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摄影艺术通感带来的创作佳境

时间:2020-02-10 16:08:05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焦俞萍

1531796429951649.jpg

早春气息——嗅觉     索久林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钱钟书曾这样论述通感,并从文学、哲学、宗教等不同角度对通感作出阐释,其《通感》一文在国内通感理论研究领域有奠基之功。摄影作为采集生活影像、传递直观信息的一种视觉艺术,其表现的对象是视觉的,表达的方式也是视觉的,但在摄影创作活动中,摄影家对艺术的捕捉、对情感的表达则必须借助多种感官参与的艺术通感。

中国摄协顾问、著名摄影理论家索久林多年来一直研究摄影艺术理论,对于摄影艺术通感、抽象摄影创作等摄影理论界很少涉足的问题,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以及自己的创作实践后,他提出:“摄影艺术通感,就是摄影家在创作中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意觉(心觉)共同作用于表现对象,把最有价值的‘他感’要素挪移到视觉中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他认为摄影的认知和表达是必须予以重视的“摄影方法论”的理论。他的很多风光摄影作品都是基于摄影艺术通感理论的艺术诠释,在纵横广阔的物象空间里恣意驰骋,带给观者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极致的审美愉悦。

摄影艺术通感  为创作提供撷取不尽的素材

大千世界风光无限、异彩纷呈,可拍的题材有很多。在谈及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进入自己的镜头中,索久林说:“我觉得拍与不拍、拍什么,最根本的是是否找到艺术感觉、捕捉表现对象的艺术价值。有感觉、有价值的东西就拍。有了感觉,才可以确定艺术立意、提炼主题、设计结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 ”当然,在摄影创作中也常常出现审美疲劳的状况,许多摄影家走遍了名山大川,仍然为创作资源的不足或枯竭而苦恼,索久林表示,“艺术通感,可以为我们打通这个瓶颈,让创作素材源源而来。 ”以他的作品《序曲》为例,摄于小兴安岭的三月,雪化了,草未绿,山上的色彩并不算好。但仔细看,会发现红柳枝条上,那些怯生生而又按捺不住阳光照耀的喜悦而探出头来的小枝芽,很有节奏地分布着,并一意地争取春光,似乎在演奏春的序曲。一幅《序曲》 ,让人们看到了轰轰烈烈的季节更替是怎样从几个小树枝上开始的,在小的事物上找到“大”的意义。艺术通感正是这样,可以唤醒我们的全部感觉,可以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上找到与自己情感的关联;可以让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旧”事物,绽放出新的艺术风采;可以让长期“潜伏”的意觉,带来视觉的冲动。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任何一个表现对象,都有多方面的审美属性。这种多向性是需要我们用多种感觉去体会、捕捉、发现和表现的。表现对象的多种属性当中一定有一种最能体现基本属性和审美价值的特性,这种特性就是它的特质。 ”索久林说:“比如我最近拍摄的关于冰河题材的摄影作品,有的作品是表现冰河圣洁的冰、清澈的水、湛蓝的天,体现一种气息清新的审美特质——这是嗅觉的发现;有的是表现巨大的冰裂、高悬的冰川,呈现一种‘压人’的气势——这是触觉的感受。不同的感官,会发现不同的审美特质。摄影家在相互比较中一定会遴选出最佳的审美特质。 ”艺术通感正是调动摄影家的多种感觉器官,使表现对象的艺术蕴含不至于被视觉忽视,使物象的审美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为摄影创作提供撷取不尽的素材。

