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姥姥
说起京剧,恐怕很难绕过富连成。富连成是京剧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科班,它培养了一大批京剧名角儿,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就连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周信芳,也曾带艺到富连成“进修”,因此富连成有“京剧大师摇篮”之美誉。
奶奶宋喜珠的姥爷叶春善就是富连成科班的班主,怹用毕生心血来经营富连成,怹被后世称为“戏曲界的蔡元培”。叶春善的夫人叫段承荣,也就是奶奶的姥姥。
任劳任怨
最初,叶春善搭班唱戏,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很清苦。怹早起出门带上两块蓝布的包袱皮,辛苦一天,将唱戏所得的钱换成两包袱皮的东西:一块包袱皮里是煤末子,另一块包袱皮里是棒子面。这两块包袱皮就是叶家人的一日生活。段承荣在家里洗衣做饭,伺候婆婆。婆婆难伺候,稍不如意就在叶春善面前告状。叶春善也不问青红皂白就拿鸡毛掸子教训段承荣一顿。段承荣从不反抗,总是忍气吞声。怹不辨一时之是非,不争一时之高下,日子总得往下过,过日子就不能事事计较,“糊涂”者往往是生活的赢家。在怹看来自己受委屈是小,打理好这个家是大。
段承荣为叶春善生了九个孩子(五子四女),拉扯孩子,料理家务,终日操劳。每天晚上段承荣伺候一家老小吃完饭,把一包袱皮的煤末子和成泥,拿手攥成一个个湿煤球,然后再把火炉子弄灭了,把湿煤球一个个放在炉台上烤干。第二天一大早,怹再拿这些煤球生火做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富连成科班兴办之初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缺钱少人,段承荣自然成了富连成的“后勤主任”,着实受了不少累。每日天刚蒙蒙亮,段承荣就起来给学员们梳小辫,那时候是清末,男人都梳辫子。为学员们烧火做饭、浆洗缝补衣服都由段承荣一人承担。后来富连成发展成全国第一大京剧科班,叶家也过上了好日子,段承荣依旧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叶春善死后,段承荣成了叶家儿女的主心骨。叶家有今天,段承荣功不可没。怹的温和不是软弱可欺,而是一种大度的包容,是一种力量;让人直面狂风暴雨时,依然微笑着把它当作生命的馈赠。
爱子有方
叶春善在富连成不仅培养出了众多京剧名角儿,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叶盛章、叶盛兰培养成了好角儿。叶盛章、叶盛兰是京剧史上以武丑、小生为首挑班挂头牌的大艺术家。兄弟二人均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京剧流派。
成角儿难,成了角儿能立住更难。成角儿之后,艺人会面对很多诱惑:金钱、美色……这时就需要有人把关。奶奶说,追四舅叶盛兰的女人太多了。一来四舅长得好看,二来四舅台上真棒。边说边挑起大拇哥,显出骄傲的神情。当年,段承荣带着奶奶陪着叶盛兰去天津演出。那时候叶盛兰已经很红了,奶奶对那次去天津的印象特别深。那次是叶盛兰和马连良一起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那会儿,奶奶七岁,天凉了,段承荣就在天津给奶奶订做了一件紫红色的呢子大衣。那次住惠中饭店。娘儿仨住一个里外间的套房。奶奶和段承荣住在里间,睡一张双人床;叶盛兰住在外间,睡一张单人床。
每到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段承荣就带着奶奶到后台来接叶盛兰。那时候,散戏之后,天津中国大戏院后台门口总停着好几辆车,车旁边站着几个人,都是来“抢角儿”的,都想把叶老板接走。散戏之后,叶盛兰一手搀着段承荣,一手拉着奶奶,从后台出来:这就让“抢角儿”的那帮人只好退却一旁了。段承荣这是为儿子叶盛兰“挡驾”啊。段承荣知道培养儿子不易,可毁了儿子容易。再好的角儿要是被那些追他的女人给耽误了,那可就前功尽弃了。奶奶老说:“姥姥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言传身教
奶奶的母亲是叶春善和段承荣的二女儿。奶奶四岁时丧母。老舍先生说:“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奶奶说:“姥姥给了我母亲般的关爱。我从小就长在叶家,那时候,我大舅叶龙章、二舅叶荫章、三舅叶盛章、四舅叶盛兰、五舅叶盛长都挺疼我。为什么?那是因为姥姥特别疼我,舅舅们自然也就都不会怠慢我。”大伙都说奶奶是叶家的“林黛玉”,段承荣的庇护与疼爱,让奶奶不完美的童年得到了许多温暖。
