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像艺术家周雪蓉:十年“匠心”打造民族品牌蜡像馆
蜡像艺术家周雪蓉。 姬东 摄
中新网广州6月27日电 题:蜡像艺术家周雪蓉:十年“匠心”打造民族品牌蜡像馆
中新网记者 程景伟
记者近日赴广东中山采访大象东方蜡像艺术、“帷幕开啦”蜡像馆创始人周雪蓉时,她正带领团队创作一组以粤剧为主题的名人蜡像作品。
“发源于岭南文化的粤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蜡像这种超写实的视觉媒介,向公众复活粤剧各种名伶的魅力。”这位从事蜡像艺术创作20余年的工艺美术大师表示,要通过蜡像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周雪蓉为齐白石蜡像作品作色彩调整。 姬东 摄
早在1999年,周雪蓉就开始探索蜡像艺术创作,如今创作团队从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50多人,她和团队创作的蜡像作品超过600尊。
走进中山大象东方蜡像艺术体验馆,科学家袁隆平,画家齐白石、毕加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可谓世界名人都瞬间“穿越”,齐整整地展现在面前,使人产生一种真假难辨的眩晕感。
蜡像是一种“立体摄影”式的超级写实雕塑媒介。据了解,蜡像材质比一般雕塑更适合还原表现对象与母题的视觉质感,它所塑造的人物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克隆”的真实感,不仅在审美上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具有能够更加真实还原历史人物故事的独特功能。
周雪蓉表示,做一尊逼真的蜡像,要经历制作前期的数据采集、造型动态的规划设计;中期的雕塑、翻模、上色、植发等庞杂的环节;后期的整体调整,空间、灯光、服装与环境等设计。在时间的跨度上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
“每个过程都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工艺师完成,比如雕塑家、模具师、化妆师、植发师等。”她称,每一个细分环节又需要统一在蜡像最终的整体视觉感中,才能实现蜡像制作的最终目的。
周雪蓉与蜡像作品站在了一起。 姬东 摄
在长期探索与艺术创作的经验积累中,周雪蓉总结出了“视觉DNA”概念。她认为,蜡像作为一种视觉媒介,与其它视觉艺术一样,都试图通过其材料特性传达表现对象的“写真性”,而相对于绘画的二维空间、传统雕塑的三维空间,以及现代摄影与多媒体艺术借助机器传达形色质感的还原,蜡像的材质媒介与艺术形式则能够很好地融合空间、质感与形色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在视觉“写真”体验中达到“DNA级别”的美感体验。
周雪蓉表示,目前,在其蜡像制作中,不仅完全实现了蜡像人物的皮肤肌理、皱纹、斑点、痣疤、头发等质感和真人几乎别无二致,达到“骗人”的效果,而且人物的性格、神态、气质甚至职业身份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
蜡像《艺术家》为周雪蓉的代表作之一,是其以当代知名超写实画家冷军为母题、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创作而成。周雪蓉称,蜡像《艺术家》的头发、服饰、眼镜、椅子、画笔等均取自冷军本人,这使得该作品的意义超越了蜡像纯粹视觉“逼真”的语义边界,而获得了“视觉DNA”概念更深层的许多可能性。
在周雪蓉的艺术观念中,一件优秀的蜡像作品,还应该具有超越视觉“逼真”语义场的生命温度,要能触动人心。“没有生命温度与灵魂的蜡像,也只是一个标本而已。”她说。
中山大象东方蜡像艺术体验馆展出的作品。 姬东 摄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蜡像创作的机构之一,大象东方目前已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广州塔、厦门鼓浪屿、西藏拉萨等国内外多地设立了名人蜡像馆,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成为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的必备打卡之地。
“我们的蜡像作品无论是从艺术思想层面,还是技术材质层面,都足以媲美国外最高水平的蜡像制作机构。”周雪蓉表示,全世界知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已经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品牌商业运营确实有着独到之处。而作为中国人开办的蜡像馆,应该在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着力凸显自身文化特点与民族特色。
“作为一个蜡像艺术工作者,我的梦想是将帷幕开啦蜡像馆打造成中国的民族品牌蜡像馆,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周雪蓉如是说。(完)
蜡像艺术家周雪蓉:十年“匠心”打造民族品牌蜡像馆
