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散文作品首次大规模结集出版
《莫言散文全编》日前面世,该系列全面收入莫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新世纪以来的散文创作近200篇,这也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散文作品首次大规模结集编选、出版。
读随笔集《目光》:擎着爱的火炬
在散文集《目光》中, 作者陶勇敞开心扉,讲述一位医生的精神成长史。作为医生,他曾无数次给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纪实散文《沁源1942》:致敬那年那月的“人民至上”
作家蒋殊的长篇纪实散文《沁源1942》(山西经济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形象、深刻地阐释了伟大的人民战争思想,再现了抗日战争中的“人民的伟力”。
山间那一串串足迹(决胜2020)
一只拖鞋,一只皮鞋,在左江村、枧田村的山间田野,留下串串一大一小的脚印。这是袁桂雄扶贫之路上,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坚实足迹。
吴景娅新书《山河爽朗》 以散文集形式描绘重庆风物
《山河爽朗》是为数不多的以散文集的形式描绘重庆山川风物、众生百态的作品。
甜的果子,甜的日子(决胜2020)
靠着种植苹果,村里人不光脱了贫,而且致了富。
泉水润泉城(我与一座城)
济南因泉水闻名。“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山里的乡土味(多味斋)
说起新余的九龙山乡,可真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可劈柴喂牛、采茶摘橘、泛舟垂钓、煮酒弄竹。
雪域高原上的甜蜜事业
伍国强几次援藏,通过推广养蜂技术,为雪域高原播下脱贫致富的种子,如今种子已开花结果。
正是天山雪下时
环山寂寂,瑶池如镜,雪落有声。随着时间的流逝,岑参笔下的天山雪除了依然壮美之外,已不会滑了马蹄,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雪趣。
文明小展馆 向善大舞台(社会治理在身边)——宁夏首家社区家风家训馆,目前已接待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者3万多人次
宁夏银川宝湖社区建设家风家训馆,助力社会治理:展示好家风、邻里互助故事,引领居民向上向善、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在此基础上,成立志愿者服务队、邻里互助社,居民发挥各自特长开展志愿服务。干部以身作则,冲在为民服务第一线,在和谐邻里关系上发挥带头作用。
讲述作为“空间”的历史——读石一宁散文集《履痕心绪》
石一宁的散文集《履痕心绪》更注重书写作为“空间”的历史,通俗讲,就是以现实性的地理空间为发散点,通过发挥自身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来讲述该地域所包含的多元历史文化,并经由现实与历史的双重叙述,形成自身的特点。
唐诗里的绍兴
身后是山,眼前是水,一呼一吸之间,尽得山灵水妙的风雅端庄。
淇水河畔的黎明
黎明在醒来的时候,淇河的水已经在它的脸上涂抹出了许多温情的色彩,比如五彩的阳光或游动的鱼儿,它们最喜欢在这流动的窗口里,眺望两岸的樱香或景色。
故乡的老屋
有人说,无论你浪迹天涯,身在何处;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只有回到故乡的老屋,才算是真正的回家。因为,老屋是生命的加油站,成长的奠基石,也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文学与艺术互相演绎:贾平凹散文《丑石》《鸟窠》变身绘本
经典散文绘本版,不仅延展了文学阅读的年龄层,更丰富了孩子的阅读体验。“贾老师的散文很早就被收录到各种经典选集中去,并且进入中小学生的课本。
西行的另一种漫记
肖云儒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型作家、评论家,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坛。上世纪90年代后,他专注于研究中国西部文化。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他的目光又从中国西部扩展到整个丝绸之路乃至世界。
日照观天
日照市是山东很年轻的一个市,如果从年龄来算的话,它刚刚过了而立之年,31岁,日照市年轻,但年轻的日照市因为有个特殊的名字,所以专门出了一本散文集叫《初光》,这很符合日照的本意:最初日光照耀的地方。
相识成都细雨中(我与一座城)
生活在成都,已经二十三年。作为当年汇入成都的一滴雨,我虽然没有出生成长于成都,但是被春夜喜雨浇灌千年的草堂茅屋,早已成为我的精神故乡。一千多年过去,杜甫的《春夜喜雨》之雨,还在滋养着成都和成都的文脉。也许某一天,我会再次从成都杜甫草堂出发,带着这样的喜雨,与杜甫在更多文学故事里相遇。
村路畅,日子旺
离开孙屋这个小村落,我沿着这条新修的乡村大道走出。面对耸立的高山,放眼远去的河水,我的心里无限感慨:国道兴,村路畅。孙屋村的发展之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美丽的得耳布尔
【散文】一树花开十里香
孙睿新书《斜塔》:悬念迭起中的人性考验
故事的起点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