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主流叙事:笔墨彰表的“光荣与梦想”
陈及之 《便桥会盟图》 卷(局部)
清人 《清高宗朝服像》 轴
清代 焦秉贞《历代贤后故事图》 册(局部)
明 朱瞻基 《武侯高卧图》 卷
清代 任伯年 《苏武牧羊图》
明人 《张良像》 立轴
戴进 《三顾茅庐图》 轴(局部)
五月,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书画爱好者期盼已久的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一期,名为“庙堂仪范”。从院藏作品中遴选出55件/套兼具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珍贵画作,分为“王者之政”“济济多士”和“列女垂范”三个单元逐一呈现。
为帝王纪功
一队突厥骑兵在广阔的原野上纵马奔驰,渐渐围成一圈,宛如一条长蛇盘起,中央有两三个骑兵杂耍般倒立在马上。整支队伍继续向左行进,卷入到一场激烈的马球赛中。一棵棵由大至小的杉树,将窄窄的画卷推远,几个下马的骑兵出没在舒缓的坡陀之间,隔过两三棵高大虬曲的松树,便望见两群骑兵拉着马匹簇拥在一起,仿佛突然接到了命令,大军立即停止行进。果然,在长安城西门外渭水之滨,有一唐军骑兵正从左侧催马上桥。顺着他招手的方向看去,桥右侧的突厥骑兵中有一将领匍匐在地。在画卷的最左侧,几块巨大的山岩后,出现了另一队齐整的人马,华盖之下那位神情自若者乃是唐太宗李世民。
这是一段真实的史实,发生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元代画家陈及之的《便桥会盟图》卷便依此绘成。全图分为三个部分,共绘246人,180匹马和4头骆驼。以右侧突厥骑兵的队伍为引子,以中部散落于树林沙丘之间的骑兵为纽带,烘托出左侧便桥会盟的高潮情境——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在桥头向唐太宗求和。突厥退兵,长安解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顺利开局。
接下来由明代“浙派”首领戴进重新演绎了一番“三顾茅庐”的典故。他以两棵纠缠在一起的巨松居中,后接峻峭山冈,斧劈皴配方折用笔,利落爽快。松下靠左,竹篱前,一名童子春风满面,伸手邀请正在拱手作揖的刘备进院子,而他身后的关羽小声劝解张飞稍安勿躁。诸葛亮“躲”在竹林下的茅屋之中,一个隐逸之人居然头戴丞相冠,细看他的神情,心有所思。这种一反传统的表现手法令人不免觉得蹊跷。其实这里可能藏着画家的暗示,诸葛先生的隐居只是表象,等待出山才是真。
屋檐下屋门大敞,只见小炭炉上温着一壶酒,一旁摆开食盒,两小碟下酒菜。一人身穿盘领窄袖袍服,胸口处绣着盘龙纹,端坐在正中央。他体态宽大,气度不凡,正侧头注视着左边这一位双手抱揖、神态恭敬的中年人。屋外白茫茫一片,雪落无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访普”。宋太祖赵匡胤于深夜突然造访重臣赵普,商讨攻打北汉之事。赵普诚惶诚恐地把赵匡胤接进厅堂,唤来妻子一旁服侍。按照《宋史·赵普本传》记载,此夜造访者还有晋王赵光义,却被明代画家刘俊省略掉了,只为了突出宋太祖与赵普两个人物。忙里忙外的赵普夫人只露出一半。炭火盆是个重要的道具,极易烘托气氛,增加了君臣促膝谈心的热度。画家的匠心还体现在院门外,大门口一侧立着四名侍从在寒风中候驾。他们也不知道这顿围炉夜话要持续多久。一个用双手捂住冻僵的耳朵,另一个大胡子正用哈气暖和双手。
“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的《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刻画了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从出生到受命为天子的传说。原作为南宋画院待诏萧照所绘,现已不存。仇英的临摹本共有射兔、纪梦、渡河、占卜四段,现场展出二段。全卷用笔精工细谨,敷色沉着明丽。
