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退休老人陈文学,坚持学雷锋做好事60年—— 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原标题: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陈文学在检查展览资料。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人物小传
陈文学: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重集团(原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退休干部。他坚持学雷锋做好事60年,几十年来累计捐款近30万元。退休后创办“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组织志愿者帮助贫困学生、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曾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3月的内蒙古包头,春风和煦、万物复苏,位于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北嘉社区的“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这里陈列展览着陈文学收集的各类学习雷锋同志的书籍、剪报和图片等。
年近鲐背之年,陈文学老人仍然精神饱满、目光有神。为参观者讲述如何学习传承雷锋精神时,陈文学老人中气十足、条理清晰。
“学雷锋不是喊口号,关键在于行动!”陈文学用他60年的点滴善行,生动诠释了这句话。
无论是谁,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听说有困难,他都会竭尽所能去帮助
陈文学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的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后,他光荣入伍,并于1954年来到南京工作。在那里,他带领30多名青年成立了“陈文学突击队”,因为表现突出,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工厂号召年轻人支援边疆建设,我作为共产党员,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我第一个报了名。”21岁的陈文学从江南水乡来到祖国北疆,支援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建设。“条件很艰苦,我们吃住在车间,昼夜奋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陈文学说。
从1963年开始,陈文学响应号召,在日常工作中,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无论是谁,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听说有困难,他都会竭尽所能去帮助。
陈文学曾在后勤部门工作,职工们有什么实际困难,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名炊事员和儿子儿媳两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居住,空间十分紧张。陈文学跑上跑下,向单位申请,终于帮这名炊事员分到了一个包含里外间的平房,让这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还有一次,陈文学得知单位有名需要长年服药治疗的工人,但药物紧缺,在包头当地买不到,他便利用到上海出差的机会,跑遍了各大药房,为这名工友买到了紧缺药品。
由于一次意外工伤,陈文学右腿髌骨粉碎性骨折,现在走路仍然一瘸一拐,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止陈文学帮助他人的脚步。
“那时候大家工资都不算高,但他总是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其他同事。我们家除了留下必要生活开支,大部分工资都拿去帮助别人了,起初我不太理解,甚至还听到有人嘲笑他。”陈文学的妻子李桂英说。
每逢年节,家里都会有陌生人来拜访陈文学,一开始李桂英还很纳闷。后来通过聊天她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陈文学曾经帮助过的人。这些陌生人的肺腑之言,让李桂英对老伴多年来坚持做好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全家人都积极支持我,而且是全家一起做好事。虽然我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太多物质财富,但给他们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陈文学说。
虽然工资不高,但几十年来已捐款近30万元,退休后累计帮助上百人
对于陈文学来说,退休以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去做好事。
“我退休金不高,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更要用在关键处。”陈文学所说的“关键处”,就是帮助有困难的人。从身患重病的人,到身残志坚的人,从家庭困难的学生,到年近百岁的独居老人……这些年,陈文学尽己所能地帮助他所知道的有困难的人。
12年前,陈文学得知一名重度烧伤的女孩因为缺少治疗费用,缺乏对生活的信心,他立刻为女孩送去500元钱和一本《雷锋日记》,鼓励她重新振作起来。他还四处奔走,前后组织三次募捐活动,最终筹集善款100多万元帮助女孩治病。直到现在,陈文学还常和爱心团队一起去看望她。
“碰到这件事捐几百,遇到那件事捐几千,这些年他几乎把家里买房子的钱都捐出去了。”李桂英说,粗略统计下来,几十年来陈文学捐款近30万元。
陈文学还时常帮助一些独居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是109岁的张大四老人。“他常常会和协会的志愿者们一起去看望这些独居老人,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聊天,送些生活用品。”包头市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陈涛告诉记者。
社区里有一位独居老人,老伴已经去世,子女也不在身边,常常将捡回来的杂物随意堆放在门前屋檐下,邻居们意见很大,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协调无果。
老人的老伴生前曾和陈文学是同事,陈文学经常帮她买米买面,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陈文学耐心地跟她讲堆放杂物的危险性,并提出每月自掏腰包给老人150元钱,就当他收购这些杂物了。老人听从了陈文学的建议,答应处理这些杂物,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捡了。陈文学还雇了一辆三轮车,帮忙拉了七八趟,终于将杂物全部清走。
据统计,退休至今,陈文学先后帮助过88位病人、8名困难学生、8位90岁以上独居老人,参加各类捐赠活动数百次。“以前有人说我‘傻’,我不怕别人说,就是这股‘傻’劲儿让我能坚持60年帮助别人。”陈文学坚定地说。
宣传雷锋事迹,创办工作室,传播正能量,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如今,陈文学除了帮助各类困难群体,还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宣传、传承雷锋精神上。多年来,他义务向社会各界宣传雷锋精神,受益人数达20余万人次。
