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发现世界上最大最早的“大规模水稻田”
施岙遗址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时期到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这为全面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贵州从江赛侗歌传非遗
2020年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江县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6日在贵州从江銮里风情园举行,共有30支“侗族大歌”歌队600余名歌手汇集一堂,登台放歌。“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山水小品画中的杨柳
杨柳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关于它的诗歌绘画数不胜数。
古代书画升温 一页千金难求
古代书画 “一页千金”毫不夸张
在黄土地上狂飙的安塞腰鼓
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0余件珍品再现齐白石师徒“三人行”
在展品中,一件由三人共同创作完成的《白荷鱼鹰》,体现出三人默契的合作。
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亮相沈阳 多件国宝级文物展出
12月2日, “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与唐宋八大家主题有关的书画、碑帖拓片、古籍等展品115件。
西汉“环保”雁鱼灯:历经坎坷的国宝
这只令专家称奇的“环保雁”是一盏西汉彩绘青铜雁鱼灯,是国家一级文物。
文物回家,是归途也是征途(快评)
我国是文物资源大国,数以亿计的文物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物质载体。
阔别160年,马首今日入藏圆明园 《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期开展
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马首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同期开展。
“马踏飞燕”还是“马踏匈奴鹰”?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师范大学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号上发文称:该系教授宁强的最新考古研究发现,“马踏飞燕”铜奔马应改名为“马踏匈奴鹰”。
北齐皇家佛寺大庄严寺遗址将进行保护展示
临漳古时称“邺”,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据史料记载,邺下佛学于北齐之初达到全盛,当时全国寺庙3万所,僧尼200多万人,仅邺城就有寺庙约4000所,僧尼8万人。邺城一度成为中原北方地区佛教文化传播中心,留下众多佛教文化遗存。
来国博 从铜镜中看家国千秋
铜镜是古人常用的器具,也是古代诗词、绘画作品中的“常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河南发现夏代“粮仓城邑”
近日,28座分布集中形制多样的夏代早期粮仓遗址在河南淮阳时庄遗址被发现。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用于粮食集中存储的“粮仓城邑”,为研究早期国家的粮食管理和赋税制度等提供了绝佳的实物材料。
走进“特殊校园”的非遗木偶
11月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提线木偶展演走进了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青少年启发培训学校,这是一所专门针对有弃学、厌学、上网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的青少年进行行为矫正的学校。梅州市五华县提线木偶传习所的这场展演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他们通过木偶戏学习了成语故事等知识。
“小皮影”进校园
当日,在河北省沙河市,当地皮影戏艺人走进沙河市西油村小学,为学生们展演皮影艺术、传授技艺。今年以来,河北省沙河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沙河皮影戏、孔明锁、孙氏太极拳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80多场。
中外儒墨学者山东论道 会通思想献策治国理政
“儒墨应该会通,儒墨也能会通,儒家和墨家表面看似有矛盾,但实质上存在极大的互补性。
蒙古包的传承与变迁:当传统民族文化遭遇现代生活
蒙古包从来就不仅是草原上的居所,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走进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是祁连山东线的一条支脉。开凿于岩壁上的天梯山石窟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
国宝《赵城金藏》19米孤卷首现身
《赵城金藏》既是一部佛教全书,也是一部涉及哲学、历史、文学、医学、建筑等诸多领域的传世古籍,近代以来命途多舛。
弘扬北疆文化 讲好鄂托克故事 | 内蒙古鄂尔多斯妇女头饰:独特的文化符号
享优雅时光 品地道非遗
国宝杭州飞来峰“被路过” 文旅期待深度融合
四川藏语佛学院阿坝分院落成并正式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