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海派“奇崛书家”,无尽翰墨芳华

时间:2021-12-30 11:14:41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孙丽萍

以书法与病魔抗争,用笔墨谱“命运交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著名书法家周慧珺12月27日上午在上海家中安详辞世,享年83岁。

这位一生与疾病抗争的书坛“奇崛”女子,上世纪70年代出版第一本字帖即销售百万册,一时引发举国追捧;而在某些人热衷于将书坛当作追名逐利之地时,她却甘于淡泊,更捐出个人2500万稿酬设立书法艺术基金。

讷于言、敏于行,不为名利所动、不以大师自居,宠辱不惊、唯爱书法……周慧珺的艺术道路走得“特立独行”。她以翰墨芳华,连接起国人骨子里对书法的热爱,亦以刚健质朴的人生姿态,诠释了何谓“君子以自强不息”。

奇崛人生

“我最幸运的就是——选择了书法作为终身事业。”从小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并深为之所苦的周慧珺,与书法结缘仿佛命中注定。

受父亲影响,周慧珺幼年学字,开始学的是风姿秀媚的赵孟頫。但她偏偏爱上了笔力遒劲、姿态奇逸的米芾。后来,她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深造,受到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等一批书法大家影响,渐入佳境。

上世纪60年代,周慧珺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而不得不在家休养,蜗居斗室、贫病交加,每日只能“悬着病痛的臂腕写啊写”。以书法与命运抗争的她,在“书写”里找到了精神安慰,找到了生命价值和意义。

多年后,在作品集自序中,周慧珺曾回忆这种深陷命运困境的状态:“昔日重疾缠身、步履维艰的生活境遇,造就了我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个性……正因如此,我的笔端力求刚健雄强,书风追求豪放明快!”

以生命写书法的周慧珺,很快迎来了传奇性的“起点”。1974年,35岁的周慧珺受朵云轩之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在字帖匮乏的年代,这本横空出世、书风雄健的字帖很快红遍大江南北,短短数年里印数逾百万,在书法艺术萧条的时代中引发了空前热潮。

上世纪80年代后,上海凭借文化、出版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书法引领全国风气之先。海派书法逐渐繁荣,有赖一批中青年书法家的“中坚力量”。而周慧珺亦成为上海书法界的一面旗帜。她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在2014年和2019年接连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

据周慧珺弟子介绍,周慧珺担任上海市书协主席时,类风湿关节炎愈演愈烈,带来极大身心痛苦。但周慧珺谈起病痛往往风轻云淡。她更在意的是书法艺术如何变法创新、海派书法是否后继有人。在任期内,她带领团队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出版,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海派书法展览也引发瞩目。

但病魔并未就此罢休。2019年,上海文学艺术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周慧珺。而此时,周慧珺已不良于行,只能坐着轮椅登台。2021年冬至时节,这曲以书与墨谱写的“命运交响曲”骤然休止。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告诉记者:“周先生晚年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再与人交流,一两日前仍维持原状,直至27日晨6时后病危并谢世。”

筋骨与温度

看周慧珺书法风格之刚健、笔力之遒劲,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她是一位身患重疾的病人。从1987年开始,她三度接受大型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置换病损病变的关节。做完骨关节置换的大手术之后,年过七旬的周慧珺,丢掉拐杖即每日屹立书桌前挥毫书写,从无懈怠。

事实上,受疾病影响,她四肢关节都有变形,但书法作品却始终有筋骨、有风骨,可谓“人书合一”,精神意志力远超常人。

2014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后重启评选。76岁的周慧珺站在颁奖舞台上,手心里握着一张小小纸条。纸条上,平素不善言辞的老人以楷书写下获奖感言:“我这一辈子很简单,简单到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书法。”寥寥两三句话,至为简洁,却真切动人,激起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书写有筋骨,为人有温度。一位文艺界人士说:“周慧珺老师一生只为中华文化守候。”她记得,1984年中日青年大联欢时,许多日本友人排队求周慧珺的墨宝,而且都想让她书写唐诗《枫桥夜泊》里的名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周慧珺奋笔疾书、挥汗如雨,还是写不完。看到日本友人着急得想哭,她淡定安慰:“回家开夜车给你们写,明天上午一准送到!”

