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悠远瑰丽的壮乡史诗
西汉羽纹铜凤灯
汉代角轮形玻璃环
西汉翔鹭纹铜鼓
东汉玛瑙狮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历时4年多改扩建后重新向公众开放。
据广西博物馆馆长韦江介绍,改扩建后的广西博物馆包含陈列展示区、互动服务区、室内外休闲文化区等功能区域,建筑面积达3.3万余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近1倍,展厅面积由4000余平方米扩大至1万平方米,首批展出文物2000多件,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首次以通史体例展示广西历史
广西博物馆现藏有文物(含古籍)近10万件(套),时间跨度长达80多万年,此次开馆全新推出1个基本陈列、3个专题陈列、3个特别展览。“广西古代文明陈列”是首次以通史体例表现广西历史的展览,展出文物988件(套),按时代顺序分为文明曙光(史前时期)、瓯风骆韵(先秦时期)、多元一体(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略有方(隋唐五代两宋时期)、边疆巩固(元明清时期)5部分,生动展现了广西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突出广西“悠久、多元、融合、开放、同心”的历史文化内涵。
旧石器时代,广西古人类栖居在岩溶洞穴中,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打制石器是他们重要的劳动工具。广西地区出土的石器数量众多,其中以百色手斧的发现最受瞩目。百色手斧是东亚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斧,它的发现证实了广西百色盆地先民在80万年前就掌握了先进的手斧制造技术。除了百色手斧外,展厅中还全面展示了广西旧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石器类型,如手镐、薄刃斧等。
桂林甑皮岩遗址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性遗址,年代约距今1.2万年至7000年。广西博物馆首次展出了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陶片,这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
先秦时期,广西为百越之地,西瓯、骆越等部族在此生活,他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周边民族和中原地区进行交流。卣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盛行的盛酒器。此次展出两件铜卣,其中西周兽面纹提梁铜卣为首次展出,另一件商代铜卣纹饰繁缛华丽,通体饰云雷纹,盖面和腹部饰饕餮纹,提梁饰夔纹和蝉纹,两端钮做成牛头状。此器造型和纹饰均有较明显的中原文化色彩,可能是通过赏赐、购买或交换而来。
春秋双虎耳蟠螭纹铜罍造型比较特殊,它的器形、纹饰与中原地区部分铜罍相似,但其肩腹饰浮凸圆饼涡纹的做法具有明显的楚地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广西出土的铜鼓不论是数量、种类还是精美程度,都在全国首屈一指。翔鹭纹铜鼓是广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它纹饰清晰,图案精美,器身保存完好,是同类型铜鼓断代的标准器。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反映了先民对太阳的崇拜。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纹饰为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画面中龙舟竞渡、热闹非凡,装扮成鹭鸟的人翩翩起舞,颇具民族风情。
汉代广西的青铜文化迎来了繁荣时期。羽纹铜凤灯是馆藏西汉铜器精品,首次成对展出。此灯1971年出土于合浦县望牛岭。灯的造型是一只优雅的凤鸟,整体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凤鸟顾首回望,下垂及地的尾部与分立的双足共同保持器身平衡。凤鸟背部可以放置长柄灯盏。此灯设计巧妙,具有环保功能,当灯点燃时,产生的油烟通过灯罩导入盛有清水的腹腔,不会污染空气。凤鸟通体羽毛细密生动,采用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特有的錾刻花纹工艺刻制而成,工匠需用利器在坚硬且光滑的铜胎上进行精细的作业,难度可见一斑。
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是广西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唐贞观年间,全国分为十道,今天广西大部分地区属岭南道。宋代改道为路,广西地区属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广西之名由此而来。展厅里的各类钱币、铜镜、铜印、唐代桂州窑陶瓷器、宋代青白釉瓷器和鎏金银器等,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广西经济社会面貌。
展览最后一部分“边疆巩固”的文物全部为首次展出。一组精美的金饰品引人注目,它们均来自明代思明府黄承祖土司合葬墓。元代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创立了土司制度。明代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世袭土司家族,左江流域实力强大的家族当属思明府黄氏土司,共延续了37任。清代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逐步革除土司制度,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
