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96岁王鼎钧:每个方块字像一块土 可以连成大地山河

时间:2021-03-15 09:38:26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雨驿

主题:月是故乡明——王鼎钧《春秋花果》线上分享

时间:2021年3月4日晚20:00

嘉宾:王鼎钧 著名散文家

主办:广西师大出版社

王鼎钧

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于传统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广播公司,并曾担任多家报社副刊主编。51岁移居美国,1979 年应聘至美国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著作近40种,被誉“一代中国人的眼睛”。1988 年《左心房漩涡》出版后,被誉“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从1992 年至2009 年,历时17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阐释一代中国人的命运纠结、生死流转。

今年是牛年,我是属牛的,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做一个语音分享,给读者们谈谈自己,我就从牛谈起。

我住的这个地方有很多中国画家,他们每年举行生肖展览。从子年画鼠开始,一年一年画下去,一直画到戌犬、亥猪。我年年都去参观。上一个牛年,也就是13年前,我去看那些写实的、写意的、古典的、现代的、彩色的、黑白的、形形色色的牛,我在致辞的时候说:“我属牛,按照自然定律,这大概是我最后一个牛年。各位参展的这些画,每一幅我都觉得很亲切,恋恋不舍。”

没想到那次牛年画展之后,我还有这一个牛年。今年辛丑,又到牛年,我很兴奋,很想给各位读者朋友谈谈心里话。

呼风唤雨都有方法

写文章一定有方法

想当初我是一个文艺小青年,喜欢写作,但是不知道怎样写。那个时候,书店里没有一本书讲写作的方法,学校里没有一门课讲写作的方法,社会上也没有文艺夏令营或者写作补习班。我拜访有成就的前辈,请他们指点。他们都说文学靠天才,没有方法。有一位老作家反问我:“谁告诉你写作有方法?难道写作是木匠做桌子吗?”

我不死心,有一年台湾闹旱灾,用飞机在天上造雨。我想天下任何事连呼风唤雨都有方法,写文章一定有方法。我继续找,终于找到了。我那时候还有几分反叛。我找到了写文章的方法,也在写作当中累积了不少心得。我就把它陆陆续续写出来发表,来一个秘密大公开,打破少数人的垄断。我学习的过程跟别人不大一样,我的第一本书是谈论写作方法的,我得到的第一个奖是文学评论奖。

要想把写作的方法说清楚、讲明白,并不容易。有一个老师告诉我们,先贤在这方面也留下很多指点,那当然是我们重要的营养,可是他们的说法搞来搞去,颠倒位置,影影绰绰,模糊不清。有那么一个地方,可是路怎么走没有地图。

还有一位老师是详细介绍西方的论述。人家用词精确,有严格的定义,该归纳的时候归纳,该演绎的地方演绎,尤其是分析的时候好像手里有一把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但是用在中国古典名著上总是觉得隔了一层。

有一天我明白了,作家写作是在共同的基础上建立个人的特色。怎么样建立共同的基础可以谈方法,西方的文评家说得比较清楚。谈个人的特色就不能谈方法,中国的先贤说得不清楚,但是比较有启发。

起初,我以为他们两方面谈的是断的,是“似连还断”,后来发现他们是“似断还连”的,于是两种方法都拿来用。为了说得更周全、更透彻,我用尽一切可能、一切机缘、一切角度,天下万事万物、风花雪月、鸡毛蒜皮、琴棋书画、吃喝玩乐都可以做引子拿来谈文学。

你在他升官的时候说他听不进,当他生病的时候再说他就听进去了;你从正面说他听不懂,你从反面再说他就听懂了;你在他20岁的时候说,他用不上,你在他40岁的时候再说,他就用得着了。

最后就是阅读的趣味了。写文章先是写作方法,那篇文章本身应该就是够格的散文,除了可以实用,更应该可以欣赏。实用是“言之有物”,欣赏是“言之有趣”。

我成长的那一段时间,正好赶上文风转变,以作者为中心转到以读者为中心,以知性为中心转向以感性诉求为中心。在媒体里面,广播和电视做了先锋。而我的职业就是由广播入行,从电视退休,正好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成长。先贤说,文学作品要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教训,还要给人以娱乐。我对这三项指标操练了很久,体会很深。在这方面,我总算有了自己的特色。