在风光摄影中以物寄情

山水风光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亘古不变的题材。无论是中国画的主流山水画,还是中国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索久林的摄影作品也以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居多。他表示,自然风光摄影,实际上是给摄影家一个面对自然、把握自然的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真正的本源、物质合理的存在方式、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人生最佳的定位。如果说社会纪实摄影可以表达人的社会意识,那么自然风光摄影给予的则是宇宙意识。索久林以自己的摄影作品《阅读天意》为例介绍:“我们发现在云山雾海、奇寒酷冷的条件下,雾霭、树木、霞光、太阳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审美统一体,缺一而不能‘审美’。这种哲学意义,阐发了辩证法的重要原理。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曾将山水比德,实际上就是揭示山水审美与人格精神的关系。这一观念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形成了艺术创作中以物寄情、情景交融的审美表现。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索久林表示,摄影创作中,摄影家“以物”表达特有的感情,并非易事。单一的视觉,很多时候使主体抓不住与物象情感的联系。这时,就需要艺术通感调动多种感官,为主体与物象的情感联系创造更多的机会。比如,面对秋天的大山,那压顶而来且又拥拥挤挤的五彩树木,抒着发一种宁静致远的孤傲。但视觉里,一时很难捕捉到合适的物象。仰望天空时,蓝天的背景下,那傲然伸出的树枝,却让人嗅到一种清新、高雅。这是一种洁身自傲的修炼,也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正是嗅觉催生了他的摄影作品《圣洁的向往》 。

在众多风光题材中,索久林尤为偏爱冰雪。他说:“我觉得冰雪世界是一个异彩纷呈、魅力无穷的世界。同时,又感觉到有些冰雪题材作品没有很好地把这一题材表现好,所以情感和责任促使我多年来一直投入这个题材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冰河暖意》 《生命的触感》 《远方的呼唤》 《光的洗礼》等摄影作品,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角度呈现可视、可听、可嗅、可触的洁白,塑造出一个旷世洁白笼罩的冰雪世界,带给观者精神的洗礼。

多种表现手法随机应变  择优呈现摄影作品

艺术通感使多种感官联结起来,不仅可以多维度地发现物象的审美价值,也使主客体实现意象互通,赋予摄影主体不同的表意要求,从而拉动摄影表现手法随机应变、花样迭出,甚至出神入化。索久林表示,摄影创作的表现手法,并不是摄影家随心所欲可以选择的,很多时候它是立意提出的要求。没有好的立意,许多表现手法——包括艺术表现技巧、前期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都长期“闲置”起来。艺术通感有多种表现手法,给数码技术创造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索久林的摄影作品《神奇的演奏》便是很好的例证。去澳大利亚摄影创作的人,都少不了要拍悉尼歌剧院,很多作品相互重复,千“院”一面,造成观者的审美疲劳。索久林介绍:“我在拍摄悉尼歌剧院时,被它的特殊造型和在音乐上的影响深深震撼,由此确定‘表现它的音乐性’这一立意,许多艺术、技术手段自然地应运而出。 ”每当夜幕降临,歌剧院及其周围的一切落入蓝色的夜幕和海湾的倒影里。索久林的作品将意与象结合,选择特殊的角度,把灯光中的屋顶拍成贝壳叠加一样的效果,这样,灯光中的歌剧院宛如错落有致的旋律;路灯投入到水中的影子,使用抖动拍摄,成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慢速拍摄的海,恰如一个墨蓝的舞台,表现出水的柔性,烘托出一场宏大的演出……多种手法、多底合成的摄影,孕育了《神奇的演奏》 。

索久林提出的摄影艺术通感,对当下的摄影理论研究以及摄影创作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艺术通感将使摄影表现对象由过去的一个审美向度变为多个审美向度,摄影主体由过去的一种感觉方式变为多种感觉方式,摄影作品的呈现由一种艺术要素变为多种艺术要素,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探索。摄影艺术通感还要深入地研究下去。”他说。

索久林摄影作品欣赏:

1531796528729538.jpg

薄如蝉翼季节美

1531796539551538.jpg

冰河暖意

1531796551688631.jpg

冰雪芳菲

1531796580604933.jpg

光的洗礼

1531796594501462.jpg

呼中旋律

1531796610539183.jpg

生命的触感

1531796629157296.jpg

天意

1531796642109744.jpg

远方的呼唤


责任编辑王加超
标签摄影    
0

摄影艺术通感带来的创作佳境

时间:2020-02-10 16:08: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焦俞萍

1531796429951649.jpg

早春气息——嗅觉     索久林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钱钟书曾这样论述通感,并从文学、哲学、宗教等不同角度对通感作出阐释,其《通感》一文在国内通感理论研究领域有奠基之功。摄影作为采集生活影像、传递直观信息的一种视觉艺术,其表现的对象是视觉的,表达的方式也是视觉的,但在摄影创作活动中,摄影家对艺术的捕捉、对情感的表达则必须借助多种感官参与的艺术通感。

中国摄协顾问、著名摄影理论家索久林多年来一直研究摄影艺术理论,对于摄影艺术通感、抽象摄影创作等摄影理论界很少涉足的问题,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成果以及自己的创作实践后,他提出:“摄影艺术通感,就是摄影家在创作中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意觉(心觉)共同作用于表现对象,把最有价值的‘他感’要素挪移到视觉中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他认为摄影的认知和表达是必须予以重视的“摄影方法论”的理论。他的很多风光摄影作品都是基于摄影艺术通感理论的艺术诠释,在纵横广阔的物象空间里恣意驰骋,带给观者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极致的审美愉悦。

摄影艺术通感  为创作提供撷取不尽的素材

大千世界风光无限、异彩纷呈,可拍的题材有很多。在谈及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素材进入自己的镜头中,索久林说:“我觉得拍与不拍、拍什么,最根本的是是否找到艺术感觉、捕捉表现对象的艺术价值。有感觉、有价值的东西就拍。有了感觉,才可以确定艺术立意、提炼主题、设计结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 ”当然,在摄影创作中也常常出现审美疲劳的状况,许多摄影家走遍了名山大川,仍然为创作资源的不足或枯竭而苦恼,索久林表示,“艺术通感,可以为我们打通这个瓶颈,让创作素材源源而来。 ”以他的作品《序曲》为例,摄于小兴安岭的三月,雪化了,草未绿,山上的色彩并不算好。但仔细看,会发现红柳枝条上,那些怯生生而又按捺不住阳光照耀的喜悦而探出头来的小枝芽,很有节奏地分布着,并一意地争取春光,似乎在演奏春的序曲。一幅《序曲》 ,让人们看到了轰轰烈烈的季节更替是怎样从几个小树枝上开始的,在小的事物上找到“大”的意义。艺术通感正是这样,可以唤醒我们的全部感觉,可以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上找到与自己情感的关联;可以让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旧”事物,绽放出新的艺术风采;可以让长期“潜伏”的意觉,带来视觉的冲动。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世界上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

“任何一个表现对象,都有多方面的审美属性。这种多向性是需要我们用多种感觉去体会、捕捉、发现和表现的。表现对象的多种属性当中一定有一种最能体现基本属性和审美价值的特性,这种特性就是它的特质。 ”索久林说:“比如我最近拍摄的关于冰河题材的摄影作品,有的作品是表现冰河圣洁的冰、清澈的水、湛蓝的天,体现一种气息清新的审美特质——这是嗅觉的发现;有的是表现巨大的冰裂、高悬的冰川,呈现一种‘压人’的气势——这是触觉的感受。不同的感官,会发现不同的审美特质。摄影家在相互比较中一定会遴选出最佳的审美特质。 ”艺术通感正是调动摄影家的多种感觉器官,使表现对象的艺术蕴含不至于被视觉忽视,使物象的审美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为摄影创作提供撷取不尽的素材。

