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鲁豫:找到一个锚 让自己停靠

时间:2021-04-21 10:19:35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张嘉 宋来

虽然有时候明知人生无解,但鲁豫仍在尝试与大家一起探索,用她的努力与智慧去接近生活的真相。近几年,她一直通过书信与读者交流着关于爱情、友情、婚姻、事业的各种话题,涉及了聚散、爱恨、冷暖、悲喜……百态人生和复杂人性。

这些真诚的交流如今被新经典集结成书《还是要相信》。但鲁豫表示,自己无意做谁的“心灵导师”,“我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一个自己的生活并没有过明白的人,居然可以解答别人的困惑。其实,哪儿有什么解决方案,谁的人生不是一堆麻烦?所有麻烦、痛苦除了死等时间给出答案,哪有其他的办法呢?”而鲁豫沉迷于和读者互动的原因,是读者的来信与她的回信,构成了相互取暖的美好,“这个过程无比治愈。”

也因此,鲁豫在《还是要相信》中想告诉大家:“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可是,我经历的一切告诉我,无论多么艰难,那束光、那份暖,就在隧道的尽头等着我。”

这些文字比生活当中的鲁豫勇敢些

鲁豫介绍说《还是要相信》源于一档名为“偶遇鲁小胖”的音频栏目,在节目中她会收到许多年轻人的提问。例如,她会被问及可不可以一个人生活?“社恐患者”要怎么社交?两份职业,喜欢的和擅长的,选哪个?女性如何面对年龄带来的焦虑?不堪父母催婚,要为了稳定和不爱的人结婚吗……鲁豫说:“每次信里都会有一些困惑和疑问,我先写下回信,然后录一个音频。在去年疫情期间出版社找到我,把它集结出书。《偶遇》是第一本,第二本就是《还是要相信》。”

面对提问,鲁豫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人生阅历,坦诚讲述与大家一样茫然纠结的时刻,以及成功背后默默付出的坚韧和求索。在众多提问的回复中,鲁豫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55例,反复修改、打磨,结集成《还是要相信》。书里没有大道理,都是一些值得玩味的小故事。鲁豫表示,想用真挚、清醒的文字,给读者如闺蜜挚友般的陪伴。

鲁豫觉得《还是要相信》的写作过程“挺有意思”:因为每周都要交稿,所以她在很多地方写过,“在飞机上写过,在家里写过,在酒店房间写过,候机的时候写过。因为每个礼拜交稿以后还要录音,我曾躲在飞机厕所里面录过,后来发现不行,噪音太大了。还有两次我甚至是在飞机上的呕吐袋上写稿。”

写这些文字的过程,对鲁豫来说也是“治愈”的过程,“文字是挺治愈的,人在文字当中开放度是很大的。我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些文字特别坦诚,而在生活当中,你未必会把心敞开那么多。人是这样的,你的心只能向外界敞开一个角度,取决于跟你交流的那个人是不是让你信任,由他(她)决定那个角度大还是小,但就是那么多,不可能完全敞开。”

鲁豫笑说文字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力量,让她在文字中开放度很大,特别坦诚,比生活中表现得更勇敢,疏离感也少了一些。

疫情让鲁豫少了疏离感,多了烟火气

朋友们眼中的鲁豫,身上有一些矛盾的重合:生活中看起来很随意,有着淡淡的疏离气质,却又有一种非常坚定的自我认同,紧紧守护着她自己的那一份执着。朋友们评价说这本《还是要相信》,少了疏离感,多了烟火气。

对于这种烟火气,鲁豫坦言是在疫情那段时间,无论是待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吃东西、做家务,还是每天下楼取外卖、和小区的保安大哥聊成熟人,或是思考琐碎生活的意义,对她来说,都是生活慢下来以后的新体验。“疫情让整个生活改变了,以前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琐碎的小事情变得特别打动我。我更年轻的时候会忽略掉生活中温暖的善意,你感受到,但是你可能错过,因为你忙着往前走。”

