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弘扬时代精神 浅思国剧审美

时间:2021-03-19 12:11:44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杨洪涛

【光明书话】

弘扬时代精神 浅思国剧审美

——《品剧》写作心得

作者:杨洪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文化艺术领域,电视剧是在寻常百姓家触达率最广、接受度最高的艺术品类。电视剧记录着时代变迁、经济起伏和文化兴衰,它在某种意义上引领着社会思潮、审美向度和娱乐风潮。可以说,从电视剧的发展能够读懂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

新世纪的20年来,国产电视剧奉献了许多意味隽永的故事和经典难忘的角色,相关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也有乱象和杂音,抗战神剧、悬浮剧风行一时,戏说历史、消解崇高、炫富拜金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严重消耗了观众对国产剧的期待和热情。而这一切都绕不开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是一种依托于现代社会特殊的文化形态。电视剧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总是把日常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娱乐经验渗透其中,是审美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共谋的生态圈,三种文化维系着巧妙的平衡。像是《伟大的转折》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着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色彩。《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有着精英知识阶层对于历史的独特认知和解读。《琅琊榜》和《三十而已》,以大众文化的审美旨趣,用精致的视听和颇具吸引力的故事愉悦观众。三种文化在不同类型电视剧里各有侧重,而审美文化吸纳了三种文化元素,在电视剧创作与传播链条中持续作用。

用审美文化的向度去观照电视剧发展,能够清晰窥得电视剧的成败得失。因此,我在多年研究中持续从审美文化视角对电视剧的创作、接受、产业和专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批评,并且对近年来较有审美价值和类型特点的佳作、新作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分析。在电视剧审美文化范畴里,中国古典美学可为创作与审美提供重要的美学源头。西方的经典美学观念和现代影视美学观念也可成为电视剧审美文化的理论支撑。关键是电视剧研究者如何坚守文化自觉,主动占领传统美学的精神高地并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与优长。


《山海情》剧照  资料图片

2020年12月,我把有关电视剧审美文化的研究成果整合出版,名为《品剧》。以《品剧》为名,意为品评、品格和品位。再者,《品剧》书名意在与我的第一本电视剧理论专著《观剧》做一个学术上的呼应。《观剧》是针对电视剧类型进行的系统研究,《品剧》是针对电视剧审美文化进行的批评解读。而我关于“剧集研究”的第三本专著《追剧》也已经开始写作。

《品剧》一书的上篇即文化评论篇,收录了我从审美文化角度解读电视剧现象的学术成果。

如针对好剧本稀缺、文学性减退、IP热失序等电视剧创作现象,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呼唤影视艺术的文学性》一文。认为,许多影视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文学。小说提供了故事脉络、情节结构、人物设定和主题指向。戏剧提供了更高的情节密度、更复杂的人物关系,悬念感和紧张度。诗歌提供了抽象的主题韵味、视听的诗意提升和情感的繁芜驳杂。散文提供了意味隽永的画面感和浪漫的基调。杂文提供了对社会的洞察、反思和批判。文学对影视创作者的世界观和美学观、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重塑影视艺术的文学性迫在眉睫。

针对有些电视剧脱离时代、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创作倾向,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时代精神是影视创作的永恒动力》一文。认为,时代精神是艺术创作如影随形的基因序列和永恒动力。影视创作要真实记录时代、深切阐释时代,实现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盛世美颜”成为影视行业的硬通货,对“唯美”颜值的过度迷恋和畸形崇拜已经扭曲了审美的意义,为此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美颜之下的审美败笔》一文。认为,美与审美都应该是多样化的。过度使用磨皮、滤镜等美颜技术,会让人物显得远离真实、毫无生气。在影视创作中,要让演员形象与角色之间实现高匹配度,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向度。

