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铭记光辉历史 维护世界和平

时间:2021-03-31 10:21:06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张悦鑫

铭记光辉历史 维护世界和平

——“军事题材影片创作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光明日报文艺部、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电影艺术杂志社、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片部承办的“军事题材影片创作研讨会”3月19日在北京举行。

军事题材一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而抗美援朝题材则是国产军事题材影片的一座富矿。2020年,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再次在银幕上掀起观赏热潮,故事片《金刚川》、纪录电影《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动画电影《最可爱的人》同期上映,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创新了抗美援朝电影的表现形式,引发了观众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广泛共鸣。今年,抗美援朝题材故事片《长津湖》《狙击手》也将与观众见面。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总结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经验,建言更好地开掘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富矿。光明日报摘登部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作者:王强(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在我们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在国家全面推进军事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呈现给观众的影视文艺作品,应该少一些颓废萎靡之风,多一些雄武阳刚之气;少一些无厘头的笑料,多一些苦难与辉煌;少一些“娘炮”网红,多一些英雄颂歌。我们要让大流量充满正能量,让大银幕充满阳刚气。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错综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塑造民族英雄与先锋,塑造我们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大力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大力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着力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和平年代人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相对薄弱,斗争精神和斗争意识有所淡漠,好的军事题材电影可以激发斗争血性、激励阳刚之气。

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还应该思考“我们要拍给谁看”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能够拍给军迷网友们看,拍给90后、00后看。对于创作者来说,影片中的道具、标识、标语、口号,还有背景都要精雕细琢。创作、宣传、发行,都要认认真真做好。

军事题材电影“走出去”需要六个意识

作者:李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使者、文化钥匙和文化符号,对外可以表达国家意志、人民意愿、民族精神和文化理想。尤其是当下,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和渠道,如何让真正负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中国电影走出去,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针对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面对的问题与需要提升的方向应有六个意识:第一,家国意识。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要有家国传统与保家卫国的意识。第二,受众意识。要培养真正热爱电影、有忠诚度的电影受众。军事题材故事需要扎根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深受大众欢迎的作品。第三,危机意识。承平日久,人民或许已经淡忘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但是世界上霸权主义仍然盛行,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第四,历史意识。军事题材电影要具备历史意识。要思考在当代要用什么样的历史观、历史作品、战争作品呈现给今天的观众。第五,未来意识。这些年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成功的一点就是让年轻的90后、00后观众喜欢电影、走进电影院,他们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让他们看什么样的电影,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决定了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军事题材要有未来意识,具体包括两部分:对外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问题,对内如何塑造历史观的问题。第六,创新意识。中国电影是最具有博大气质的文化类型,上达天,下接地,连接庙堂与江湖、市井与人心,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从业队伍、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最悠久的历史传统,怎样拍摄出优秀的电影作品,需要我们开足马力,开拓思路。

在追求真实性上下功夫

作者:闫少非(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军事题材电影出现了很多精品力作。在当下和平环境中,如何把这类题材拍出历史价值、呈现出时代意义,就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军事题材影片和时代的关系。我们这个时代离战争越来越远了,真正有过战争体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能把战争的现场感拍出来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军事题材影片对这种时代感、代入感的呈现,不仅仅是服装、化装、道具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创作人员对战争、战场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无法通过体验生活来弥补的,这是创作当中的一个难点。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对党史、军史、战争史的学习,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大多数的军事题材影片,事件和背景是真实的,但是里面的故事是有艺术创造的。艺术的真实性源自于对剧本的打磨,剧本的先天不足造成的问题是无论后期投入多少都不能弥补的。军事题材作品应该在追求艺术真实性上下足功夫,尤其是要注重故事和细节的感染力。