到了晚年,我对自己已经出版的著作来了一次大检查、大整理,以前讨论写作方法的书全部不再出版。我把我的心得经验重新写过,成为你现在能够看到的版本。

写作是有方法的,无论如何我要把它说清楚,这是我的愿望。我究竟做到了多少,请各位指教。

人一能之,己十之

困而学之,勉强而行之

前面提到我参观十二生肖的画展,那时候我常常想到,作家有人属龙,有人属虎,也有人属鸡、属狗,各有自己的风格。我自己属牛,学习的过程也像个牛,牛的特征就是努力、永恒。我一生都在学,我是见一个学一个。一位老师说过,文章是别人的好。我能发现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三人行都是我师。然后,我努力。我是“人一能之,己十之;困而学之,勉强而行之”。

我相信天才,有人闻一知一,有人闻一知十,中间差九个档次。我们一起闻一,我知一,你知十,中间多出来那一部分是怎么回事呢?那就跟天才有关系。我花一年工夫由知一登上知二,再花一年工夫由知二登上知三。十年之后,我也知十了,这就是努力。

换个比喻,百尺竿头,你我都在努力,才能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你进得快,我进得慢,百尺竿头不止百尺,你到了竿头,这根竿会自动延长。那时候上头还有十一、十二……十五。大天才的贡献就是让这根竹竿越来越长,让后人可以爬得更高。你我都不知道自己能爬多高,只是努力,再进一步,再进一步……

说到天才,我也有体会。文学好比一座金矿,天才是矿苗,努力是开采。明朝末年的那个张岱,家境富裕,生活很享受。他有文学天才,但是没有什么好作品,因为他用不着努力。明朝灭亡以后,他一穷二白,亲自修屋种菜。这时候他得努力了,他的文学天才才充分发挥出来,晚明小品产生了。

还有那个大诗人江淹,早年作品很好。他说他晚年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仙对他说“我的那支彩笔你借去用了那么多年,现在该还给我了”。江淹伸手朝着怀里一摸,果然有一支笔就掏出来还给他,从此江淹的诗就越写越不行了。据李辰冬教授解释,江淹本来是清寒子弟,需要努力,所以诗写得好。后来从政,官越做越大,不肯再为文学费那么大的心思了,是好是坏他也不在乎了,他就编出彩笔这么一个故事来做个交代。

我见过号兵练兵。军队里都有号兵,号兵吹号也有三六九等,每个号兵都要力争上游。他们在天亮以前到野外练习吹号,提高自己的水准。冬天夜里下过一场大雪,号兵更不能偷懒逃课,因为在冰天雪地中可以练成一种寒音——寒冷的声音,内行人听得出来。

我见过有人学提琴,老师打开乐谱,告诉他,从什么地方拉到什么地方,你回家照谱练习,一个星期以后再来。下个星期学生带着提琴到老师这儿排队,一个一个拉给老师听。老师一听,你根本没有认真练习嘛,废话不说,一句“Next”,你回家再练,下星期再来。如果下星期还不能过关,老师就告诉这个学生,你另投名师吧,我这儿对你不适合。

我见过澳洲的一个芭蕾舞团在台北演出,满场满座。台北有一个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为全体团员举行宴会。芭蕾舞团的负责人说,不行,没有时间。那就改成中午喝茶吧。芭蕾舞团的负责人说还是不行,实在没有时间。他们每天晚上要公演,第二天上午要休息,下午还要排练。他们每个团员都是成名的艺术家,每一个节目都曾经环游世界一再演出,怎么现在还要在每次演出之前认真排练一次?他们是有这个规矩,到哪儿也不肯改变。

写作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转

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这两件事情对我影响很深。今天如果有人说他要做作家,我不会问他有没有天才,我会问他是不是深深爱上了中国的文字。

写作可能为名,可能为利,也可能为了出口气。都有,都不长久,几十年维持下去也不快乐。只有出于对中国文字的爱。中国文字是那么可爱,字形可爱、字音可爱、字义可爱,写作不过是文字的排练组合。

中国字号称方块字,使用起来灵活方便。字靠着字、字连着字、字叠着字。每一个字是一个精灵,是一道符咒,排列组合的变化无穷无尽。让你上瘾、让你成癖,让你“贪得无厌”。你把心一横:我就这样了此一生了吧。如此这般,做成一个贯彻始终的作家。

先贤说每个方块字像一块砖,可以铸成宫殿,作家像一个建筑师。我说,每个方块字像一个土块,可以连成大地山河。作家像一个画家或者电影导演。方块字出来一字一形还有一字一音,每一个字像一个音符,作家写作的时候像一个音乐家,他也在排列声音呢。

