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守好青山 换来金山(深度观察)_______生态护林员蓝先华悉心管护4300亩山林,组建造林队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时间:2021-09-14 14:09:4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 常 钦

图①:高标准生态狗牯脑茶园。
  周建强摄
  图②:蓝先华在巡山途中休息。
  刘祖刚摄
  图③:遂川县珠溪客家民居。
  周建强摄
  数据来源:遂川县林业局等

穿起迷彩服,戴好安全帽,蹬上解放鞋,再背上装着水壶、饼干和防暑、防虫、防蛇药的“百宝箱”,一大早,蓝先华骑上摩托车向大山进发,先沿着崎岖山路穿过溪流、沟壑,再徒步扎进密林深处。

这就是蓝先华每天的工作。作为江西省遂川县五斗江乡庄坑口村的生态护林员,他每年巡山300多天,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不论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苍翠山林间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担任生态护林员5年来,蓝先华管护的4300亩山林,从未发生过偷盗和破坏珍稀野生动植物案件。从护林到造林,蓝先华和10多个乡亲组建造林队,用绿色反哺大山,发展起生态产业,带动乡亲们脱了贫、致了富,蹚出一条“林农增收、青山增绿、乡村增彩”的小康路。

绿水青山见证尽忠职守,脱贫攻坚路上留下奋斗身影。今年3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全国遴选出20名“最美生态护林员”,蓝先华获得这一荣誉。

像蓝先华一样,全国有110多万名生态护林员以山为家、与林为伴,他们护林看草、发展产业,不少人成了技术能手、脱贫致富带头人。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鼓起了口袋,日子越来越红火。

从“砍树”到“看树”

他就是大山里的“活地图”,爬山脊、越溪谷,护好生态,全家顺利脱了贫

蓝先华性格内向,可一提起大山就有说不完的话:“黄柑坑、草子坑、石结岭……”从巡山路上的地名,到哪儿有什么树,哪棵树多少岁,林子里有什么鸟,他都如数家珍。难怪村里人都说,“在这山里,蓝先华就是一张‘活地图’。”

巡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记者坐上蓝先华的摩托车,在颠簸的山路上穿行,颠了没多久,老蓝停下摩托,说道:“这里就是巡山的起点了。”眼前的小溪水流潺潺,估摸着水深没到小腿。蓝先华从路旁搬来几块山石,在浅水处垫起一道“小桥”。我们蹚过小溪,向大山深处走去。

五斗江乡是遂川县的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0.8%,可以说满眼是绿。

“过去的大山可不是这个样。”蓝先华说,“家家种几亩薄田,没啥像样的产业。村里人靠山吃山,全指望着‘卖木头’。”从10多岁起,蓝先华就跟着父辈进山砍柴打猎。

“卖木头”并没有给乡亲们带来长久的好日子。“树砍了,山秃了,水土流失越来越厉害,村民们尝到了破坏生态的苦果。” 庄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浓回忆。

“那个时候真是觉得生活很难。”蓝先华坦言,2013年,他的两个孩子先后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家里本来就没啥积蓄,更不敢去想那10多万元的手术费。”

精准扶贫政策让蓝先华看到了希望。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免费大病救助政策,两个孩子在南昌市做了手术,恢复了健康,蓝先华感到最大的心病一下没了。

负担甩掉了,可靠什么脱贫?

2016年,遂川县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选聘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1万元管护工资和绩效考核奖。看到村委会的通知,从小喜爱大山的蓝先华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如愿当上了一名生态护林员。

从那以后,蓝先华每天的工作就是扛起背包,蹚溪越涧。山里的大多数道路只能步行,远的要走7个多小时,走上30余里路。可蓝先华把这份工作看得很重:“看到这些树在生长,就像自家孩子一样,很喜欢!”