三是故事和人物的关系。电影以故事为王,故事以人为本。当我们被一部电影打动,其实是里面的人物打动了我们,若干年过去以后电影的情节忘了,但是你会记住里面的形象。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激烈的战斗场面、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都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鲜明个性服务的,应该把人物的个性、命运,特别是命运的转变表现出来。创作军事题材影片,把笔墨的焦点集中于具体人物上,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最后凸显个体命运的变化,更有利于拉近电影,特别是主旋律电影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发挥好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作者:汪守德(原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中国面临着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我们的电影能够起到鼓舞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作用,这也体现出了电影文化的重要性。中国军事题材电影面临着“四大”:一是大历史,我们拥有古往今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二是大题材,无论是从小的战争入手,还是从大的战争全局来考虑,我们有不计其数的战争题材故事;三是大队伍,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从业人员像中国这么多;四是大市场,中国14亿人口的这个市场谁也比不了,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以《金刚川》为代表的几部影片让我们获得了关于中国战争电影的深刻启示。首先是我们对历史的认知问题。如果说我们在某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上不能持一种正确的历史认知的话,我们不可能拍好相关战争题材的电影;如果艺术家不具有真挚的感情,也不可能拍出具有真挚情感的电影。其次就是电影选题的角度要别出心裁。比如《金刚川》的进入角度还是比较巧妙的:一条江,一座桥,两军互相较量。一下就能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是怎么回事。再次,我们目前在电影年代感的表现上存在着问题。比如在《金刚川》中,我们的战争方式,我们的着装、言语和神情离那个年代的志愿军是有差距的。我们是要考虑到今天观众的观赏需求,但是不能完全忽视历史的真实。最后,生活细节的震撼性。无论是哪种艺术实际上都是细节架构出来的。人们能对一部电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细节,往往一部电影里细节的欠缺,就会导致电影的失败。

军事题材影片应提供丰富立体的历史认知

作者:刘中刚(军事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军事题材影片在过去注重大视角、注重大人物、注重大场景的基础上,应当多视角切入,像《金刚川》这种叙事方式,就采用了交叉视角,同一个题材用不同视角呈现。时长两个多小时的情况下,分三个视角切入同一事件,类似于我们搞展览,对同样的一个主题,从我、友、敌等不同视角来展示。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多视角呈现,提供的是历史的立体厚重,是一次大胆的有益尝试。

军事题材影片存在着跟纪录片一样的基本逻辑,就是要尊重历史。所有的画面细节要经得起推敲,演绎的战术动作和作战场景要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事实上,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无论是班排战术动作,还是兵团级战役指挥,都非常成熟。这种成熟,是革命战争中打出来的,是在与美军作战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脚本的创作人员可以看一下当年的作战日志或者是战后总结,每一场战役战斗打完,志愿军时间再紧张都要搞总结,这些总结里都会对这些战役指挥、战术运用有深刻的反思。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军事题材影片还应该将英雄人物塑造成身边人形象。一位英雄,要可敬可亲,既是英模,更是身边人。身边人的特点就是他伟大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有弱点或缺点。每一个英雄的成长不是那么简单的,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宣传好大家熟悉的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应担当起挖掘新的英模人物和故事的角色,剧本的创作人员、选题策划人员要和真正了解历史知识的专业研究人员充分对接沟通,抓好选题策划和影片切入点。

军事题材电影必须讲好故事

作者:褚杨(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去年以来,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作品引起了市场关注。从已经公映的这些作品看,它们的思想立意都很好,都在积极传播正能量,都在展现抗美援朝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讴歌志愿军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一些作品的切入点、立意、创作都很独特,特别有看头。

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不是军事战史的简单复制。但是,如果这类作品能在真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增强当代国人对历史、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我觉得就是成功的作品。重要的是影片的社会效应,能够为时代聚力、为民族铸魂,对引领社会正能量,起到积极作用。

创作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根本遵循。就是要有足够的政治高度、历史高度。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应把歌颂我党我军的丰功伟绩、光辉战绩,大力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放在首位。其次,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定要突出它的教育功能。那么如何把握教育的功能,那就必须要讲好故事。也就是作品必须有思想高度和感情深度。比如,《英雄儿女》中的那句“向我开炮”,一下就把人民军队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再比如,《高山上的花环》中靳开来烈士留下的那张欠账单和以抚恤金还账的那封遗书,让所有的观众泪如泉涌,这个欠账单、这封遗书教育人、感动人的程度不比战场上的壮烈场面逊色。最后,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要体现思想性、政治性,又要做到大众化。作品要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把深刻的思想内涵娓娓道来。细节是连接历史事件和我们现代人的窗口和纽带,只有实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才能打动观众,教育观众。

要在细节上反复打磨做足功课

作者:赵宁宇(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授)