帝王的故事不止于此,清初女画家陈书创作的设色人物册页,描绘了上古至唐宋十六位帝王的道德功绩。人物衣纹多用“兰叶描”,用笔工细,调色艳丽。人物开脸丰腴,勾染得当。服饰、器物多出于想象,帝王相貌较为程式化,反映了画家继承宫廷绘画传统的水准和迎合宫廷审美趣味的心态。另配清代画家冷枚的《养正图》册,刻画了周文王至宋太祖之间十位帝王贤人的事迹。冷枚于康熙晚年供奉内廷,受到了西洋画法影响,屋宇树木参入透视画法,显得工整紧致。其画风颇具装饰趣味,来自老师焦秉贞的教导。展厅中亦有焦秉贞所绘制的《历朝贤后故事图》册,讲述了从周文王之母至明宣宗张太后等十二位后妃的贤德故事。人物衣纹近“铁线描”,用笔工谨细致,设色明丽。这三本册页似古代的连环画,传递着帝王在朝堂之上、帝后在后宫之中的品行与美德。
为名人“写真”
明清时代创作了大量名臣画像与纪功图。明代所绘历代名臣画像,画法谨严,设色凝重,尺幅巨大。站在画前,肃然起敬。可是,几幅看下来,不免使人产生千篇一律之感。宫廷画家奉旨作画,须遵循历代形成的人物评价标准,按照正统的描画规制,不可掺入过多个人创意。《张良像》《张飞像》《郭子仪像》《岳飞像》《文天祥像》,无不彰显着朝堂的意志,这些作品的宣传功能远远大于艺术追求。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和晚清人物画大师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图》。前者将诸葛亮描绘成“竹林七贤”的闲适模样,躺在一片浓淡变化有致的墨色竹林之中,袒胸露腹,仰面观天,胖态可掬。任伯年笔下的苏武,侧身立在羊群之中,手持节杖,放牧北海之边,虽终日与寒风为伴,不失大汉使臣的气节。画家以方折的线条,顿挫的节奏,表达出苏武刚毅的性格特征。
既然名臣贤士都有个标准相存档,历代历朝的皇帝更不便落后。本展特意选出乾隆皇帝刚刚登基一年后的朝服像。二十六岁的弘历头戴大红皇冠,身着明黄色云龙纹朝服,戴红珊瑚朝珠,端坐于龙椅之上。由于人物面容和服饰采用了西洋焦点透视画法,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虽未注明作者,应为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作。他并非一味照搬西洋造型模式,去掉了皇帝脸上的阴影,以晕染为主,成为中西结合画法的典范。
巨幅乾隆画像一旁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画中玄烨相貌俊秀,约三十岁年纪,穿便服,右手持笔,作写字状。衣纹用笔简洁,略作勾勒。金黄色御椅后摆着一人高的屏风,绘墨龙两条,一升一降,于海水岩崖之上,腾云吐雾。全图采用中国传统的肖像画法。
另一幅明人所绘《明宣宗射猎图》,尺幅很小,却精细异常。皇帝射中猎物,亲自下马,拾起之际,扭头瞥见一头獐子落荒而逃。画家画风细腻,颇具阿拉伯细密画的特点。
为好女立传
第一期中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宋人绢本临摹东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卷和纸本《女史箴图》卷。前者根据汉代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中的人物故事所绘。画面现有10段共计28人,每段上有人名及颂辞。人物勾勒用线较为粗健,为强调宽袍的表现力,画家采用颜色重染襞褶的方式,以暗示衣服之内人体的团块状,突出体量感。此卷为残本,原本中有15个故事,此卷只有7个故事保存完整,分别为“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灵公夫人”“晋羊叔姬”。