在疫情后期的时候,《纽约书评》让全世界十个地区的作家写疫情日记,其中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危地马拉作家写的一段话,让鲁豫印象深刻,“他说哪怕巴黎的疫情最糟糕,所有的药店都关门,口罩也买不到,消毒水也买不到,但是他相信一定在凌晨四点钟会有一个面包师在烤面包,一定有人在面包刚刚出火的时候把法棍夹在胳膊底下掰一口,他说,这让人明白生活的原动力。这段话特别打动我。”

不想回到30岁以前

很多女性会感叹年华老去,希望“重返18岁”,鲁豫则笑说自己不想回到以前,“因为那时候你对命运没有掌控能力。我不太喜欢那种状态。我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人生,我自己可以控制。只有你在成年之后,你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独立之后,你对生活态度更清晰之后,才会有这样的判断跟掌控的能力。所以18岁、20岁,我不想(回去),可能30岁以前我都不太愿意再回去,好不容易走过来了。”

有人会说在什么年龄要做适合这个年龄的事,不过,鲁豫对此不以为然,“我的确对年龄数字没有特别的感觉,”鲁豫表示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这其实是特别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真的是不一样的。几年前我跟团队在纽约参加国际艾美奖,走红毯的时候有很多跑娱乐新闻的记者,都是很年轻的小朋友,但里面有一个老太太,我估计她有六七十岁了。跑娱乐新闻的60多岁的人,我几乎没有见过,我当时有点愣住了。我有一个特别固定的印象,做这种娱乐节目的应该是年轻人,但她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她让我明白,如果你愿意,你到60岁、70岁还是可以做别人认为是年轻人才能做的事。年龄不是限制,没有什么不可以。”

另一方面,鲁豫也坦承,承认自己变老,看着皱纹的增长,肯定不是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是你要明白,不同年龄阶段,你的确会遇到不同的事,风光不一样。还有一点,我们依然会在自己身上绑一些枷锁,依然挣脱不掉。我的选择是,我在更大的自由度上去争取、去捍卫,我想做的事情,不会因为我的年纪就不去做,但一些小地方我觉得无所谓,比如我穿什么衣服、梳什么样的头发,这些不重要,但大的权益方面,我不会动摇,我不会认为50岁不能做什么事情,年龄对我没有任何障碍。”

鲁豫觉得自己是个晚熟的人,所以别人说“四十不惑”,她则可能要到六十或七十岁才开始“不惑”,“我真的成熟就是这几年才开始的。”鲁豫特别喜欢英国纪录片《女爵印象》。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英国演艺界的女爵士——朱迪·丹奇、玛吉·史密斯、艾琳·阿特金斯和琼·普莱怀特,这四位年纪之和有340多岁的杰出女演员一起品茶聊天,回顾超过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

对于这几位年老的女爵士,鲁豫以“酷”来反复形容。艾琳·阿特金斯是英格兰著名的舞台演员,她回忆说在她70岁那年,跟好莱坞男星科林·法瑞尔合作,科林特别喜欢她,给她读诗,怎么都不走,艾琳·阿特金斯说最终她把科林·法瑞尔推出门,但是她说,在70岁时仍能被人所爱慕这件事,帮她度过了70岁的“中年危机”。“我觉得艾琳·阿特金斯特别酷。还有朱迪·丹奇,老太太往那一坐,不怒自威。这样大神级的演员,她们在年轻的时候一点都不美,40岁也没开始美,而是从50岁以后才开始。这种美是岁月给她的。一个是朱迪·丹奇,一个是已经去世的日本演员树木希林,她们越老越有味道,我就会想,老了以后要像她们那样,成为特别酷的老太太。那种感觉一定特别好,我很期待那一天。”

坚持相信,坚持爱

《还是要相信》封面的英文书名“When in doubt, don’t”引发不少好奇,鲁豫解释说,这句话就来源于纪录片《女爵印象》。片中谈及“想对年轻时候的自己说什么”,年逾八十的英国国宝级女演员玛吉·史密斯回答:“When in doubt, don’t.”鲁豫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我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回看年轻自己,我会明白这句话——当你怀疑的时候,你不要怀疑。”