感谢各位专家对电影《金刚川》的充分肯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和宝贵。电影也是遗憾的艺术,进入院线后总会发现一些不完满之处。作为《金刚川》的编剧,我最大的遗憾是,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一场暴雨,很多搭建好的实景、道具等都被损毁了,而拍摄工期又不允许我们从头再来,一些很好的剧本创意设想不得不放弃,不少观众希望看到的历史细节、故事构成和人物塑造没有看到。如果以后能够重拍,可以弥补这些遗憾。

作为军人的后代,我对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充满热情。关于军事题材电影创作,我认为:第一,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把握那一段历史,创作《金刚川》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有关历史书籍、文件文献等,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新的感悟。第二,要有辩证的态度。不能因为创作的特殊性与诉求去涂改历史,也不要因为历史的存在而限定创作,要努力寻求一个有机的平衡点,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第三,拍摄军事题材电影要做足细节功课,对参战部队的基本建制、部队番号、武器配置、人物关系甚至人物籍贯等细节,都要足够熟悉、足够真实可信,让先辈英雄的光芒在历史的天空中更加耀眼。

用全球视野来讲述战争故事

作者:谭政(《电影艺术》主编、研究员)

中国军事题材影片近些年已取得不少进步。第一是强化了类型片的思维,在情节上加强戏剧性,强化冲突,让故事充满张力;第二是强化动作片思维,镜头内部运动和摄影机运动明显多于以往;第三是战场的近身沉浸感明显增强;第四是视听语言不断创新;第五是英雄塑造更为现代、多样而丰满。

《金刚川》是第一次以对手的视角来表现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个突破。同时分视点的叙事造成它故事的完整性和戏剧性不强,它的结构生成其长处也造成其短处,这是相互较力造成的辩证结果。《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不仅在歌颂,最后还以缅怀来收尾,同时还有很多海外新鲜的素材,具有极高的审美性。但它也有不足,可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所有出场的被采访者都是摄影队的人员,没有真正作战的军人们,没有战争英雄出镜。《最可爱的人》为观众塑造了几位鲜活可爱的英雄形象,但缺点是它的做工不是很精致,尤其是脸部造型。当然,因为动画片的人脸塑形和场景建构工作量太大,某种程度而言,它的挑战其实不亚于《金刚川》。

我们不仅仅要在国内讲故事,也要面对全球讲中国故事。现在中国已经是电影大国,有些影片其实已经有世界影响,尤其那些取得高票房的影片,国际媒体也会关注,况且有些影片会在国外放映,所以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保持中国立场的同时,更要有全球视野。拍摄抗美援朝的电影,我们完全可以用全球的视野来讲述这个故事。《金刚川》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可以往前拓展,创作更大视野、更大格局的抗美援朝电影。电影在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方面承担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有建构世界话语秩序的能力。

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观众

作者:张东(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主任)

抗美援朝战争不同于我们国家以往的任何一次大的战争,不同之处在于,从大的历史方面来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国家,我们有了自己的政府,我们在这种前提下去打这场战争。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用光影记录抗美援朝的历史,是很独特的一个角度。这部影片用影像来记录表现抗美援朝的历史,非常棒。而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是当年战地记者和纪录片电影人在战火中拍摄出来的,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了观众。而故事片《金刚川》是在历史真实上虚构出的艺术真实,但也有了令人身临其境的效果。这让我心中生出敬意,我首先要致敬抗美援朝的英雄,我们的前辈、我们的战士。其次是致敬我们的电影人,战地记者们,还有我们的同事们、同行们,他们非常了不起。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当下的军事题材电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状,一方面,大片受到观众欢迎,票房口碑双丰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成本的军事片质量堪忧。创作人员对军队不熟悉,对历史缺乏研究,导致一些作品粗制滥造,这也是“神剧”“神片”产生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的创作,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更加深化、细化内容。而不是简单重复讲过的故事。对于现实,应深入生活,了解部队现状,这是不可或缺的。电影是制作出来的,我们要有制作的能力,这个制作能力包括对艺术的把握和对现代科技的把握。一味追求场面刺激,过度依赖特效,看得多了,观众会有视觉疲劳。要想高质量发展,还应该在内容上多下功夫。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31日 15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影视    
0

铭记光辉历史 维护世界和平

时间:2021-03-31 10:21:06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张悦鑫

铭记光辉历史 维护世界和平

——“军事题材影片创作研讨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光明日报文艺部、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电影艺术杂志社、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制片部承办的“军事题材影片创作研讨会”3月19日在北京举行。