后者依据西晋张华所作《女史箴》一文,借古代贤德嫔妃的德行规劝晋惠帝之妻贾后应遵守妇德。张华在其中赞美了许多古代嫔妃的嘉言懿行,并谴责了许多他认为不当的行为,表达了对后宫干政的忧虑。顾恺之将张华的谆谆教诲演绎为11段故事。此卷为宋人白描摹本,首尾完整,比大英博物馆保存的晚唐设色绢本《女史箴图》还多出两段。临摹者在人物与布景的比例上保留了中古时期人物画的特点。其画风与汉代画像砖上的人物作品关系密切。在整卷图中,人物的姿态虽然各自不同,但他们都同样展现了长圆柱形的头部、修长的身体和宽摆的长袍,这些图像上的特色可追溯到楚国地区的人物画表现手法。《女史箴图》中的人物造型都呈现出画家稳定的笔法,线条尖细、均匀、富有弹性,衣纹一律采用“高古游丝描”,笔法极为流畅,应出自北宋人物画大师李公麟一派。
同样强调女德,宋人绘绢本《女孝经图》卷取材于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为树立女德楷模所著的《女孝经》,从十八章内容中选取了前九章加以描绘,每章之后皆有楷书录文。图中人物采用“铁线描”,线条匀细,刻画细腻,准确勾画出人物的秀美形态,亦带来轻重急缓之节奏美感。画面以深棕色为主调,配以白、墨绿、青灰等冷色调,于高古典雅中见清新活泼,于深沉凝重中展世态风情。全卷人物雍容典雅,渲染精工,是又一件人物画史上的重要作品。
有趣的是,乾隆皇帝不仅以画像的形式出现在本次展览中,而且还以画家的身份参与了展出。汉代的王昭君于公元前33年出嫁呼韩邪单于的史实是历代画家描绘的经典题材。北宋李公麟传本为清内府所藏,清高宗弘历曾反复临写,这一幅《临李公麟明妃出塞》图中,王昭君与两名女侍皆裘帽窄衣,骑在马上,顶风前行。人物作“游丝描”,富有弹性,清丽简洁,功力不浅,似为乾隆朝如意馆中画家代笔。
一卷卷画作,或册页,或手卷,或立轴,展现的是历史与文学史上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虚幻,或真实,却都传递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情与理,善与德。(王建南)
另一种主流叙事:笔墨彰表的“光荣与梦想”
时间:2021-06-01 09:26:52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建南
陈及之 《便桥会盟图》 卷(局部)
清人 《清高宗朝服像》 轴
清代 焦秉贞《历代贤后故事图》 册(局部)
明 朱瞻基 《武侯高卧图》 卷
清代 任伯年 《苏武牧羊图》
明人 《张良像》 立轴
戴进 《三顾茅庐图》 轴(局部)
五月,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书画爱好者期盼已久的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一期,名为“庙堂仪范”。从院藏作品中遴选出55件/套兼具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珍贵画作,分为“王者之政”“济济多士”和“列女垂范”三个单元逐一呈现。
为帝王纪功
一队突厥骑兵在广阔的原野上纵马奔驰,渐渐围成一圈,宛如一条长蛇盘起,中央有两三个骑兵杂耍般倒立在马上。整支队伍继续向左行进,卷入到一场激烈的马球赛中。一棵棵由大至小的杉树,将窄窄的画卷推远,几个下马的骑兵出没在舒缓的坡陀之间,隔过两三棵高大虬曲的松树,便望见两群骑兵拉着马匹簇拥在一起,仿佛突然接到了命令,大军立即停止行进。果然,在长安城西门外渭水之滨,有一唐军骑兵正从左侧催马上桥。顺着他招手的方向看去,桥右侧的突厥骑兵中有一将领匍匐在地。在画卷的最左侧,几块巨大的山岩后,出现了另一队齐整的人马,华盖之下那位神情自若者乃是唐太宗李世民。
这是一段真实的史实,发生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元代画家陈及之的《便桥会盟图》卷便依此绘成。全图分为三个部分,共绘246人,180匹马和4头骆驼。以右侧突厥骑兵的队伍为引子,以中部散落于树林沙丘之间的骑兵为纽带,烘托出左侧便桥会盟的高潮情境——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在桥头向唐太宗求和。突厥退兵,长安解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顺利开局。
