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刘庆邦新作《堂叔堂》:由生动人物串起的真切“曾经”

时间:2021-04-13 12:49:00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高凯

   刘庆邦(左)和梁晓声 罗晓光 摄

中新网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 高凯)“全书贴着人物写,把人物写得非常精彩,我认为是可以作为教材范本的读物。”对于老友刘庆邦的新作《堂叔堂》,著名作家梁晓声认为其具有“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般唐诗的质朴浅白与隽永味道。


著名作家刘庆邦,此前著有长篇小说十部,译成外文作品集六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七十余种。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堂叔堂》是刘庆邦的最新长篇小说,以十二个篇章,讲述了作家十四位堂叔的人生故事:既有大叔刘本德作为台湾老兵回乡的故事——从亲情的角度,含蓄表达了渴望两岸统一的心愿;也有一心惦记赚钱的乡村老师刘本魁的故事——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变化;更有刘楼村第一位党员刘本成讷于言敏于行的故事——展现了基层党员宝贵的质朴无私精神。通过生动描摹十几位堂叔的群像,勾勒出人与土地、人与权力、人与时代的关系,展现了我国中原地区百年来的时代变迁,变迁中的人物命运和人性脉络,以及命运嬗变中不变的民风和人情之美。

11日,“我和叔叔辈的故事——刘庆邦《堂叔堂》新书分享会”在SKP RENDEZ-VOUS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SKP RENDEZ-VOUS、当当联合主办。

梁晓声当日坦言,自己是一个缺少农村生活经验的人,而刘庆邦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他表示,《堂叔堂》书里,有一些关于历史细节的书写,读到那里自己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我看到那行字心里面会问自己:我会那样写吗?这本书在我们了解历史的时候,有着那种特别真切的成分,这些都是我充分喜欢和肯定这部书的价值的理由。”

“因为我前段时期跟辽宁的年轻作家班宇谈过,我说你介不介意你的小说被人们认为具有了某种历史或者社会学的认识价值?我之所以问这些话,是因为可能在年轻的作家中认为我的小说是文学的,你要谈我的文学的技巧,这是我的能耐。但实际上在我的观念中,小说包括其他的文学作品,如果它具有了时代和历史的认识价值的话,我觉得这不仅是对他文学性的肯定,我甚至觉得是对这本书的价值更加的肯定。所以我很喜欢《堂叔堂》。”梁晓声说。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从人物和历史的关系出发,对《堂叔堂》进行了剖析,“庆邦有一百多个堂叔,这个家族是非常庞大的,他怎么来处理这个资源?他不是从家族小说的那种模式去处理自己的资源,他把它看成是重新认识历史或者??的?种?式,他把每一个人看成是历史的细节、历史的载体,通过对堂叔的书写来展现人是创造历史,同时历史也在塑造人物。他的每一个堂叔,性格各异,都跟他们的经历、跟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他们一生的经历也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某个点来。庆邦不是企图通过家族的这些堂叔来建构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他要把每一个人物跟历史的关系,历史是怎样塑造人物的这一点表现出来。从文学角度来说,这是独创的,他在家族小说之外找到了另外一种处理家族资源的方式。”

“《堂叔堂》,十二个篇章,重点写了十四个叔叔,我们可以通过每个叔叔的故事,对当时的历史有不同的认识,他的丰富性就在这里,可以指向不同的社会层面。庆邦把当时历史景象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来了,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从了解历史、了解人物,了解历史与人物的关系,都是非常值得阅读的。”贺绍俊真诚推荐。

韩晓征是《堂叔堂》的责任编辑,也是刘庆邦作品《黄泥地》《家长》的责编,还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小说作者。关于《堂叔堂》,韩晓征同样关注书中的女性人物,她发现刘庆邦对于笔下女性命运抱有的温暖同情,“他(刘庆邦)在创作中融入的女性主义视角是很温和、很宽厚的,同时对于两性间的不公平有相当深刻的洞察。所以,我觉得这部小说,它带给我们的哲学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关于《堂叔堂》这本书,刘庆邦当日坦言,一个作者写一本书会有很多的想法,“我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细节,每个人也都是历史的载体。我们看历史的时候必须看到人,如果没有细节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这个世界是空空的,只有看到人这个细节,我们才能看到历史。谁来承载历史呢?是生动的人,活泼的人。所以我们写历史,就必须要写人。我有一百多个堂叔,我们那个村叫刘楼村,一百多个堂叔都写也不可能,太多太长了,我就挑典型的、有趣的,通过他们来展现历史的风貌。”

刘庆邦直言《堂叔堂》是他最为“贴着人物写”的一部小说,“贴着人物写是我从林斤澜老师那里听说的,他说他们跟汪曾祺一块儿拜访沈从文,请教小说怎么写。沈从文跟他们说,贴着人物写。也许我以前的小说没有做到贴着人物写,《堂叔堂》是真正做到了贴着人物写。因为这个是从人物出发的,从每一个堂叔出发的,写的时候我必须贴着他们的心理。这个‘贴’字很讲究,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尊重,有主动性,但是他并不是牵着人物的鼻子走,并不是说随心所欲改变他,你必须首先尊重贴近他的心理,然后才可能理解他,才可能写好他。所以说我写这个小说的时候,真正做到了贴着人物写。”(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小说    
0

刘庆邦新作《堂叔堂》:由生动人物串起的真切“曾经”