军事题材一直是电影创作的重要源泉,而抗美援朝题材则是国产军事题材影片的一座富矿。2020年,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再次在银幕上掀起观赏热潮,故事片《金刚川》、纪录电影《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动画电影《最可爱的人》同期上映,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创新了抗美援朝电影的表现形式,引发了观众对抗美援朝精神的广泛共鸣。今年,抗美援朝题材故事片《长津湖》《狙击手》也将与观众见面。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总结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经验,建言更好地开掘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的富矿。光明日报摘登部分与会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作者:王强(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在我们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在国家全面推进军事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呈现给观众的影视文艺作品,应该少一些颓废萎靡之风,多一些雄武阳刚之气;少一些无厘头的笑料,多一些苦难与辉煌;少一些“娘炮”网红,多一些英雄颂歌。我们要让大流量充满正能量,让大银幕充满阳刚气。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错综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塑造民族英雄与先锋,塑造我们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大力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大力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着力诠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精神谱系。和平年代人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相对薄弱,斗争精神和斗争意识有所淡漠,好的军事题材电影可以激发斗争血性、激励阳刚之气。

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还应该思考“我们要拍给谁看”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能够拍给军迷网友们看,拍给90后、00后看。对于创作者来说,影片中的道具、标识、标语、口号,还有背景都要精雕细琢。创作、宣传、发行,都要认认真真做好。

军事题材电影“走出去”需要六个意识

作者:李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使者、文化钥匙和文化符号,对外可以表达国家意志、人民意愿、民族精神和文化理想。尤其是当下,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的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和渠道,如何让真正负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中国电影走出去,我们应该认真思考。

针对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创作面对的问题与需要提升的方向应有六个意识:第一,家国意识。军事题材电影创作要有家国传统与保家卫国的意识。第二,受众意识。要培养真正热爱电影、有忠诚度的电影受众。军事题材故事需要扎根群众,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深受大众欢迎的作品。第三,危机意识。承平日久,人民或许已经淡忘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但是世界上霸权主义仍然盛行,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第四,历史意识。军事题材电影要具备历史意识。要思考在当代要用什么样的历史观、历史作品、战争作品呈现给今天的观众。第五,未来意识。这些年电影体制机制改革成功的一点就是让年轻的90后、00后观众喜欢电影、走进电影院,他们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翁,让他们看什么样的电影,喜欢什么样的电影,决定了我们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军事题材要有未来意识,具体包括两部分:对外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问题,对内如何塑造历史观的问题。第六,创新意识。中国电影是最具有博大气质的文化类型,上达天,下接地,连接庙堂与江湖、市井与人心,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从业队伍、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最悠久的历史传统,怎样拍摄出优秀的电影作品,需要我们开足马力,开拓思路。

在追求真实性上下功夫

作者:闫少非(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军事题材电影出现了很多精品力作。在当下和平环境中,如何把这类题材拍出历史价值、呈现出时代意义,就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军事题材影片和时代的关系。我们这个时代离战争越来越远了,真正有过战争体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能把战争的现场感拍出来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军事题材影片对这种时代感、代入感的呈现,不仅仅是服装、化装、道具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创作人员对战争、战场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无法通过体验生活来弥补的,这是创作当中的一个难点。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对党史、军史、战争史的学习,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大多数的军事题材影片,事件和背景是真实的,但是里面的故事是有艺术创造的。艺术的真实性源自于对剧本的打磨,剧本的先天不足造成的问题是无论后期投入多少都不能弥补的。军事题材作品应该在追求艺术真实性上下足功夫,尤其是要注重故事和细节的感染力。

