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唐诗热”

时间:2023-07-19 18:17:35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 李云舒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唐诗热”

在千年文脉中感受文化自信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最近,由追光动画制作的《长安三万里》火了。这部号称“史上最长国产动画”的电影长达168分钟,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的形象登上银幕,《将进酒》《静夜思》等传世名作在影片中接力展现。


近年来,国产优秀动画电影题材不断推陈出新,主题涵盖历史文化、古典神话、民间传说等。《长安三万里》有何创新之处,为何如此动人?国风电影在年轻观众中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对影片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

《长安三万里》上映11天票房破8亿

上映11天,票房突破8亿元;豆瓣评分开分8.0,随后上涨至8.2分,《长安三万里》已然成为今年暑期档评分最高的电影之一。“推荐《长安三万里》,值得一看的国产动画”“只要你看了《长安三万里》,我们就是好朋友”……众多明星与影迷在社交平台上的推荐互动,让影片的关注度不断升温。

7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荟聚购物中心金逸影城。同场次的观众中,青少年占比过半。

电影开始于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危在旦夕。吐蕃军队迫近时,朝廷持节监军来到高适帐内,问询起高适与李白的过往,从而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

电影围绕着李白与高适展开。一位是终究要回到天上的“谪仙人”,一位是到晚年才获得机会终成大器的“世间人”。观众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在大唐闯荡漂泊,从田园风光的江夏,到盛世繁华的长安,结交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唐代贤才,看见长安的曲江盛宴、扬州的小桥流水、商丘的梁园遗址、塞外的战鼓风雪,听到李龟年铿锵奏乐,目睹胡姬翩翩起舞……一幅大唐风华画卷徐徐展开。

“这个李白和课本中的不太一样”,这是许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的感想。不同于书本中豪放洒脱、自由浪漫的天纵英才,《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虽有报国之志和盖世文采,却始终受困于商人之子的出身,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纠结辗转。不过,即使命运跌宕,晚年李白仍然保有最天真赤诚的心灵,在病弱和落魄中从容吟诵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令人动容。

而片中的高适,自知没有李白、王维等人的才气纵横,想凭一身武艺报效国家,这条路也走得郁郁不得志——求仕失败,科举落榜,从军不顺,高适也曾回到故乡,但始终耐心沉潜。直到50多岁,高适才终于获得了报国的机会。

“看完的感受就是想痛快哭一场,胸中鼓荡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这部电影带给我诸多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豆瓣网友“关雅荻”评论,“很重要的是,透过银幕,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上的高贵。”

“历史文化是立体的,课本中的某张图或某首诗其实承载了很多故事和精神,这些故事能打动我们,我们也希望它能打动更多的人。”《长安三万里》主创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大诗人们曾经也年轻过,他们也一路成长、在波澜壮阔的盛世大唐追求理想,他们会遇到挫折,也会有迷惘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是鲜活的人,希望通过电影让大家看到创作这些千古名句的诗人们各自的故事和情感。”

电影主创团队曾前往多地采风,结合真实历史原型及参考文献还原“唐朝之美”

“长安”一词,在这部电影的台词中反复出现。长安究竟意味着什么?

“《长安三万里》这个片名其实展现了电影的主题,‘长安’代表的是高适、李白等诗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电影主创人员介绍。

讲述盛唐,导演谢君伟和邹靖一致认为无论如何也无法绕过李白。作为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诗人之一,中年李白在课本上的形象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但不同时期的李白又应该如何塑造?

“我们希望青年李白是潇洒的,所以设计了散发。李白剑法出众,所以设计中更偏向剑客的状态。虽然李白、高适穿的都是唐朝的圆领袍,但是我们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对服饰进行了不同的设计,高适是比较坚韧、中规中矩的,李白则相对比较随意,所以圆领制式会有一些变化。”主创人员告诉记者。

主创人员介绍,由于影片的时间跨度大,最终电影中呈现出的高适有25个版本,李白有15个版本。“以高适为例,他从8岁到60岁,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换服饰、长胡子,皮肤纹理有变化,不同时期骑的马匹也不一样。”