周慧珺与陈佩秋这一对海上艺坛的书画“女杰”,曾组成温暖组合,每逢京剧青年艺术家有专场演出,她们都掏钱买票送人,还常年资助青年演员生活费。

2008年汶川地震,上海举办了义捐活动,据一位在现场的人士回忆,周慧珺直接拿出了30万元,低调放入存款箱,并且没有公布自己的姓名和金额。

2018年,周慧珺捐献个人稿酬2500万成立书法艺术基金会。与一些人热衷于利用书法凹人设、追名利相比,这样的捐赠可谓石破天惊。

书道“苦旅”

“我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这是一条难行之路,何处是目的地,命里注定我必须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周慧珺生前一直自比为书法艺术的苦行者。

在有些人看来,周慧珺功成名就、何苦之有?然而,艺术家的灵魂淬炼,正在于艺术上的不断进取、不断突破,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周慧珺曾说:“体力、思想力、观念都束缚着你,限制着你,不是我不想变,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变。你知道该变,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突破不了……这种‘苦’将伴随终身。”

在一次次的彷徨迷惑中,周慧珺产生了对传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她认为,凡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开一代风气的,但独特鲜明的风格并不是可以迅速“创新”出来的,“刻意的做作、摆弄翻出来的花样,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风格创新相去甚远。”

周慧珺因而提出,回归传统,重温经典,应该成为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自然、朴素、刚健、清新,雅俗共赏,为大众所接受喜爱,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2021年年末,这个骤然寒冷的冬日里,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的周慧珺先生悄然离去了。朋友圈里掀起怀念的浪潮,人们感动于她对书法纯粹的热爱、对艺术无我的奉献。

“您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什么样的?您最想达到的理想的书法境界是什么?”据说,曾有人这样追问周慧珺。

而周慧珺回答:“世上的事情本没有完美。书法正是因为没有完美,才充满了魅力。中国的书法艺术集宇宙之大成,静中寓动,犹如天空,看似湛蓝,它已经包含了所有的色彩。”(孙丽萍)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文娱    
0

海派“奇崛书家”,无尽翰墨芳华

时间:2021-12-30 11:14:4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孙丽萍

以书法与病魔抗争,用笔墨谱“命运交响”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著名书法家周慧珺12月27日上午在上海家中安详辞世,享年83岁。

这位一生与疾病抗争的书坛“奇崛”女子,上世纪70年代出版第一本字帖即销售百万册,一时引发举国追捧;而在某些人热衷于将书坛当作追名逐利之地时,她却甘于淡泊,更捐出个人2500万稿酬设立书法艺术基金。

讷于言、敏于行,不为名利所动、不以大师自居,宠辱不惊、唯爱书法……周慧珺的艺术道路走得“特立独行”。她以翰墨芳华,连接起国人骨子里对书法的热爱,亦以刚健质朴的人生姿态,诠释了何谓“君子以自强不息”。

奇崛人生

“我最幸运的就是——选择了书法作为终身事业。”从小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并深为之所苦的周慧珺,与书法结缘仿佛命中注定。

受父亲影响,周慧珺幼年学字,开始学的是风姿秀媚的赵孟頫。但她偏偏爱上了笔力遒劲、姿态奇逸的米芾。后来,她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深造,受到沈尹默、白蕉、拱德邻等一批书法大家影响,渐入佳境。

上世纪60年代,周慧珺因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而不得不在家休养,蜗居斗室、贫病交加,每日只能“悬着病痛的臂腕写啊写”。以书法与命运抗争的她,在“书写”里找到了精神安慰,找到了生命价值和意义。

多年后,在作品集自序中,周慧珺曾回忆这种深陷命运困境的状态:“昔日重疾缠身、步履维艰的生活境遇,造就了我不肯向命运屈服的倔强个性……正因如此,我的笔端力求刚健雄强,书风追求豪放明快!”

