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林海雪原》—— 讲述革命传奇 唱响英雄颂歌(品味红色经典(28))

时间:2021-06-18 18:00:1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作者:姚 丹


 图为小说《林海雪原》封面。

 图为电影《林海雪原》剧照。

 图为3D电影《智取威虎山》剧照。

1957年,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出版,随即引起轰动。不到一年时间,重印6次,累计印数近百万。小说后来被改编为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播广泛,成为几代人的红色记忆。“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根据小说改编的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至今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其中诸多唱段广为传唱。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轰动全国。在海外留学的青年徐克看到影片后被深深吸引,数十年后,他导演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累计票房破8亿,再次印证红色经典独特且持久的魅力。

用文字建起一座“英雄丰碑”

1945年底,东北牡丹江地区局势危急。惯匪盗寇、地痞流氓、土豪恶霸等狼狈为奸,从日本侵略者手里获得大量精良武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作家曲波当时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牡丹江军区二支队二团,加入到剿匪战斗中。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就是曲波根据自己的这段亲身经历写成的。

1955年春节前夕的一天,已从部队转业的曲波夜里冒着大雪回家,看到幸福酣睡的妻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8年前的大年夜,自己和杨子荣、高波等战友以少胜多地打下了艰难的一战。杨子荣、高波牺牲了,他们未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未能过上温饱舒适的生活。想到这里,曲波的心中有了一丝愧疚,但更多的是对战友深深的怀念。曲波坚定了写作的决心:要用文字建起一座“英雄丰碑”。

曲波文化程度不高,对他来说,写一部长篇小说的难度可想而知。他一直用杨子荣的一句话“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对付敌人一定神通广大”激励自己。利用夜晚和节假日的业余时间,曲波终于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荡匪记》,出版前改名为《林海雪原》。小说主要描写了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如何穿林海、过雪原,与人数数十倍于自己的匪徒周旋作战,最终经过惊险的战斗,将敌人全部歼灭的故事。

善用鲜活语言塑造人物

在《林海雪原》的战斗故事中,尤以“智取威虎山”最为精彩,广为人知。杨子荣抓获土匪座山雕的真实故事,刊登在1947年2月19日的《东北日报》上。从报道看,这场战斗规模不大,我军只有6名战斗人员,却活捉了包括座山雕在内的25名敌匪,摧毁敌匪窝棚,“缴获步枪六支,子弹六百四十发,粮食千余斤”。在曲波笔下,这场惊险的战斗演绎出打虎、对黑口、献先遣图、舌战小炉匠等精彩惊险的情节,《林海雪原》进而成为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红色经典《林海雪原》让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杨子荣勇猛机智,不畏牺牲;年轻的团参谋长少剑波足智多谋、指挥若定。这一“武”一“文”的形象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一曲激越昂扬的英雄颂歌。

《林海雪原》的文本结构、叙述方式、人物设计等,与中国传统传奇文学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小说中最重要的5位革命战士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栾超家、孙达得人物组合,既为读者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也让人们倍感亲切。与此同时,小说虚构了“白茹”这一美好纯洁的女战士形象。“她是雪原的白衣士,她是军中的一朵花。她是山峦丛丛的一只和平鸟,她是林海茫茫的一个‘小美侠’。”白茹就像一缕阳光,照进阴风飒飒、刮肉透骨的鹰嘴山,为充斥着血与火的残酷战争带来一抹柔情。

语言的巧妙使用,为《林海雪原》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塑造增色许多。“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对白广为传播,老少皆知。现实生活中,像座山雕这样的土匪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平时的暗语都是最普通的白话,小说中这些流传甚广的“行话”其实是曲波的艺术加工。

生动鲜活、充满民间智慧的语言,在《林海雪原》中还有许多,无不得益于曲波“讲故事”的天分。曲波在成为作家之前,能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像说评书一样讲出来,其中最精彩的章节甚至能背下来。当曲波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担任某厂党委书记时,他也经常创造机会,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的故事,鼓舞人们努力奋斗。可以说,“讲故事”的经历给曲波提供了宝贵经验,让他在写作时具有读者意识,善于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塑造人物。

“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

1999年,我前往北京百万庄大街的一处住宅,对曲波进行前后两次近6小时的录音采访,了解到许多历史细节和写作细节。

曲波曾在东北战斗中两次受重伤。在辽沈战役期间,他的股动脉受伤,炮弹片打进右腿关节。爱人刘波经过多方打探找到曲波时,他正躺在一扇门板上,头发很长,发着高烧,脸色苍白。这次受伤给曲波留下终身残疾,右腿比左腿短了4厘米。当曲波和我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生死往事时,并没有很在意。当他提起杨子荣、高波等牺牲的昔日战友时,则时时哽咽,不得不停了下来,房间里只有录音磁带沙沙转动的声音。