鲁豫说前几天她做了一个节目,节目里让她回忆以前的事,墙上贴着她以前的一些照片,包括当年在央视做节目的照片。“我刚刚在央视实习的时候,脸特圆,那天他们把当年的照片贴在墙上,我看了觉得很可爱,我圆脸挺好的,但这是我过了二十多年以后才认知的,如果我当年就知道这一点的话,我会更加自如,更加享受那一刻。不是说那时候不享受,但那时候是有小小焦虑的,是对这些不满意的。我二十多年后再回看当年,的确觉得应该‘当你怀疑的时候,你不要怀疑’。”

在好友杨澜眼中,鲁豫有一份定力,能够很真实地做自己,在行色匆匆的时代,她仍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在纷杂的声音中,她选择有所相信。杨澜说,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智慧。

杨澜说,读书和写作是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这样一件事,就像锚一样,让船有停靠的地方。“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有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那些可能的窗户一扇一扇关上了。我觉得要相信,你可以把它推开的。”

而这也是鲁豫写《还是要相信》这本书的初衷。作为一个“乐观的宿命论者”,可能某些时候有一点悲观,但她总是会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不会轻易动摇。“我坚持相信,坚持爱,坚持相信爱,这是我生活的勇气和支点。”

给鲁豫来信提问的多是女读者,爱情更是她们问及的一个高频度词汇。鲁豫坦承自己也曾难过又恐惧地想,难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慢慢失去对爱情的相信和渴望的过程吗?“我对自己说,如果这是每个成年人的宿命,我要打破这个魔咒,可以受伤,但不可以失去爱的能力和信仰。”

在鲁豫看来,爱人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你首先是你,然后你才是别人的姐妹、别人的朋友、别人的母亲父亲、彼此的爱人。“我是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犯各种各样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年轻时候该犯的错误,就是生活所有的注脚,我从来不认为那是失败。成功的维度应该是不同的,如果你碰到一个人,他陪你走过你生命的一段历程,一年、两年,那段历程的本身就是意义,你们后来慢慢长大分开,不是说你们俩都失败了,只是说你们的人生又掀开新的篇章。永远不要以今天的标准判断昨天做的是否有意义,昨天的意义在于它发生在昨天,那个就是意义。今天以我们的认知看当年做的事,那都是错的,但是它造就了今天的你。生活无比强悍凶险,它逼着你在生存、生活,努力出人头地的同时慢慢接受并且和自己和解,接受现实和梦想的差距,接受爱情并不是每一个人时时刻刻的必需品,接受你的爱不被珍惜、得不到回应。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转瞬即逝的只是激情,而爱情,是会长存的。”

在你出去看过世界之后会发现,最大的世界就在你身边

现代社会加速前进、瞬息万变,人们处于一个欲望被无限放大却又空前匮乏的时代,每天被生活捶打,被周围的人裹挟,初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人尤其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

有年轻人问鲁豫如何“名利双收”,鲁豫认为这取决于你觉得要有多少钱之后才会有安全感,才觉得内心有那种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自由度。“如果你的要求是我要在北京有一个房子之后才能获得安定感,可能的确会有很大的压力。但我大学毕业之后也有几年的时间,做节目的报酬是很少的,我第一份工作,一期节目才300块钱。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旦我工作之后绝对不能靠家里,我要求我的工资能够养活我自己,这是第一步。一旦我能够养活自己,我有多少钱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只要我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内心就安稳。在那个时候我没有害怕。”

鲁豫说那时候她会觉得,年轻人过一种相对简单的生活是特别天经地义的。因为年轻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性,“我特别看中我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我不太在意我是不是吃苦,不太在意我比别人挣的少,我只是觉得我的明天应该不止于此吧。但推动我前进的,不是因为明天不止于此,而是因为我挺喜欢我干的这件事。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靠钱能够解决的,靠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生当中相对浅层次的。你会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凡尔赛,其实不是,我只是希望你先给自己一个基本的判定标准,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我能够到达那个位置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有不安全感了。但是一旦你到了那一天,你会有新的问题,但这就是人生的常态,你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克服困难,然后恭喜你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困难出现。”

