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甜城:威远越溪牛灯舞创新传承获殊荣
原标题:威远越溪牛灯舞创新传承获殊荣
牛灯舞始创于清朝中期,起源于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下,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
牛灯舞,顾名思义以放牧、农耕为背景进行创作,编制牛头和牛衣,以说、唱、走、跳为表演形式,多为一人扮演放牛娃,二人扮演牛,将牛吃草、打滚、刨虱子、洗澡,牛与牛打架、放牛娃骑牛、唱山歌等各种动作融入其中,体现出农民对牛的喜爱和关怀,寄托对丰收的期盼与祝福。
牛头的制作是关键。传统的牛头制作,先用毛笔在棉布上画上简单的花纹,然后蒙在簸箕上,用橡胶球涂黑做成眼睛,用棉花缝制牛角。牛头颜色不同,寓意也不同。黄色象征庄稼丰收,红色象征着日子红火,而青色、黑色就是水牛的颜色,表现了牛与农耕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年间,在乡村里没有路灯的时候,就有人拿着桐油灯、煤油灯为表演队照路,于是,这种舞蹈表演便被人称为牛灯舞。
牛灯舞有单牛表演、双牛表演、群牛表演、牛灯和狮灯共同表演等多种形式。上门拜年祝福一般是单牛表演,广场和舞台表演多用双牛、群牛或牛狮共同表演。传统的牛灯舞缺乏故事性,主要是走乡串户行叩拜礼,说四言八句吉祥话,形式较为单调,上世纪80年代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创新传承上做文章,威远在牛灯舞原生态表演的基础上,以当地浓郁的川南乡村风俗为依托,让表演内容有了很大的调整,并结合山歌、吹笛等方式,进行剧本创作,使表演更有故事性,推动牛灯舞登上了正式的舞台。
2009年,越溪牛灯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作为四川省选送的节目,越溪牛灯舞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获最高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如今,威远在越溪镇建起越溪牛灯舞民俗陈列馆,展示牛灯舞的历史、表演形式、音乐和道具制作等,打造牛灯舞传习基地,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志浩整理
趣说甜城:威远越溪牛灯舞创新传承获殊荣
时间:2021-06-02 14:55:25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郑志浩
原标题:威远越溪牛灯舞创新传承获殊荣
牛灯舞始创于清朝中期,起源于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下,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
牛灯舞,顾名思义以放牧、农耕为背景进行创作,编制牛头和牛衣,以说、唱、走、跳为表演形式,多为一人扮演放牛娃,二人扮演牛,将牛吃草、打滚、刨虱子、洗澡,牛与牛打架、放牛娃骑牛、唱山歌等各种动作融入其中,体现出农民对牛的喜爱和关怀,寄托对丰收的期盼与祝福。
牛头的制作是关键。传统的牛头制作,先用毛笔在棉布上画上简单的花纹,然后蒙在簸箕上,用橡胶球涂黑做成眼睛,用棉花缝制牛角。牛头颜色不同,寓意也不同。黄色象征庄稼丰收,红色象征着日子红火,而青色、黑色就是水牛的颜色,表现了牛与农耕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年间,在乡村里没有路灯的时候,就有人拿着桐油灯、煤油灯为表演队照路,于是,这种舞蹈表演便被人称为牛灯舞。
牛灯舞有单牛表演、双牛表演、群牛表演、牛灯和狮灯共同表演等多种形式。上门拜年祝福一般是单牛表演,广场和舞台表演多用双牛、群牛或牛狮共同表演。传统的牛灯舞缺乏故事性,主要是走乡串户行叩拜礼,说四言八句吉祥话,形式较为单调,上世纪80年代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创新传承上做文章,威远在牛灯舞原生态表演的基础上,以当地浓郁的川南乡村风俗为依托,让表演内容有了很大的调整,并结合山歌、吹笛等方式,进行剧本创作,使表演更有故事性,推动牛灯舞登上了正式的舞台。
2009年,越溪牛灯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作为四川省选送的节目,越溪牛灯舞参加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获最高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如今,威远在越溪镇建起越溪牛灯舞民俗陈列馆,展示牛灯舞的历史、表演形式、音乐和道具制作等,打造牛灯舞传习基地,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志浩整理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