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在档案里追寻不能忘却的纪念:用棉纱和精盐造出一番“大实业”

时间:2022-06-17 13:40:40来源:《中国新闻》报作者:唐炜妮

在档案里追寻不能忘却的纪念 用棉纱和精盐造出一番“大实业”

【《中国新闻》报记者 张乐 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一批爱国企业家投身实业,报国济世,他们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坚韧担当。峥嵘岁月里,卢作孚之于交通运输事业、张謇之于纺织工业、范旭东之于化学工业,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诠释了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精神和气质,为后来者借鉴。国际档案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重庆北碚区博物馆(卢作孚纪念馆)、江苏省南通市档案馆、湖南省湘阴县范旭东纪念馆相关专家和学者,与他们一同探寻老一代民族企业精英为何办实业、如何办实业的足迹。

爱国实业家张謇。(南通市档案馆 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南通市档案馆:档案记录历史 馆藏活学活用

“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1899年5月23日,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开工投产,恩师翁同龢送来对联,道出了创办的初衷。大生纱厂作为中国近代民族轻工业先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如今,在江苏大生集团生产车间,百余年前的手工机械纺纱已升级为数字化智能化操作。这家纺织企业横跨3个世纪,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123个春秋,生产经营一直未间断,被视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中国纺织行业的一个“活标本”。

而有关这个“活标本”的历史印记,目前可以从南通市档案馆中的大生档案里找到。

大生档案是张謇和创业团队以及他们的事业继承者,在兴办实业、倡导教育、捐资公益事业等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它既是一个企业的百年成长史,也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朱江眼里,张謇在当时的眼光和做法,放在现今仍属超前。如张謇于1897年起草、1899年10月定稿的《厂约》,作为大生纱厂早年的企业管理制度,开宗明义大生纱厂的设立是“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纱厂开机那天,他对股东们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么大个厂,没有厂约,怎么理事?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这份厂约如今被篆刻于大生集团厂区内的大生纱厂厂约纪念碑上。

为让档案“活”起来,更方便地为社会所用,南通档案馆发挥特色馆藏,开发张謇与大生集团档案,先后编辑出版了《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1-5册,《盐垦编》1-6册。《西方人眼中的民国南通》等。从1987年开始,中国历史学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南京大学等机构发起组织了6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南通档案机构都积极参会,拿出研究论文与全国各地及世界多国学者进行交流。

数字化是大生档案另一大特色。2021年7月至8月的二十多天,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贾同学为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大生二厂兴衰论析》,每天都到南通市档案馆查阅资料。

南通市档案馆馆藏的大生第二纺织公司全宗有254卷珍贵档案,包括大生二厂集股、续股、加股、官股名册,说略账略、股东会议事录,往来账、日记账,还有丰富的大生二厂就管理方面与沪所、银团等机构的往来号信等等。贾同学结束“论文之旅”时,在留言簿上对该馆档案的数字化大加赞赏,认为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查询。

大生档案:连接张謇、南通和世界

南通市档案馆馆藏大生档案万余卷,不仅记录了1895年张謇筹办大生纱厂而引发的南通的工业革命,还有由此发轫的南通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历程。而这背后,也有该馆工作人员为收集资料走遍天南海北、踏破铁鞋的辛劳。

2007年夏天,朱江在一批档案复制件中看到,1923年4月的美国《世界召唤》杂志以《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为题刊文,开篇就写到一个他未曾见过的提法:南通是独一无二的,在于它是全中国唯一在英文报纸上给自己做广告的城市。