中国字有四声,有轻声、变调、儿化韵,声音有轻重长短、高低强弱,变化也是不可胜计。作家是字音彰显字意,字意强化字音,两者相得益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内心自有一种秘密的甘甜。甘是美感,甜是快感,所谓“得失寸心之”,就是暗自回味这种甘甜,甜到心里,甜到梦里,甜得你乐不思蜀、乐此不疲,这才成就了一个作家。

我常常劝写文章的朋友,文章不能逢年过节写一篇,不能儿娶女嫁才写一篇,不能等到日食月食才写一篇。写作不是你长周末去钓了一条鱼,不是长周末大公司大减价,你去买了一个皮包。

写作是你捡了个差,天天要签到值班;写作是你养了个宠物,随时想抱一抱,摸一摸,看一眼,为了它早回家、晚睡觉;写作是一种痒,手痒、心痒;写作是一种瘾,就像酒瘾、烟瘾;写作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转,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前辈作家说过,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生。当初我就觉得这个话很笼统。后来有人补充,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生和批判人生。这说得比较清楚。现在以我自己的体会,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生的境界,这是作家要做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境界?王国维先生的说法被文学评论家引用的次数最多,冯友兰先生的说法被哲学论文引用的次数最多。以我自己的领悟,人的精神修养是向上发展的,境界就是他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可以用高低来形容。

文学作家对程度高低并不直接批判,他表演给世人看,这种方法叫做表现。比方说莫里哀的《悭吝人》,表现一个人爱钱爱到什么样子。作者没有直接说好、说坏,我们看了觉得这个爱钱的人真是可笑,这一笑就是批判。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有一个“楚弓楚得”的典故,据说楚国的国王打猎遗失了他心爱的弓,他的部下要去找回来。楚王说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了去,何必再寻找呢?据说孔子听到这个故事对他的学生说,一个人遗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很好,何必一定都是楚国人呢?这个小故事演示了三种境界,楚王的部下境界最低,楚王的境界比他们高,孔子的境界又比楚王高。

还有一个典故叫“清恐人知”,清官唯恐人家知道他是清官。晋武帝朝廷里面有一对胡姓的爷两个都是出了名的清官。有一天皇上忽然问这个胡二代,说你们爷俩都是清官,你跟你父亲有什么分别呢?这位胡少爷说,我父亲是清官,唯恐人家知道他是清官;我是清官,唯恐人家不知道我是清官。后世论境界,认为“清恐人知”比较高,“清恐人不知”比较低。胡公子巧妙地捧了他的老太爷,不着痕迹。

古人说读书也有三个境界——少年读书如溪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他用了这三个比喻,没有仔细解释,我们来说说个人的体会。

我小时候读《论语》中“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这两句话,看得很清楚;到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觉得模糊不清;那么念到“六十、七十”,朗朗上口,但是心里漆黑一片。这就是溪中窥月,只看见一点亮光。

以后经验和阅历增加,慢慢懂得不惑,懂得知命,好像庭中望月,可以看见一大片面积。这时候视觉仍然是仰视,向上看。平视受角度的限制,我也没找到“耳顺”到底在哪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是什么。

直到晚年读书,到了“高台望月”的境界。以前仰视的现在可以平视,以前平视的现在可以俯视。登高可以望远,视域也扩大了,能看见的东西也多了,这才找到孔夫子指指点点的每一样东西。

古人说“听雨”,听下雨也有不同的境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说家庭、社会把少年人保护得很好,不受雨打风吹。外面下雨他在楼上听歌,中间用帷幔隔开,他听见的雨声是歌女唱出来的歌词,他听见的风声是乐器奏出来的旋律。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他这个时候奔走江湖,完全暴露在社会的各种冲击之下了。孤身一人,没有遮蔽和掩护了,前路漫漫,一时也看不见归宿。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最后,他应该是晚年了吧。这个时候听雨是在僧庐、庙里。站在屋檐底下,头发也开始白了,悲欢离合不知经过多少了。这个时候就任凭雨点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顺其自然,他什么也不做。各种仗都打过了,白头发也出现了。在无情的庙门里,想到无情的人生,看着雨点落下来,任凭世事自然发展吧。

这三个阶段最初是不懂事,因为不懂事所以不管事。到了后来呢就不怕事,哪儿有事就到哪儿去,事情就很多。最后是不管事了,因为懂事而不管事。这样看,第一个阶段跟第三个阶段好像一样。其实相反,第二个阶段是演变的过程。这么复杂的人生经验,用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学作家的独门绝活,只有他会。

境界是一种精神修养

文学写作是“沉于中,兴于外”

