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胶州秧歌 青春气息

时间:2024-09-17 06:18:52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苏 锐

d7e32794ec54e9d2ea493bcfb2070670_88aedd1c85ec2843630c2b.png

  胶州秧歌赴新疆演出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日前,山东胶州秧歌《乐翻了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前的表演,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

胶州秧歌《乐翻了天》取材于胶州民众的幸福生活,发挥胶州秧歌或热烈奔放或婉约优美的特点,用灵动的舞蹈动作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胶州秧歌活力四射,超出了我的想象。”古丽阿赛丽是乌鲁木齐市的一位社区干部,她从胶州秧歌中看到了齐鲁大地的发展活力,也希望新疆与山东加强文化交流。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魅力,至今已有超300年历史。近年来,胶州文旅部门重点提升秧歌的青春气息,推动胶州秧歌进校园,培养后备人才,在胶州及周边地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观看和学习。

“90后”胶州秧歌演员李旭受父辈影响,从小喜欢扭秧歌。大学毕业后,李旭加入了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李旭介绍,传承保护中心的秧歌演员多是自己的同龄人,大家对胶州秧歌怀有深厚的感情,都希望能接好秧歌传承这一棒。

在胶州秧歌的发源地东小屯村,夜幕降临,村里的文化广场点亮灯光,村民三三两两从家中走出,组成一支数十人的队伍,从几岁的孩子到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在其中。大家年龄不同、动作熟练程度各异,但都擅长“表情管理”,或搞怪或笑哈哈的面部表情逗笑了不少围观的乡亲。东小屯村秧歌队负责人李艳介绍,村里的秧歌队有多位年轻队员,常年一起活动。去年,年轻队员还应邀参演电影,让人看到了民俗文化焕发新生的多种可能。

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州秧歌不仅有一批年轻秧歌演员,当地还大力推动秧歌进校园、进乡村(社区),让胶州秧歌走进群众心里。

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宗涛介绍,近年来,通过举办“非遗夏令营”“传统胶州秧歌冬训”“教育系统胶州秧歌培训”等活动,胶州秧歌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目前,胶州秧歌是胶州1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胶州秧歌进校园”工程扎实推进。胶州现有秧歌队伍800多支,定期举办全市秧歌比赛。未来,胶州将加大秧歌原创节目扶持力度,用民俗艺术演绎本土故事,真正实现群众演、群众看。(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舞蹈    
0

胶州秧歌 青春气息

时间:2024-09-17 06:18: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苏 锐

d7e32794ec54e9d2ea493bcfb2070670_88aedd1c85ec2843630c2b.png

  胶州秧歌赴新疆演出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日前,山东胶州秧歌《乐翻了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前的表演,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

胶州秧歌《乐翻了天》取材于胶州民众的幸福生活,发挥胶州秧歌或热烈奔放或婉约优美的特点,用灵动的舞蹈动作展现多姿多彩的生活。“胶州秧歌活力四射,超出了我的想象。”古丽阿赛丽是乌鲁木齐市的一位社区干部,她从胶州秧歌中看到了齐鲁大地的发展活力,也希望新疆与山东加强文化交流。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魅力,至今已有超300年历史。近年来,胶州文旅部门重点提升秧歌的青春气息,推动胶州秧歌进校园,培养后备人才,在胶州及周边地区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观看和学习。

“90后”胶州秧歌演员李旭受父辈影响,从小喜欢扭秧歌。大学毕业后,李旭加入了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李旭介绍,传承保护中心的秧歌演员多是自己的同龄人,大家对胶州秧歌怀有深厚的感情,都希望能接好秧歌传承这一棒。

在胶州秧歌的发源地东小屯村,夜幕降临,村里的文化广场点亮灯光,村民三三两两从家中走出,组成一支数十人的队伍,从几岁的孩子到年逾古稀的老人都在其中。大家年龄不同、动作熟练程度各异,但都擅长“表情管理”,或搞怪或笑哈哈的面部表情逗笑了不少围观的乡亲。东小屯村秧歌队负责人李艳介绍,村里的秧歌队有多位年轻队员,常年一起活动。去年,年轻队员还应邀参演电影,让人看到了民俗文化焕发新生的多种可能。

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州秧歌不仅有一批年轻秧歌演员,当地还大力推动秧歌进校园、进乡村(社区),让胶州秧歌走进群众心里。

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刘宗涛介绍,近年来,通过举办“非遗夏令营”“传统胶州秧歌冬训”“教育系统胶州秧歌培训”等活动,胶州秧歌在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目前,胶州秧歌是胶州10多万名中小学生的必修课,“胶州秧歌进校园”工程扎实推进。胶州现有秧歌队伍800多支,定期举办全市秧歌比赛。未来,胶州将加大秧歌原创节目扶持力度,用民俗艺术演绎本土故事,真正实现群众演、群众看。(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