2011年11月,朱江确认了广告刊载的出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并随后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一睹距今百年的“广告尊容”——1920年6月12日第71页,以《南通——中国模范城》(NANTUNGCHOW——The Model City of China)为题的整版广告,看着微微泛黄的报纸,他“心里很有些激动”。 广告中列举了11项南通的发展成就:“通州棉”的出产中心,其质量冠绝华夏,年产超过100万包;拥有50多英里长的新式马路;散布的334所学校接纳2万余名学生;火柴厂、面粉厂、缫丝厂、铸铁厂、电灯公司各一,水运线路直达上海等地;在纽约第五大街开设中国绣品商店……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裴德生敏锐地观察到张謇与南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系。“以实业为核心,张謇开始了他的梦想之城——南通模范城镇的建造。第一件工作就是在城市里修建了一座有着漂亮池塘的公园。此项目完成后,他将注意力转向可容纳1200坐席的现代剧院的建造。”

2015年,朱江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陆续找到支撑起南通这份自信的原始依据。相关资料均被补充入大生档案里。

在赴美之前,2010年,朱江和南通档案馆研究人员的足迹还到过台湾——为了查阅张謇档案,他和同事赶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现场复制86件档案。

南通市档案馆顾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田彤认为,大生档案记录了“南通模式”的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记载着张謇“以人为本”的“儒家”经济伦理的形成过程,价值极高。

爱国实业家范旭东。(范旭东纪念馆 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范旭东纪念馆:记录“工业先导”生平

精盐、纯碱、化肥……这些现今的寻常物,百余年前却稀有难得。从国外垄断到国产自研,一位出生于湖南湘阴的实业家改写了历史。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

出生于1883年的范旭东早年留学日本专修化学,以求科学救国。回国后,他先后创办国内第一个精盐厂、第一个制碱厂、第一个硫酸铵厂,为中国化学工业的起步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国时期,西方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禁止用来喂牲畜,而中国国产供人食用的粗盐,氯化钠含量还不足50%,西方人常常讥笑中国人为“食土民族”。

1914年7月,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研发出第一批精盐。久大精盐因品质优良、物美价廉,深受赞誉,久大也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精盐工厂。这一壮举,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先河,为国人摘下“食土民族”的耻辱帽子。

令人遗憾的是,昔日实业报国的英雄曾一度湮没在历史尘埃里。关注地方文史搜集的湘阴县文联副主席汪鹏在县城旭东社区办事时,发现服务大厅墙壁绘有“旭日东升”图案,但社区工作人员却不知其和范旭东有关,也不熟悉其人其事。“这样一位实干者不被百姓认识,是一个遗憾。”随后,县委组织部和文星街道办事处委托汪鹏收集相关史料,设计创立了全国首家以范旭东为主题的展馆。2020年6月,范旭东纪念馆在湘阴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范旭东纪念馆里,一尊范旭东头像摆放在醒目位置。旁边的展示墙上写有范旭东的一句话: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

2021年,长沙市委统战部编写推出《“工业先导”范旭东如是说》一书,阐释“范旭东精神”,此后,当地组织召开“范旭东与企业家精神”研讨会。

1956年,毛泽东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经过几代档案人、纪念馆人的努力,中国人没忘记这些爱国实业家的名字,他们的事迹被铭记,精神被传承,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人物简介】

大生档案里的张謇

大生档案见证了张謇当年的踌躇满志,以及他如何用“父教育母实业”理念,逐步将南通打造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历程。南通市档案馆研究人员从台北复制回86件档案974页,包括张謇任职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的文件、他人致张謇的文件和有关张謇的文件68件,有关张謇所创企业的文件18件,对于进一步研究张謇和大生企业,乃至中国早期现代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范旭东纪念馆里的“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范旭东纪念馆的资料总结道:中国百姓因为他才走出吃粗盐的历史;中国纺织工业因为他才摆脱印染用碱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近代中国因为他才打破了英国、德国对中国化肥市场的垄断;他创立了中国民营企业第一家化工学术研究所;他创办了享有“亚洲第一大厂”之誉的南京永利铔厂……

(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博览    
0

在档案里追寻不能忘却的纪念:用棉纱和精盐造出一番“大实业”