我对见解的领悟不是由学院经典带来的,我是从零零碎碎的阅读和阅历中受到启发。最早的一次是几十年前了,我还年轻,为了职业参加考试,有一道智力测验。他说一群年轻人开舞会,有一个女孩子最惹人喜欢,大家以前都没见过她,想知道她是从哪儿来的,她不说。夜深了,这个女孩子说要回家了,很多男孩子想送她。外面刚下过毛毛雨,天色很黑暗。她走到院子里,走到种花的地方就忽然不见了。

有人说她是花仙,是这个院子里的一棵花,今天夜里我们把这棵花挖起来关在屋子里等她现身。可是院子里有很多花,到底哪一棵花才是她呢?要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找到她呢?当时有两个答案,一个说把院子所有的花都挖起来,其中必然有她;另一个说,别的花在院子里淋过雨,沾了雨水,她没有,现在检查每一棵花,枝叶上没有雨水的就是她。

当时有个口号,“宁可错杀一百,不可错放一个”,那么前一个答案受这个口号的影响,境界比较低。后一个答案知道找证据,境界比较高。

这是最早的一次,我想到境界。

最近的一次,我住的这个地方有许多外来的移民,每天艰苦奋斗希望发家致富,有时候聚在一起也谈谈发财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个人说,到那一天,我买30栋房子,租给30户人家,我什么也不必再做了。每天出门去收一户房租,回家数钞票,没事的时候数钞票是最快乐了。

我想起杜甫当年住在自己的茅屋里,一阵大风把他的屋顶揭走了,他激昂慷慨写了一首诗,他说他希望能造一万户公寓,让没有房子的人都搬进去住。没提房租,显然是免费的。这时候我又想到境界的高低了。

境界是一种精神修养,文学写作是“沉于中,兴于外”,作家的心灵里要先有境界,然后他的作品里才有境界。所以这是大作家他的修行。大翻译家傅雷写信给他的儿子大钢琴家傅聪,勉励他的儿子:第一,要做人;第二是做艺术家;第三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我想他就是这个意思。

我没有机会受系统的教育,我是碰见什么学什么,随遇而学,见识慢慢增加,野心越来越大。我的程序正好相反,先做作家——其实这个时候只能算是一个写手、文字工匠,然后才是做文学家,之后就希望自己是个艺术家,最后才有意识地为了文学而提高精神修养,这就是做人了。

“学然后知不足”,越往后越不够呵。我常说我是个江湖跑码头卖艺的,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我就说这么多吧,请各位指教!

会想那些不知何时何人种下的树

不知何时何故挖出来的沟

问:很荣幸在祖国向王老师问好。王老师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您的文字充满了对祖国和故乡的赞美怀念,请问您对故乡最怀念的什么?祝王老师身体强健、幸福安康。

答:看到你提出来的问题,我就想起家乡那一片田野。那时候对日抗战,我参加过游击队,做娃娃兵。游击,“游”的时候多,“击”的时候少。城市是敌人的据点,乡村是敌人的目标。只有野外田地,我们才可以很放心很大胆地活动,觉得这些田地这些土壤都很亲切可爱。会想那些不知何时何人种下的树,不知何时何故挖出来的沟,那高起来的丘陵、凹下去的溪流。那时候田地里还有许多坟墓,坟墓的别名叫“土馒头”,用土堆起来,很高、长满了野草,那些都是我们天然的阵地。我想念那些泥土,记得电影《乱世佳人》里面,一切随风而去,女主角费雯丽弯腰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她高髙举起那把土,大声宣告:“只要有土!只要还有土!”声音很响亮。

我也想起那琅琅的读书声。战争来了,我们没有学校可以读书,地方上纷纷成立私塾。私塾教学,是老师按照学生的程度,教他们每个人读不同的课本。学生坐在位子上齐声朗诵自己的课文,学生也不知道那些“子曰诗云”是什么意思,念书的时候就好像催眠。好在老师听不出来每一个学生在念什么,学生就胆大妄为,以离经叛道取乐,可以抵抗睡魔,不至于打瞌睡。什么“人之初,盖小屋,盖不上,急得哭”,我们念的是这个。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狗急跳墙,人急悬梁。孩子哭了,抱给他娘”。我们念的是这个。现在回想,当年的顽皮,还真的启发了我们写作的兴趣呢!俗话说“文从胡说起”,写文章是从胡说八道开始的,这句话还真有道理呢!