奶奶的老姨(萧盛萱的妻子)跟奶奶说:“我们都没跟我妈在一个床上睡过觉,这家里就只有你能跟我妈一起睡。”每天晚上,奶奶的舅舅、舅妈们都会到段承荣的西厢房里问安:“娘,您没事吧?那我们睡觉去了。”这是叶家的规矩。段承荣在儿女的心里很有分量。奶奶说:“姥姥从不发脾气,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但儿女们都特别尊敬怹。”要想让儿女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不能光靠父母老家儿的身份,而要靠父母立身行事的正派。等大家伙都走了,段承荣拿出果子,削个苹果,片个梨,跟奶奶一边说话一边吃着果子。每天祖孙二人都睡在一张大席梦思床上。在奶奶记忆里那张席梦思床特别舒服,我想那张床一定舒服,因为那张床是奶奶儿时最幸福的港湾。
奶奶说叶家饭桌上没有烟酒,饭菜简单,即便日子过得再好也不搞排场。在奶奶的记忆里段承荣永远都是那么干净利落:头上梳一个纂儿,身上穿着黑布的大襟褂子,一双大脚。段承荣的那双大脚稳稳地站在地上,走出了一条属于怹自己的路。奶奶说:“姥姥身上没有女人的那些个坏毛病。”
传家至宝
我没见过段承荣,但我能从奶奶身上窥见段承荣的影子。“文革”前夕,爷爷身体不好,家里甚是拮据,可全家人都没亏了嘴,奶奶把爷爷唱戏用的行头都卖了,换成了食物。奶奶说,什么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咱们不能“守着烙饼挨饿”,身体完了,什么都没了。我曾祖父徐兰沅去世后,家里有些人惦记着老爷子的财物,奶奶跟爷爷说:“让他们要老爷子的东西,咱们要老爷子的朋友。”奶奶不也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吗?
奶奶的婚事是段承荣给定的。奶奶出嫁时,段承荣只陪送了一对从上海买来的矮墩、圆肚、缩口的痰桶和两个脸盆。奶奶说:“出嫁那天,姥姥什么话也没嘱咐”。我起初疑惑,段承荣那么疼奶奶,怎么在出嫁时没传授给奶奶些生活的秘笈呢?怎么就陪送了那么点东西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了。这或许就是古人说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奶奶的姥姥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早已把最宝贵的财富传给了奶奶。
奶奶的姥姥
时间:2020-02-25 21:27:39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徐淳
说起京剧,恐怕很难绕过富连成。富连成是京剧教育史上最有影响力的科班,它培养了一大批京剧名角儿,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袁世海、谭元寿……就连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周信芳,也曾带艺到富连成“进修”,因此富连成有“京剧大师摇篮”之美誉。
奶奶宋喜珠的姥爷叶春善就是富连成科班的班主,怹用毕生心血来经营富连成,怹被后世称为“戏曲界的蔡元培”。叶春善的夫人叫段承荣,也就是奶奶的姥姥。
任劳任怨
最初,叶春善搭班唱戏,挣不了几个钱,日子过得很清苦。怹早起出门带上两块蓝布的包袱皮,辛苦一天,将唱戏所得的钱换成两包袱皮的东西:一块包袱皮里是煤末子,另一块包袱皮里是棒子面。这两块包袱皮就是叶家人的一日生活。段承荣在家里洗衣做饭,伺候婆婆。婆婆难伺候,稍不如意就在叶春善面前告状。叶春善也不问青红皂白就拿鸡毛掸子教训段承荣一顿。段承荣从不反抗,总是忍气吞声。怹不辨一时之是非,不争一时之高下,日子总得往下过,过日子就不能事事计较,“糊涂”者往往是生活的赢家。在怹看来自己受委屈是小,打理好这个家是大。
段承荣为叶春善生了九个孩子(五子四女),拉扯孩子,料理家务,终日操劳。每天晚上段承荣伺候一家老小吃完饭,把一包袱皮的煤末子和成泥,拿手攥成一个个湿煤球,然后再把火炉子弄灭了,把湿煤球一个个放在炉台上烤干。第二天一大早,怹再拿这些煤球生火做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富连成科班兴办之初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缺钱少人,段承荣自然成了富连成的“后勤主任”,着实受了不少累。每日天刚蒙蒙亮,段承荣就起来给学员们梳小辫,那时候是清末,男人都梳辫子。为学员们烧火做饭、浆洗缝补衣服都由段承荣一人承担。后来富连成发展成全国第一大京剧科班,叶家也过上了好日子,段承荣依旧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叶春善死后,段承荣成了叶家儿女的主心骨。叶家有今天,段承荣功不可没。怹的温和不是软弱可欺,而是一种大度的包容,是一种力量;让人直面狂风暴雨时,依然微笑着把它当作生命的馈赠。