“我觉得,学雷锋必须要从娃娃抓起。”陈文学承担了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关工委和北重集团关工委的相关工作,并被45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他还为孩子们争取了很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机会,为学校捐献了《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400余册书籍。
“每逢3月,我都会去各个学校宣传雷锋事迹,通过主题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们做雷锋式的好少年。”陈文学说,为了能讲好故事、与时俱进,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收听广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陈文学买了辆三轮车,制作了150多块雷锋事迹展板,购买了宣传画等40多种展示材料。“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国庆节,我都会带着展板到校园、工厂、社区等地点宣传雷锋事迹。”这些年来,陈文学累计组织展出400多次,行程万里,吸引数万人参观。
他每年定期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和福利机构开展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如涓涓细流般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品格。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北重集团培训中心成立了一支近百人的“青山义工队”,经常利用节假日到社区提供志愿服务。
2016年,先锋道街道在北嘉社区为陈文学办起了“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陈文学将几十年来收集的有关雷锋的几千册书籍、报刊、图片等资料捐献出来,进行陈列展览。工作室逐渐扩建为两层、300平方米。据统计,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接待团体2000多个、5万余人次,成为包头市的志愿服务品牌。
陈文学还在先锋道街道的帮助下,成立了先锋区域学雷锋志愿者联盟,将48支志愿者队伍组织起来,搭建成一个以多种形式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我小时候吃过苦,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这让我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聊起自己做好事的初衷,陈文学说,“我就是想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尽可能去帮助更多人,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让雷锋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记者手记)
人贵有恒。陈文学把做好事视为共产党员的分内事,60年的坚持,让他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正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
陈文学曾被人误解过,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做了一辈子好事,帮助了很多有困难的人,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和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持。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如今,在陈文学的影响带动下,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学雷锋做好事的行动中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虽已近鲐背之年,但学雷锋之路仍在陈文学脚下不断向前延伸。
内蒙古包头退休老人陈文学,坚持学雷锋做好事60年—— 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时间:2023-03-22 14:10: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张 枨
原标题: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陈文学在检查展览资料。
本报记者 张 枨摄
人物小传
陈文学: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重集团(原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退休干部。他坚持学雷锋做好事60年,几十年来累计捐款近30万元。退休后创办“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组织志愿者帮助贫困学生、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曾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3月的内蒙古包头,春风和煦、万物复苏,位于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北嘉社区的“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这里陈列展览着陈文学收集的各类学习雷锋同志的书籍、剪报和图片等。
年近鲐背之年,陈文学老人仍然精神饱满、目光有神。为参观者讲述如何学习传承雷锋精神时,陈文学老人中气十足、条理清晰。
“学雷锋不是喊口号,关键在于行动!”陈文学用他60年的点滴善行,生动诠释了这句话。
无论是谁,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听说有困难,他都会竭尽所能去帮助
陈文学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的一个小山村。新中国成立后,他光荣入伍,并于1954年来到南京工作。在那里,他带领30多名青年成立了“陈文学突击队”,因为表现突出,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工厂号召年轻人支援边疆建设,我作为共产党员,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所以我第一个报了名。”21岁的陈文学从江南水乡来到祖国北疆,支援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建设。“条件很艰苦,我们吃住在车间,昼夜奋战,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陈文学说。
从1963年开始,陈文学响应号召,在日常工作中,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无论是谁,无论认识与否,只要听说有困难,他都会竭尽所能去帮助。
陈文学曾在后勤部门工作,职工们有什么实际困难,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一名炊事员和儿子儿媳两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平房里居住,空间十分紧张。陈文学跑上跑下,向单位申请,终于帮这名炊事员分到了一个包含里外间的平房,让这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还有一次,陈文学得知单位有名需要长年服药治疗的工人,但药物紧缺,在包头当地买不到,他便利用到上海出差的机会,跑遍了各大药房,为这名工友买到了紧缺药品。