《品剧》一书的下篇即剧作评论篇,收录了我从审美文化角度针对一些佳作和新作的文本分析。好作品有细细品味、启迪人生的价值。如《北平无战事》是一部颇具审美价值的经典谍战剧。这部剧深刻揭示了国民党倒台和共产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刘和平编剧的作品,擅于在宏大的历史潮流和深不可测的政治博弈当中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擅于从细微处着手表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因果关联。这部作品以深沉且富有诗意的戏剧气质,骨血丰满且浸透灵魂的人物形象和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台词塑造成为谍战剧历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平凡的世界》记录了社会变革时期,农民对物质生活的期盼和精神世界的蜕变,表现了农业问题的突出矛盾以及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观念的变化。该剧作精彩地完成了对于原著的二度创作,以鲜明的形象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农民,以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审视和论证了农业发展,以浸润着泥土气息的生活质感营造出特定年代真实的乡村世界。

《琅琊榜》是古装传奇剧的审美标杆。胡歌饰演的梅长苏是一个颇具使命感的人。在他的视野里,复仇只是生命中必须完成的步骤,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才是他内心更大的气度与格局。朝堂之上一片阴沉,后宫之内尔虞我诈,江湖之中你死我活,唯有梅长苏心中有一盏不灭的长灯,用光明与希望驱走世间阴霾,照耀正义和公理的未来。

作为致敬改革开放40年系列献礼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大江大河》深度表现了奔腾的时代洪流中充满激情、理想和躁动的一代青年的奋斗史,全面审视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体制、城乡和人性之争,复调式地展现城市全民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深刻变化,聚焦时代潮流与个体命运的关系,用坚实的人物刻画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就了一部颇具史诗质感的现实题材力作。

就在本书出版之际,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倾情上演。这部作品用直击心灵的故事和满怀赤诚的演技,点亮中华民族最朴素、最温暖、最执着的生命之光,为全面脱贫、实现小康的千年梦想铸就了艺术高峰。也正因为有《山海情》这样的作品,才让我们对中国电视剧艺术抱有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品剧》 杨洪涛 著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11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散文    
0

弘扬时代精神 浅思国剧审美

时间:2021-03-19 12:11:4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杨洪涛

【光明书话】

弘扬时代精神 浅思国剧审美

——《品剧》写作心得

作者:杨洪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在文化艺术领域,电视剧是在寻常百姓家触达率最广、接受度最高的艺术品类。电视剧记录着时代变迁、经济起伏和文化兴衰,它在某种意义上引领着社会思潮、审美向度和娱乐风潮。可以说,从电视剧的发展能够读懂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

新世纪的20年来,国产电视剧奉献了许多意味隽永的故事和经典难忘的角色,相关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也有乱象和杂音,抗战神剧、悬浮剧风行一时,戏说历史、消解崇高、炫富拜金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严重消耗了观众对国产剧的期待和热情。而这一切都绕不开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是一种依托于现代社会特殊的文化形态。电视剧作为精神文化产品,总是把日常生活经验、审美经验和娱乐经验渗透其中,是审美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共谋的生态圈,三种文化维系着巧妙的平衡。像是《伟大的转折》和《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着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色彩。《大明王朝1566》和《北平无战事》,有着精英知识阶层对于历史的独特认知和解读。《琅琊榜》和《三十而已》,以大众文化的审美旨趣,用精致的视听和颇具吸引力的故事愉悦观众。三种文化在不同类型电视剧里各有侧重,而审美文化吸纳了三种文化元素,在电视剧创作与传播链条中持续作用。

用审美文化的向度去观照电视剧发展,能够清晰窥得电视剧的成败得失。因此,我在多年研究中持续从审美文化视角对电视剧的创作、接受、产业和专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批评,并且对近年来较有审美价值和类型特点的佳作、新作进行较为深入的文本分析。在电视剧审美文化范畴里,中国古典美学可为创作与审美提供重要的美学源头。西方的经典美学观念和现代影视美学观念也可成为电视剧审美文化的理论支撑。关键是电视剧研究者如何坚守文化自觉,主动占领传统美学的精神高地并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与优长。


