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是顽石幻化的吗
高中语文必修课的统编教科书,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纳入教材,组成一个单元约9课时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具体展开为:“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体会《红楼梦》的主题。”如此,共计6项。在第6项任务中,教科书这样概述了作品内容:
《红楼梦》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成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对此,不少中学教师感到了困惑。其中有人还向笔者询问,说他们在读《红楼梦》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顽石幻化成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为何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说法?这是不是写错了呢?
其实,教师的疑问和教科书编者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各自依据了不同版本所给出的说法。
众所周知,《红楼梦》开始于女娲补天的神话,补天多余下的一块顽石,虽弃而不用,但因为经过女娲提炼通了灵性,在贾宝玉出生时,含在他口中,与他一起降临人世,成为贾府兴衰故事的叙述者。当年最初流行有脂砚斋评点的手抄本,并没有关于顽石转化成小说主人公的说法。在后来的书商程伟元印刷出版的版本中(前后两次印刷,分别被称为程甲本、程乙本),才有通灵后的顽石来到赤霞宫,被警幻仙子命名为神瑛侍者,又浇灌了绛珠仙草,使其脱胎成人的故事,两者转世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人间演绎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
程印本对脂抄本多有删改,其中固然有不少对抄本中脱漏衍文错别字等技术问题的纠正,但许多改动,是不理解脂本思想艺术所致。特别是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又改动甚多,导致越改越远离曹雪芹原著的后果。这个问题,笔者已专门写文章分析过,此不赘言。也有个别学者提出“程前脂后”说,认为程印本反接近曹雪芹原著,而脂抄本是后来改写的。这种思维混乱的故作惊人之语,已有不少学者加以反驳。北京大学陈熙中教授写过多篇从语言对勘角度进行的驳论,很有说服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这里仅分析程印本修改脂抄本的神话源头,可说是程印本相对低劣的又一个证明。
首先,程印本混淆了两个神话传说的源头。与顽石关联的女娲补天神话源头,强调一种石头本身的无用性,也强调“静极生动,无中生有”的自然规律性。所以顽石下凡,其经历的贾府盛衰之变,是统一在顽石自身行为的自然规律中的,在切入社会经历中,提示了一种超越社会的视角,强调了一种自然变化的规律。从这一点来说,通灵的顽石是无需幻化成人的。“木石前盟”这一源头,严格意义来说,不能算神话,只能说是仙话,是传说。它把先民神话的广阔世界,收缩进一个相对狭窄的主要在修炼长生的洞天福地里了。它虽然有超现实、超社会的一面,但本质在于体现人间情感的温暖或者被压抑的悲哀,所以绛珠仙草需要由草木向人形的一次蜕变,以努力把自己提升到神瑛侍者的层面。
其次,设计这两个源头的主要目的,是连接起小说主体故事的两条线索。一条是贾府家族盛衰的线索,一条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线索。顽石和贾宝玉一起降临人世,前者见证了贾府家族的盛衰,也见证了宝黛爱情的悲剧。这样,不同于神瑛侍者幻化成贾宝玉出生在贾府,又是宝黛爱情悲剧中的主人公之一。顽石,主要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旁观者出现在作品中。虽然顽石到人间和神瑛侍者下凡,都有动凡心的相似点,但两者之间也还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候是出于叙事策略的,比如小说交代,因为有一晚通灵宝玉没戴在贾宝玉身上,所以贾宝玉和秦钟的晚上活动,就无法写出。也有时候,可能是出于思想立场的。在元妃省亲这一回,顽石十分兴奋,感叹自己幸亏从大荒山下来,得见人间如此豪华富丽的一幕。但是,此前,因为秦钟的病重和去世,贾宝玉即便听闻元妃省亲的消息,却仍然沉浸在悲哀中不能自拔,而不像他人那么兴高采烈。当然,这未必能够说明,顽石在兴奋的那一刻,贾宝玉正处于悲哀中。但相比于顽石着眼于贾府整体的感受,贾宝玉的感情在一个更微观的世界里,受多重人际交往关系所羁绊,为多样化的人物命运所感染。这样的判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再次,这里也带来了线索上的断裂。试想,既然大荒山顽石已经幻化成神瑛侍者,并且成了贾宝玉的前世,那么,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含的通灵宝玉,又从哪里来的呢?据下文交代,贾宝玉因马道婆的妖术而生病时,一僧一道是用这块通灵宝玉来为他治病的,并明示给读者,这块玉,就是大荒山的通灵宝玉。难道顽石在幻化成人时,是让自己处在一种分裂状态的么?让自己一半做人一半做石头么?如此线索上的破绽,程印本为何对此毫无交代呢?