爱子有方
叶春善在富连成不仅培养出了众多京剧名角儿,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叶盛章、叶盛兰培养成了好角儿。叶盛章、叶盛兰是京剧史上以武丑、小生为首挑班挂头牌的大艺术家。兄弟二人均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京剧流派。
成角儿难,成了角儿能立住更难。成角儿之后,艺人会面对很多诱惑:金钱、美色……这时就需要有人把关。奶奶说,追四舅叶盛兰的女人太多了。一来四舅长得好看,二来四舅台上真棒。边说边挑起大拇哥,显出骄傲的神情。当年,段承荣带着奶奶陪着叶盛兰去天津演出。那时候叶盛兰已经很红了,奶奶对那次去天津的印象特别深。那次是叶盛兰和马连良一起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那会儿,奶奶七岁,天凉了,段承荣就在天津给奶奶订做了一件紫红色的呢子大衣。那次住惠中饭店。娘儿仨住一个里外间的套房。奶奶和段承荣住在里间,睡一张双人床;叶盛兰住在外间,睡一张单人床。
每到演出快结束的时候,段承荣就带着奶奶到后台来接叶盛兰。那时候,散戏之后,天津中国大戏院后台门口总停着好几辆车,车旁边站着几个人,都是来“抢角儿”的,都想把叶老板接走。散戏之后,叶盛兰一手搀着段承荣,一手拉着奶奶,从后台出来:这就让“抢角儿”的那帮人只好退却一旁了。段承荣这是为儿子叶盛兰“挡驾”啊。段承荣知道培养儿子不易,可毁了儿子容易。再好的角儿要是被那些追他的女人给耽误了,那可就前功尽弃了。奶奶老说:“姥姥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言传身教
奶奶的母亲是叶春善和段承荣的二女儿。奶奶四岁时丧母。老舍先生说:“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奶奶说:“姥姥给了我母亲般的关爱。我从小就长在叶家,那时候,我大舅叶龙章、二舅叶荫章、三舅叶盛章、四舅叶盛兰、五舅叶盛长都挺疼我。为什么?那是因为姥姥特别疼我,舅舅们自然也就都不会怠慢我。”大伙都说奶奶是叶家的“林黛玉”,段承荣的庇护与疼爱,让奶奶不完美的童年得到了许多温暖。
奶奶的老姨(萧盛萱的妻子)跟奶奶说:“我们都没跟我妈在一个床上睡过觉,这家里就只有你能跟我妈一起睡。”每天晚上,奶奶的舅舅、舅妈们都会到段承荣的西厢房里问安:“娘,您没事吧?那我们睡觉去了。”这是叶家的规矩。段承荣在儿女的心里很有分量。奶奶说:“姥姥从不发脾气,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但儿女们都特别尊敬怹。”要想让儿女们发自内心的敬重,不能光靠父母老家儿的身份,而要靠父母立身行事的正派。等大家伙都走了,段承荣拿出果子,削个苹果,片个梨,跟奶奶一边说话一边吃着果子。每天祖孙二人都睡在一张大席梦思床上。在奶奶记忆里那张席梦思床特别舒服,我想那张床一定舒服,因为那张床是奶奶儿时最幸福的港湾。
奶奶说叶家饭桌上没有烟酒,饭菜简单,即便日子过得再好也不搞排场。在奶奶的记忆里段承荣永远都是那么干净利落:头上梳一个纂儿,身上穿着黑布的大襟褂子,一双大脚。段承荣的那双大脚稳稳地站在地上,走出了一条属于怹自己的路。奶奶说:“姥姥身上没有女人的那些个坏毛病。”
传家至宝
我没见过段承荣,但我能从奶奶身上窥见段承荣的影子。“文革”前夕,爷爷身体不好,家里甚是拮据,可全家人都没亏了嘴,奶奶把爷爷唱戏用的行头都卖了,换成了食物。奶奶说,什么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咱们不能“守着烙饼挨饿”,身体完了,什么都没了。我曾祖父徐兰沅去世后,家里有些人惦记着老爷子的财物,奶奶跟爷爷说:“让他们要老爷子的东西,咱们要老爷子的朋友。”奶奶不也是“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吗?
奶奶的婚事是段承荣给定的。奶奶出嫁时,段承荣只陪送了一对从上海买来的矮墩、圆肚、缩口的痰桶和两个脸盆。奶奶说:“出嫁那天,姥姥什么话也没嘱咐”。我起初疑惑,段承荣那么疼奶奶,怎么在出嫁时没传授给奶奶些生活的秘笈呢?怎么就陪送了那么点东西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了。这或许就是古人说的:“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奶奶的姥姥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早已把最宝贵的财富传给了奶奶。
责任编辑:王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