在“九头身”“大长腿”审美大行其道的今天,《长安三万里》中的人物却是上半身比下半身长的“四头身”。记者了解到,为了全方位还原唐朝风貌,主创们选择以唐朝审美为基准,参考唐俑、唐代壁画和古画中人物的比例和造型。“唐朝人崇尚孔武有力,所以唐俑上半身较长,腰带下褪,动画中的人物设计,正是展现凸显唐朝人雄阔精神的‘唐风造型’”。而动画中的玉真公主体态丰腴,正是借鉴了盛唐女俑的造型,玉真公主身上的项链、头饰的出处都是实际出土的文物。

除了人物以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大量唐朝场景与建筑——烟雨蒙蒙中的黄鹤楼、水天一色的三峡、峰峦如聚的潼关、烟花三月的扬州、风雪弥漫的云山城,等等。而市坊兴旺、科举入仕、吐蕃进犯等情节,更让观众全方位融入到唐朝生活之中。

记者了解到,影片筹备阶段,主创团队曾前往陕西、四川等多地采风,参考了近百本相关书籍,结合图片资料,做了大量研究。“例如,郡守府外的两个影壁、李白等人在曲江酒肆玩的酒筹游戏、驿站寺院提供的诗版、高适的拜帖等,都是制作组找到文献资料和图片参考的。”主创人员介绍,电影里边有一段是李白葬吴指南,墓边有蒿草,李白往上倒米酒,这是当时的一个传统习俗。“这是礼仪老师结合当时的相关资料告诉我们的,以往的影视剧中少有表现。”

古典诗词的美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传承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我朝人人习诗。”

在唐朝,诗歌达到无与伦比的巅峰。唐诗中蕴含着的瑰丽世界,直至今日依然存在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主创人员看来,《长安三万里》正是用动画形式去挖掘中国文化中的无尽宝藏,传达诗的内涵。

中国人是背着唐诗长大的。导演谢君伟的孩子今年上小学,有一次孩子在背孟浩然的《春晓》,当听到“春眠不觉晓”时,谢君伟很自然地接着背了下去。“孩子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也会背这首诗。就在那一个瞬间,我觉得我们父子两代人被文化串联起来了,我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代人因为这些文化产生了共鸣。”谢君伟告诉记者。

在《长安三万里》的制作过程中,谢君伟偶尔会拿《将进酒》片段回家在电脑上看,孩子在旁边总是格外兴奋。“因为这都是他熟知的东西。《将进酒》本来是高中课本上的内容,可能是我妻子念给他听过,他能背下来前面那一小段。我觉得很幸运能做‘新文化’系列,让我有机会把人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唐诗人的故事,用动画形式展示给我们的下一代,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在制片人宋依依看来,诗歌是融入中国人血液中的。“你会自然地对这些诗词有共鸣、有感触,不需要解读特别多,念起这首诗我们就会有记忆。”

不少观众认为,影片最惊艳的部分是将李白的名作《将进酒》用奇诡壮丽的画面展现出来。观众得以跟随诗仙一同乘着仙鹤上天入海,与仙人对饮,在浪漫至极的精神世界中畅游。

“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将进酒》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是李白37岁到45岁之间写的,他人生中的潇洒、恣意、浪漫、悲苦,全都掺糅在这首诗里。”谢君伟介绍。

如何在银幕上诠释这篇旷世名作?创作团队倾注了所有想象力。“这场戏是在李白念诗的声音中完成的,对台词、音乐、画面三者的和谐度要求高,很考验视觉想象力。”主创人员告诉记者,《将进酒》这一场戏从制作之初就提上日程,光是其中一个镜头的制作就花费半年之久。

“《将进酒》一节,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想象。”网友“壹安”评论道。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诵过的梦想过的长安,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叹过的遗憾过的历史,都浓缩在短短的三个小时里,浓墨重彩地泼洒在我们面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师孙鑫博告诉记者,这是一部值得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去看的电影。“孩子能看到他们背过的‘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少年能看到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壮志豪情,看到盛世大唐的万千气象;成年人能看到太平之下潜藏的危机,看到繁华背后命运的跌宕;老年人能看到哥舒翰英雄迟暮的不甘和悲壮,看到高适念及往事的落寞与无奈。无论你是谁,在哪里,有怎样的经历,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