时间:2021-04-13 12:49: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高凯

   刘庆邦(左)和梁晓声 罗晓光 摄

中新网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 高凯)“全书贴着人物写,把人物写得非常精彩,我认为是可以作为教材范本的读物。”对于老友刘庆邦的新作《堂叔堂》,著名作家梁晓声认为其具有“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般唐诗的质朴浅白与隽永味道。


著名作家刘庆邦,此前著有长篇小说十部,译成外文作品集六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七十余种。中篇小说《神木》《哑炮》先后获第二届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

《堂叔堂》是刘庆邦的最新长篇小说,以十二个篇章,讲述了作家十四位堂叔的人生故事:既有大叔刘本德作为台湾老兵回乡的故事——从亲情的角度,含蓄表达了渴望两岸统一的心愿;也有一心惦记赚钱的乡村老师刘本魁的故事——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变化;更有刘楼村第一位党员刘本成讷于言敏于行的故事——展现了基层党员宝贵的质朴无私精神。通过生动描摹十几位堂叔的群像,勾勒出人与土地、人与权力、人与时代的关系,展现了我国中原地区百年来的时代变迁,变迁中的人物命运和人性脉络,以及命运嬗变中不变的民风和人情之美。

11日,“我和叔叔辈的故事——刘庆邦《堂叔堂》新书分享会”在SKP RENDEZ-VOUS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SKP RENDEZ-VOUS、当当联合主办。

梁晓声当日坦言,自己是一个缺少农村生活经验的人,而刘庆邦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他表示,《堂叔堂》书里,有一些关于历史细节的书写,读到那里自己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我看到那行字心里面会问自己:我会那样写吗?这本书在我们了解历史的时候,有着那种特别真切的成分,这些都是我充分喜欢和肯定这部书的价值的理由。”

“因为我前段时期跟辽宁的年轻作家班宇谈过,我说你介不介意你的小说被人们认为具有了某种历史或者社会学的认识价值?我之所以问这些话,是因为可能在年轻的作家中认为我的小说是文学的,你要谈我的文学的技巧,这是我的能耐。但实际上在我的观念中,小说包括其他的文学作品,如果它具有了时代和历史的认识价值的话,我觉得这不仅是对他文学性的肯定,我甚至觉得是对这本书的价值更加的肯定。所以我很喜欢《堂叔堂》。”梁晓声说。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从人物和历史的关系出发,对《堂叔堂》进行了剖析,“庆邦有一百多个堂叔,这个家族是非常庞大的,他怎么来处理这个资源?他不是从家族小说的那种模式去处理自己的资源,他把它看成是重新认识历史或者??的?种?式,他把每一个人看成是历史的细节、历史的载体,通过对堂叔的书写来展现人是创造历史,同时历史也在塑造人物。他的每一个堂叔,性格各异,都跟他们的经历、跟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实际上他们一生的经历也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某个点来。庆邦不是企图通过家族的这些堂叔来建构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他要把每一个人物跟历史的关系,历史是怎样塑造人物的这一点表现出来。从文学角度来说,这是独创的,他在家族小说之外找到了另外一种处理家族资源的方式。”

“《堂叔堂》,十二个篇章,重点写了十四个叔叔,我们可以通过每个叔叔的故事,对当时的历史有不同的认识,他的丰富性就在这里,可以指向不同的社会层面。庆邦把当时历史景象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来了,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从了解历史、了解人物,了解历史与人物的关系,都是非常值得阅读的。”贺绍俊真诚推荐。

韩晓征是《堂叔堂》的责任编辑,也是刘庆邦作品《黄泥地》《家长》的责编,还是有一定写作经验的小说作者。关于《堂叔堂》,韩晓征同样关注书中的女性人物,她发现刘庆邦对于笔下女性命运抱有的温暖同情,“他(刘庆邦)在创作中融入的女性主义视角是很温和、很宽厚的,同时对于两性间的不公平有相当深刻的洞察。所以,我觉得这部小说,它带给我们的哲学意义是非常丰富的”。

关于《堂叔堂》这本书,刘庆邦当日坦言,一个作者写一本书会有很多的想法,“我认为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细节,每个人也都是历史的载体。我们看历史的时候必须看到人,如果没有细节等于什么都没有看到,这个世界是空空的,只有看到人这个细节,我们才能看到历史。谁来承载历史呢?是生动的人,活泼的人。所以我们写历史,就必须要写人。我有一百多个堂叔,我们那个村叫刘楼村,一百多个堂叔都写也不可能,太多太长了,我就挑典型的、有趣的,通过他们来展现历史的风貌。”

刘庆邦直言《堂叔堂》是他最为“贴着人物写”的一部小说,“贴着人物写是我从林斤澜老师那里听说的,他说他们跟汪曾祺一块儿拜访沈从文,请教小说怎么写。沈从文跟他们说,贴着人物写。也许我以前的小说没有做到贴着人物写,《堂叔堂》是真正做到了贴着人物写。因为这个是从人物出发的,从每一个堂叔出发的,写的时候我必须贴着他们的心理。这个‘贴’字很讲究,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尊重,有主动性,但是他并不是牵着人物的鼻子走,并不是说随心所欲改变他,你必须首先尊重贴近他的心理,然后才可能理解他,才可能写好他。所以说我写这个小说的时候,真正做到了贴着人物写。”(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