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柳青 学习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手稿。
柳青(右三)在地头和农民聊天。
从1959年春天开始连载发表的《创业史》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作家柳青试图在作品中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他一方面通过在渭河平原蛤蟆滩这一典型环境中曲折展开的合作化运动,来描绘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通过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来表现这一时期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出版后,因其“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和“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受到文学界交口称赞。问世60年来,《创业史》所体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历久弥新,柳青也成为作家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代表。
作家贾平凹说,他那时年轻,听人讲述柳青的故事,但无缘一见。我有幸见过柳青。作家陈忠实问我:“老阎,你见过几次柳青?”我说从1969年到他逝世前夕,总共六访柳青。陈忠实说:“我只见过他一次,还是他在上边讲、我在下边听。”是的,我比他俩幸运,我熟悉柳青,但没有深刻理解柳青。现在再谈柳青,就是为了深刻理解柳青、继承柳青。
柳青创造了两大奇迹。一是深入生活、讴歌人民,在这一点上他是无数作家学习的榜样;二是发现心灵美,创作真善美,在这方面,柳青也做到了极致。
柳青像个苦行僧,摩顶放踵沉到基层,很苦。他告别大城市,到皇甫村一座破庙里落户,拉扯一大家子人艰苦度日,吃粗粮。“不疯魔、不成活”,柳青在感情上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为农民兄弟多办好事。他给社员编写了《耕畜饲养三字经》。他见陕北农村干旱贫瘠“于心不安”,撰写了《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他调停人事纠纷家庭矛盾,受到村民信赖。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哮喘着,日常医疗费却从没有报销过;稿纸也没有在省作协领过,却怜贫惜幼自己掏腰包,把《创业史》的稿酬一万六千多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建医院。他说:“我有工资,不需要这些钱。”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柳青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
柳青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柳青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忠实践行者,他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作创作的宝典。
柳青在世的时候,巴金还在世,我当时的印象是:巴金是五四文学启蒙的产儿,柳青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产儿。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柳青以惊人的、顽强的意志,义无反顾,投身农村生活长达14年之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写作,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到死,留下划时代的《创业史》,留下无穷的人格魅力。我们不妨作一番比照,以上对于文艺家的要求,哪一条柳青没有做到?
也正因为柳青是深入生活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柳青时这样说:“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追求真善美,是柳青创作的永恒追求。他在扎根生活的过程中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柳青所谓的扎根生活,就是扎根于人的灵魂,并将其表现在文学作品里,从而影响一代作家和读者的心灵世界。
柳青称颂陕西农民直而尚义的脾气禀性,极富人情味的孝、勤、朴、犟、倔,打破艺术构思、叙述策略、心理描写诸方面老套的技法,塑造出梁三老汉、梁生宝、郭振山等新的人物典型,以美不胜收的生活细节建造起一座庞大的艺术宫殿,一砖一瓦都是清晰的。
柳青笔下的自然景物、劳动场景是何等真切美妙啊!他对农民向往新生活艰苦奋斗的描绘(例如梁生宝买稻种、砍竹子等),对于传统道德伦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惟妙惟肖,充满了人性深情。他将三秦地域文化、关中方言口语提升到审美层面,细密冷峻而精确,充满生活情趣,新颖而有意蕴。
更为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受苦的庄稼汉,在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行将到来和已经到来时的面貌和心理,被柳青敏锐地捕捉和记录下来。他是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目击者、体验者和创造个性的表现者。在这个意义上,《创业史》记录了时代,感动了中国。
柳青对文学的贡献,还在于他继承了五四以来长篇小说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把外来的、特别是俄苏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拿来,与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相结合,成就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情和中国气派的长篇小说范本。
柳青逝世了,《创业史》留下来了。《创业史》把长篇小说艺术推向新的审美层次,其叙事之严谨和细节之精致,对苦难中人性的表现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令人耳目一新,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时期公认的巅峰之作和红色经典。难怪路遥说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把《创业史》读了七遍,陈忠实也把《创业史》读了七遍。可以说,柳青影响了一代代人。
柳青参加第四次文代会时对我说:“我这个人就是遵照两条:客观规律要求我的,党性原则要求我的”,这是他做人和文学创作的根本。
1978年,柳青永远离开了我们,幸运的是,他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一部《创业史》。柳青和《创业史》,是中国文坛的两个奇迹。
