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在铸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从中国美术发展谈起
潘天寿《游山图》
吴为山《举杯邀明月——诗人李白》
林风眠《鱼鹰小舟》
吴冠中《山村》
核心阅读
纵观中国美术之路,每一段进程,每一个突破性进展,都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近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从本体、形式、风格上依凭写意审美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熟悉、了解群众的生活与愿望,表现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进历程,是中国美术创作的使命担当
坚持将实践作为创新检验标准,看是否做到了“合”“活”“新”,要让各类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实现无处不新、无时不新、无法不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文化艺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观中国美术之路,每一段进程,每一个突破性进展,都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美术呈现出中外对话、相互融汇的新气象,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时代精神洗礼后的转化与发展。
可以说,无论基于个体经验还是群体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推动中国美术之路不断拓宽与延展。
艺术创造坚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日益昌盛。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是中国美术家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从本体、形式、风格上呼唤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依凭写意审美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此写意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书法。书法以文字为基础,以线条为表现形式,在形、意、神、韵方面与天地自然、社会实践以及时代审美密切关联,其中有道、有德、有法、有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谓书画同源,说的是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书法的写意精神也贯穿于绘画创作中。譬如黄宾虹柔中藏刚的回转之线,傅抱石虚灵飘洒的逸动之线,潘天寿“强其骨”的强劲之线,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再以塑造先贤圣哲为例。相由心生,老子何相?老子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人生境界润物无声地化入民族精神。我创作的雕像《天人合一——老子》中,以中空造型和内镌《老子》的创意隐喻精神空间的宏大,把抽象的精神境界转化为全人类都听得懂的“世界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揭示了中国文艺发展的实质。立足中华文化,我们要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汇于我,为我所用,服务于人民。回顾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就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经典。以古元、彦涵、力群、江丰等为代表的画家们,熟悉、了解百姓的生活与愿望,深入传统,学习汉代画像石和民间年画,借鉴珂勒惠支、梅斐尔德、麦绥莱勒等外国画家的技法,探索民族化创作风格,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仅版画,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他美术形式的精彩作品也层出不穷,如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詹建俊的《潮》等。进入新时代,各类美术创作工程表现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进历程,涌现出大批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和优秀作品。
艺术创新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实现更高水平的综合与转化
衡量文艺创作是否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看这一创作是否做到了“合”“活”“新”。所谓“合”,是指对各类型、各流派文化艺术进行综合。人类创造的美术作品丰富博大,我们既要分别了解、综合运用,还要针对自身特点找到最符合、最匹配的养料。只有充分认知、体察不同文化,才可能在具体运用时顺畅无碍。所谓“活”,主要是指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回应时代诉求,契合形势发展,追求在“万法皆备于我”的境界中统摄不同文化艺术,淡化艺术边界,随势生发,赋予作品活泼泼的生命力。所谓“新”,就是在“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让各类文化资源在当代民族文化肌体中真正“活”起来,实现无处不新、无时不新、无法不新。
我将美术创作创新总结为三大转化。其一,客观物象向形式的转化。此转化具有内在超越性,构筑与精神符号密切相连的视觉形式。其二,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此转化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理解、体察其中的精华。其三,异域、异质美术的交融转化。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方可涵养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形成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强大动力。如前所述,数千年来,中国从未间断过与外来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也由此孕育出多样的作品形态。一个重要案例是,中国传统画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成中国写意油画。近现代美术家如徐悲鸿,为中国画引入西方写实主义技法,刘海粟将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泼墨泼彩进行化合,林风眠协调了西方现代风格和中国传统诗性意蕴,以及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苏天赐等画家、雕塑家,皆是中外美术相互融化、实现“合”“活”“新”的杰出代表。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伴随全球化发展,当代中国艺术家当通过艺术创新,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来。只有这样,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的对话窗口才会进一步敞开。如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只展览古代文物的不成文惯例,首次为在世的中国艺术家吴冠中举行个展,意义深远。27年后,在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际,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立起一组由我创作的大型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该雕塑表现达·芬奇与齐白石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相视相望、彼此倾听的场景。东西方文化于此对话,象征着人类文明情感的交流。作品揭幕时,全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意大利国歌,传递出当今世界对文化共融、艺术共创、人心共通的需求与呼唤。
期待中国美术为人类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制图:蔡华伟