三是故事和人物的关系。电影以故事为王,故事以人为本。当我们被一部电影打动,其实是里面的人物打动了我们,若干年过去以后电影的情节忘了,但是你会记住里面的形象。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激烈的战斗场面、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都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的鲜明个性服务的,应该把人物的个性、命运,特别是命运的转变表现出来。创作军事题材影片,把笔墨的焦点集中于具体人物上,通过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最后凸显个体命运的变化,更有利于拉近电影,特别是主旋律电影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发挥好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作者:汪守德(原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中国面临着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我们的电影能够起到鼓舞全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作用,这也体现出了电影文化的重要性。中国军事题材电影面临着“四大”:一是大历史,我们拥有古往今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二是大题材,无论是从小的战争入手,还是从大的战争全局来考虑,我们有不计其数的战争题材故事;三是大队伍,没有哪个国家的电影从业人员像中国这么多;四是大市场,中国14亿人口的这个市场谁也比不了,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以《金刚川》为代表的几部影片让我们获得了关于中国战争电影的深刻启示。首先是我们对历史的认知问题。如果说我们在某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上不能持一种正确的历史认知的话,我们不可能拍好相关战争题材的电影;如果艺术家不具有真挚的感情,也不可能拍出具有真挚情感的电影。其次就是电影选题的角度要别出心裁。比如《金刚川》的进入角度还是比较巧妙的:一条江,一座桥,两军互相较量。一下就能让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是怎么回事。再次,我们目前在电影年代感的表现上存在着问题。比如在《金刚川》中,我们的战争方式,我们的着装、言语和神情离那个年代的志愿军是有差距的。我们是要考虑到今天观众的观赏需求,但是不能完全忽视历史的真实。最后,生活细节的震撼性。无论是哪种艺术实际上都是细节架构出来的。人们能对一部电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细节,往往一部电影里细节的欠缺,就会导致电影的失败。

军事题材影片应提供丰富立体的历史认知

作者:刘中刚(军事博物馆副馆长)

中国军事题材影片在过去注重大视角、注重大人物、注重大场景的基础上,应当多视角切入,像《金刚川》这种叙事方式,就采用了交叉视角,同一个题材用不同视角呈现。时长两个多小时的情况下,分三个视角切入同一事件,类似于我们搞展览,对同样的一个主题,从我、友、敌等不同视角来展示。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多视角呈现,提供的是历史的立体厚重,是一次大胆的有益尝试。

军事题材影片存在着跟纪录片一样的基本逻辑,就是要尊重历史。所有的画面细节要经得起推敲,演绎的战术动作和作战场景要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事实上,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无论是班排战术动作,还是兵团级战役指挥,都非常成熟。这种成熟,是革命战争中打出来的,是在与美军作战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脚本的创作人员可以看一下当年的作战日志或者是战后总结,每一场战役战斗打完,志愿军时间再紧张都要搞总结,这些总结里都会对这些战役指挥、战术运用有深刻的反思。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军事题材影片还应该将英雄人物塑造成身边人形象。一位英雄,要可敬可亲,既是英模,更是身边人。身边人的特点就是他伟大的同时,或多或少会有弱点或缺点。每一个英雄的成长不是那么简单的,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锤炼出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在宣传好大家熟悉的人物和故事的前提下,应担当起挖掘新的英模人物和故事的角色,剧本的创作人员、选题策划人员要和真正了解历史知识的专业研究人员充分对接沟通,抓好选题策划和影片切入点。

军事题材电影必须讲好故事

作者:褚杨(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去年以来,关于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作品引起了市场关注。从已经公映的这些作品看,它们的思想立意都很好,都在积极传播正能量,都在展现抗美援朝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讴歌志愿军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一些作品的切入点、立意、创作都很独特,特别有看头。

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不是军事战史的简单复制。但是,如果这类作品能在真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增强当代国人对历史、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责任感,我觉得就是成功的作品。重要的是影片的社会效应,能够为时代聚力、为民族铸魂,对引领社会正能量,起到积极作用。

创作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根本遵循。就是要有足够的政治高度、历史高度。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应把歌颂我党我军的丰功伟绩、光辉战绩,大力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放在首位。其次,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定要突出它的教育功能。那么如何把握教育的功能,那就必须要讲好故事。也就是作品必须有思想高度和感情深度。比如,《英雄儿女》中的那句“向我开炮”,一下就把人民军队的英雄主义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再比如,《高山上的花环》中靳开来烈士留下的那张欠账单和以抚恤金还账的那封遗书,让所有的观众泪如泉涌,这个欠账单、这封遗书教育人、感动人的程度不比战场上的壮烈场面逊色。最后,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要体现思想性、政治性,又要做到大众化。作品要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把深刻的思想内涵娓娓道来。细节是连接历史事件和我们现代人的窗口和纽带,只有实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才能打动观众,教育观众。

要在细节上反复打磨做足功课

作者:赵宁宇(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授)

