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年前,杨万里的“春牛首”之旅
清明将至,祭扫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830多年前,杨万里到南京任职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管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在那两年的春天里,他曾去雨花台祭扫叔祖,也曾外出公干时路经牛首山,他在诗作中写到了当时人们踏春的情景,也借古说今,抒发了不平之气。本期“史说”,我们就跟着杨万里,逛一逛南宋时的南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牛首诸山肯尔高”
1192年3月,寒食日的前一天,已在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任上做满一年的杨万里奉诏去上饶“决狱”(判案)。
杨万里从长干桥出发,长干桥是南京地标性建筑,五代十国时杨吴始建,为南唐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必经之道。在后世,这里也是一处春游胜地,有着“长干春游”的名目。
过了长干桥,杨万里一路向西南而去。经过牛首山,但见春风早过,到处涧草茸青、杨絮残痕。这样的气候、景色,以及牛首山独有的历史沉淀,让杨万里有许多话要说,他为此写下一组《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这七首诗为我们留下当时当地的历史景象。
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
出了长干过了桥,纸钱风里树萧骚。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
“纸钱风里树萧骚”,扫墓祭奠,化烧纸钱,正是寒食节的习俗。杨万里所处的年代,上巳、寒食、清明尚没有“三合一”,要到宋元之交,上巳的踏青、寒食的祭祀习俗才会完全融入清明节里。所以,杨万里这组诗的诗题才会写“寒食”而非“清明”。此时他只见牛首山左近,寂静冷清,空旷高远,纸钱灰盘旋飞舞,风吹山林,发出簌簌的声响。
牛首山自古便是南京的一处墓葬区。六朝时,王侯将相外,墓葬地点要么在石子岗,要么在幕府山南麓,要么便在牛首山。而我们熟知的谢安一族,自六世起也葬在牛首山。
当然,对力主北伐抗金的杨万里来说,此时路过牛首山,不会只想到祭扫那么简单。
牛首山因双峰角立,东晋时,曾被王导指认为“天阙”,即上天造就的两个石阙。石阙是天子、诸侯宫门外的建筑,是国家颁示教令的地方。立石阙能体现国家的礼制与威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南史·何胤传》记载:世传晋室欲立阙,王丞相指牛头山云:“此天阙也。”
山谦之在《丹阳记》中写得更为详细:
晋室南迁,以江淮为界,晋元帝司马睿想在南京(时称建康)正南门宣阳门外攀比义兴(宜兴)汉司徒许彧墓前的二阙兴建双阙。丞相王导请晋元帝乘舆出宣阳门南眺牛首,说,这牛首山两峰对峙,“此天阙也,岂烦改作!”元帝欣然打消兴建双阙的念头。
王导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深知东晋草创,不宜劳民伤财,二是以牛首山双峰为天阙,让人们认为晋室南渡至此,并以之为都城,实属天命所归,顺天之举。给这个政权的确立找寻天然的合法性。
如此一来,牛首山便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山峰,而是皇城“营建”的一部分,国家权力与威仪的象征。地位便非同一般了。这也正是杨万里诗中所说“牛首诸山肯尔高”的真正涵义。
但牛首山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要有“六代英雄骨”。淝水之战,谢玄以8万兵力击溃前秦20万大军;刘裕北伐,将南方疆域一路向北扩展。杨万里认为,如果没有他们奋勇杀敌,与北方相抗衡,偏安江南的局面不可能保得住,“天阙”也不可能立得稳。
杨万里对此感同身受。因为他身处江南,时在南宋。而那也是一个偏隅江南的时代。
雨花台祭扫叔祖
杨万里出生的时候,靖康之变才发生5个月,南宋王朝刚刚建立4个月。
杨万里7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
杨万里9岁,岳飞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杨万里13岁,岳飞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生长在那一时代的人,身处飘摇动荡的大时代,自幼就知道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范成大比杨万里大1岁,力主抗金;陆游比杨万里大2岁,力主抗金;辛弃疾比杨万里小13岁,力主抗金;杨万里自步入官场起,更无一丝动摇地力主抗金。