“每次举办业务培训,蓝先华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五斗江乡林业工作站站长王兴华说,“全乡40多个护林员,蓝先华对山场最熟悉,巡护最及时,巡山日记最完善,履职效果最好。”

巡山的路,大多是泥巴路、长满荆棘的羊肠小道,最险的地方只能贴着山壁走,最窄的地方两只脚不能并立。可蓝先华一走就是5年,一年得走坏4双解放鞋。爬山脊、越溪谷,夏天大汗淋漓,马蜂、蚊子追着人叮;冬天衣服被汗湿透再被风吹干,又湿又冷。有时已经下山往家走,路上看到可疑人或车辆进山,蓝先华立即再进山查看,“看好树,护好生态,这是咱的责任!”

当护林员之初,蓝先华没少遭遇村民的冷言冷语。但他遇上开会就跟村民念叨护林防火、不能偷猎野生动物,他写好挂在林子里的防火标语就有几百条。他还当起向导,带着乡亲们进山林实地探察。村里的“明白人”越来越多,义务护林队壮大起来。

山还是那座山,干的活大不一样了。蓝先华说:“过去拿着斧头砍树,如今拿着工资巡山看树。靠着这份工作,我们全家顺利脱了贫。”

如今在遂川,像蓝先华这样的生态护林员有1106名,还有200名天保林、公益林护林员和210名国有林护林员。正是他们的执着坚守,助力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78.5%增长到2020年的79.09%。

“生态护林员是脱贫家庭的顶梁柱,要让他们安心上岗、专心护林。”遂川县林业局局长肖瑞培说,县里为1106名生态护林员购买了服装和巡护设备,他们的手机全部安装了实时定位的APP。今年4月,政府部门为他们全部购买了意外保险。

“以前山困人,如今人养山,一个战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财务司二级巡视员郝学峰介绍,全国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10.2万名,精准带动300多万人脱贫增收,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9亿亩,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双赢”。

从“看树”到“种树”

除了下笨功夫,还得讲究科学,每道工序都得一锄一铲往前赶,带动乡亲们在家门口脱贫

山里的生态一天天好了,蓝先华又琢磨新问题:不砍树怎么能致富?

这些年,蓝先华走遍山里的沟沟岔岔,对大山里地形地貌、树种、林龄等情况,都了如指掌,这一身巡山练就的“好本事”,能否派上新用场?

龙泉林场五斗江分场经营着13万亩森林,营林面积大,可是长期以来人手不够,森林质量一直不稳定。五斗江分场场长吴国钧说:“造林三分靠种、七分靠管,种下去管护跟不上,经常会造林不见林。木材生产周期长,要把林子造好、护好,必须场户联营,带动乡亲们一起干。”

在得知林场的用人需求后,蓝先华带上自己积攒的厚厚一摞巡山日记上门了。一笔一画的记录,各种树种习性的观察,一下子打动了“老林业”吴国钧。在多方支持下,蓝先华和10多个乡亲组成的造林队,接下了林场2000多亩造林抚育的工作。

打开蓝先华的造林日志,上面清晰地写着:2018年造林300亩,2019年造林500亩,2020年造林500亩,2021年计划造林600亩。“造林队抚育成活率高,安全生产也做得规范,目前没有发生过一起事故。”吴国钧说。

10多个人的造林队交出亮眼的绿色答卷,蓝先华有啥窍门?

“种好一棵树,至少要4个月的辛苦。”蓝先华说,头年11月,趁着农闲时进山整地、清理树桩,来年春天趁着墒情好,连续奋战20多天,背苗、挖坑、栽树、回填……每道工序都得一锄一铲往前赶,大伙儿分散到各个山头,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种树总离不开水和泥,迷彩服耐脏实用,成了大家伙儿的工装。”他说。

种树除了下笨功夫,还得讲究科学。“每年春季,集市上买卖树苗生意红火。不少人随便挖个坑,一种了之,不去管护,造林成活率肯定上不去。”蓝先华坦言,造林队也走过一段弯路,“最初,大家种得欢,盲目上规模,可验收不达标,到头来还得挖掉补种,损失了不少。”

经过摸索,蓝先华念起了自己的“种树经”:“要因时因地,避开大多数树木夏季的休眠期,选树苗要根须发达、侧根健壮且多,尽量避开阴雨天作业,临时补种更得细心呵护……”