整理/雨驿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文娱    
0

96岁王鼎钧:每个方块字像一块土 可以连成大地山河

时间:2021-03-15 09:38: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雨驿

主题:月是故乡明——王鼎钧《春秋花果》线上分享

时间:2021年3月4日晚20:00

嘉宾:王鼎钧 著名散文家

主办:广西师大出版社

王鼎钧

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于传统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广播公司,并曾担任多家报社副刊主编。51岁移居美国,1979 年应聘至美国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著作近40种,被誉“一代中国人的眼睛”。1988 年《左心房漩涡》出版后,被誉“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从1992 年至2009 年,历时17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阐释一代中国人的命运纠结、生死流转。

今年是牛年,我是属牛的,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我做一个语音分享,给读者们谈谈自己,我就从牛谈起。

我住的这个地方有很多中国画家,他们每年举行生肖展览。从子年画鼠开始,一年一年画下去,一直画到戌犬、亥猪。我年年都去参观。上一个牛年,也就是13年前,我去看那些写实的、写意的、古典的、现代的、彩色的、黑白的、形形色色的牛,我在致辞的时候说:“我属牛,按照自然定律,这大概是我最后一个牛年。各位参展的这些画,每一幅我都觉得很亲切,恋恋不舍。”

没想到那次牛年画展之后,我还有这一个牛年。今年辛丑,又到牛年,我很兴奋,很想给各位读者朋友谈谈心里话。

呼风唤雨都有方法

写文章一定有方法

想当初我是一个文艺小青年,喜欢写作,但是不知道怎样写。那个时候,书店里没有一本书讲写作的方法,学校里没有一门课讲写作的方法,社会上也没有文艺夏令营或者写作补习班。我拜访有成就的前辈,请他们指点。他们都说文学靠天才,没有方法。有一位老作家反问我:“谁告诉你写作有方法?难道写作是木匠做桌子吗?”

我不死心,有一年台湾闹旱灾,用飞机在天上造雨。我想天下任何事连呼风唤雨都有方法,写文章一定有方法。我继续找,终于找到了。我那时候还有几分反叛。我找到了写文章的方法,也在写作当中累积了不少心得。我就把它陆陆续续写出来发表,来一个秘密大公开,打破少数人的垄断。我学习的过程跟别人不大一样,我的第一本书是谈论写作方法的,我得到的第一个奖是文学评论奖。

要想把写作的方法说清楚、讲明白,并不容易。有一个老师告诉我们,先贤在这方面也留下很多指点,那当然是我们重要的营养,可是他们的说法搞来搞去,颠倒位置,影影绰绰,模糊不清。有那么一个地方,可是路怎么走没有地图。

还有一位老师是详细介绍西方的论述。人家用词精确,有严格的定义,该归纳的时候归纳,该演绎的地方演绎,尤其是分析的时候好像手里有一把外科医生的解剖刀。但是用在中国古典名著上总是觉得隔了一层。

有一天我明白了,作家写作是在共同的基础上建立个人的特色。怎么样建立共同的基础可以谈方法,西方的文评家说得比较清楚。谈个人的特色就不能谈方法,中国的先贤说得不清楚,但是比较有启发。

起初,我以为他们两方面谈的是断的,是“似连还断”,后来发现他们是“似断还连”的,于是两种方法都拿来用。为了说得更周全、更透彻,我用尽一切可能、一切机缘、一切角度,天下万事万物、风花雪月、鸡毛蒜皮、琴棋书画、吃喝玩乐都可以做引子拿来谈文学。

你在他升官的时候说他听不进,当他生病的时候再说他就听进去了;你从正面说他听不懂,你从反面再说他就听懂了;你在他20岁的时候说,他用不上,你在他40岁的时候再说,他就用得着了。

最后就是阅读的趣味了。写文章先是写作方法,那篇文章本身应该就是够格的散文,除了可以实用,更应该可以欣赏。实用是“言之有物”,欣赏是“言之有趣”。

我成长的那一段时间,正好赶上文风转变,以作者为中心转到以读者为中心,以知性为中心转向以感性诉求为中心。在媒体里面,广播和电视做了先锋。而我的职业就是由广播入行,从电视退休,正好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成长。先贤说,文学作品要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教训,还要给人以娱乐。我对这三项指标操练了很久,体会很深。在这方面,我总算有了自己的特色。