当高宗赵构向金人屈服,割地称臣以换取一时苟安之时,杨万里悲愤不已,他写道:“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何必说桑干河才是边远之地呢?淮河以北就是我到不了的天涯了。
他在一首诗里为岳飞鸣不平:“君不见飞功成不抽身,却道秦家丞相嗔。”“却道”二字,让笔锋直戳戳指向秦桧背后的赵构,讽刺起来也是不留一点情面。
周必大称赞他“立朝愕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此时,面对有着“天阙”之称的牛首山,杨万里不可能不想到南宋危如累卵的局势,也不可能不想到岳飞以及包括岳飞在内的“中兴四将”。更何况,牛首山还是岳飞抗击金兵之处。
建炎四年(1130),岳飞在牛首山伏击金兵,大获全胜。《宋史》记载:
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飞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帝嘉纳。
是岳飞守卫了南京城,保住了南宋的疆域,让南北疆域的界限再次分明。是军功再一次给了南宋苟延残喘的机会。可是,杨万里经过牛首山的这一年,岳飞已被冤杀整整50年。“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杨万里的这两句诗只怕不只是在说六朝。
杨万里的力主抗金还可从另一件事给出证明。
绍熙二年(1191年)三月三日,上巳节,杨万里刚刚到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主管一路财赋,屁股还没坐稳,就去南京雨花台为叔祖杨邦乂上坟。
杨邦乂曾任建康府通判,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南侵,建康留守杜充等人降金,杨邦乂奋勇抗敌,兵败被俘。金人劝其投降,杨邦乂严词拒绝,并咬破手指,写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金人允以官职,杨邦乂以头碰柱:“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幸速杀我。”杨邦乂又在兀术的宴会上大骂,被割舌开膛,剜去心脏。
虽然在《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中,杨万里并未详细写到杨邦乂的英勇事迹,但方入南京就来祭扫,除了注重亲情之外,这本身也说明了他的抗金立场。
“女唱儿歌去踏青”
刚到南京的杨万里,除了祭祀叔祖,也想着四处游玩。杨万里对金陵早就倾慕,他曾说:“金陵,六朝之故国也,有孙仲谋、宋武之遗烈,故其俗毅且美;有王茂弘、谢安石之余风,故其士清以迈;有钟山、石城之形胜,长江、秦淮之天险,故地大而才杰。”
在《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这组诗中,杨万里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清明前后的南京世象:
“游人不是上坟回,便是清湍禊事来”“女唱儿歌去踏青,阿婆笑语伴渠行”“粉捏孩儿活逼真,象生果子更时新”,踏青、上坟,有吃有玩,和现在也并无二致。
只是,这座古老的城市,很多地名和书籍记载的对照不上了。他在诗中写道:
除却钟山与石城,六朝遗迹问难真。
里名只道新名好,不道新名误后人。
和城市街巷的名字常常更换不同,牛首山这个名字千百年来很少变化。因两峰对峙像极牛角,而名牛头山、牛首山,因王导的“天阙”之说,唐时又多了一个名字“天阙山”,此外,再无其他名字了。
在杨万里生活的那个年代,虽常见诗人写牛首山,称赞它是登高远眺长江的绝佳处,但没有文字说明它是春游的首选之地。杨万里在组诗《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中所写的景象,也远没有他在雨花台祭扫叔祖时所见的那般热闹。
牛首成为春游首选之地,是在明清之际。有学者考证,清人陈章在1756年写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到“春牛首秋栖霞”这一说法,之后,“牛首烟岚”入选金陵十景、十八景、四十景、四十八景,它的春景渐渐为世人所重。
杨万里此行外出,历时两月,回到南京没过几个月,被改知赣州,他称疾不赴任,回老家江西隐居去了。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自此幽屏,遂与世绝”。
杨万里为人刚直。权臣韩侂胄建了一个南园,请杨万里写一篇记,许诺让他到中书省、门下省去做官。杨万里说:“官我可以不做,文章是不写的。”杨万里在家里赋闲了十五年,正是韩侂胄掌握国家大权的时候。韩侂胄专权日甚一日,杨万里忧愤成疾。有族侄从外面来,讲到韩侂胄用兵之事,杨万里痛哭失声,在纸上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贱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又书十四个字跟妻儿告别,笔落而逝。
830年前,杨万里的“春牛首”之旅