影片结尾,面对盛世落幕、故人零落,高适仍然坚定地说出,“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伴随着片尾曲一同响起的,是由不同年龄、不同方言吟诵出的名篇名句。

“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故事里,是我做这个项目最原初的动力。在最伟大的时代,在厚重的历史洪流中讲述个体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展现和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上中国文化,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导演邹靖告诉记者。

回顾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从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众多经典作品,老一辈动画创作者始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大闹天宫》《九色鹿》《哪吒闹海》《宝莲灯》……这些经典作品,早已成为几代人共同的银幕记忆。

自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启“国漫崛起”创作热潮以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多部影片积极参与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全面升级,越来越多创作者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而与之前的国产动画电影不同的是,《长安三万里》不再从古代神话和传说中取材,而是从现实的唐代历史中汲取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精华,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看来,民族风格一直是中国动画电影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在世界动画电影舞台上独特的、鲜明的文化标识,也是整个中国动画行业的共识性自觉追求。

“而在今年暑期档,以全年龄向、正剧姿态登场的《长安三万里》,以平衡和稳定的艺术形态正面直击唐诗背后的盛唐诗人群像,既使新一代电影观众顺畅接受和广泛共情,又高度还原了唐朝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同时还完整地表达出了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精神,对于中国动画电影,其意义不言而喻。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唐诗宇宙’等当代动漫的主流形态,必将以更为灵动、鲜活的方式,烛照不断奋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孙佳山告诉记者。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近年来,越来越多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作品中重获新生,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火爆、文化综艺《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的热播,西安、洛阳、敦煌等“寻脉中华”研学旅游的流行……“国潮”之风愈加盛行。

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赓续千年、具有深厚内蕴和恒久生命力的中华文脉,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表达的自信之源。随着当代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坚定,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日益深入,我们相信,《长安三万里》带来的国风动画电影的热潮,仅仅是一个开始。

本报记者 李云舒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影视    
0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唐诗热”

时间:2023-07-19 18:17:3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 李云舒

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点燃“唐诗热”

在千年文脉中感受文化自信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最近,由追光动画制作的《长安三万里》火了。这部号称“史上最长国产动画”的电影长达168分钟,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的形象登上银幕,《将进酒》《静夜思》等传世名作在影片中接力展现。


近年来,国产优秀动画电影题材不断推陈出新,主题涵盖历史文化、古典神话、民间传说等。《长安三万里》有何创新之处,为何如此动人?国风电影在年轻观众中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对影片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

《长安三万里》上映11天票房破8亿

上映11天,票房突破8亿元;豆瓣评分开分8.0,随后上涨至8.2分,《长安三万里》已然成为今年暑期档评分最高的电影之一。“推荐《长安三万里》,值得一看的国产动画”“只要你看了《长安三万里》,我们就是好朋友”……众多明星与影迷在社交平台上的推荐互动,让影片的关注度不断升温。

7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荟聚购物中心金逸影城。同场次的观众中,青少年占比过半。

电影开始于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危在旦夕。吐蕃军队迫近时,朝廷持节监军来到高适帐内,问询起高适与李白的过往,从而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

电影围绕着李白与高适展开。一位是终究要回到天上的“谪仙人”,一位是到晚年才获得机会终成大器的“世间人”。观众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在大唐闯荡漂泊,从田园风光的江夏,到盛世繁华的长安,结交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唐代贤才,看见长安的曲江盛宴、扬州的小桥流水、商丘的梁园遗址、塞外的战鼓风雪,听到李龟年铿锵奏乐,目睹胡姬翩翩起舞……一幅大唐风华画卷徐徐展开。

“这个李白和课本中的不太一样”,这是许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的感想。不同于书本中豪放洒脱、自由浪漫的天纵英才,《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虽有报国之志和盖世文采,却始终受困于商人之子的出身,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纠结辗转。不过,即使命运跌宕,晚年李白仍然保有最天真赤诚的心灵,在病弱和落魄中从容吟诵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令人动容。

而片中的高适,自知没有李白、王维等人的才气纵横,想凭一身武艺报效国家,这条路也走得郁郁不得志——求仕失败,科举落榜,从军不顺,高适也曾回到故乡,但始终耐心沉潜。直到50多岁,高适才终于获得了报国的机会。