到了晚年,我对自己已经出版的著作来了一次大检查、大整理,以前讨论写作方法的书全部不再出版。我把我的心得经验重新写过,成为你现在能够看到的版本。

写作是有方法的,无论如何我要把它说清楚,这是我的愿望。我究竟做到了多少,请各位指教。

人一能之,己十之

困而学之,勉强而行之

前面提到我参观十二生肖的画展,那时候我常常想到,作家有人属龙,有人属虎,也有人属鸡、属狗,各有自己的风格。我自己属牛,学习的过程也像个牛,牛的特征就是努力、永恒。我一生都在学,我是见一个学一个。一位老师说过,文章是别人的好。我能发现别人的文章好在哪里,三人行都是我师。然后,我努力。我是“人一能之,己十之;困而学之,勉强而行之”。

我相信天才,有人闻一知一,有人闻一知十,中间差九个档次。我们一起闻一,我知一,你知十,中间多出来那一部分是怎么回事呢?那就跟天才有关系。我花一年工夫由知一登上知二,再花一年工夫由知二登上知三。十年之后,我也知十了,这就是努力。

换个比喻,百尺竿头,你我都在努力,才能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你进得快,我进得慢,百尺竿头不止百尺,你到了竿头,这根竿会自动延长。那时候上头还有十一、十二……十五。大天才的贡献就是让这根竹竿越来越长,让后人可以爬得更高。你我都不知道自己能爬多高,只是努力,再进一步,再进一步……

说到天才,我也有体会。文学好比一座金矿,天才是矿苗,努力是开采。明朝末年的那个张岱,家境富裕,生活很享受。他有文学天才,但是没有什么好作品,因为他用不着努力。明朝灭亡以后,他一穷二白,亲自修屋种菜。这时候他得努力了,他的文学天才才充分发挥出来,晚明小品产生了。

还有那个大诗人江淹,早年作品很好。他说他晚年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仙对他说“我的那支彩笔你借去用了那么多年,现在该还给我了”。江淹伸手朝着怀里一摸,果然有一支笔就掏出来还给他,从此江淹的诗就越写越不行了。据李辰冬教授解释,江淹本来是清寒子弟,需要努力,所以诗写得好。后来从政,官越做越大,不肯再为文学费那么大的心思了,是好是坏他也不在乎了,他就编出彩笔这么一个故事来做个交代。

我见过号兵练兵。军队里都有号兵,号兵吹号也有三六九等,每个号兵都要力争上游。他们在天亮以前到野外练习吹号,提高自己的水准。冬天夜里下过一场大雪,号兵更不能偷懒逃课,因为在冰天雪地中可以练成一种寒音——寒冷的声音,内行人听得出来。

我见过有人学提琴,老师打开乐谱,告诉他,从什么地方拉到什么地方,你回家照谱练习,一个星期以后再来。下个星期学生带着提琴到老师这儿排队,一个一个拉给老师听。老师一听,你根本没有认真练习嘛,废话不说,一句“Next”,你回家再练,下星期再来。如果下星期还不能过关,老师就告诉这个学生,你另投名师吧,我这儿对你不适合。

我见过澳洲的一个芭蕾舞团在台北演出,满场满座。台北有一个大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为全体团员举行宴会。芭蕾舞团的负责人说,不行,没有时间。那就改成中午喝茶吧。芭蕾舞团的负责人说还是不行,实在没有时间。他们每天晚上要公演,第二天上午要休息,下午还要排练。他们每个团员都是成名的艺术家,每一个节目都曾经环游世界一再演出,怎么现在还要在每次演出之前认真排练一次?他们是有这个规矩,到哪儿也不肯改变。

写作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转

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这两件事情对我影响很深。今天如果有人说他要做作家,我不会问他有没有天才,我会问他是不是深深爱上了中国的文字。

写作可能为名,可能为利,也可能为了出口气。都有,都不长久,几十年维持下去也不快乐。只有出于对中国文字的爱。中国文字是那么可爱,字形可爱、字音可爱、字义可爱,写作不过是文字的排练组合。

中国字号称方块字,使用起来灵活方便。字靠着字、字连着字、字叠着字。每一个字是一个精灵,是一道符咒,排列组合的变化无穷无尽。让你上瘾、让你成癖,让你“贪得无厌”。你把心一横:我就这样了此一生了吧。如此这般,做成一个贯彻始终的作家。

先贤说每个方块字像一块砖,可以铸成宫殿,作家像一个建筑师。我说,每个方块字像一个土块,可以连成大地山河。作家像一个画家或者电影导演。方块字出来一字一形还有一字一音,每一个字像一个音符,作家写作的时候像一个音乐家,他也在排列声音呢。