《山海情》剧照  资料图片

2020年12月,我把有关电视剧审美文化的研究成果整合出版,名为《品剧》。以《品剧》为名,意为品评、品格和品位。再者,《品剧》书名意在与我的第一本电视剧理论专著《观剧》做一个学术上的呼应。《观剧》是针对电视剧类型进行的系统研究,《品剧》是针对电视剧审美文化进行的批评解读。而我关于“剧集研究”的第三本专著《追剧》也已经开始写作。

《品剧》一书的上篇即文化评论篇,收录了我从审美文化角度解读电视剧现象的学术成果。

如针对好剧本稀缺、文学性减退、IP热失序等电视剧创作现象,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呼唤影视艺术的文学性》一文。认为,许多影视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文学。小说提供了故事脉络、情节结构、人物设定和主题指向。戏剧提供了更高的情节密度、更复杂的人物关系,悬念感和紧张度。诗歌提供了抽象的主题韵味、视听的诗意提升和情感的繁芜驳杂。散文提供了意味隽永的画面感和浪漫的基调。杂文提供了对社会的洞察、反思和批判。文学对影视创作者的世界观和美学观、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产生着深远影响。因此,重塑影视艺术的文学性迫在眉睫。

针对有些电视剧脱离时代、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创作倾向,我在《光明日报》发表《时代精神是影视创作的永恒动力》一文。认为,时代精神是艺术创作如影随形的基因序列和永恒动力。影视创作要真实记录时代、深切阐释时代,实现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年来,“盛世美颜”成为影视行业的硬通货,对“唯美”颜值的过度迷恋和畸形崇拜已经扭曲了审美的意义,为此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美颜之下的审美败笔》一文。认为,美与审美都应该是多样化的。过度使用磨皮、滤镜等美颜技术,会让人物显得远离真实、毫无生气。在影视创作中,要让演员形象与角色之间实现高匹配度,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向度。

《品剧》一书的下篇即剧作评论篇,收录了我从审美文化角度针对一些佳作和新作的文本分析。好作品有细细品味、启迪人生的价值。如《北平无战事》是一部颇具审美价值的经典谍战剧。这部剧深刻揭示了国民党倒台和共产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刘和平编剧的作品,擅于在宏大的历史潮流和深不可测的政治博弈当中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擅于从细微处着手表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因果关联。这部作品以深沉且富有诗意的戏剧气质,骨血丰满且浸透灵魂的人物形象和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台词塑造成为谍战剧历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平凡的世界》记录了社会变革时期,农民对物质生活的期盼和精神世界的蜕变,表现了农业问题的突出矛盾以及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观念的变化。该剧作精彩地完成了对于原著的二度创作,以鲜明的形象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农民,以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审视和论证了农业发展,以浸润着泥土气息的生活质感营造出特定年代真实的乡村世界。

《琅琊榜》是古装传奇剧的审美标杆。胡歌饰演的梅长苏是一个颇具使命感的人。在他的视野里,复仇只是生命中必须完成的步骤,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才是他内心更大的气度与格局。朝堂之上一片阴沉,后宫之内尔虞我诈,江湖之中你死我活,唯有梅长苏心中有一盏不灭的长灯,用光明与希望驱走世间阴霾,照耀正义和公理的未来。

作为致敬改革开放40年系列献礼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大江大河》深度表现了奔腾的时代洪流中充满激情、理想和躁动的一代青年的奋斗史,全面审视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体制、城乡和人性之争,复调式地展现城市全民所有制经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深刻变化,聚焦时代潮流与个体命运的关系,用坚实的人物刻画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就了一部颇具史诗质感的现实题材力作。

就在本书出版之际,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倾情上演。这部作品用直击心灵的故事和满怀赤诚的演技,点亮中华民族最朴素、最温暖、最执着的生命之光,为全面脱贫、实现小康的千年梦想铸就了艺术高峰。也正因为有《山海情》这样的作品,才让我们对中国电视剧艺术抱有足够的信心和希望。

《品剧》 杨洪涛 著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8日 11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