如今,在庄坑口林区,乔灌混交、针阔混交等不同模式,让“四季有绿”的林间景观错落有致,造林队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每到年底,造林队算账的日子是蓝先华家最热闹的一天。沏好一壶热茶,摆上花生、米果,乡亲们围坐在客厅,蓝先华的手指在计算器上按个不停,村民依次在“务工名单”上找到名字,签字、盖手印。屋子里翻页声、点钞机嗒嗒声混在一起。

“多条门路,就能让乡亲们日子过得更好。”蓝先华说,这些年,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可还有人因病或者照看子女老人出不去,他们都是造林队的骨干,其中九成是脱贫户。去年造林队接了30多万元造林任务,除去成本,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干得多能有3万多元。

“造林队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让乡亲们尝到甜头。”蓝先华看重造林质量这块招牌,上门对接业务,连种带管,跟邻近几个乡镇的林场签下了长期订单。

越来越多的乡亲通过在家门口参与生态建设脱贫。郝学峰说,2018年以来,全国2/3以上的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到脱贫地区。全国共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16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从“种树”到“用树”

“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好生态产出好产品,山里特产卖上好价钱,村民们吃上“生态饭”

蓝先华带记者来到自家黄桃园,满眼翠绿之中,颗颗黄桃格外耀眼。

“去年产了1000多斤,收入7000多元。”蓝先华脸上漾着笑意。这是他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在自家的6亩荒山种下的黄桃。“个大汁多味美,我在朋友圈一打广告,订单就一个接着一个。”蓝先华说,今年黄桃进入盛果期,个个有拳头大小,“一亩地卖了5000多元,许多人就看中我们这儿的山林绿色、无污染。”

“好生态产出好产品。”蓝先华说,“现在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乡亲们再也不舍得砍树,而是细心呵护每棵树,林下经济、生态产业越来越火,绿色也能生‘金’。”

“叶子”也是宝。庄坑口村有数百年的野生茶树,然而村民过去对种茶制茶不上心,野生茶年复一年由嫩到老。蓝先华看到了商机,“茶树自然生长几十年,都是绿色产品。”今年清明时节,他带着乡亲们到山里采了2000多斤鲜叶,一斤卖了20多元。

“卖鲜叶不如卖茶叶,品牌野生茶一斤能卖800多元。”今年4月底,蓝先华和妻子到汤湖镇狗牯脑茶叶基地学制茶,“下一步咱也要开起加工厂,自己采自己制,效益肯定翻番涨!”

放眼全县,通过技术帮扶、资金补助等方式,这片绿叶子变成乡亲们增收的“金叶子”。目前,遂川县茶园面积28.2万亩,产值近21.7亿元,近10万人从事制茶相关行业,4000多户靠此脱贫,户均增收达4500元。

百花酿蜜甜。大山里,一年四季有花看不完。“上百种鲜花都是优质蜜源,酿成的百花蜜可甜了!”蓝先华说,“养蜂小打小闹不行,必须走标准化、品牌化道路。”

在村里能人李海斌的带领下,村民用上了装有过滤装置的新式蜂箱,蜂蜜产量高、纯度好,在网店里供不应求。如今走在庄坑口村,屋檐下、果园中、山林里……家家户户都有十几箱蜜蜂。蓝先华也养了40多箱蜜蜂,一年收入2万多元。

古树成风景。庄坑口村有一处别致的景点:一棵胸径4米多、高33米、树龄600年的楠木。站在树下,蝉鸣阵阵,凉风习习,这两年不少外地游客专门来这里打卡。

记者走访发现,在遂川,不少村庄里都有古树。楠木、银杏、南方红豆杉、杉松、樟树……1.4万余棵古树,成为乡村一道亮丽风景线。“靠着这些‘活宝贝’,不少乡亲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蓝先华说。

在茶盘洲那棵“楠木王”下的凉亭里,村民谢五凤端上一盘刚炸好的花酥。“这是用南瓜花、百合花等花朵做成的,快尝尝!”来古树游的客人越来越多,谢五凤开起农家乐,用菜园的蔬菜开发出了十几个特色菜,400多元一桌,还得提前预订,“暑期每天有1000多人来村里游玩,今年已经收入6万多元!”