中国字有四声,有轻声、变调、儿化韵,声音有轻重长短、高低强弱,变化也是不可胜计。作家是字音彰显字意,字意强化字音,两者相得益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内心自有一种秘密的甘甜。甘是美感,甜是快感,所谓“得失寸心之”,就是暗自回味这种甘甜,甜到心里,甜到梦里,甜得你乐不思蜀、乐此不疲,这才成就了一个作家。

我常常劝写文章的朋友,文章不能逢年过节写一篇,不能儿娶女嫁才写一篇,不能等到日食月食才写一篇。写作不是你长周末去钓了一条鱼,不是长周末大公司大减价,你去买了一个皮包。

写作是你捡了个差,天天要签到值班;写作是你养了个宠物,随时想抱一抱,摸一摸,看一眼,为了它早回家、晚睡觉;写作是一种痒,手痒、心痒;写作是一种瘾,就像酒瘾、烟瘾;写作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转,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前辈作家说过,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生。当初我就觉得这个话很笼统。后来有人补充,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生和批判人生。这说得比较清楚。现在以我自己的体会,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生的境界,这是作家要做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境界?王国维先生的说法被文学评论家引用的次数最多,冯友兰先生的说法被哲学论文引用的次数最多。以我自己的领悟,人的精神修养是向上发展的,境界就是他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可以用高低来形容。

文学作家对程度高低并不直接批判,他表演给世人看,这种方法叫做表现。比方说莫里哀的《悭吝人》,表现一个人爱钱爱到什么样子。作者没有直接说好、说坏,我们看了觉得这个爱钱的人真是可笑,这一笑就是批判。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有一个“楚弓楚得”的典故,据说楚国的国王打猎遗失了他心爱的弓,他的部下要去找回来。楚王说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了去,何必再寻找呢?据说孔子听到这个故事对他的学生说,一个人遗失了弓,另一个人得到了很好,何必一定都是楚国人呢?这个小故事演示了三种境界,楚王的部下境界最低,楚王的境界比他们高,孔子的境界又比楚王高。

还有一个典故叫“清恐人知”,清官唯恐人家知道他是清官。晋武帝朝廷里面有一对胡姓的爷两个都是出了名的清官。有一天皇上忽然问这个胡二代,说你们爷俩都是清官,你跟你父亲有什么分别呢?这位胡少爷说,我父亲是清官,唯恐人家知道他是清官;我是清官,唯恐人家不知道我是清官。后世论境界,认为“清恐人知”比较高,“清恐人不知”比较低。胡公子巧妙地捧了他的老太爷,不着痕迹。

古人说读书也有三个境界——少年读书如溪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他用了这三个比喻,没有仔细解释,我们来说说个人的体会。

我小时候读《论语》中“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这两句话,看得很清楚;到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觉得模糊不清;那么念到“六十、七十”,朗朗上口,但是心里漆黑一片。这就是溪中窥月,只看见一点亮光。

以后经验和阅历增加,慢慢懂得不惑,懂得知命,好像庭中望月,可以看见一大片面积。这时候视觉仍然是仰视,向上看。平视受角度的限制,我也没找到“耳顺”到底在哪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是什么。

直到晚年读书,到了“高台望月”的境界。以前仰视的现在可以平视,以前平视的现在可以俯视。登高可以望远,视域也扩大了,能看见的东西也多了,这才找到孔夫子指指点点的每一样东西。

古人说“听雨”,听下雨也有不同的境界。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说家庭、社会把少年人保护得很好,不受雨打风吹。外面下雨他在楼上听歌,中间用帷幔隔开,他听见的雨声是歌女唱出来的歌词,他听见的风声是乐器奏出来的旋律。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他这个时候奔走江湖,完全暴露在社会的各种冲击之下了。孤身一人,没有遮蔽和掩护了,前路漫漫,一时也看不见归宿。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最后,他应该是晚年了吧。这个时候听雨是在僧庐、庙里。站在屋檐底下,头发也开始白了,悲欢离合不知经过多少了。这个时候就任凭雨点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顺其自然,他什么也不做。各种仗都打过了,白头发也出现了。在无情的庙门里,想到无情的人生,看着雨点落下来,任凭世事自然发展吧。

这三个阶段最初是不懂事,因为不懂事所以不管事。到了后来呢就不怕事,哪儿有事就到哪儿去,事情就很多。最后是不管事了,因为懂事而不管事。这样看,第一个阶段跟第三个阶段好像一样。其实相反,第二个阶段是演变的过程。这么复杂的人生经验,用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表现出来。这就是文学作家的独门绝活,只有他会。

境界是一种精神修养

文学写作是“沉于中,兴于外”