感谢各位专家对电影《金刚川》的充分肯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和宝贵。电影也是遗憾的艺术,进入院线后总会发现一些不完满之处。作为《金刚川》的编剧,我最大的遗憾是,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一场暴雨,很多搭建好的实景、道具等都被损毁了,而拍摄工期又不允许我们从头再来,一些很好的剧本创意设想不得不放弃,不少观众希望看到的历史细节、故事构成和人物塑造没有看到。如果以后能够重拍,可以弥补这些遗憾。

作为军人的后代,我对军事题材电影创作充满热情。关于军事题材电影创作,我认为:第一,要用正确的历史观把握那一段历史,创作《金刚川》之前,我认真研读了有关历史书籍、文件文献等,对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新的感悟。第二,要有辩证的态度。不能因为创作的特殊性与诉求去涂改历史,也不要因为历史的存在而限定创作,要努力寻求一个有机的平衡点,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第三,拍摄军事题材电影要做足细节功课,对参战部队的基本建制、部队番号、武器配置、人物关系甚至人物籍贯等细节,都要足够熟悉、足够真实可信,让先辈英雄的光芒在历史的天空中更加耀眼。

用全球视野来讲述战争故事

作者:谭政(《电影艺术》主编、研究员)

中国军事题材影片近些年已取得不少进步。第一是强化了类型片的思维,在情节上加强戏剧性,强化冲突,让故事充满张力;第二是强化动作片思维,镜头内部运动和摄影机运动明显多于以往;第三是战场的近身沉浸感明显增强;第四是视听语言不断创新;第五是英雄塑造更为现代、多样而丰满。

《金刚川》是第一次以对手的视角来表现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个突破。同时分视点的叙事造成它故事的完整性和戏剧性不强,它的结构生成其长处也造成其短处,这是相互较力造成的辩证结果。《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不仅在歌颂,最后还以缅怀来收尾,同时还有很多海外新鲜的素材,具有极高的审美性。但它也有不足,可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所有出场的被采访者都是摄影队的人员,没有真正作战的军人们,没有战争英雄出镜。《最可爱的人》为观众塑造了几位鲜活可爱的英雄形象,但缺点是它的做工不是很精致,尤其是脸部造型。当然,因为动画片的人脸塑形和场景建构工作量太大,某种程度而言,它的挑战其实不亚于《金刚川》。

我们不仅仅要在国内讲故事,也要面对全球讲中国故事。现在中国已经是电影大国,有些影片其实已经有世界影响,尤其那些取得高票房的影片,国际媒体也会关注,况且有些影片会在国外放映,所以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保持中国立场的同时,更要有全球视野。拍摄抗美援朝的电影,我们完全可以用全球的视野来讲述这个故事。《金刚川》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可以往前拓展,创作更大视野、更大格局的抗美援朝电影。电影在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方面承担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有建构世界话语秩序的能力。

真实的力量最能打动观众

作者:张东(原八一电影制片厂研究室主任)

抗美援朝战争不同于我们国家以往的任何一次大的战争,不同之处在于,从大的历史方面来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国家,我们有了自己的政府,我们在这种前提下去打这场战争。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用光影记录抗美援朝的历史,是很独特的一个角度。这部影片用影像来记录表现抗美援朝的历史,非常棒。而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是当年战地记者和纪录片电影人在战火中拍摄出来的,用真实的力量打动了观众。而故事片《金刚川》是在历史真实上虚构出的艺术真实,但也有了令人身临其境的效果。这让我心中生出敬意,我首先要致敬抗美援朝的英雄,我们的前辈、我们的战士。其次是致敬我们的电影人,战地记者们,还有我们的同事们、同行们,他们非常了不起。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当下的军事题材电影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状,一方面,大片受到观众欢迎,票房口碑双丰收。另一方面,一些中小成本的军事片质量堪忧。创作人员对军队不熟悉,对历史缺乏研究,导致一些作品粗制滥造,这也是“神剧”“神片”产生的原因之一。

接下来的创作,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更加深化、细化内容。而不是简单重复讲过的故事。对于现实,应深入生活,了解部队现状,这是不可或缺的。电影是制作出来的,我们要有制作的能力,这个制作能力包括对艺术的把握和对现代科技的把握。一味追求场面刺激,过度依赖特效,看得多了,观众会有视觉疲劳。要想高质量发展,还应该在内容上多下功夫。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31日 15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