时间:2020-06-28 10:46: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程景伟
蜡像艺术家周雪蓉。 姬东 摄
中新网广州6月27日电 题:蜡像艺术家周雪蓉:十年“匠心”打造民族品牌蜡像馆
中新网记者 程景伟
记者近日赴广东中山采访大象东方蜡像艺术、“帷幕开啦”蜡像馆创始人周雪蓉时,她正带领团队创作一组以粤剧为主题的名人蜡像作品。
“发源于岭南文化的粤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蜡像这种超写实的视觉媒介,向公众复活粤剧各种名伶的魅力。”这位从事蜡像艺术创作20余年的工艺美术大师表示,要通过蜡像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周雪蓉为齐白石蜡像作品作色彩调整。 姬东 摄
早在1999年,周雪蓉就开始探索蜡像艺术创作,如今创作团队从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50多人,她和团队创作的蜡像作品超过600尊。
走进中山大象东方蜡像艺术体验馆,科学家袁隆平,画家齐白石、毕加索,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可谓世界名人都瞬间“穿越”,齐整整地展现在面前,使人产生一种真假难辨的眩晕感。
蜡像是一种“立体摄影”式的超级写实雕塑媒介。据了解,蜡像材质比一般雕塑更适合还原表现对象与母题的视觉质感,它所塑造的人物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克隆”的真实感,不仅在审美上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具有能够更加真实还原历史人物故事的独特功能。
周雪蓉表示,做一尊逼真的蜡像,要经历制作前期的数据采集、造型动态的规划设计;中期的雕塑、翻模、上色、植发等庞杂的环节;后期的整体调整,空间、灯光、服装与环境等设计。在时间的跨度上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
“每个过程都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工艺师完成,比如雕塑家、模具师、化妆师、植发师等。”她称,每一个细分环节又需要统一在蜡像最终的整体视觉感中,才能实现蜡像制作的最终目的。
周雪蓉与蜡像作品站在了一起。 姬东 摄
在长期探索与艺术创作的经验积累中,周雪蓉总结出了“视觉DNA”概念。她认为,蜡像作为一种视觉媒介,与其它视觉艺术一样,都试图通过其材料特性传达表现对象的“写真性”,而相对于绘画的二维空间、传统雕塑的三维空间,以及现代摄影与多媒体艺术借助机器传达形色质感的还原,蜡像的材质媒介与艺术形式则能够很好地融合空间、质感与形色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在视觉“写真”体验中达到“DNA级别”的美感体验。
周雪蓉表示,目前,在其蜡像制作中,不仅完全实现了蜡像人物的皮肤肌理、皱纹、斑点、痣疤、头发等质感和真人几乎别无二致,达到“骗人”的效果,而且人物的性格、神态、气质甚至职业身份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出来。
蜡像《艺术家》为周雪蓉的代表作之一,是其以当代知名超写实画家冷军为母题、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创作而成。周雪蓉称,蜡像《艺术家》的头发、服饰、眼镜、椅子、画笔等均取自冷军本人,这使得该作品的意义超越了蜡像纯粹视觉“逼真”的语义边界,而获得了“视觉DNA”概念更深层的许多可能性。
在周雪蓉的艺术观念中,一件优秀的蜡像作品,还应该具有超越视觉“逼真”语义场的生命温度,要能触动人心。“没有生命温度与灵魂的蜡像,也只是一个标本而已。”她说。
中山大象东方蜡像艺术体验馆展出的作品。 姬东 摄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蜡像创作的机构之一,大象东方目前已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广州塔、厦门鼓浪屿、西藏拉萨等国内外多地设立了名人蜡像馆,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成为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的必备打卡之地。
“我们的蜡像作品无论是从艺术思想层面,还是技术材质层面,都足以媲美国外最高水平的蜡像制作机构。”周雪蓉表示,全世界知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已经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其品牌商业运营确实有着独到之处。而作为中国人开办的蜡像馆,应该在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着力凸显自身文化特点与民族特色。
“作为一个蜡像艺术工作者,我的梦想是将帷幕开啦蜡像馆打造成中国的民族品牌蜡像馆,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周雪蓉如是说。(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