在蓝先华的朋友圈里,每次上传山里的美景美图,总会引来不少点赞,“咱现在成了好山水的形象代言人了。”如今,但凡有游客来庄坑口村参观,蓝先华总会领着到村民的农家乐里吃饭,林子里产的笋干、香菇这些特色农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乡亲们护林的积极性更高了。

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乡亲们的“生态饭”越吃越香。郝学峰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竹藤、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带动1600多万脱贫人口增收。全国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10万人,每年户均增收3500元。

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庄坑口村陆续有10多个年轻人返乡创业,4月份,蓝先华当选为洞口组村民小组长,“下一步要利用林地资源发展黄精、草珊瑚等药材种植,进一步扩大养蜂业,发展茶叶种植,壮大乡村旅游,我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走在乡村振兴路上,蓝先华又有了新的目标…… 

记者手记

让“生态饭”越吃越香

翻开蓝先华的巡山日记,有这么一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山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早春有油菜、紫云英、油桐花,夏初有板栗、乌桕,秋季有野桂花、球木,冬季有油茶花,无名野花更是数不清。”

美景背后是越来越好的生态。四季有绿的林间景观,越来越清的山间溪水,绿水青山的颜值越来越高。

好生态离不开护林员的悉心呵护。全国110多万名像蓝先华那样的生态护林员,一边巡山护林,一边积极参与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生态保护网才越织越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百万生态护林员守好了青山,也换回了金山。如今在脱贫地区,林下蜜蜂养殖、中草药种植等生态产业蓬勃兴起,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景区人气兴旺,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等利益联结模式拓展了脱贫群众的增收渠道,乡亲们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靠着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

蓝先华常说,绿水青山是乡亲们的致富靠山,脱了贫更要管护好它。和蓝先华一样,如今的生态护林员们干劲更足,护生态、强产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步奔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幸福生活。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4日 16 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社会    
0

守好青山 换来金山(深度观察)_______生态护林员蓝先华悉心管护4300亩山林,组建造林队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时间:2021-09-14 14:09: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常 钦

图①:高标准生态狗牯脑茶园。
  周建强摄
  图②:蓝先华在巡山途中休息。
  刘祖刚摄
  图③:遂川县珠溪客家民居。
  周建强摄
  数据来源:遂川县林业局等

穿起迷彩服,戴好安全帽,蹬上解放鞋,再背上装着水壶、饼干和防暑、防虫、防蛇药的“百宝箱”,一大早,蓝先华骑上摩托车向大山进发,先沿着崎岖山路穿过溪流、沟壑,再徒步扎进密林深处。

这就是蓝先华每天的工作。作为江西省遂川县五斗江乡庄坑口村的生态护林员,他每年巡山300多天,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不论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苍翠山林间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担任生态护林员5年来,蓝先华管护的4300亩山林,从未发生过偷盗和破坏珍稀野生动植物案件。从护林到造林,蓝先华和10多个乡亲组建造林队,用绿色反哺大山,发展起生态产业,带动乡亲们脱了贫、致了富,蹚出一条“林农增收、青山增绿、乡村增彩”的小康路。

绿水青山见证尽忠职守,脱贫攻坚路上留下奋斗身影。今年3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全国遴选出20名“最美生态护林员”,蓝先华获得这一荣誉。

像蓝先华一样,全国有110多万名生态护林员以山为家、与林为伴,他们护林看草、发展产业,不少人成了技术能手、脱贫致富带头人。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鼓起了口袋,日子越来越红火。

从“砍树”到“看树”

他就是大山里的“活地图”,爬山脊、越溪谷,护好生态,全家顺利脱了贫

蓝先华性格内向,可一提起大山就有说不完的话:“黄柑坑、草子坑、石结岭……”从巡山路上的地名,到哪儿有什么树,哪棵树多少岁,林子里有什么鸟,他都如数家珍。难怪村里人都说,“在这山里,蓝先华就是一张‘活地图’。”