当然,如果遵循脂抄本,顽石不是神瑛侍者,也不是贾宝玉,那么第五回“终身误”曲子提到的“木石前盟”和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梦中所说的“木石姻缘”,其中“石的说法”是否就落空了呢?也不能这么说。
“木”当然是指绛珠草,而“石”,是从两方面来暗示的。其一,绛珠仙草生长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指明了木的生长环境。就像有学者概括的,“灵河赋予绛珠仙子以灵气,三生石赋予绛珠仙子以痴情”;其二,“神瑛侍者”这一名号中,“瑛”就指如玉的美石。脂评认为这里点出一个“玉”字,也是可供我们参考的。
这样,与“金玉姻缘”,即薛宝钗的金锁片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这两样实在物品对应的是,“木石前盟”不但因前世结缘,给人一种神秘感,而且“石”也并不是指一块实在的石头,而是以暗示的环境和名号,呈现一种虚实相生感。这样的构思,正是脂抄本的摇曳生姿而不同于程印本的。
这也提醒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即便向师生提供阅读指导时,没有推荐何种版本的自觉意识,至少应该注明其概述《红楼梦》内容所依据的版本,而不至于让使用教科书的师生产生困惑。(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贾宝玉是顽石幻化的吗
时间:2020-03-24 22:20:25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
高中语文必修课的统编教科书,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纳入教材,组成一个单元约9课时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具体展开为:“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体会《红楼梦》的主题。”如此,共计6项。在第6项任务中,教科书这样概述了作品内容:
《红楼梦》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成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子的不幸人生,体验了封建大家族盛极而衰的巨变,从而对社会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
对此,不少中学教师感到了困惑。其中有人还向笔者询问,说他们在读《红楼梦》过程中,并没有发现顽石幻化成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悲剧,为何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说法?这是不是写错了呢?
其实,教师的疑问和教科书编者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各自依据了不同版本所给出的说法。
众所周知,《红楼梦》开始于女娲补天的神话,补天多余下的一块顽石,虽弃而不用,但因为经过女娲提炼通了灵性,在贾宝玉出生时,含在他口中,与他一起降临人世,成为贾府兴衰故事的叙述者。当年最初流行有脂砚斋评点的手抄本,并没有关于顽石转化成小说主人公的说法。在后来的书商程伟元印刷出版的版本中(前后两次印刷,分别被称为程甲本、程乙本),才有通灵后的顽石来到赤霞宫,被警幻仙子命名为神瑛侍者,又浇灌了绛珠仙草,使其脱胎成人的故事,两者转世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人间演绎了“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
程印本对脂抄本多有删改,其中固然有不少对抄本中脱漏衍文错别字等技术问题的纠正,但许多改动,是不理解脂本思想艺术所致。特别是程乙本,在程甲本的基础上又改动甚多,导致越改越远离曹雪芹原著的后果。这个问题,笔者已专门写文章分析过,此不赘言。也有个别学者提出“程前脂后”说,认为程印本反接近曹雪芹原著,而脂抄本是后来改写的。这种思维混乱的故作惊人之语,已有不少学者加以反驳。北京大学陈熙中教授写过多篇从语言对勘角度进行的驳论,很有说服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这里仅分析程印本修改脂抄本的神话源头,可说是程印本相对低劣的又一个证明。
