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传人“戏窝子”育“小戏骨” 更盼陇上“梅花”次第开
图为非遗传承人雷通霞在大型原创古装陇剧《大禹治水》中的造型。(资料图)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11月21日电 (闫姣 宋子昕)出生于“戏窝子”甘肃白银市靖远县的雷通霞,不但勤修唱功,成为国家级非遗陇剧传承人,斩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而且近年来传帮带培育“小戏骨”,盼望陇上的“梅花”能次第开。
雷通霞遗传了母亲的“好嗓子”,从小是村上社火表演的主角。1981年,15岁的她开始在艺校系统学习戏曲表演。后来在兰州偶然听过陇后剧,她对这种既有西北特色,又十分柔美的剧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陇剧“梅花”,雷通霞在《大禹治水》中甘当“绿叶”,该剧推出后,反响十分热烈。(资料图) 杨艳敏 摄
彼时,恰逢甘肃省陇剧团为了传承陇剧,在基层招收戏曲人才,出色的雷通霞便由此成为陇剧团的一名演员,并且一开始就主演现代剧《石龙湾》。她每天勤奋练习,哪怕在公交车上,都一边戴着耳机听陇剧磁带,一边嘴里不断哼唱,琢磨自己在戏中的定位。一年后,原本关注度不高的《石龙湾》,在她的演绎下一炮打响,获得多项大奖。她也获得了“个人表演一等奖”。
雷通霞的成功,让甘肃省陇剧团看到了陇剧的希望。1998年,雷通霞开始办自己的戏曲专场,也借此机会向大众传播陇剧。1999年,在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中,雷通霞一举成功,成为甘肃的第四朵,也是陇剧艺术的第一朵“梅花”。
陇剧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甘肃诞生,一度十分盛行,由古老的陇东道情演变而来,音乐性强,特色明显,广受欢迎。甘肃省在1959年才正式成立了地方剧种——陇剧,因其柔美的风格,被称为“西北越剧”。《枫洛池》是陇剧的开山之作,一经推出便获得空前发展,常常一票难求。
雷通霞说,当时甘肃省很重视陇剧的发展,但因改革开放后大众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很少有人再愿意走进剧院听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陇剧的发展,也流失了很多观众。“虽然年轻人被各色潮流文化所吸引,但戏曲终究是‘经典永流传’。”她呼吁,人们多走进剧场,细品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
如今,甘肃省陇剧院每年都会在艺校招收年轻的陇剧演员,雷通霞现在虽然很少登台演出,但一直做着陇剧的教学工作。她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在戏曲表演等方面言传身教、亲自示范,使青年戏曲演员在陇剧艺术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助推了青年戏曲人才的快速成长,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授戏曲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句唱腔,举手投足,都有精准的程式,需要反复练习才可掌握。”雷通霞还说,经过反复教授与打磨后,她传授徒弟杨叶、康逢梨的两部陇剧折子戏《枫洛池·抗父》《游西湖·杀生》先后完成了录制工作。
雷通霞称,人才培养是推动戏曲振兴的基础,也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希望能让名家好戏得以薪火相传,从根本上有效提高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陇上“梅花”能次第开。(完)
陇剧传人“戏窝子”育“小戏骨” 更盼陇上“梅花”次第开
时间:2021-11-22 12:18: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闫姣 宋子昕
图为非遗传承人雷通霞在大型原创古装陇剧《大禹治水》中的造型。(资料图)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11月21日电 (闫姣 宋子昕)出生于“戏窝子”甘肃白银市靖远县的雷通霞,不但勤修唱功,成为国家级非遗陇剧传承人,斩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而且近年来传帮带培育“小戏骨”,盼望陇上的“梅花”能次第开。
雷通霞遗传了母亲的“好嗓子”,从小是村上社火表演的主角。1981年,15岁的她开始在艺校系统学习戏曲表演。后来在兰州偶然听过陇后剧,她对这种既有西北特色,又十分柔美的剧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陇剧“梅花”,雷通霞在《大禹治水》中甘当“绿叶”,该剧推出后,反响十分热烈。(资料图) 杨艳敏 摄
彼时,恰逢甘肃省陇剧团为了传承陇剧,在基层招收戏曲人才,出色的雷通霞便由此成为陇剧团的一名演员,并且一开始就主演现代剧《石龙湾》。她每天勤奋练习,哪怕在公交车上,都一边戴着耳机听陇剧磁带,一边嘴里不断哼唱,琢磨自己在戏中的定位。一年后,原本关注度不高的《石龙湾》,在她的演绎下一炮打响,获得多项大奖。她也获得了“个人表演一等奖”。
雷通霞的成功,让甘肃省陇剧团看到了陇剧的希望。1998年,雷通霞开始办自己的戏曲专场,也借此机会向大众传播陇剧。1999年,在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中,雷通霞一举成功,成为甘肃的第四朵,也是陇剧艺术的第一朵“梅花”。
陇剧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甘肃诞生,一度十分盛行,由古老的陇东道情演变而来,音乐性强,特色明显,广受欢迎。甘肃省在1959年才正式成立了地方剧种——陇剧,因其柔美的风格,被称为“西北越剧”。《枫洛池》是陇剧的开山之作,一经推出便获得空前发展,常常一票难求。
雷通霞说,当时甘肃省很重视陇剧的发展,但因改革开放后大众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很少有人再愿意走进剧院听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陇剧的发展,也流失了很多观众。“虽然年轻人被各色潮流文化所吸引,但戏曲终究是‘经典永流传’。”她呼吁,人们多走进剧场,细品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
如今,甘肃省陇剧院每年都会在艺校招收年轻的陇剧演员,雷通霞现在虽然很少登台演出,但一直做着陇剧的教学工作。她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在戏曲表演等方面言传身教、亲自示范,使青年戏曲演员在陇剧艺术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助推了青年戏曲人才的快速成长,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教授戏曲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句唱腔,举手投足,都有精准的程式,需要反复练习才可掌握。”雷通霞还说,经过反复教授与打磨后,她传授徒弟杨叶、康逢梨的两部陇剧折子戏《枫洛池·抗父》《游西湖·杀生》先后完成了录制工作。
雷通霞称,人才培养是推动戏曲振兴的基础,也是戏曲传承发展的根本保障。希望能让名家好戏得以薪火相传,从根本上有效提高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陇上“梅花”能次第开。(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