巡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记者坐上蓝先华的摩托车,在颠簸的山路上穿行,颠了没多久,老蓝停下摩托,说道:“这里就是巡山的起点了。”眼前的小溪水流潺潺,估摸着水深没到小腿。蓝先华从路旁搬来几块山石,在浅水处垫起一道“小桥”。我们蹚过小溪,向大山深处走去。

五斗江乡是遂川县的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0.8%,可以说满眼是绿。

“过去的大山可不是这个样。”蓝先华说,“家家种几亩薄田,没啥像样的产业。村里人靠山吃山,全指望着‘卖木头’。”从10多岁起,蓝先华就跟着父辈进山砍柴打猎。

“卖木头”并没有给乡亲们带来长久的好日子。“树砍了,山秃了,水土流失越来越厉害,村民们尝到了破坏生态的苦果。” 庄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浓回忆。

“那个时候真是觉得生活很难。”蓝先华坦言,2013年,他的两个孩子先后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家里本来就没啥积蓄,更不敢去想那10多万元的手术费。”

精准扶贫政策让蓝先华看到了希望。2014年,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免费大病救助政策,两个孩子在南昌市做了手术,恢复了健康,蓝先华感到最大的心病一下没了。

负担甩掉了,可靠什么脱贫?

2016年,遂川县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选聘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1万元管护工资和绩效考核奖。看到村委会的通知,从小喜爱大山的蓝先华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他如愿当上了一名生态护林员。

从那以后,蓝先华每天的工作就是扛起背包,蹚溪越涧。山里的大多数道路只能步行,远的要走7个多小时,走上30余里路。可蓝先华把这份工作看得很重:“看到这些树在生长,就像自家孩子一样,很喜欢!”

“每次举办业务培训,蓝先华来得最早,走得最晚。”五斗江乡林业工作站站长王兴华说,“全乡40多个护林员,蓝先华对山场最熟悉,巡护最及时,巡山日记最完善,履职效果最好。”

巡山的路,大多是泥巴路、长满荆棘的羊肠小道,最险的地方只能贴着山壁走,最窄的地方两只脚不能并立。可蓝先华一走就是5年,一年得走坏4双解放鞋。爬山脊、越溪谷,夏天大汗淋漓,马蜂、蚊子追着人叮;冬天衣服被汗湿透再被风吹干,又湿又冷。有时已经下山往家走,路上看到可疑人或车辆进山,蓝先华立即再进山查看,“看好树,护好生态,这是咱的责任!”

当护林员之初,蓝先华没少遭遇村民的冷言冷语。但他遇上开会就跟村民念叨护林防火、不能偷猎野生动物,他写好挂在林子里的防火标语就有几百条。他还当起向导,带着乡亲们进山林实地探察。村里的“明白人”越来越多,义务护林队壮大起来。

山还是那座山,干的活大不一样了。蓝先华说:“过去拿着斧头砍树,如今拿着工资巡山看树。靠着这份工作,我们全家顺利脱了贫。”

如今在遂川,像蓝先华这样的生态护林员有1106名,还有200名天保林、公益林护林员和210名国有林护林员。正是他们的执着坚守,助力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78.5%增长到2020年的79.09%。

“生态护林员是脱贫家庭的顶梁柱,要让他们安心上岗、专心护林。”遂川县林业局局长肖瑞培说,县里为1106名生态护林员购买了服装和巡护设备,他们的手机全部安装了实时定位的APP。今年4月,政府部门为他们全部购买了意外保险。

“以前山困人,如今人养山,一个战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财务司二级巡视员郝学峰介绍,全国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10.2万名,精准带动300多万人脱贫增收,新增林草资源管护面积近9亿亩,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双赢”。

从“看树”到“种树”

除了下笨功夫,还得讲究科学,每道工序都得一锄一铲往前赶,带动乡亲们在家门口脱贫

山里的生态一天天好了,蓝先华又琢磨新问题:不砍树怎么能致富?

这些年,蓝先华走遍山里的沟沟岔岔,对大山里地形地貌、树种、林龄等情况,都了如指掌,这一身巡山练就的“好本事”,能否派上新用场?

