。但也许正因为林建军这份不矫揉造作的朴素,他的作品才如此贴近生活,如此地打动人心。 

林建军认为,雕木雕不存在“好玩与否”这一说,因为它有着一套极其严谨的创作流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有一件“红色娘子军”的作品,光造型设计就耗费了林建军整整三年时间,前前后后更是修改了无数次。为了使作品造型无限贴近原型,林建军专门请教了专业的芭蕾舞者,在她指点之下又对细节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精进,甚至连人物表情、脚落地姿势和脚后跟姿势,都必须“较真”。林建军眼中,没有形似神似,只有形神并济,才接近他的标准。

雕刻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一件作品少则一两月,多则花上五六年的也十分常见;并且,精雕微透雕不仅周期长,原材料成本也非常高昂,在作品完成之前是没有任何收入的,若没有经济实力和客户订单将难以支撑下去;雕刻创作的过程要比外界想象的更为枯燥,常常几个小时坐那儿全神贯注,一天下来常常身体僵硬、腰酸腿疼,职业病如腰痛和颈椎疾病等等,但作品完成的那一刻,所有的苦累似乎又都烟消云散。 

要问起林建军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他似乎也难择其一,在他看来,社会是进步的,人也是进步的,也许有的作品在刚完成那一刻觉得不错,但过几年来看又会觉得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精微透雕不仅考验的是雕刻的功力,还需要融汇贯通很多知识,手艺人必须不断去阅读、去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才能赋予自己创作以灵魂,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和感染力。用林建军的话总结,即“动手重要,动脑更重要。” 

精微透雕作为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最独特的一部分,如何将它与时代与世界联结起来,也是林建军一直在探索思考的东西,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2017年9月林建军共计十三件作品惊艳亮相厦门金砖国家峰会,其中作品《事事如意》更是受到了外国元首的高度赞誉,有人还专门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作品雕镂了56只狮子,蕴含56个民族是一家、国泰民安之意;其中的如意、灵芝、钱币等,象征财源广进、事事如意),对中国这一项传统技艺惊叹不已。林建军三年多来的精雕细琢、吹毛求疵,终于让精微透雕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

当下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流通的时代,各国工匠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新时代的工匠,林建军表示他也必须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技法。只有不断潜心学习,精益求精,时刻保持一颗“倔强”的心,才能让这份民族性的瑰宝历久弥新,屹立于世界文化舞台的中央。聊起林建军的“中国梦”,他梦想是让世界爱上莆田木雕。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