“看完的感受就是想痛快哭一场,胸中鼓荡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复杂情绪——这部电影带给我诸多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豆瓣网友“关雅荻”评论,“很重要的是,透过银幕,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上的高贵。”

“历史文化是立体的,课本中的某张图或某首诗其实承载了很多故事和精神,这些故事能打动我们,我们也希望它能打动更多的人。”《长安三万里》主创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大诗人们曾经也年轻过,他们也一路成长、在波澜壮阔的盛世大唐追求理想,他们会遇到挫折,也会有迷惘的时候。“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都是鲜活的人,希望通过电影让大家看到创作这些千古名句的诗人们各自的故事和情感。”

电影主创团队曾前往多地采风,结合真实历史原型及参考文献还原“唐朝之美”

“长安”一词,在这部电影的台词中反复出现。长安究竟意味着什么?

“《长安三万里》这个片名其实展现了电影的主题,‘长安’代表的是高适、李白等诗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而‘三万里’是他们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电影主创人员介绍。

讲述盛唐,导演谢君伟和邹靖一致认为无论如何也无法绕过李白。作为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诗人之一,中年李白在课本上的形象已经非常深入人心,但不同时期的李白又应该如何塑造?

“我们希望青年李白是潇洒的,所以设计了散发。李白剑法出众,所以设计中更偏向剑客的状态。虽然李白、高适穿的都是唐朝的圆领袍,但是我们根据两人不同的性格对服饰进行了不同的设计,高适是比较坚韧、中规中矩的,李白则相对比较随意,所以圆领制式会有一些变化。”主创人员告诉记者。

主创人员介绍,由于影片的时间跨度大,最终电影中呈现出的高适有25个版本,李白有15个版本。“以高适为例,他从8岁到60岁,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换服饰、长胡子,皮肤纹理有变化,不同时期骑的马匹也不一样。”

在“九头身”“大长腿”审美大行其道的今天,《长安三万里》中的人物却是上半身比下半身长的“四头身”。记者了解到,为了全方位还原唐朝风貌,主创们选择以唐朝审美为基准,参考唐俑、唐代壁画和古画中人物的比例和造型。“唐朝人崇尚孔武有力,所以唐俑上半身较长,腰带下褪,动画中的人物设计,正是展现凸显唐朝人雄阔精神的‘唐风造型’”。而动画中的玉真公主体态丰腴,正是借鉴了盛唐女俑的造型,玉真公主身上的项链、头饰的出处都是实际出土的文物。

除了人物以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大量唐朝场景与建筑——烟雨蒙蒙中的黄鹤楼、水天一色的三峡、峰峦如聚的潼关、烟花三月的扬州、风雪弥漫的云山城,等等。而市坊兴旺、科举入仕、吐蕃进犯等情节,更让观众全方位融入到唐朝生活之中。

记者了解到,影片筹备阶段,主创团队曾前往陕西、四川等多地采风,参考了近百本相关书籍,结合图片资料,做了大量研究。“例如,郡守府外的两个影壁、李白等人在曲江酒肆玩的酒筹游戏、驿站寺院提供的诗版、高适的拜帖等,都是制作组找到文献资料和图片参考的。”主创人员介绍,电影里边有一段是李白葬吴指南,墓边有蒿草,李白往上倒米酒,这是当时的一个传统习俗。“这是礼仪老师结合当时的相关资料告诉我们的,以往的影视剧中少有表现。”

古典诗词的美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传承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我朝人人习诗。”

在唐朝,诗歌达到无与伦比的巅峰。唐诗中蕴含着的瑰丽世界,直至今日依然存在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主创人员看来,《长安三万里》正是用动画形式去挖掘中国文化中的无尽宝藏,传达诗的内涵。

中国人是背着唐诗长大的。导演谢君伟的孩子今年上小学,有一次孩子在背孟浩然的《春晓》,当听到“春眠不觉晓”时,谢君伟很自然地接着背了下去。“孩子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也会背这首诗。就在那一个瞬间,我觉得我们父子两代人被文化串联起来了,我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代人因为这些文化产生了共鸣。”谢君伟告诉记者。