由于一次意外工伤,陈文学右腿髌骨粉碎性骨折,现在走路仍然一瘸一拐,即便如此,也没能阻止陈文学帮助他人的脚步。
“那时候大家工资都不算高,但他总是把涨工资的机会让给其他同事。我们家除了留下必要生活开支,大部分工资都拿去帮助别人了,起初我不太理解,甚至还听到有人嘲笑他。”陈文学的妻子李桂英说。
每逢年节,家里都会有陌生人来拜访陈文学,一开始李桂英还很纳闷。后来通过聊天她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陈文学曾经帮助过的人。这些陌生人的肺腑之言,让李桂英对老伴多年来坚持做好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全家人都积极支持我,而且是全家一起做好事。虽然我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太多物质财富,但给他们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陈文学说。
虽然工资不高,但几十年来已捐款近30万元,退休后累计帮助上百人
对于陈文学来说,退休以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去做好事。
“我退休金不高,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钱更要用在关键处。”陈文学所说的“关键处”,就是帮助有困难的人。从身患重病的人,到身残志坚的人,从家庭困难的学生,到年近百岁的独居老人……这些年,陈文学尽己所能地帮助他所知道的有困难的人。
12年前,陈文学得知一名重度烧伤的女孩因为缺少治疗费用,缺乏对生活的信心,他立刻为女孩送去500元钱和一本《雷锋日记》,鼓励她重新振作起来。他还四处奔走,前后组织三次募捐活动,最终筹集善款100多万元帮助女孩治病。直到现在,陈文学还常和爱心团队一起去看望她。
“碰到这件事捐几百,遇到那件事捐几千,这些年他几乎把家里买房子的钱都捐出去了。”李桂英说,粗略统计下来,几十年来陈文学捐款近30万元。
陈文学还时常帮助一些独居老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是109岁的张大四老人。“他常常会和协会的志愿者们一起去看望这些独居老人,帮他们做家务,陪他们聊天,送些生活用品。”包头市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陈涛告诉记者。
社区里有一位独居老人,老伴已经去世,子女也不在身边,常常将捡回来的杂物随意堆放在门前屋檐下,邻居们意见很大,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协调无果。
老人的老伴生前曾和陈文学是同事,陈文学经常帮她买米买面,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陈文学耐心地跟她讲堆放杂物的危险性,并提出每月自掏腰包给老人150元钱,就当他收购这些杂物了。老人听从了陈文学的建议,答应处理这些杂物,并保证以后再也不捡了。陈文学还雇了一辆三轮车,帮忙拉了七八趟,终于将杂物全部清走。
据统计,退休至今,陈文学先后帮助过88位病人、8名困难学生、8位90岁以上独居老人,参加各类捐赠活动数百次。“以前有人说我‘傻’,我不怕别人说,就是这股‘傻’劲儿让我能坚持60年帮助别人。”陈文学坚定地说。
宣传雷锋事迹,创办工作室,传播正能量,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如今,陈文学除了帮助各类困难群体,还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宣传、传承雷锋精神上。多年来,他义务向社会各界宣传雷锋精神,受益人数达20余万人次。
“我觉得,学雷锋必须要从娃娃抓起。”陈文学承担了青山区先锋道街道关工委和北重集团关工委的相关工作,并被45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他还为孩子们争取了很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机会,为学校捐献了《雷锋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400余册书籍。
“每逢3月,我都会去各个学校宣传雷锋事迹,通过主题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孩子们做雷锋式的好少年。”陈文学说,为了能讲好故事、与时俱进,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收听广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陈文学买了辆三轮车,制作了150多块雷锋事迹展板,购买了宣传画等40多种展示材料。“每年的学雷锋纪念日、国庆节,我都会带着展板到校园、工厂、社区等地点宣传雷锋事迹。”这些年来,陈文学累计组织展出400多次,行程万里,吸引数万人参观。
他每年定期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和福利机构开展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如涓涓细流般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品格。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北重集团培训中心成立了一支近百人的“青山义工队”,经常利用节假日到社区提供志愿服务。
2016年,先锋道街道在北嘉社区为陈文学办起了“陈文学红色志愿服务工作室”。陈文学将几十年来收集的有关雷锋的几千册书籍、报刊、图片等资料捐献出来,进行陈列展览。工作室逐渐扩建为两层、300平方米。据统计,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接待团体2000多个、5万余人次,成为包头市的志愿服务品牌。
陈文学还在先锋道街道的帮助下,成立了先锋区域学雷锋志愿者联盟,将48支志愿者队伍组织起来,搭建成一个以多种形式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我小时候吃过苦,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这让我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聊起自己做好事的初衷,陈文学说,“我就是想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养,尽可能去帮助更多人,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让雷锋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记者手记)
人贵有恒。陈文学把做好事视为共产党员的分内事,60年的坚持,让他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正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
陈文学曾被人误解过,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做了一辈子好事,帮助了很多有困难的人,展现了难能可贵的奉献精神和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持。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如今,在陈文学的影响带动下,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学雷锋做好事的行动中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虽已近鲐背之年,但学雷锋之路仍在陈文学脚下不断向前延伸。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