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广西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组专题陈列:展现宋元明清时期釉彩瓷器之美的“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的“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专题陈列。其中,“合浦启航”展厅人气最高,在这里可以看到广西汉墓中出土的各种与海上贸易相关的珍贵文物,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2世纪,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9个郡县,开通了从合浦等地出发,与域外往来的海上通道。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两件金饼。金饼表面分别刻有汉字“阮”和“大”,重量分别为249克和247克。经检测,这两件金饼的黄金含量均达到98%以上,反映了汉代成熟的冶金工艺。金饼便于堆叠和携带,成为当时中外贸易流通的大额货币。
玻璃是汉代海路贸易的主要商品。广西博物馆是全国收藏汉代玻璃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展厅中的角轮形玻璃环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它呈青绿色,造型优美、独特,器身有6个花芽状装饰。从器形和玻璃成分来判断,这件玻璃环应该是来自越南南部的舶来品。专家认为其造型与两广地区常见的有角玉玦关系密切。有角玦饰传播到越南南部一带后,当地人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创制出更多复杂造型,饰品材质也更为丰富。
合浦汉墓中发现的玻璃来源广泛,除了来自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外,还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玻璃。这说明当时合浦港作为航线东端的起点,通过东南亚、西亚与地中海地区建立起间接联系,从而构成互联互通的东西海路网络。除了舶来品,还出土了不少本地生产的玻璃,由此可见,在商品流通的同时,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播。
水晶、玛瑙、绿柱石等宝石原料和饰品也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展柜中有一颗棱柱形水晶串珠,是广西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汉代水晶串珠。合浦本地没有可开采的水晶矿石原料,棱柱形也不是中国传统的珠饰器形,专家推测它可能来自东南亚、南亚地区。
在佛教的传播中,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着重要作用。合浦东汉墓中出土的钵生莲花器等佛教文物,说明东汉时期佛教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合浦地区。东汉玛瑙狮造型圆润丰满,狮子呈伏卧状,头部伸出向前,前后脚皆收于腹下,呈现出憨态可掬的模样。狮子是佛教文化中的吉祥物,在广西贵港、合浦等地出土了很多狮形饰品,说明狮文化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韦江介绍,随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广西与中原、西南、沿海等地的往来日益密切,在一些地区的汉墓中也发现了不少与广西汉墓中相似的錾刻青铜器和域外珠饰,它们是汉代广西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科技手段营造沉浸式体验
韦江说,广西博物馆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珍贵文物走出库房,并利用数字技术和光影手段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在“广西古代文明陈列”展厅,羽纹铜凤灯背后墙面的屏幕上,两只铜凤灯被点着了,橘红色的火苗闪烁跳跃,眼前古老的文物似乎活了起来……
在“合浦启航”展厅,耳珰的展示方式有别以往,采用垂直串联的方式,表现出实际佩戴效果。展厅里还有珠饰制作工艺等多媒体项目,让观众能够多角度、近距离感受珠饰之美。
广西博物馆新增了4个互动服务区,分别是儿童考古探秘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历史小剧场与博物馆文创商店。儿童考古探秘馆分为“文物萌趣园”“宝藏创想园”“考古体验园”“文物修复园”4个区域,设置多种活动项目,通过模拟体验广西先民生活、考古探方和文物修复等活动,让少年儿童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历史小剧场的原创剧目以馆藏文物和馆内展览为表现主题,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手段,让古代文物在现代艺术的动态演绎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韦江介绍,广西博物馆各个功能区均覆盖AR实景地图导航,接入“一键游广西”平台,为观众提供需求全覆盖、线上线下一站式智慧化服务。接下来,广西博物馆还将推出数字化陈列“鼓动八桂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展”,由线上展示平台、线下数字化沉浸式交互体验馆两部分组成,打造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广西古代铜鼓文化知识库。(庞革平)