鲁豫相信天道酬勤,只要你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有一天可能就会获得某种回响甚至回报,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些。“我这一路碰到了不少这样的狠角色,都是神人,都极其自律。以我不同时期的标准来看,也都极其优秀。当然,他们不仅仅因为自律而优秀,但优秀的代价之一必然是自律。自律的过程并不愉悦,甚至痛苦不堪,它不会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会让人更体面,令人更接近心目中那个最好的自己。”

如何去丰富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相信的美好的东西?

鲁豫认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相对艰难的人生,“真的是甘苦自知。尽可能地都去兼顾,这是你必须要学的课程,代价就是你要辛苦。还有,你必须要明白,你使劲努力了,如果没有更好的发展也认了。尽可能拼过、努力过,问心无愧是最好的。”

对于很多年轻的职场“打工人”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要困守于工作和家庭,没有机会走出去看世界,走不出去怎么办?鲁豫的建议是:“一步一步来,在你无法看世界之前,你让世界走进你。其实在你出去看过世界之后会发现,最大的世界就在你身边,疫情期间我更坚信这一点,我不用离开北京,内心都很坦然,我不会觉得受到束缚,因为所有的世界要装在你的心里。我希望先把你的生活事情安排好以后,按你的脚步,有一天一点一点地走进那个世界,不要着急。”

此外,鲁豫建议大家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因为当你对生活有好奇的时候,你就会热爱这个生活。“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你爱生活的那个点,只要你还对生活有一点点好奇和渴望,那就是生活的勇气跟支点。这个支点不需要大,哪怕就是一些小的事情,但那都是意义。”(记者 张嘉 供图/宋来)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文娱    
0

鲁豫:找到一个锚 让自己停靠

时间:2021-04-21 10:19:35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张嘉 宋来

虽然有时候明知人生无解,但鲁豫仍在尝试与大家一起探索,用她的努力与智慧去接近生活的真相。近几年,她一直通过书信与读者交流着关于爱情、友情、婚姻、事业的各种话题,涉及了聚散、爱恨、冷暖、悲喜……百态人生和复杂人性。

这些真诚的交流如今被新经典集结成书《还是要相信》。但鲁豫表示,自己无意做谁的“心灵导师”,“我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一个自己的生活并没有过明白的人,居然可以解答别人的困惑。其实,哪儿有什么解决方案,谁的人生不是一堆麻烦?所有麻烦、痛苦除了死等时间给出答案,哪有其他的办法呢?”而鲁豫沉迷于和读者互动的原因,是读者的来信与她的回信,构成了相互取暖的美好,“这个过程无比治愈。”

也因此,鲁豫在《还是要相信》中想告诉大家:“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可是,我经历的一切告诉我,无论多么艰难,那束光、那份暖,就在隧道的尽头等着我。”

这些文字比生活当中的鲁豫勇敢些

鲁豫介绍说《还是要相信》源于一档名为“偶遇鲁小胖”的音频栏目,在节目中她会收到许多年轻人的提问。例如,她会被问及可不可以一个人生活?“社恐患者”要怎么社交?两份职业,喜欢的和擅长的,选哪个?女性如何面对年龄带来的焦虑?不堪父母催婚,要为了稳定和不爱的人结婚吗……鲁豫说:“每次信里都会有一些困惑和疑问,我先写下回信,然后录一个音频。在去年疫情期间出版社找到我,把它集结出书。《偶遇》是第一本,第二本就是《还是要相信》。”

面对提问,鲁豫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人生阅历,坦诚讲述与大家一样茫然纠结的时刻,以及成功背后默默付出的坚韧和求索。在众多提问的回复中,鲁豫选出了最有代表性的55例,反复修改、打磨,结集成《还是要相信》。书里没有大道理,都是一些值得玩味的小故事。鲁豫表示,想用真挚、清醒的文字,给读者如闺蜜挚友般的陪伴。