时间:2022-04-01 11:46:38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臧磊
清明将至,祭扫与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主题。830多年前,杨万里到南京任职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管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在那两年的春天里,他曾去雨花台祭扫叔祖,也曾外出公干时路经牛首山,他在诗作中写到了当时人们踏春的情景,也借古说今,抒发了不平之气。本期“史说”,我们就跟着杨万里,逛一逛南宋时的南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牛首诸山肯尔高”
1192年3月,寒食日的前一天,已在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任上做满一年的杨万里奉诏去上饶“决狱”(判案)。
杨万里从长干桥出发,长干桥是南京地标性建筑,五代十国时杨吴始建,为南唐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必经之道。在后世,这里也是一处春游胜地,有着“长干春游”的名目。
过了长干桥,杨万里一路向西南而去。经过牛首山,但见春风早过,到处涧草茸青、杨絮残痕。这样的气候、景色,以及牛首山独有的历史沉淀,让杨万里有许多话要说,他为此写下一组《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这七首诗为我们留下当时当地的历史景象。
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
出了长干过了桥,纸钱风里树萧骚。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
“纸钱风里树萧骚”,扫墓祭奠,化烧纸钱,正是寒食节的习俗。杨万里所处的年代,上巳、寒食、清明尚没有“三合一”,要到宋元之交,上巳的踏青、寒食的祭祀习俗才会完全融入清明节里。所以,杨万里这组诗的诗题才会写“寒食”而非“清明”。此时他只见牛首山左近,寂静冷清,空旷高远,纸钱灰盘旋飞舞,风吹山林,发出簌簌的声响。
牛首山自古便是南京的一处墓葬区。六朝时,王侯将相外,墓葬地点要么在石子岗,要么在幕府山南麓,要么便在牛首山。而我们熟知的谢安一族,自六世起也葬在牛首山。
当然,对力主北伐抗金的杨万里来说,此时路过牛首山,不会只想到祭扫那么简单。
牛首山因双峰角立,东晋时,曾被王导指认为“天阙”,即上天造就的两个石阙。石阙是天子、诸侯宫门外的建筑,是国家颁示教令的地方。立石阙能体现国家的礼制与威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南史·何胤传》记载:世传晋室欲立阙,王丞相指牛头山云:“此天阙也。”
山谦之在《丹阳记》中写得更为详细:
晋室南迁,以江淮为界,晋元帝司马睿想在南京(时称建康)正南门宣阳门外攀比义兴(宜兴)汉司徒许彧墓前的二阙兴建双阙。丞相王导请晋元帝乘舆出宣阳门南眺牛首,说,这牛首山两峰对峙,“此天阙也,岂烦改作!”元帝欣然打消兴建双阙的念头。
王导之所以这么说,一是深知东晋草创,不宜劳民伤财,二是以牛首山双峰为天阙,让人们认为晋室南渡至此,并以之为都城,实属天命所归,顺天之举。给这个政权的确立找寻天然的合法性。
如此一来,牛首山便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山峰,而是皇城“营建”的一部分,国家权力与威仪的象征。地位便非同一般了。这也正是杨万里诗中所说“牛首诸山肯尔高”的真正涵义。
但牛首山能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要有“六代英雄骨”。淝水之战,谢玄以8万兵力击溃前秦20万大军;刘裕北伐,将南方疆域一路向北扩展。杨万里认为,如果没有他们奋勇杀敌,与北方相抗衡,偏安江南的局面不可能保得住,“天阙”也不可能立得稳。
杨万里对此感同身受。因为他身处江南,时在南宋。而那也是一个偏隅江南的时代。
雨花台祭扫叔祖
杨万里出生的时候,靖康之变才发生5个月,南宋王朝刚刚建立4个月。
杨万里7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
杨万里9岁,岳飞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杨万里13岁,岳飞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生长在那一时代的人,身处飘摇动荡的大时代,自幼就知道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范成大比杨万里大1岁,力主抗金;陆游比杨万里大2岁,力主抗金;辛弃疾比杨万里小13岁,力主抗金;杨万里自步入官场起,更无一丝动摇地力主抗金。
当高宗赵构向金人屈服,割地称臣以换取一时苟安之时,杨万里悲愤不已,他写道:“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何必说桑干河才是边远之地呢?淮河以北就是我到不了的天涯了。