创新,意在铸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从中国美术发展谈起
时间:2020-09-21 13:11:5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吴为山
潘天寿《游山图》
吴为山《举杯邀明月——诗人李白》
林风眠《鱼鹰小舟》
吴冠中《山村》
核心阅读
纵观中国美术之路,每一段进程,每一个突破性进展,都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近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从本体、形式、风格上依凭写意审美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熟悉、了解群众的生活与愿望,表现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进历程,是中国美术创作的使命担当
坚持将实践作为创新检验标准,看是否做到了“合”“活”“新”,要让各类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实现无处不新、无时不新、无法不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文化艺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观中国美术之路,每一段进程,每一个突破性进展,都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美术呈现出中外对话、相互融汇的新气象,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时代精神洗礼后的转化与发展。
可以说,无论基于个体经验还是群体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推动中国美术之路不断拓宽与延展。
艺术创造坚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深厚博大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日益昌盛。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这种自信是中国美术家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来,一代代艺术家从本体、形式、风格上呼唤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依凭写意审美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此写意审美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书法。书法以文字为基础,以线条为表现形式,在形、意、神、韵方面与天地自然、社会实践以及时代审美密切关联,其中有道、有德、有法、有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所谓书画同源,说的是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书法的写意精神也贯穿于绘画创作中。譬如黄宾虹柔中藏刚的回转之线,傅抱石虚灵飘洒的逸动之线,潘天寿“强其骨”的强劲之线,艺术大家们用线交织书画,立足中华文化精神展开艺术创造与创新。再以塑造先贤圣哲为例。相由心生,老子何相?老子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人生境界润物无声地化入民族精神。我创作的雕像《天人合一——老子》中,以中空造型和内镌《老子》的创意隐喻精神空间的宏大,把抽象的精神境界转化为全人类都听得懂的“世界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揭示了中国文艺发展的实质。立足中华文化,我们要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融汇于我,为我所用,服务于人民。回顾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就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经典。以古元、彦涵、力群、江丰等为代表的画家们,熟悉、了解百姓的生活与愿望,深入传统,学习汉代画像石和民间年画,借鉴珂勒惠支、梅斐尔德、麦绥莱勒等外国画家的技法,探索民族化创作风格,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仅版画,新中国成立以来,其他美术形式的精彩作品也层出不穷,如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詹建俊的《潮》等。进入新时代,各类美术创作工程表现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奋进历程,涌现出大批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和优秀作品。
艺术创新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实现更高水平的综合与转化
衡量文艺创作是否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看这一创作是否做到了“合”“活”“新”。所谓“合”,是指对各类型、各流派文化艺术进行综合。人类创造的美术作品丰富博大,我们既要分别了解、综合运用,还要针对自身特点找到最符合、最匹配的养料。只有充分认知、体察不同文化,才可能在具体运用时顺畅无碍。所谓“活”,主要是指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回应时代诉求,契合形势发展,追求在“万法皆备于我”的境界中统摄不同文化艺术,淡化艺术边界,随势生发,赋予作品活泼泼的生命力。所谓“新”,就是在“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让各类文化资源在当代民族文化肌体中真正“活”起来,实现无处不新、无时不新、无法不新。
我将美术创作创新总结为三大转化。其一,客观物象向形式的转化。此转化具有内在超越性,构筑与精神符号密切相连的视觉形式。其二,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此转化的前提是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美术,理解、体察其中的精华。其三,异域、异质美术的交融转化。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方可涵养出伟大的艺术作品,形成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强大动力。如前所述,数千年来,中国从未间断过与外来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也由此孕育出多样的作品形态。一个重要案例是,中国传统画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成中国写意油画。近现代美术家如徐悲鸿,为中国画引入西方写实主义技法,刘海粟将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泼墨泼彩进行化合,林风眠协调了西方现代风格和中国传统诗性意蕴,以及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苏天赐等画家、雕塑家,皆是中外美术相互融化、实现“合”“活”“新”的杰出代表。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伴随全球化发展,当代中国艺术家当通过艺术创新,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来。只有这样,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的对话窗口才会进一步敞开。如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只展览古代文物的不成文惯例,首次为在世的中国艺术家吴冠中举行个展,意义深远。27年后,在欧洲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际,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立起一组由我创作的大型雕塑《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该雕塑表现达·芬奇与齐白石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相视相望、彼此倾听的场景。东西方文化于此对话,象征着人类文明情感的交流。作品揭幕时,全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意大利国歌,传递出当今世界对文化共融、艺术共创、人心共通的需求与呼唤。
期待中国美术为人类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制图:蔡华伟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