纪念柳青,向柳青学习!(阎纲
本文配图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及柳青家属提供
纪念柳青 学习柳青
时间:2021-11-13 12:17: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阎纲
《创业史》第一部手稿。
柳青(右三)在地头和农民聊天。
从1959年春天开始连载发表的《创业史》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作家柳青试图在作品中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他一方面通过在渭河平原蛤蟆滩这一典型环境中曲折展开的合作化运动,来描绘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通过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来表现这一时期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小说出版后,因其“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和“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受到文学界交口称赞。问世60年来,《创业史》所体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历久弥新,柳青也成为作家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代表。
作家贾平凹说,他那时年轻,听人讲述柳青的故事,但无缘一见。我有幸见过柳青。作家陈忠实问我:“老阎,你见过几次柳青?”我说从1969年到他逝世前夕,总共六访柳青。陈忠实说:“我只见过他一次,还是他在上边讲、我在下边听。”是的,我比他俩幸运,我熟悉柳青,但没有深刻理解柳青。现在再谈柳青,就是为了深刻理解柳青、继承柳青。
柳青创造了两大奇迹。一是深入生活、讴歌人民,在这一点上他是无数作家学习的榜样;二是发现心灵美,创作真善美,在这方面,柳青也做到了极致。
柳青像个苦行僧,摩顶放踵沉到基层,很苦。他告别大城市,到皇甫村一座破庙里落户,拉扯一大家子人艰苦度日,吃粗粮。“不疯魔、不成活”,柳青在感情上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为农民兄弟多办好事。他给社员编写了《耕畜饲养三字经》。他见陕北农村干旱贫瘠“于心不安”,撰写了《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他调停人事纠纷家庭矛盾,受到村民信赖。他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哮喘着,日常医疗费却从没有报销过;稿纸也没有在省作协领过,却怜贫惜幼自己掏腰包,把《创业史》的稿酬一万六千多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建医院。他说:“我有工资,不需要这些钱。”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柳青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
柳青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柳青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忠实践行者,他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作创作的宝典。
柳青在世的时候,巴金还在世,我当时的印象是:巴金是五四文学启蒙的产儿,柳青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产儿。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柳青以惊人的、顽强的意志,义无反顾,投身农村生活长达14年之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写作,表现“新的世界、新的人物”,到死,留下划时代的《创业史》,留下无穷的人格魅力。我们不妨作一番比照,以上对于文艺家的要求,哪一条柳青没有做到?
也正因为柳青是深入生活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柳青时这样说:“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追求真善美,是柳青创作的永恒追求。他在扎根生活的过程中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柳青所谓的扎根生活,就是扎根于人的灵魂,并将其表现在文学作品里,从而影响一代作家和读者的心灵世界。
柳青称颂陕西农民直而尚义的脾气禀性,极富人情味的孝、勤、朴、犟、倔,打破艺术构思、叙述策略、心理描写诸方面老套的技法,塑造出梁三老汉、梁生宝、郭振山等新的人物典型,以美不胜收的生活细节建造起一座庞大的艺术宫殿,一砖一瓦都是清晰的。
柳青笔下的自然景物、劳动场景是何等真切美妙啊!他对农民向往新生活艰苦奋斗的描绘(例如梁生宝买稻种、砍竹子等),对于传统道德伦理细致入微的刻画,惟妙惟肖,充满了人性深情。他将三秦地域文化、关中方言口语提升到审美层面,细密冷峻而精确,充满生活情趣,新颖而有意蕴。
更为重要的是,千百年来受苦的庄稼汉,在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行将到来和已经到来时的面貌和心理,被柳青敏锐地捕捉和记录下来。他是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目击者、体验者和创造个性的表现者。在这个意义上,《创业史》记录了时代,感动了中国。
柳青对文学的贡献,还在于他继承了五四以来长篇小说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把外来的、特别是俄苏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传统拿来,与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相结合,成就了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地方风情和中国气派的长篇小说范本。
柳青逝世了,《创业史》留下来了。《创业史》把长篇小说艺术推向新的审美层次,其叙事之严谨和细节之精致,对苦难中人性的表现和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令人耳目一新,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时期公认的巅峰之作和红色经典。难怪路遥说柳青是他的“文学教父”,把《创业史》读了七遍,陈忠实也把《创业史》读了七遍。可以说,柳青影响了一代代人。
柳青参加第四次文代会时对我说:“我这个人就是遵照两条:客观规律要求我的,党性原则要求我的”,这是他做人和文学创作的根本。
1978年,柳青永远离开了我们,幸运的是,他为中国文坛贡献了一部《创业史》。柳青和《创业史》,是中国文坛的两个奇迹。
纪念柳青,向柳青学习!(阎纲
本文配图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及柳青家属提供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