曲波回忆,杨子荣每次侦察带回来的情报都特别准确,按照这些情报安排军事行动,基本不会有差错。然而在一次剿匪行动中,杨子荣不幸牺牲。1947年3月,杨子荣带着3位侦察员追剿土匪郑三炮。凌晨时分,经过一夜的埋伏等待,杨子荣一马当先冲进匪徒的窝棚,与匪徒正面交战,未料到由于夜里气温低,枪栓被冻住。杨子荣被敌人击中,壮烈牺牲。

事后,当人们整理杨子荣遗物时,发现小小的包裹里只有麻绳、锥子、旧鞋帮子和废鞋底子。杨子荣抓敌无数,过手了大量金银首饰、大洋烟土,但从不藏为己有。包裹里的这些绳锥碎布,是他每天给战士们补鞋的必备用品——这就是曲波深深怀念、不能忘怀的“勇猛之极,坚贞之极,心灵纯良之极”的战友。得知杨子荣牺牲的消息后,曲波病了3个月。

在创作《林海雪原》的过程中,曲波数次因为情绪激动而辍笔。一天夜里,曲波写到小说结尾部分。就在描写杨子荣倒下的那一瞬间,曲波泣不成声,笔再也落不下去。停了很久,想了很久,最后他大笔一挥,自言自语道:“不,杨子荣同志不死!”于是,小说中的英雄杨子荣没有倒下,而是和大家一起继续追击敌人。

在与曲波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个人利益看得很轻,但对群众利益抱有无限的热忱。我第一次拜访就被他家的朴实无华所震动。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曲波仅稿费收入就超过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全部捐了出去。

共产党人“漫天风雪寻常事,破荒闯阵荣春华”的传奇,在曲波笔下生根发芽,也成为作家本人生命的一部分。曲波在写作《林海雪原》时,仿佛在诉说自己的故事,自然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贴切描摹;那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代读者。杨子荣、高波等战斗英雄牺牲了,但共产党员胸怀理想、无私无畏的精神流传至今,这也正是《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8日 20 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文娱    
0

《林海雪原》—— 讲述革命传奇 唱响英雄颂歌(品味红色经典(28))

时间:2021-06-18 18:00: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姚 丹


 图为小说《林海雪原》封面。

 图为电影《林海雪原》剧照。

 图为3D电影《智取威虎山》剧照。

1957年,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出版,随即引起轰动。不到一年时间,重印6次,累计印数近百万。小说后来被改编为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传播广泛,成为几代人的红色记忆。“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根据小说改编的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至今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其中诸多唱段广为传唱。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轰动全国。在海外留学的青年徐克看到影片后被深深吸引,数十年后,他导演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累计票房破8亿,再次印证红色经典独特且持久的魅力。

用文字建起一座“英雄丰碑”

1945年底,东北牡丹江地区局势危急。惯匪盗寇、地痞流氓、土豪恶霸等狼狈为奸,从日本侵略者手里获得大量精良武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作家曲波当时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牡丹江军区二支队二团,加入到剿匪战斗中。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就是曲波根据自己的这段亲身经历写成的。

1955年春节前夕的一天,已从部队转业的曲波夜里冒着大雪回家,看到幸福酣睡的妻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8年前的大年夜,自己和杨子荣、高波等战友以少胜多地打下了艰难的一战。杨子荣、高波牺牲了,他们未能看到新中国的诞生,未能过上温饱舒适的生活。想到这里,曲波的心中有了一丝愧疚,但更多的是对战友深深的怀念。曲波坚定了写作的决心:要用文字建起一座“英雄丰碑”。

曲波文化程度不高,对他来说,写一部长篇小说的难度可想而知。他一直用杨子荣的一句话“为人民事业生死不怕,对付敌人一定神通广大”激励自己。利用夜晚和节假日的业余时间,曲波终于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荡匪记》,出版前改名为《林海雪原》。小说主要描写了一支30多人的小分队如何穿林海、过雪原,与人数数十倍于自己的匪徒周旋作战,最终经过惊险的战斗,将敌人全部歼灭的故事。