在风光摄影中以物寄情

山水风光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亘古不变的题材。无论是中国画的主流山水画,还是中国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索久林的摄影作品也以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居多。他表示,自然风光摄影,实际上是给摄影家一个面对自然、把握自然的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事物真正的本源、物质合理的存在方式、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人生最佳的定位。如果说社会纪实摄影可以表达人的社会意识,那么自然风光摄影给予的则是宇宙意识。索久林以自己的摄影作品《阅读天意》为例介绍:“我们发现在云山雾海、奇寒酷冷的条件下,雾霭、树木、霞光、太阳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审美统一体,缺一而不能‘审美’。这种哲学意义,阐发了辩证法的重要原理。 ”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曾将山水比德,实际上就是揭示山水审美与人格精神的关系。这一观念与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形成了艺术创作中以物寄情、情景交融的审美表现。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索久林表示,摄影创作中,摄影家“以物”表达特有的感情,并非易事。单一的视觉,很多时候使主体抓不住与物象情感的联系。这时,就需要艺术通感调动多种感官,为主体与物象的情感联系创造更多的机会。比如,面对秋天的大山,那压顶而来且又拥拥挤挤的五彩树木,抒着发一种宁静致远的孤傲。但视觉里,一时很难捕捉到合适的物象。仰望天空时,蓝天的背景下,那傲然伸出的树枝,却让人嗅到一种清新、高雅。这是一种洁身自傲的修炼,也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正是嗅觉催生了他的摄影作品《圣洁的向往》 。

在众多风光题材中,索久林尤为偏爱冰雪。他说:“我觉得冰雪世界是一个异彩纷呈、魅力无穷的世界。同时,又感觉到有些冰雪题材作品没有很好地把这一题材表现好,所以情感和责任促使我多年来一直投入这个题材的创作和研究。 ”他的《冰河暖意》 《生命的触感》 《远方的呼唤》 《光的洗礼》等摄影作品,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角度呈现可视、可听、可嗅、可触的洁白,塑造出一个旷世洁白笼罩的冰雪世界,带给观者精神的洗礼。

多种表现手法随机应变  择优呈现摄影作品

艺术通感使多种感官联结起来,不仅可以多维度地发现物象的审美价值,也使主客体实现意象互通,赋予摄影主体不同的表意要求,从而拉动摄影表现手法随机应变、花样迭出,甚至出神入化。索久林表示,摄影创作的表现手法,并不是摄影家随心所欲可以选择的,很多时候它是立意提出的要求。没有好的立意,许多表现手法——包括艺术表现技巧、前期拍摄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等,都长期“闲置”起来。艺术通感有多种表现手法,给数码技术创造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索久林的摄影作品《神奇的演奏》便是很好的例证。去澳大利亚摄影创作的人,都少不了要拍悉尼歌剧院,很多作品相互重复,千“院”一面,造成观者的审美疲劳。索久林介绍:“我在拍摄悉尼歌剧院时,被它的特殊造型和在音乐上的影响深深震撼,由此确定‘表现它的音乐性’这一立意,许多艺术、技术手段自然地应运而出。 ”每当夜幕降临,歌剧院及其周围的一切落入蓝色的夜幕和海湾的倒影里。索久林的作品将意与象结合,选择特殊的角度,把灯光中的屋顶拍成贝壳叠加一样的效果,这样,灯光中的歌剧院宛如错落有致的旋律;路灯投入到水中的影子,使用抖动拍摄,成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慢速拍摄的海,恰如一个墨蓝的舞台,表现出水的柔性,烘托出一场宏大的演出……多种手法、多底合成的摄影,孕育了《神奇的演奏》 。

索久林提出的摄影艺术通感,对当下的摄影理论研究以及摄影创作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艺术通感将使摄影表现对象由过去的一个审美向度变为多个审美向度,摄影主体由过去的一种感觉方式变为多种感觉方式,摄影作品的呈现由一种艺术要素变为多种艺术要素,有很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探索。摄影艺术通感还要深入地研究下去。”他说。

索久林摄影作品欣赏:

1531796528729538.jpg

薄如蝉翼季节美

1531796539551538.jpg

冰河暖意

1531796551688631.jpg

冰雪芳菲

1531796580604933.jpg

光的洗礼

1531796594501462.jpg

呼中旋律

1531796610539183.jpg

生命的触感

1531796629157296.jpg

天意

1531796642109744.jpg

远方的呼唤


责任编辑:王加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