时间:2022-06-17 13:40:40

来源:《中国新闻》报

作者:唐炜妮

在档案里追寻不能忘却的纪念 用棉纱和精盐造出一番“大实业”

【《中国新闻》报记者 张乐 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一批爱国企业家投身实业,报国济世,他们胸怀天下、敢为人先、坚韧担当。峥嵘岁月里,卢作孚之于交通运输事业、张謇之于纺织工业、范旭东之于化学工业,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诠释了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精神和气质,为后来者借鉴。国际档案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重庆北碚区博物馆(卢作孚纪念馆)、江苏省南通市档案馆、湖南省湘阴县范旭东纪念馆相关专家和学者,与他们一同探寻老一代民族企业精英为何办实业、如何办实业的足迹。

爱国实业家张謇。(南通市档案馆 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南通市档案馆:档案记录历史 馆藏活学活用

“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1899年5月23日,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开工投产,恩师翁同龢送来对联,道出了创办的初衷。大生纱厂作为中国近代民族轻工业先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如今,在江苏大生集团生产车间,百余年前的手工机械纺纱已升级为数字化智能化操作。这家纺织企业横跨3个世纪,历经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123个春秋,生产经营一直未间断,被视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中国纺织行业的一个“活标本”。

而有关这个“活标本”的历史印记,目前可以从南通市档案馆中的大生档案里找到。

大生档案是张謇和创业团队以及他们的事业继承者,在兴办实业、倡导教育、捐资公益事业等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记录。它既是一个企业的百年成长史,也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南通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朱江眼里,张謇在当时的眼光和做法,放在现今仍属超前。如张謇于1897年起草、1899年10月定稿的《厂约》,作为大生纱厂早年的企业管理制度,开宗明义大生纱厂的设立是“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 纱厂开机那天,他对股东们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么大个厂,没有厂约,怎么理事?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这份厂约如今被篆刻于大生集团厂区内的大生纱厂厂约纪念碑上。

为让档案“活”起来,更方便地为社会所用,南通档案馆发挥特色馆藏,开发张謇与大生集团档案,先后编辑出版了《大生集团档案资料选编·纺织编》1-5册,《盐垦编》1-6册。《西方人眼中的民国南通》等。从1987年开始,中国历史学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南京大学等机构发起组织了6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南通档案机构都积极参会,拿出研究论文与全国各地及世界多国学者进行交流。

数字化是大生档案另一大特色。2021年7月至8月的二十多天,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贾同学为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大生二厂兴衰论析》,每天都到南通市档案馆查阅资料。

南通市档案馆馆藏的大生第二纺织公司全宗有254卷珍贵档案,包括大生二厂集股、续股、加股、官股名册,说略账略、股东会议事录,往来账、日记账,还有丰富的大生二厂就管理方面与沪所、银团等机构的往来号信等等。贾同学结束“论文之旅”时,在留言簿上对该馆档案的数字化大加赞赏,认为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查询。

大生档案:连接张謇、南通和世界

南通市档案馆馆藏大生档案万余卷,不仅记录了1895年张謇筹办大生纱厂而引发的南通的工业革命,还有由此发轫的南通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历程。而这背后,也有该馆工作人员为收集资料走遍天南海北、踏破铁鞋的辛劳。

2007年夏天,朱江在一批档案复制件中看到,1923年4月的美国《世界召唤》杂志以《中国的现代化城市》为题刊文,开篇就写到一个他未曾见过的提法:南通是独一无二的,在于它是全中国唯一在英文报纸上给自己做广告的城市。