以生命写书法的周慧珺,很快迎来了传奇性的“起点”。1974年,35岁的周慧珺受朵云轩之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在字帖匮乏的年代,这本横空出世、书风雄健的字帖很快红遍大江南北,短短数年里印数逾百万,在书法艺术萧条的时代中引发了空前热潮。

上世纪80年代后,上海凭借文化、出版以及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书法引领全国风气之先。海派书法逐渐繁荣,有赖一批中青年书法家的“中坚力量”。而周慧珺亦成为上海书法界的一面旗帜。她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在2014年和2019年接连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

据周慧珺弟子介绍,周慧珺担任上海市书协主席时,类风湿关节炎愈演愈烈,带来极大身心痛苦。但周慧珺谈起病痛往往风轻云淡。她更在意的是书法艺术如何变法创新、海派书法是否后继有人。在任期内,她带领团队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出版,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2007年在北京举办的海派书法展览也引发瞩目。

但病魔并未就此罢休。2019年,上海文学艺术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周慧珺。而此时,周慧珺已不良于行,只能坐着轮椅登台。2021年冬至时节,这曲以书与墨谱写的“命运交响曲”骤然休止。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善助告诉记者:“周先生晚年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再与人交流,一两日前仍维持原状,直至27日晨6时后病危并谢世。”

筋骨与温度

看周慧珺书法风格之刚健、笔力之遒劲,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她是一位身患重疾的病人。从1987年开始,她三度接受大型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置换病损病变的关节。做完骨关节置换的大手术之后,年过七旬的周慧珺,丢掉拐杖即每日屹立书桌前挥毫书写,从无懈怠。

事实上,受疾病影响,她四肢关节都有变形,但书法作品却始终有筋骨、有风骨,可谓“人书合一”,精神意志力远超常人。

2014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后重启评选。76岁的周慧珺站在颁奖舞台上,手心里握着一张小小纸条。纸条上,平素不善言辞的老人以楷书写下获奖感言:“我这一辈子很简单,简单到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书法。”寥寥两三句话,至为简洁,却真切动人,激起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书写有筋骨,为人有温度。一位文艺界人士说:“周慧珺老师一生只为中华文化守候。”她记得,1984年中日青年大联欢时,许多日本友人排队求周慧珺的墨宝,而且都想让她书写唐诗《枫桥夜泊》里的名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周慧珺奋笔疾书、挥汗如雨,还是写不完。看到日本友人着急得想哭,她淡定安慰:“回家开夜车给你们写,明天上午一准送到!”

周慧珺与陈佩秋这一对海上艺坛的书画“女杰”,曾组成温暖组合,每逢京剧青年艺术家有专场演出,她们都掏钱买票送人,还常年资助青年演员生活费。

2008年汶川地震,上海举办了义捐活动,据一位在现场的人士回忆,周慧珺直接拿出了30万元,低调放入存款箱,并且没有公布自己的姓名和金额。

2018年,周慧珺捐献个人稿酬2500万成立书法艺术基金会。与一些人热衷于利用书法凹人设、追名利相比,这样的捐赠可谓石破天惊。

书道“苦旅”

“我想象自己是寻求书法之道的旅人,这是一条难行之路,何处是目的地,命里注定我必须在这条道上苦旅下去。”周慧珺生前一直自比为书法艺术的苦行者。

在有些人看来,周慧珺功成名就、何苦之有?然而,艺术家的灵魂淬炼,正在于艺术上的不断进取、不断突破,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周慧珺曾说:“体力、思想力、观念都束缚着你,限制着你,不是我不想变,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变。你知道该变,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突破不了……这种‘苦’将伴随终身。”

在一次次的彷徨迷惑中,周慧珺产生了对传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她认为,凡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家,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开一代风气的,但独特鲜明的风格并不是可以迅速“创新”出来的,“刻意的做作、摆弄翻出来的花样,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书法风格创新相去甚远。”

周慧珺因而提出,回归传统,重温经典,应该成为当下书法艺术创作的主流——自然、朴素、刚健、清新,雅俗共赏,为大众所接受喜爱,走出一条雅俗共赏的新古典主义书法之路。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品,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

2021年年末,这个骤然寒冷的冬日里,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的周慧珺先生悄然离去了。朋友圈里掀起怀念的浪潮,人们感动于她对书法纯粹的热爱、对艺术无我的奉献。

“您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什么样的?您最想达到的理想的书法境界是什么?”据说,曾有人这样追问周慧珺。

而周慧珺回答:“世上的事情本没有完美。书法正是因为没有完美,才充满了魅力。中国的书法艺术集宇宙之大成,静中寓动,犹如天空,看似湛蓝,它已经包含了所有的色彩。”(孙丽萍)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