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非遗传承人找到组织了
7月2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孙达副局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莅临大会并讲话。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得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即将成立,致信祝贺,对中医药非遗提出三点希望: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须相互砥砺,彼此协力;中医药需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胸怀世界,为健康中国、和谐世界做出更大的成绩;深化研究发掘我国各民族医药的宝贵遗产,对我国历代行之有效的传医传道经验必须重视,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创建起中国特色的研究创新中医药和培养传世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为中医药委员会题词: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服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等单位发来贺信,祝贺中医药委员会成立。
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是加强中医药非遗事业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努力解决中医药非遗保护工作中现实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非遗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加强对中医药非遗工作指导与支持,同时组建中医药非遗协调委员会。李金早副部长兼任主任,孙达副局长、陈可冀院士、刘魁立教授、张伯礼院士、石学敏院士、黄璐琦院士任副主任,曹洪欣教授、宋春生教授等任委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教授当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宋春生、王阶、肖鲁伟、隋殿军、乌兰、刘清泉、陶功定、张树峰、李先加、刘力红、马卫东等当选为副会长。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137项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1.13亿元用于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但在保护中还存在扶持资金不足、后继乏人、发展方式单一、标准建设缺乏等问题。
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中医药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将切实有效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解决中医药非遗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让中医药非遗传承“活起来”,为中医药非遗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业庭)
中医药非遗传承人找到组织了
时间:2020-07-25 16:25:07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王珍力
7月2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
文化和旅游部李金早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孙达副局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莅临大会并讲话。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得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即将成立,致信祝贺,对中医药非遗提出三点希望:中医药非遗传承人须相互砥砺,彼此协力;中医药需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胸怀世界,为健康中国、和谐世界做出更大的成绩;深化研究发掘我国各民族医药的宝贵遗产,对我国历代行之有效的传医传道经验必须重视,而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创建起中国特色的研究创新中医药和培养传世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为中医药委员会题词: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人类健康服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等单位发来贺信,祝贺中医药委员会成立。
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是加强中医药非遗事业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工作,努力解决中医药非遗保护工作中现实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非遗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加强对中医药非遗工作指导与支持,同时组建中医药非遗协调委员会。李金早副部长兼任主任,孙达副局长、陈可冀院士、刘魁立教授、张伯礼院士、石学敏院士、黄璐琦院士任副主任,曹洪欣教授、宋春生教授等任委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曹洪欣教授当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会长,宋春生、王阶、肖鲁伟、隋殿军、乌兰、刘清泉、陶功定、张树峰、李先加、刘力红、马卫东等当选为副会长。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对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137项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1.13亿元用于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但在保护中还存在扶持资金不足、后继乏人、发展方式单一、标准建设缺乏等问题。
中医药协调委员会、中医药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将切实有效推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解决中医药非遗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让中医药非遗传承“活起来”,为中医药非遗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业庭)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