他在一首诗里为岳飞鸣不平:“君不见飞功成不抽身,却道秦家丞相嗔。”“却道”二字,让笔锋直戳戳指向秦桧背后的赵构,讽刺起来也是不留一点情面。
周必大称赞他“立朝愕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此时,面对有着“天阙”之称的牛首山,杨万里不可能不想到南宋危如累卵的局势,也不可能不想到岳飞以及包括岳飞在内的“中兴四将”。更何况,牛首山还是岳飞抗击金兵之处。
建炎四年(1130),岳飞在牛首山伏击金兵,大获全胜。《宋史》记载:
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飞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帝嘉纳。
是岳飞守卫了南京城,保住了南宋的疆域,让南北疆域的界限再次分明。是军功再一次给了南宋苟延残喘的机会。可是,杨万里经过牛首山的这一年,岳飞已被冤杀整整50年。“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杨万里的这两句诗只怕不只是在说六朝。
杨万里的力主抗金还可从另一件事给出证明。
绍熙二年(1191年)三月三日,上巳节,杨万里刚刚到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主管一路财赋,屁股还没坐稳,就去南京雨花台为叔祖杨邦乂上坟。
杨邦乂曾任建康府通判,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南侵,建康留守杜充等人降金,杨邦乂奋勇抗敌,兵败被俘。金人劝其投降,杨邦乂严词拒绝,并咬破手指,写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金人允以官职,杨邦乂以头碰柱:“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幸速杀我。”杨邦乂又在兀术的宴会上大骂,被割舌开膛,剜去心脏。
虽然在《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中,杨万里并未详细写到杨邦乂的英勇事迹,但方入南京就来祭扫,除了注重亲情之外,这本身也说明了他的抗金立场。
“女唱儿歌去踏青”
刚到南京的杨万里,除了祭祀叔祖,也想着四处游玩。杨万里对金陵早就倾慕,他曾说:“金陵,六朝之故国也,有孙仲谋、宋武之遗烈,故其俗毅且美;有王茂弘、谢安石之余风,故其士清以迈;有钟山、石城之形胜,长江、秦淮之天险,故地大而才杰。”
在《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这组诗中,杨万里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清明前后的南京世象:
“游人不是上坟回,便是清湍禊事来”“女唱儿歌去踏青,阿婆笑语伴渠行”“粉捏孩儿活逼真,象生果子更时新”,踏青、上坟,有吃有玩,和现在也并无二致。
只是,这座古老的城市,很多地名和书籍记载的对照不上了。他在诗中写道:
除却钟山与石城,六朝遗迹问难真。
里名只道新名好,不道新名误后人。
和城市街巷的名字常常更换不同,牛首山这个名字千百年来很少变化。因两峰对峙像极牛角,而名牛头山、牛首山,因王导的“天阙”之说,唐时又多了一个名字“天阙山”,此外,再无其他名字了。
在杨万里生活的那个年代,虽常见诗人写牛首山,称赞它是登高远眺长江的绝佳处,但没有文字说明它是春游的首选之地。杨万里在组诗《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中所写的景象,也远没有他在雨花台祭扫叔祖时所见的那般热闹。
牛首成为春游首选之地,是在明清之际。有学者考证,清人陈章在1756年写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到“春牛首秋栖霞”这一说法,之后,“牛首烟岚”入选金陵十景、十八景、四十景、四十八景,它的春景渐渐为世人所重。
杨万里此行外出,历时两月,回到南京没过几个月,被改知赣州,他称疾不赴任,回老家江西隐居去了。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说“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自此幽屏,遂与世绝”。
杨万里为人刚直。权臣韩侂胄建了一个南园,请杨万里写一篇记,许诺让他到中书省、门下省去做官。杨万里说:“官我可以不做,文章是不写的。”杨万里在家里赋闲了十五年,正是韩侂胄掌握国家大权的时候。韩侂胄专权日甚一日,杨万里忧愤成疾。有族侄从外面来,讲到韩侂胄用兵之事,杨万里痛哭失声,在纸上写道:“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贱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又书十四个字跟妻儿告别,笔落而逝。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