我对见解的领悟不是由学院经典带来的,我是从零零碎碎的阅读和阅历中受到启发。最早的一次是几十年前了,我还年轻,为了职业参加考试,有一道智力测验。他说一群年轻人开舞会,有一个女孩子最惹人喜欢,大家以前都没见过她,想知道她是从哪儿来的,她不说。夜深了,这个女孩子说要回家了,很多男孩子想送她。外面刚下过毛毛雨,天色很黑暗。她走到院子里,走到种花的地方就忽然不见了。

有人说她是花仙,是这个院子里的一棵花,今天夜里我们把这棵花挖起来关在屋子里等她现身。可是院子里有很多花,到底哪一棵花才是她呢?要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找到她呢?当时有两个答案,一个说把院子所有的花都挖起来,其中必然有她;另一个说,别的花在院子里淋过雨,沾了雨水,她没有,现在检查每一棵花,枝叶上没有雨水的就是她。

当时有个口号,“宁可错杀一百,不可错放一个”,那么前一个答案受这个口号的影响,境界比较低。后一个答案知道找证据,境界比较高。

这是最早的一次,我想到境界。

最近的一次,我住的这个地方有许多外来的移民,每天艰苦奋斗希望发家致富,有时候聚在一起也谈谈发财以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个人说,到那一天,我买30栋房子,租给30户人家,我什么也不必再做了。每天出门去收一户房租,回家数钞票,没事的时候数钞票是最快乐了。

我想起杜甫当年住在自己的茅屋里,一阵大风把他的屋顶揭走了,他激昂慷慨写了一首诗,他说他希望能造一万户公寓,让没有房子的人都搬进去住。没提房租,显然是免费的。这时候我又想到境界的高低了。

境界是一种精神修养,文学写作是“沉于中,兴于外”,作家的心灵里要先有境界,然后他的作品里才有境界。所以这是大作家他的修行。大翻译家傅雷写信给他的儿子大钢琴家傅聪,勉励他的儿子:第一,要做人;第二是做艺术家;第三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我想他就是这个意思。

我没有机会受系统的教育,我是碰见什么学什么,随遇而学,见识慢慢增加,野心越来越大。我的程序正好相反,先做作家——其实这个时候只能算是一个写手、文字工匠,然后才是做文学家,之后就希望自己是个艺术家,最后才有意识地为了文学而提高精神修养,这就是做人了。

“学然后知不足”,越往后越不够呵。我常说我是个江湖跑码头卖艺的,还请各位多多关照。我就说这么多吧,请各位指教!

会想那些不知何时何人种下的树

不知何时何故挖出来的沟

问:很荣幸在祖国向王老师问好。王老师是著名的文学大师,您的文字充满了对祖国和故乡的赞美怀念,请问您对故乡最怀念的什么?祝王老师身体强健、幸福安康。

答:看到你提出来的问题,我就想起家乡那一片田野。那时候对日抗战,我参加过游击队,做娃娃兵。游击,“游”的时候多,“击”的时候少。城市是敌人的据点,乡村是敌人的目标。只有野外田地,我们才可以很放心很大胆地活动,觉得这些田地这些土壤都很亲切可爱。会想那些不知何时何人种下的树,不知何时何故挖出来的沟,那高起来的丘陵、凹下去的溪流。那时候田地里还有许多坟墓,坟墓的别名叫“土馒头”,用土堆起来,很高、长满了野草,那些都是我们天然的阵地。我想念那些泥土,记得电影《乱世佳人》里面,一切随风而去,女主角费雯丽弯腰从地上抓起一把土,她高髙举起那把土,大声宣告:“只要有土!只要还有土!”声音很响亮。

我也想起那琅琅的读书声。战争来了,我们没有学校可以读书,地方上纷纷成立私塾。私塾教学,是老师按照学生的程度,教他们每个人读不同的课本。学生坐在位子上齐声朗诵自己的课文,学生也不知道那些“子曰诗云”是什么意思,念书的时候就好像催眠。好在老师听不出来每一个学生在念什么,学生就胆大妄为,以离经叛道取乐,可以抵抗睡魔,不至于打瞌睡。什么“人之初,盖小屋,盖不上,急得哭”,我们念的是这个。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狗急跳墙,人急悬梁。孩子哭了,抱给他娘”。我们念的是这个。现在回想,当年的顽皮,还真的启发了我们写作的兴趣呢!俗话说“文从胡说起”,写文章是从胡说八道开始的,这句话还真有道理呢!

整理/雨驿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