(本文配图由广西博物馆提供)
讲述悠远瑰丽的壮乡史诗
时间:2022-12-15 17:23:51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庞革平
西汉羽纹铜凤灯
汉代角轮形玻璃环
西汉翔鹭纹铜鼓
东汉玛瑙狮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下简称广西博物馆)历时4年多改扩建后重新向公众开放。
据广西博物馆馆长韦江介绍,改扩建后的广西博物馆包含陈列展示区、互动服务区、室内外休闲文化区等功能区域,建筑面积达3.3万余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近1倍,展厅面积由4000余平方米扩大至1万平方米,首批展出文物2000多件,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首次以通史体例展示广西历史
广西博物馆现藏有文物(含古籍)近10万件(套),时间跨度长达80多万年,此次开馆全新推出1个基本陈列、3个专题陈列、3个特别展览。“广西古代文明陈列”是首次以通史体例表现广西历史的展览,展出文物988件(套),按时代顺序分为文明曙光(史前时期)、瓯风骆韵(先秦时期)、多元一体(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略有方(隋唐五代两宋时期)、边疆巩固(元明清时期)5部分,生动展现了广西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突出广西“悠久、多元、融合、开放、同心”的历史文化内涵。
旧石器时代,广西古人类栖居在岩溶洞穴中,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打制石器是他们重要的劳动工具。广西地区出土的石器数量众多,其中以百色手斧的发现最受瞩目。百色手斧是东亚地区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斧,它的发现证实了广西百色盆地先民在80万年前就掌握了先进的手斧制造技术。除了百色手斧外,展厅中还全面展示了广西旧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石器类型,如手镐、薄刃斧等。
桂林甑皮岩遗址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性遗址,年代约距今1.2万年至7000年。广西博物馆首次展出了甑皮岩遗址出土的陶片,这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之一。
先秦时期,广西为百越之地,西瓯、骆越等部族在此生活,他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周边民族和中原地区进行交流。卣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盛行的盛酒器。此次展出两件铜卣,其中西周兽面纹提梁铜卣为首次展出,另一件商代铜卣纹饰繁缛华丽,通体饰云雷纹,盖面和腹部饰饕餮纹,提梁饰夔纹和蝉纹,两端钮做成牛头状。此器造型和纹饰均有较明显的中原文化色彩,可能是通过赏赐、购买或交换而来。
春秋双虎耳蟠螭纹铜罍造型比较特殊,它的器形、纹饰与中原地区部分铜罍相似,但其肩腹饰浮凸圆饼涡纹的做法具有明显的楚地风格,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广西出土的铜鼓不论是数量、种类还是精美程度,都在全国首屈一指。翔鹭纹铜鼓是广西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它纹饰清晰,图案精美,器身保存完好,是同类型铜鼓断代的标准器。鼓面中心为太阳纹,反映了先民对太阳的崇拜。鼓面和鼓身的主要纹饰为翔鹭纹、划船纹和羽人舞蹈纹。画面中龙舟竞渡、热闹非凡,装扮成鹭鸟的人翩翩起舞,颇具民族风情。
汉代广西的青铜文化迎来了繁荣时期。羽纹铜凤灯是馆藏西汉铜器精品,首次成对展出。此灯1971年出土于合浦县望牛岭。灯的造型是一只优雅的凤鸟,整体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凤鸟顾首回望,下垂及地的尾部与分立的双足共同保持器身平衡。凤鸟背部可以放置长柄灯盏。此灯设计巧妙,具有环保功能,当灯点燃时,产生的油烟通过灯罩导入盛有清水的腹腔,不会污染空气。凤鸟通体羽毛细密生动,采用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特有的錾刻花纹工艺刻制而成,工匠需用利器在坚硬且光滑的铜胎上进行精细的作业,难度可见一斑。
隋唐五代至两宋时期是广西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唐贞观年间,全国分为十道,今天广西大部分地区属岭南道。宋代改道为路,广西地区属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广西之名由此而来。展厅里的各类钱币、铜镜、铜印、唐代桂州窑陶瓷器、宋代青白釉瓷器和鎏金银器等,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广西经济社会面貌。
展览最后一部分“边疆巩固”的文物全部为首次展出。一组精美的金饰品引人注目,它们均来自明代思明府黄承祖土司合葬墓。元代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创立了土司制度。明代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世袭土司家族,左江流域实力强大的家族当属思明府黄氏土司,共延续了37任。清代实行大规模“改土归流”,逐步革除土司制度,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再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