在《长安三万里》的制作过程中,谢君伟偶尔会拿《将进酒》片段回家在电脑上看,孩子在旁边总是格外兴奋。“因为这都是他熟知的东西。《将进酒》本来是高中课本上的内容,可能是我妻子念给他听过,他能背下来前面那一小段。我觉得很幸运能做‘新文化’系列,让我有机会把人们熟知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唐诗人的故事,用动画形式展示给我们的下一代,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幸福。”

在制片人宋依依看来,诗歌是融入中国人血液中的。“你会自然地对这些诗词有共鸣、有感触,不需要解读特别多,念起这首诗我们就会有记忆。”

不少观众认为,影片最惊艳的部分是将李白的名作《将进酒》用奇诡壮丽的画面展现出来。观众得以跟随诗仙一同乘着仙鹤上天入海,与仙人对饮,在浪漫至极的精神世界中畅游。

“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将进酒》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是李白37岁到45岁之间写的,他人生中的潇洒、恣意、浪漫、悲苦,全都掺糅在这首诗里。”谢君伟介绍。

如何在银幕上诠释这篇旷世名作?创作团队倾注了所有想象力。“这场戏是在李白念诗的声音中完成的,对台词、音乐、画面三者的和谐度要求高,很考验视觉想象力。”主创人员告诉记者,《将进酒》这一场戏从制作之初就提上日程,光是其中一个镜头的制作就花费半年之久。

“《将进酒》一节,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想象。”网友“壹安”评论道。

“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那些年我们读过的诵过的梦想过的长安,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叹过的遗憾过的历史,都浓缩在短短的三个小时里,浓墨重彩地泼洒在我们面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师孙鑫博告诉记者,这是一部值得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去看的电影。“孩子能看到他们背过的‘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少年能看到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的壮志豪情,看到盛世大唐的万千气象;成年人能看到太平之下潜藏的危机,看到繁华背后命运的跌宕;老年人能看到哥舒翰英雄迟暮的不甘和悲壮,看到高适念及往事的落寞与无奈。无论你是谁,在哪里,有怎样的经历,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

影片结尾,面对盛世落幕、故人零落,高适仍然坚定地说出,“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伴随着片尾曲一同响起的,是由不同年龄、不同方言吟诵出的名篇名句。

“将伟大先贤们的精神和风骨融入故事里,是我做这个项目最原初的动力。在最伟大的时代,在厚重的历史洪流中讲述个体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展现和传播中国文化,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上中国文化,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导演邹靖告诉记者。

回顾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从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众多经典作品,老一辈动画创作者始终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大闹天宫》《九色鹿》《哪吒闹海》《宝莲灯》……这些经典作品,早已成为几代人共同的银幕记忆。

自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启“国漫崛起”创作热潮以来,《大鱼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多部影片积极参与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全面升级,越来越多创作者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而与之前的国产动画电影不同的是,《长安三万里》不再从古代神话和传说中取材,而是从现实的唐代历史中汲取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精华,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看来,民族风格一直是中国动画电影从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在世界动画电影舞台上独特的、鲜明的文化标识,也是整个中国动画行业的共识性自觉追求。

“而在今年暑期档,以全年龄向、正剧姿态登场的《长安三万里》,以平衡和稳定的艺术形态正面直击唐诗背后的盛唐诗人群像,既使新一代电影观众顺畅接受和广泛共情,又高度还原了唐朝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同时还完整地表达出了气韵生动的中国美学精神,对于中国动画电影,其意义不言而喻。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唐诗宇宙’等当代动漫的主流形态,必将以更为灵动、鲜活的方式,烛照不断奋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孙佳山告诉记者。

文化自信源于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近年来,越来越多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作品中重获新生,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火爆、文化综艺《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的热播,西安、洛阳、敦煌等“寻脉中华”研学旅游的流行……“国潮”之风愈加盛行。

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实则是文化自信的充分呈现。赓续千年、具有深厚内蕴和恒久生命力的中华文脉,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创新表达的自信之源。随着当代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不断坚定,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日益深入,我们相信,《长安三万里》带来的国风动画电影的热潮,仅仅是一个开始。

本报记者 李云舒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