接下来由明代“浙派”首领戴进重新演绎了一番“三顾茅庐”的典故。他以两棵纠缠在一起的巨松居中,后接峻峭山冈,斧劈皴配方折用笔,利落爽快。松下靠左,竹篱前,一名童子春风满面,伸手邀请正在拱手作揖的刘备进院子,而他身后的关羽小声劝解张飞稍安勿躁。诸葛亮“躲”在竹林下的茅屋之中,一个隐逸之人居然头戴丞相冠,细看他的神情,心有所思。这种一反传统的表现手法令人不免觉得蹊跷。其实这里可能藏着画家的暗示,诸葛先生的隐居只是表象,等待出山才是真。
屋檐下屋门大敞,只见小炭炉上温着一壶酒,一旁摆开食盒,两小碟下酒菜。一人身穿盘领窄袖袍服,胸口处绣着盘龙纹,端坐在正中央。他体态宽大,气度不凡,正侧头注视着左边这一位双手抱揖、神态恭敬的中年人。屋外白茫茫一片,雪落无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访普”。宋太祖赵匡胤于深夜突然造访重臣赵普,商讨攻打北汉之事。赵普诚惶诚恐地把赵匡胤接进厅堂,唤来妻子一旁服侍。按照《宋史·赵普本传》记载,此夜造访者还有晋王赵光义,却被明代画家刘俊省略掉了,只为了突出宋太祖与赵普两个人物。忙里忙外的赵普夫人只露出一半。炭火盆是个重要的道具,极易烘托气氛,增加了君臣促膝谈心的热度。画家的匠心还体现在院门外,大门口一侧立着四名侍从在寒风中候驾。他们也不知道这顿围炉夜话要持续多久。一个用双手捂住冻僵的耳朵,另一个大胡子正用哈气暖和双手。
“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的《临萧照中兴瑞应图》刻画了南宋开国皇帝赵构从出生到受命为天子的传说。原作为南宋画院待诏萧照所绘,现已不存。仇英的临摹本共有射兔、纪梦、渡河、占卜四段,现场展出二段。全卷用笔精工细谨,敷色沉着明丽。
帝王的故事不止于此,清初女画家陈书创作的设色人物册页,描绘了上古至唐宋十六位帝王的道德功绩。人物衣纹多用“兰叶描”,用笔工细,调色艳丽。人物开脸丰腴,勾染得当。服饰、器物多出于想象,帝王相貌较为程式化,反映了画家继承宫廷绘画传统的水准和迎合宫廷审美趣味的心态。另配清代画家冷枚的《养正图》册,刻画了周文王至宋太祖之间十位帝王贤人的事迹。冷枚于康熙晚年供奉内廷,受到了西洋画法影响,屋宇树木参入透视画法,显得工整紧致。其画风颇具装饰趣味,来自老师焦秉贞的教导。展厅中亦有焦秉贞所绘制的《历朝贤后故事图》册,讲述了从周文王之母至明宣宗张太后等十二位后妃的贤德故事。人物衣纹近“铁线描”,用笔工谨细致,设色明丽。这三本册页似古代的连环画,传递着帝王在朝堂之上、帝后在后宫之中的品行与美德。
为名人“写真”
明清时代创作了大量名臣画像与纪功图。明代所绘历代名臣画像,画法谨严,设色凝重,尺幅巨大。站在画前,肃然起敬。可是,几幅看下来,不免使人产生千篇一律之感。宫廷画家奉旨作画,须遵循历代形成的人物评价标准,按照正统的描画规制,不可掺入过多个人创意。《张良像》《张飞像》《郭子仪像》《岳飞像》《文天祥像》,无不彰显着朝堂的意志,这些作品的宣传功能远远大于艺术追求。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和晚清人物画大师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图》。前者将诸葛亮描绘成“竹林七贤”的闲适模样,躺在一片浓淡变化有致的墨色竹林之中,袒胸露腹,仰面观天,胖态可掬。任伯年笔下的苏武,侧身立在羊群之中,手持节杖,放牧北海之边,虽终日与寒风为伴,不失大汉使臣的气节。画家以方折的线条,顿挫的节奏,表达出苏武刚毅的性格特征。