善用鲜活语言塑造人物

在《林海雪原》的战斗故事中,尤以“智取威虎山”最为精彩,广为人知。杨子荣抓获土匪座山雕的真实故事,刊登在1947年2月19日的《东北日报》上。从报道看,这场战斗规模不大,我军只有6名战斗人员,却活捉了包括座山雕在内的25名敌匪,摧毁敌匪窝棚,“缴获步枪六支,子弹六百四十发,粮食千余斤”。在曲波笔下,这场惊险的战斗演绎出打虎、对黑口、献先遣图、舌战小炉匠等精彩惊险的情节,《林海雪原》进而成为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红色经典《林海雪原》让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杨子荣勇猛机智,不畏牺牲;年轻的团参谋长少剑波足智多谋、指挥若定。这一“武”一“文”的形象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一曲激越昂扬的英雄颂歌。

《林海雪原》的文本结构、叙述方式、人物设计等,与中国传统传奇文学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小说中最重要的5位革命战士少剑波、杨子荣、刘勋苍、栾超家、孙达得人物组合,既为读者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也让人们倍感亲切。与此同时,小说虚构了“白茹”这一美好纯洁的女战士形象。“她是雪原的白衣士,她是军中的一朵花。她是山峦丛丛的一只和平鸟,她是林海茫茫的一个‘小美侠’。”白茹就像一缕阳光,照进阴风飒飒、刮肉透骨的鹰嘴山,为充斥着血与火的残酷战争带来一抹柔情。

语言的巧妙使用,为《林海雪原》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塑造增色许多。“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这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对白广为传播,老少皆知。现实生活中,像座山雕这样的土匪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平时的暗语都是最普通的白话,小说中这些流传甚广的“行话”其实是曲波的艺术加工。

生动鲜活、充满民间智慧的语言,在《林海雪原》中还有许多,无不得益于曲波“讲故事”的天分。曲波在成为作家之前,能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像说评书一样讲出来,其中最精彩的章节甚至能背下来。当曲波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担任某厂党委书记时,他也经常创造机会,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的故事,鼓舞人们努力奋斗。可以说,“讲故事”的经历给曲波提供了宝贵经验,让他在写作时具有读者意识,善于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塑造人物。

“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

1999年,我前往北京百万庄大街的一处住宅,对曲波进行前后两次近6小时的录音采访,了解到许多历史细节和写作细节。

曲波曾在东北战斗中两次受重伤。在辽沈战役期间,他的股动脉受伤,炮弹片打进右腿关节。爱人刘波经过多方打探找到曲波时,他正躺在一扇门板上,头发很长,发着高烧,脸色苍白。这次受伤给曲波留下终身残疾,右腿比左腿短了4厘米。当曲波和我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生死往事时,并没有很在意。当他提起杨子荣、高波等牺牲的昔日战友时,则时时哽咽,不得不停了下来,房间里只有录音磁带沙沙转动的声音。

曲波回忆,杨子荣每次侦察带回来的情报都特别准确,按照这些情报安排军事行动,基本不会有差错。然而在一次剿匪行动中,杨子荣不幸牺牲。1947年3月,杨子荣带着3位侦察员追剿土匪郑三炮。凌晨时分,经过一夜的埋伏等待,杨子荣一马当先冲进匪徒的窝棚,与匪徒正面交战,未料到由于夜里气温低,枪栓被冻住。杨子荣被敌人击中,壮烈牺牲。

事后,当人们整理杨子荣遗物时,发现小小的包裹里只有麻绳、锥子、旧鞋帮子和废鞋底子。杨子荣抓敌无数,过手了大量金银首饰、大洋烟土,但从不藏为己有。包裹里的这些绳锥碎布,是他每天给战士们补鞋的必备用品——这就是曲波深深怀念、不能忘怀的“勇猛之极,坚贞之极,心灵纯良之极”的战友。得知杨子荣牺牲的消息后,曲波病了3个月。

在创作《林海雪原》的过程中,曲波数次因为情绪激动而辍笔。一天夜里,曲波写到小说结尾部分。就在描写杨子荣倒下的那一瞬间,曲波泣不成声,笔再也落不下去。停了很久,想了很久,最后他大笔一挥,自言自语道:“不,杨子荣同志不死!”于是,小说中的英雄杨子荣没有倒下,而是和大家一起继续追击敌人。

在与曲波的交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个人利益看得很轻,但对群众利益抱有无限的热忱。我第一次拜访就被他家的朴实无华所震动。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曲波仅稿费收入就超过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全部捐了出去。

共产党人“漫天风雪寻常事,破荒闯阵荣春华”的传奇,在曲波笔下生根发芽,也成为作家本人生命的一部分。曲波在写作《林海雪原》时,仿佛在诉说自己的故事,自然深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贴切描摹;那生动的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也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代读者。杨子荣、高波等战斗英雄牺牲了,但共产党员胸怀理想、无私无畏的精神流传至今,这也正是《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18日 20 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