鲁豫觉得《还是要相信》的写作过程“挺有意思”:因为每周都要交稿,所以她在很多地方写过,“在飞机上写过,在家里写过,在酒店房间写过,候机的时候写过。因为每个礼拜交稿以后还要录音,我曾躲在飞机厕所里面录过,后来发现不行,噪音太大了。还有两次我甚至是在飞机上的呕吐袋上写稿。”

写这些文字的过程,对鲁豫来说也是“治愈”的过程,“文字是挺治愈的,人在文字当中开放度是很大的。我现在回过头去看,这些文字特别坦诚,而在生活当中,你未必会把心敞开那么多。人是这样的,你的心只能向外界敞开一个角度,取决于跟你交流的那个人是不是让你信任,由他(她)决定那个角度大还是小,但就是那么多,不可能完全敞开。”

鲁豫笑说文字有一种特别神奇的力量,让她在文字中开放度很大,特别坦诚,比生活中表现得更勇敢,疏离感也少了一些。

疫情让鲁豫少了疏离感,多了烟火气

朋友们眼中的鲁豫,身上有一些矛盾的重合:生活中看起来很随意,有着淡淡的疏离气质,却又有一种非常坚定的自我认同,紧紧守护着她自己的那一份执着。朋友们评价说这本《还是要相信》,少了疏离感,多了烟火气。

对于这种烟火气,鲁豫坦言是在疫情那段时间,无论是待在家里看书、看电影、吃东西、做家务,还是每天下楼取外卖、和小区的保安大哥聊成熟人,或是思考琐碎生活的意义,对她来说,都是生活慢下来以后的新体验。“疫情让整个生活改变了,以前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琐碎的小事情变得特别打动我。我更年轻的时候会忽略掉生活中温暖的善意,你感受到,但是你可能错过,因为你忙着往前走。”

在疫情后期的时候,《纽约书评》让全世界十个地区的作家写疫情日记,其中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危地马拉作家写的一段话,让鲁豫印象深刻,“他说哪怕巴黎的疫情最糟糕,所有的药店都关门,口罩也买不到,消毒水也买不到,但是他相信一定在凌晨四点钟会有一个面包师在烤面包,一定有人在面包刚刚出火的时候把法棍夹在胳膊底下掰一口,他说,这让人明白生活的原动力。这段话特别打动我。”

不想回到30岁以前

很多女性会感叹年华老去,希望“重返18岁”,鲁豫则笑说自己不想回到以前,“因为那时候你对命运没有掌控能力。我不太喜欢那种状态。我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人生,我自己可以控制。只有你在成年之后,你在经济上获得一定独立之后,你对生活态度更清晰之后,才会有这样的判断跟掌控的能力。所以18岁、20岁,我不想(回去),可能30岁以前我都不太愿意再回去,好不容易走过来了。”

有人会说在什么年龄要做适合这个年龄的事,不过,鲁豫对此不以为然,“我的确对年龄数字没有特别的感觉,”鲁豫表示年龄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这其实是特别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真的是不一样的。几年前我跟团队在纽约参加国际艾美奖,走红毯的时候有很多跑娱乐新闻的记者,都是很年轻的小朋友,但里面有一个老太太,我估计她有六七十岁了。跑娱乐新闻的60多岁的人,我几乎没有见过,我当时有点愣住了。我有一个特别固定的印象,做这种娱乐节目的应该是年轻人,但她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她让我明白,如果你愿意,你到60岁、70岁还是可以做别人认为是年轻人才能做的事。年龄不是限制,没有什么不可以。”

另一方面,鲁豫也坦承,承认自己变老,看着皱纹的增长,肯定不是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是你要明白,不同年龄阶段,你的确会遇到不同的事,风光不一样。还有一点,我们依然会在自己身上绑一些枷锁,依然挣脱不掉。我的选择是,我在更大的自由度上去争取、去捍卫,我想做的事情,不会因为我的年纪就不去做,但一些小地方我觉得无所谓,比如我穿什么衣服、梳什么样的头发,这些不重要,但大的权益方面,我不会动摇,我不会认为50岁不能做什么事情,年龄对我没有任何障碍。”