既然名臣贤士都有个标准相存档,历代历朝的皇帝更不便落后。本展特意选出乾隆皇帝刚刚登基一年后的朝服像。二十六岁的弘历头戴大红皇冠,身着明黄色云龙纹朝服,戴红珊瑚朝珠,端坐于龙椅之上。由于人物面容和服饰采用了西洋焦点透视画法,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虽未注明作者,应为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所作。他并非一味照搬西洋造型模式,去掉了皇帝脸上的阴影,以晕染为主,成为中西结合画法的典范。
巨幅乾隆画像一旁是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画中玄烨相貌俊秀,约三十岁年纪,穿便服,右手持笔,作写字状。衣纹用笔简洁,略作勾勒。金黄色御椅后摆着一人高的屏风,绘墨龙两条,一升一降,于海水岩崖之上,腾云吐雾。全图采用中国传统的肖像画法。
另一幅明人所绘《明宣宗射猎图》,尺幅很小,却精细异常。皇帝射中猎物,亲自下马,拾起之际,扭头瞥见一头獐子落荒而逃。画家画风细腻,颇具阿拉伯细密画的特点。
为好女立传
第一期中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宋人绢本临摹东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卷和纸本《女史箴图》卷。前者根据汉代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中的人物故事所绘。画面现有10段共计28人,每段上有人名及颂辞。人物勾勒用线较为粗健,为强调宽袍的表现力,画家采用颜色重染襞褶的方式,以暗示衣服之内人体的团块状,突出体量感。此卷为残本,原本中有15个故事,此卷只有7个故事保存完整,分别为“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灵公夫人”“晋羊叔姬”。
后者依据西晋张华所作《女史箴》一文,借古代贤德嫔妃的德行规劝晋惠帝之妻贾后应遵守妇德。张华在其中赞美了许多古代嫔妃的嘉言懿行,并谴责了许多他认为不当的行为,表达了对后宫干政的忧虑。顾恺之将张华的谆谆教诲演绎为11段故事。此卷为宋人白描摹本,首尾完整,比大英博物馆保存的晚唐设色绢本《女史箴图》还多出两段。临摹者在人物与布景的比例上保留了中古时期人物画的特点。其画风与汉代画像砖上的人物作品关系密切。在整卷图中,人物的姿态虽然各自不同,但他们都同样展现了长圆柱形的头部、修长的身体和宽摆的长袍,这些图像上的特色可追溯到楚国地区的人物画表现手法。《女史箴图》中的人物造型都呈现出画家稳定的笔法,线条尖细、均匀、富有弹性,衣纹一律采用“高古游丝描”,笔法极为流畅,应出自北宋人物画大师李公麟一派。
同样强调女德,宋人绘绢本《女孝经图》卷取材于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为树立女德楷模所著的《女孝经》,从十八章内容中选取了前九章加以描绘,每章之后皆有楷书录文。图中人物采用“铁线描”,线条匀细,刻画细腻,准确勾画出人物的秀美形态,亦带来轻重急缓之节奏美感。画面以深棕色为主调,配以白、墨绿、青灰等冷色调,于高古典雅中见清新活泼,于深沉凝重中展世态风情。全卷人物雍容典雅,渲染精工,是又一件人物画史上的重要作品。
有趣的是,乾隆皇帝不仅以画像的形式出现在本次展览中,而且还以画家的身份参与了展出。汉代的王昭君于公元前33年出嫁呼韩邪单于的史实是历代画家描绘的经典题材。北宋李公麟传本为清内府所藏,清高宗弘历曾反复临写,这一幅《临李公麟明妃出塞》图中,王昭君与两名女侍皆裘帽窄衣,骑在马上,顶风前行。人物作“游丝描”,富有弹性,清丽简洁,功力不浅,似为乾隆朝如意馆中画家代笔。
一卷卷画作,或册页,或手卷,或立轴,展现的是历史与文学史上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虚幻,或真实,却都传递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情与理,善与德。(王建南)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