2011年11月,朱江确认了广告刊载的出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并随后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一睹距今百年的“广告尊容”——1920年6月12日第71页,以《南通——中国模范城》(NANTUNGCHOW——The Model City of China)为题的整版广告,看着微微泛黄的报纸,他“心里很有些激动”。 广告中列举了11项南通的发展成就:“通州棉”的出产中心,其质量冠绝华夏,年产超过100万包;拥有50多英里长的新式马路;散布的334所学校接纳2万余名学生;火柴厂、面粉厂、缫丝厂、铸铁厂、电灯公司各一,水运线路直达上海等地;在纽约第五大街开设中国绣品商店……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裴德生敏锐地观察到张謇与南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系。“以实业为核心,张謇开始了他的梦想之城——南通模范城镇的建造。第一件工作就是在城市里修建了一座有着漂亮池塘的公园。此项目完成后,他将注意力转向可容纳1200坐席的现代剧院的建造。”

2015年,朱江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陆续找到支撑起南通这份自信的原始依据。相关资料均被补充入大生档案里。

在赴美之前,2010年,朱江和南通档案馆研究人员的足迹还到过台湾——为了查阅张謇档案,他和同事赶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现场复制86件档案。

南通市档案馆顾问、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田彤认为,大生档案记录了“南通模式”的中国城市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记载着张謇“以人为本”的“儒家”经济伦理的形成过程,价值极高。

爱国实业家范旭东。(范旭东纪念馆 供图/《中国新闻》报 发

范旭东纪念馆:记录“工业先导”生平

精盐、纯碱、化肥……这些现今的寻常物,百余年前却稀有难得。从国外垄断到国产自研,一位出生于湖南湘阴的实业家改写了历史。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的范旭东。

出生于1883年的范旭东早年留学日本专修化学,以求科学救国。回国后,他先后创办国内第一个精盐厂、第一个制碱厂、第一个硫酸铵厂,为中国化学工业的起步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国时期,西方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禁止用来喂牲畜,而中国国产供人食用的粗盐,氯化钠含量还不足50%,西方人常常讥笑中国人为“食土民族”。

1914年7月,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工企业——久大精盐公司,研发出第一批精盐。久大精盐因品质优良、物美价廉,深受赞誉,久大也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精盐工厂。这一壮举,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先河,为国人摘下“食土民族”的耻辱帽子。

令人遗憾的是,昔日实业报国的英雄曾一度湮没在历史尘埃里。关注地方文史搜集的湘阴县文联副主席汪鹏在县城旭东社区办事时,发现服务大厅墙壁绘有“旭日东升”图案,但社区工作人员却不知其和范旭东有关,也不熟悉其人其事。“这样一位实干者不被百姓认识,是一个遗憾。”随后,县委组织部和文星街道办事处委托汪鹏收集相关史料,设计创立了全国首家以范旭东为主题的展馆。2020年6月,范旭东纪念馆在湘阴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范旭东纪念馆里,一尊范旭东头像摆放在醒目位置。旁边的展示墙上写有范旭东的一句话:中国如其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

2021年,长沙市委统战部编写推出《“工业先导”范旭东如是说》一书,阐释“范旭东精神”,此后,当地组织召开“范旭东与企业家精神”研讨会。

1956年,毛泽东说,提起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四个人不能忘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经过几代档案人、纪念馆人的努力,中国人没忘记这些爱国实业家的名字,他们的事迹被铭记,精神被传承,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人物简介】

大生档案里的张謇

大生档案见证了张謇当年的踌躇满志,以及他如何用“父教育母实业”理念,逐步将南通打造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历程。南通市档案馆研究人员从台北复制回86件档案974页,包括张謇任职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期间的文件、他人致张謇的文件和有关张謇的文件68件,有关张謇所创企业的文件18件,对于进一步研究张謇和大生企业,乃至中国早期现代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范旭东纪念馆里的“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范旭东纪念馆的资料总结道:中国百姓因为他才走出吃粗盐的历史;中国纺织工业因为他才摆脱印染用碱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近代中国因为他才打破了英国、德国对中国化肥市场的垄断;他创立了中国民营企业第一家化工学术研究所;他创办了享有“亚洲第一大厂”之誉的南京永利铔厂……

(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