鲁豫觉得自己是个晚熟的人,所以别人说“四十不惑”,她则可能要到六十或七十岁才开始“不惑”,“我真的成熟就是这几年才开始的。”鲁豫特别喜欢英国纪录片《女爵印象》。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英国演艺界的女爵士——朱迪·丹奇、玛吉·史密斯、艾琳·阿特金斯和琼·普莱怀特,这四位年纪之和有340多岁的杰出女演员一起品茶聊天,回顾超过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

对于这几位年老的女爵士,鲁豫以“酷”来反复形容。艾琳·阿特金斯是英格兰著名的舞台演员,她回忆说在她70岁那年,跟好莱坞男星科林·法瑞尔合作,科林特别喜欢她,给她读诗,怎么都不走,艾琳·阿特金斯说最终她把科林·法瑞尔推出门,但是她说,在70岁时仍能被人所爱慕这件事,帮她度过了70岁的“中年危机”。“我觉得艾琳·阿特金斯特别酷。还有朱迪·丹奇,老太太往那一坐,不怒自威。这样大神级的演员,她们在年轻的时候一点都不美,40岁也没开始美,而是从50岁以后才开始。这种美是岁月给她的。一个是朱迪·丹奇,一个是已经去世的日本演员树木希林,她们越老越有味道,我就会想,老了以后要像她们那样,成为特别酷的老太太。那种感觉一定特别好,我很期待那一天。”

坚持相信,坚持爱

《还是要相信》封面的英文书名“When in doubt, don’t”引发不少好奇,鲁豫解释说,这句话就来源于纪录片《女爵印象》。片中谈及“想对年轻时候的自己说什么”,年逾八十的英国国宝级女演员玛吉·史密斯回答:“When in doubt, don’t.”鲁豫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我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回看年轻自己,我会明白这句话——当你怀疑的时候,你不要怀疑。”

鲁豫说前几天她做了一个节目,节目里让她回忆以前的事,墙上贴着她以前的一些照片,包括当年在央视做节目的照片。“我刚刚在央视实习的时候,脸特圆,那天他们把当年的照片贴在墙上,我看了觉得很可爱,我圆脸挺好的,但这是我过了二十多年以后才认知的,如果我当年就知道这一点的话,我会更加自如,更加享受那一刻。不是说那时候不享受,但那时候是有小小焦虑的,是对这些不满意的。我二十多年后再回看当年,的确觉得应该‘当你怀疑的时候,你不要怀疑’。”

在好友杨澜眼中,鲁豫有一份定力,能够很真实地做自己,在行色匆匆的时代,她仍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在纷杂的声音中,她选择有所相信。杨澜说,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智慧。

杨澜说,读书和写作是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这样一件事,就像锚一样,让船有停靠的地方。“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有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自己那些可能的窗户一扇一扇关上了。我觉得要相信,你可以把它推开的。”

而这也是鲁豫写《还是要相信》这本书的初衷。作为一个“乐观的宿命论者”,可能某些时候有一点悲观,但她总是会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不会轻易动摇。“我坚持相信,坚持爱,坚持相信爱,这是我生活的勇气和支点。”

给鲁豫来信提问的多是女读者,爱情更是她们问及的一个高频度词汇。鲁豫坦承自己也曾难过又恐惧地想,难道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慢慢失去对爱情的相信和渴望的过程吗?“我对自己说,如果这是每个成年人的宿命,我要打破这个魔咒,可以受伤,但不可以失去爱的能力和信仰。”