龙泉林场五斗江分场经营着13万亩森林,营林面积大,可是长期以来人手不够,森林质量一直不稳定。五斗江分场场长吴国钧说:“造林三分靠种、七分靠管,种下去管护跟不上,经常会造林不见林。木材生产周期长,要把林子造好、护好,必须场户联营,带动乡亲们一起干。”

在得知林场的用人需求后,蓝先华带上自己积攒的厚厚一摞巡山日记上门了。一笔一画的记录,各种树种习性的观察,一下子打动了“老林业”吴国钧。在多方支持下,蓝先华和10多个乡亲组成的造林队,接下了林场2000多亩造林抚育的工作。

打开蓝先华的造林日志,上面清晰地写着:2018年造林300亩,2019年造林500亩,2020年造林500亩,2021年计划造林600亩。“造林队抚育成活率高,安全生产也做得规范,目前没有发生过一起事故。”吴国钧说。

10多个人的造林队交出亮眼的绿色答卷,蓝先华有啥窍门?

“种好一棵树,至少要4个月的辛苦。”蓝先华说,头年11月,趁着农闲时进山整地、清理树桩,来年春天趁着墒情好,连续奋战20多天,背苗、挖坑、栽树、回填……每道工序都得一锄一铲往前赶,大伙儿分散到各个山头,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种树总离不开水和泥,迷彩服耐脏实用,成了大家伙儿的工装。”他说。

种树除了下笨功夫,还得讲究科学。“每年春季,集市上买卖树苗生意红火。不少人随便挖个坑,一种了之,不去管护,造林成活率肯定上不去。”蓝先华坦言,造林队也走过一段弯路,“最初,大家种得欢,盲目上规模,可验收不达标,到头来还得挖掉补种,损失了不少。”

经过摸索,蓝先华念起了自己的“种树经”:“要因时因地,避开大多数树木夏季的休眠期,选树苗要根须发达、侧根健壮且多,尽量避开阴雨天作业,临时补种更得细心呵护……”

如今,在庄坑口林区,乔灌混交、针阔混交等不同模式,让“四季有绿”的林间景观错落有致,造林队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每到年底,造林队算账的日子是蓝先华家最热闹的一天。沏好一壶热茶,摆上花生、米果,乡亲们围坐在客厅,蓝先华的手指在计算器上按个不停,村民依次在“务工名单”上找到名字,签字、盖手印。屋子里翻页声、点钞机嗒嗒声混在一起。

“多条门路,就能让乡亲们日子过得更好。”蓝先华说,这些年,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可还有人因病或者照看子女老人出不去,他们都是造林队的骨干,其中九成是脱贫户。去年造林队接了30多万元造林任务,除去成本,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干得多能有3万多元。

“造林队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让乡亲们尝到甜头。”蓝先华看重造林质量这块招牌,上门对接业务,连种带管,跟邻近几个乡镇的林场签下了长期订单。

越来越多的乡亲通过在家门口参与生态建设脱贫。郝学峰说,2018年以来,全国2/3以上的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到脱贫地区。全国共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160多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从“种树”到“用树”

“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好生态产出好产品,山里特产卖上好价钱,村民们吃上“生态饭”

蓝先华带记者来到自家黄桃园,满眼翠绿之中,颗颗黄桃格外耀眼。

“去年产了1000多斤,收入7000多元。”蓝先华脸上漾着笑意。这是他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在自家的6亩荒山种下的黄桃。“个大汁多味美,我在朋友圈一打广告,订单就一个接着一个。”蓝先华说,今年黄桃进入盛果期,个个有拳头大小,“一亩地卖了5000多元,许多人就看中我们这儿的山林绿色、无污染。”

“好生态产出好产品。”蓝先华说,“现在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乡亲们再也不舍得砍树,而是细心呵护每棵树,林下经济、生态产业越来越火,绿色也能生‘金’。”

“叶子”也是宝。庄坑口村有数百年的野生茶树,然而村民过去对种茶制茶不上心,野生茶年复一年由嫩到老。蓝先华看到了商机,“茶树自然生长几十年,都是绿色产品。”今年清明时节,他带着乡亲们到山里采了2000多斤鲜叶,一斤卖了20多元。

“卖鲜叶不如卖茶叶,品牌野生茶一斤能卖800多元。”今年4月底,蓝先华和妻子到汤湖镇狗牯脑茶叶基地学制茶,“下一步咱也要开起加工厂,自己采自己制,效益肯定翻番涨!”