首先,程印本混淆了两个神话传说的源头。与顽石关联的女娲补天神话源头,强调一种石头本身的无用性,也强调“静极生动,无中生有”的自然规律性。所以顽石下凡,其经历的贾府盛衰之变,是统一在顽石自身行为的自然规律中的,在切入社会经历中,提示了一种超越社会的视角,强调了一种自然变化的规律。从这一点来说,通灵的顽石是无需幻化成人的。“木石前盟”这一源头,严格意义来说,不能算神话,只能说是仙话,是传说。它把先民神话的广阔世界,收缩进一个相对狭窄的主要在修炼长生的洞天福地里了。它虽然有超现实、超社会的一面,但本质在于体现人间情感的温暖或者被压抑的悲哀,所以绛珠仙草需要由草木向人形的一次蜕变,以努力把自己提升到神瑛侍者的层面。
其次,设计这两个源头的主要目的,是连接起小说主体故事的两条线索。一条是贾府家族盛衰的线索,一条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线索。顽石和贾宝玉一起降临人世,前者见证了贾府家族的盛衰,也见证了宝黛爱情的悲剧。这样,不同于神瑛侍者幻化成贾宝玉出生在贾府,又是宝黛爱情悲剧中的主人公之一。顽石,主要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旁观者出现在作品中。虽然顽石到人间和神瑛侍者下凡,都有动凡心的相似点,但两者之间也还有差异。这种差异,有时候是出于叙事策略的,比如小说交代,因为有一晚通灵宝玉没戴在贾宝玉身上,所以贾宝玉和秦钟的晚上活动,就无法写出。也有时候,可能是出于思想立场的。在元妃省亲这一回,顽石十分兴奋,感叹自己幸亏从大荒山下来,得见人间如此豪华富丽的一幕。但是,此前,因为秦钟的病重和去世,贾宝玉即便听闻元妃省亲的消息,却仍然沉浸在悲哀中不能自拔,而不像他人那么兴高采烈。当然,这未必能够说明,顽石在兴奋的那一刻,贾宝玉正处于悲哀中。但相比于顽石着眼于贾府整体的感受,贾宝玉的感情在一个更微观的世界里,受多重人际交往关系所羁绊,为多样化的人物命运所感染。这样的判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再次,这里也带来了线索上的断裂。试想,既然大荒山顽石已经幻化成神瑛侍者,并且成了贾宝玉的前世,那么,贾宝玉出生时口中所含的通灵宝玉,又从哪里来的呢?据下文交代,贾宝玉因马道婆的妖术而生病时,一僧一道是用这块通灵宝玉来为他治病的,并明示给读者,这块玉,就是大荒山的通灵宝玉。难道顽石在幻化成人时,是让自己处在一种分裂状态的么?让自己一半做人一半做石头么?如此线索上的破绽,程印本为何对此毫无交代呢?
当然,如果遵循脂抄本,顽石不是神瑛侍者,也不是贾宝玉,那么第五回“终身误”曲子提到的“木石前盟”和第三十六回贾宝玉梦中所说的“木石姻缘”,其中“石的说法”是否就落空了呢?也不能这么说。
“木”当然是指绛珠草,而“石”,是从两方面来暗示的。其一,绛珠仙草生长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指明了木的生长环境。就像有学者概括的,“灵河赋予绛珠仙子以灵气,三生石赋予绛珠仙子以痴情”;其二,“神瑛侍者”这一名号中,“瑛”就指如玉的美石。脂评认为这里点出一个“玉”字,也是可供我们参考的。
这样,与“金玉姻缘”,即薛宝钗的金锁片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这两样实在物品对应的是,“木石前盟”不但因前世结缘,给人一种神秘感,而且“石”也并不是指一块实在的石头,而是以暗示的环境和名号,呈现一种虚实相生感。这样的构思,正是脂抄本的摇曳生姿而不同于程印本的。
这也提醒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即便向师生提供阅读指导时,没有推荐何种版本的自觉意识,至少应该注明其概述《红楼梦》内容所依据的版本,而不至于让使用教科书的师生产生困惑。(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胡亚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