在鲁豫看来,爱人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你首先是你,然后你才是别人的姐妹、别人的朋友、别人的母亲父亲、彼此的爱人。“我是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犯各种各样错误,但这并不可怕。年轻时候该犯的错误,就是生活所有的注脚,我从来不认为那是失败。成功的维度应该是不同的,如果你碰到一个人,他陪你走过你生命的一段历程,一年、两年,那段历程的本身就是意义,你们后来慢慢长大分开,不是说你们俩都失败了,只是说你们的人生又掀开新的篇章。永远不要以今天的标准判断昨天做的是否有意义,昨天的意义在于它发生在昨天,那个就是意义。今天以我们的认知看当年做的事,那都是错的,但是它造就了今天的你。生活无比强悍凶险,它逼着你在生存、生活,努力出人头地的同时慢慢接受并且和自己和解,接受现实和梦想的差距,接受爱情并不是每一个人时时刻刻的必需品,接受你的爱不被珍惜、得不到回应。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转瞬即逝的只是激情,而爱情,是会长存的。”

在你出去看过世界之后会发现,最大的世界就在你身边

现代社会加速前进、瞬息万变,人们处于一个欲望被无限放大却又空前匮乏的时代,每天被生活捶打,被周围的人裹挟,初入社会和职场的年轻人尤其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

有年轻人问鲁豫如何“名利双收”,鲁豫认为这取决于你觉得要有多少钱之后才会有安全感,才觉得内心有那种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自由度。“如果你的要求是我要在北京有一个房子之后才能获得安定感,可能的确会有很大的压力。但我大学毕业之后也有几年的时间,做节目的报酬是很少的,我第一份工作,一期节目才300块钱。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一旦我工作之后绝对不能靠家里,我要求我的工资能够养活我自己,这是第一步。一旦我能够养活自己,我有多少钱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只要我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内心就安稳。在那个时候我没有害怕。”

鲁豫说那时候她会觉得,年轻人过一种相对简单的生活是特别天经地义的。因为年轻意味着有无限的可能性,“我特别看中我成长的空间和可能性,我不太在意我是不是吃苦,不太在意我比别人挣的少,我只是觉得我的明天应该不止于此吧。但推动我前进的,不是因为明天不止于此,而是因为我挺喜欢我干的这件事。所以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靠钱能够解决的,靠钱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生当中相对浅层次的。你会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凡尔赛,其实不是,我只是希望你先给自己一个基本的判定标准,我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我能够到达那个位置的时候,内心就不会有不安全感了。但是一旦你到了那一天,你会有新的问题,但这就是人生的常态,你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克服困难,然后恭喜你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困难出现。”

鲁豫相信天道酬勤,只要你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有一天可能就会获得某种回响甚至回报,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些。“我这一路碰到了不少这样的狠角色,都是神人,都极其自律。以我不同时期的标准来看,也都极其优秀。当然,他们不仅仅因为自律而优秀,但优秀的代价之一必然是自律。自律的过程并不愉悦,甚至痛苦不堪,它不会使人更自由,也不一定使人更成功,但自律会让人更体面,令人更接近心目中那个最好的自己。”

如何去丰富自己的内心,坚定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相信的美好的东西?

鲁豫认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相对艰难的人生,“真的是甘苦自知。尽可能地都去兼顾,这是你必须要学的课程,代价就是你要辛苦。还有,你必须要明白,你使劲努力了,如果没有更好的发展也认了。尽可能拼过、努力过,问心无愧是最好的。”

对于很多年轻的职场“打工人”来说,他们大部分时间要困守于工作和家庭,没有机会走出去看世界,走不出去怎么办?鲁豫的建议是:“一步一步来,在你无法看世界之前,你让世界走进你。其实在你出去看过世界之后会发现,最大的世界就在你身边,疫情期间我更坚信这一点,我不用离开北京,内心都很坦然,我不会觉得受到束缚,因为所有的世界要装在你的心里。我希望先把你的生活事情安排好以后,按你的脚步,有一天一点一点地走进那个世界,不要着急。”

此外,鲁豫建议大家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因为当你对生活有好奇的时候,你就会热爱这个生活。“每个人都需要找到你爱生活的那个点,只要你还对生活有一点点好奇和渴望,那就是生活的勇气跟支点。这个支点不需要大,哪怕就是一些小的事情,但那都是意义。”(记者 张嘉 供图/宋来)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