放眼全县,通过技术帮扶、资金补助等方式,这片绿叶子变成乡亲们增收的“金叶子”。目前,遂川县茶园面积28.2万亩,产值近21.7亿元,近10万人从事制茶相关行业,4000多户靠此脱贫,户均增收达4500元。

百花酿蜜甜。大山里,一年四季有花看不完。“上百种鲜花都是优质蜜源,酿成的百花蜜可甜了!”蓝先华说,“养蜂小打小闹不行,必须走标准化、品牌化道路。”

在村里能人李海斌的带领下,村民用上了装有过滤装置的新式蜂箱,蜂蜜产量高、纯度好,在网店里供不应求。如今走在庄坑口村,屋檐下、果园中、山林里……家家户户都有十几箱蜜蜂。蓝先华也养了40多箱蜜蜂,一年收入2万多元。

古树成风景。庄坑口村有一处别致的景点:一棵胸径4米多、高33米、树龄600年的楠木。站在树下,蝉鸣阵阵,凉风习习,这两年不少外地游客专门来这里打卡。

记者走访发现,在遂川,不少村庄里都有古树。楠木、银杏、南方红豆杉、杉松、樟树……1.4万余棵古树,成为乡村一道亮丽风景线。“靠着这些‘活宝贝’,不少乡亲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蓝先华说。

在茶盘洲那棵“楠木王”下的凉亭里,村民谢五凤端上一盘刚炸好的花酥。“这是用南瓜花、百合花等花朵做成的,快尝尝!”来古树游的客人越来越多,谢五凤开起农家乐,用菜园的蔬菜开发出了十几个特色菜,400多元一桌,还得提前预订,“暑期每天有1000多人来村里游玩,今年已经收入6万多元!”

在蓝先华的朋友圈里,每次上传山里的美景美图,总会引来不少点赞,“咱现在成了好山水的形象代言人了。”如今,但凡有游客来庄坑口村参观,蓝先华总会领着到村民的农家乐里吃饭,林子里产的笋干、香菇这些特色农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乡亲们护林的积极性更高了。

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乡亲们的“生态饭”越吃越香。郝学峰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竹藤、种苗花卉等生态产业,带动1600多万脱贫人口增收。全国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10万人,每年户均增收3500元。

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庄坑口村陆续有10多个年轻人返乡创业,4月份,蓝先华当选为洞口组村民小组长,“下一步要利用林地资源发展黄精、草珊瑚等药材种植,进一步扩大养蜂业,发展茶叶种植,壮大乡村旅游,我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走在乡村振兴路上,蓝先华又有了新的目标…… 

记者手记

让“生态饭”越吃越香

翻开蓝先华的巡山日记,有这么一段文字让人印象深刻:“山里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早春有油菜、紫云英、油桐花,夏初有板栗、乌桕,秋季有野桂花、球木,冬季有油茶花,无名野花更是数不清。”

美景背后是越来越好的生态。四季有绿的林间景观,越来越清的山间溪水,绿水青山的颜值越来越高。

好生态离不开护林员的悉心呵护。全国110多万名像蓝先华那样的生态护林员,一边巡山护林,一边积极参与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生态保护网才越织越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百万生态护林员守好了青山,也换回了金山。如今在脱贫地区,林下蜜蜂养殖、中草药种植等生态产业蓬勃兴起,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景区人气兴旺,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等利益联结模式拓展了脱贫群众的增收渠道,乡亲们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靠着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

蓝先华常说,绿水青山是乡亲们的致富靠山,脱了贫更要管护好它。和蓝先华一样,如今的生态护林员们干劲更足,护生态、强产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大步奔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幸福生活。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4日 16 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