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广西博物馆精心策划了一组专题陈列:展现宋元明清时期釉彩瓷器之美的“釉彩斑斓——馆藏瓷器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的“匠心器韵——馆藏工艺珍品陈列”,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合浦启航——广西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专题陈列。其中,“合浦启航”展厅人气最高,在这里可以看到广西汉墓中出土的各种与海上贸易相关的珍贵文物,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2世纪,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合浦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9个郡县,开通了从合浦等地出发,与域外往来的海上通道。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两件金饼。金饼表面分别刻有汉字“阮”和“大”,重量分别为249克和247克。经检测,这两件金饼的黄金含量均达到98%以上,反映了汉代成熟的冶金工艺。金饼便于堆叠和携带,成为当时中外贸易流通的大额货币。
玻璃是汉代海路贸易的主要商品。广西博物馆是全国收藏汉代玻璃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展厅中的角轮形玻璃环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它呈青绿色,造型优美、独特,器身有6个花芽状装饰。从器形和玻璃成分来判断,这件玻璃环应该是来自越南南部的舶来品。专家认为其造型与两广地区常见的有角玉玦关系密切。有角玦饰传播到越南南部一带后,当地人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创制出更多复杂造型,饰品材质也更为丰富。
合浦汉墓中发现的玻璃来源广泛,除了来自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外,还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玻璃。这说明当时合浦港作为航线东端的起点,通过东南亚、西亚与地中海地区建立起间接联系,从而构成互联互通的东西海路网络。除了舶来品,还出土了不少本地生产的玻璃,由此可见,在商品流通的同时,玻璃制造技术也随之传播。
水晶、玛瑙、绿柱石等宝石原料和饰品也是海上贸易的重要商品。展柜中有一颗棱柱形水晶串珠,是广西迄今考古发现最大的汉代水晶串珠。合浦本地没有可开采的水晶矿石原料,棱柱形也不是中国传统的珠饰器形,专家推测它可能来自东南亚、南亚地区。
在佛教的传播中,海上丝绸之路发挥着重要作用。合浦东汉墓中出土的钵生莲花器等佛教文物,说明东汉时期佛教已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合浦地区。东汉玛瑙狮造型圆润丰满,狮子呈伏卧状,头部伸出向前,前后脚皆收于腹下,呈现出憨态可掬的模样。狮子是佛教文化中的吉祥物,在广西贵港、合浦等地出土了很多狮形饰品,说明狮文化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韦江介绍,随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广西与中原、西南、沿海等地的往来日益密切,在一些地区的汉墓中也发现了不少与广西汉墓中相似的錾刻青铜器和域外珠饰,它们是汉代广西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科技手段营造沉浸式体验
韦江说,广西博物馆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珍贵文物走出库房,并利用数字技术和光影手段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在“广西古代文明陈列”展厅,羽纹铜凤灯背后墙面的屏幕上,两只铜凤灯被点着了,橘红色的火苗闪烁跳跃,眼前古老的文物似乎活了起来……
在“合浦启航”展厅,耳珰的展示方式有别以往,采用垂直串联的方式,表现出实际佩戴效果。展厅里还有珠饰制作工艺等多媒体项目,让观众能够多角度、近距离感受珠饰之美。
广西博物馆新增了4个互动服务区,分别是儿童考古探秘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历史小剧场与博物馆文创商店。儿童考古探秘馆分为“文物萌趣园”“宝藏创想园”“考古体验园”“文物修复园”4个区域,设置多种活动项目,通过模拟体验广西先民生活、考古探方和文物修复等活动,让少年儿童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历史小剧场的原创剧目以馆藏文物和馆内展览为表现主题,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手段,让古代文物在现代艺术的动态演绎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韦江介绍,广西博物馆各个功能区均覆盖AR实景地图导航,接入“一键游广西”平台,为观众提供需求全覆盖、线上线下一站式智慧化服务。接下来,广西博物馆还将推出数字化陈列“鼓动八桂声震九州——广西古代铜鼓展”,由线上展示平台、线下数字化沉浸式交互体验馆两部分组成,打造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广西古代铜鼓文化知识库。(庞革平)
(本文配图由广西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