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互为映照的史湘云与海棠花

时间:2020-05-26 12:33:4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王心洁

周汝昌先生曾将《红楼梦》视为一部“群芳谱”,指出曹雪芹充分发扬了“名花美人互喻”的审美传统。为了尽可能地展现诸位佳丽的风采,曹雪芹描写了娇媚鲜妍的花,也把这些鲜花当作美好青春的象征。其中,海棠花与史湘云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对照。

周汝昌明确指出,怡红院中所植西府海棠是湘云的“花影身”,证据是第十七回描写这株海棠“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而湘云的丫鬟就叫翠缕。揭示这一点是颇给人启发的。笔者想进一步指出,湘云与海棠的互为指涉关系,在书中有多处体现。

其一,第六十三回中,群芳夜宴,行“占花名儿”的酒令,湘云掣得海棠花签。这是显而易见的花人相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海棠素有富贵的意涵。陆游在《张园观海棠》一诗中写道:“虽艳无俗姿,太息真富贵。”又如,海棠常与玉兰、牡丹、桂花搭配种植,取“玉堂富贵”的吉祥之意。湘云出身侯门,适与象征富贵的海棠花相配。

其二,第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新建,诸芳题咏海棠,湘云所作的两首《咏白海棠》后来居上,众人称其“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足见其与海棠之缘。尼采认为,“美是人的自我肯定”“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据此看来,作为歌咏对象的白海棠,其形象的创设是创作者将自我的想象灌注于内的结果。故而,诗中白海棠的不同风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者不同精神世界的展现。湘云的两首海棠诗中,第一首堪称快咏佳作,首联将海棠想象为神仙送来的宝物,尾联写海棠在诗人的陪伴下不再寂寞。全诗一扫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矜持和黛玉“倦倚西风夜已昏”的哀愁,充分体现出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性情。第二首诗,情感稍含蓄些,但“也宜墙角也宜盆”一句,仍可见出豁达之态。

其三,第六十二回中,湘云多吃了几杯酒,“醉眠芍药裀”,陈诏先生认为此场景是由苏轼《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两句,以及惠洪《冷斋夜话》中所载杨贵妃“海棠春睡”之典演化而来。这一观点,确有可取之处。一则,曹雪芹以“憨”形容湘云醉眠的情态,而玄宗形容杨妃的“海棠睡未足”,亦言女子天真娇痴状,二者异曲同工;二则,紧接着的第六十三回,湘云所掣海棠花签上题“香梦沉酣”四字,镌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打趣要将“夜深”二字改作“石凉”,这就将湘云白日里的“醉眠”与苏轼笔下的海棠进一步联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醉眠芍药裀”这一场景,既是曹雪芹对前人旧典别出心裁的演绎,也是立足于海棠,向别种鲜花的嫁接和延伸。

芍药自古就是爱情之花。《诗经•郑风•溱洧》言男女结伴游春,“赠之以勺药”。唐宋以降,芍药更添富贵之意。例如,宋人陆佃《埤雅》云:“世称牡丹花王,芍药花相。”曹雪芹借芍药与海棠相似的美丽、多情与富贵意涵,辅以蜂蝶围绕,创造出人花一体的唯美意境,烘托出湘云超群的美丽。而此场景中的芍药以落花的姿态出现,更添一层深意。花谢花飞自有时,红楼女儿能与盛放的鲜花交相辉映,亦难以抗拒“花落人亡”的宿命。“红香散乱”的芍药覆盖下来,将湘云和其所持的扇子都埋了一半。湘云的命途也恰如落花,总有“春尽红颜老”之时。

与之类似,《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海棠不仅影射了湘云的性格气质,也隐喻了她堪伤的命运。

《广群芳谱》载有一则关于海棠的哀婉传说:“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湘云的命途正如这“断肠花”之称,在“配得才貌仙郎”后,还是落得“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凄凉结局。历代文人墨客赏花惜花者众,但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对花卉本身的同情上,曹雪芹则将这种悲悯情怀深化到了对如花之人的关怀中。湘云所掣海棠花签上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暗含着曹雪芹对她的生命关怀。苏轼以“红妆”喻海棠,曹雪芹则把更多用意放在书中海棠所喻指的“红妆”上。他以“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心态,担忧着湘云的前途,唯恐这位佳人纯真天然的生命,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香消玉殒。可惜的是,这份关怀并不能改变“尘寰中消长数应当”。湘云的悲剧并非偶然,而是系于红楼群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必然结局。曹雪芹对她生命凋零的叹惋,实质上也是对红楼女儿红颜薄命的群体关怀。

白盾先生曾指出曹雪芹怀有一种“悼红情结”,他希望让读者从千红、万艳的毁灭中看到这个世界的“悲剧中之悲剧”,从而爱惜并尊重这些女性。曹雪芹的以花喻人,既是以花之鲜妍喻女子美好的青春,又是以花之零落喻女子薄命的结局。以花喻少女,取其鲜活美丽,在历代诗文中并不罕见,而曹雪芹把花的喻意扩大为女子命运的载体,这便增加了文本意蕴的沉重感。同时,书中花与人在命运上的关联常以图谶、诗谶等方式展现,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这就造成了一种神秘效果,烘托了全书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史湘云与海棠互为映照的描写,正是一例。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小说    
0

互为映照的史湘云与海棠花

时间:2020-05-26 12:33:46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王心洁

周汝昌先生曾将《红楼梦》视为一部“群芳谱”,指出曹雪芹充分发扬了“名花美人互喻”的审美传统。为了尽可能地展现诸位佳丽的风采,曹雪芹描写了娇媚鲜妍的花,也把这些鲜花当作美好青春的象征。其中,海棠花与史湘云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对照。

周汝昌明确指出,怡红院中所植西府海棠是湘云的“花影身”,证据是第十七回描写这株海棠“丝垂翠缕,葩吐丹砂”,而湘云的丫鬟就叫翠缕。揭示这一点是颇给人启发的。笔者想进一步指出,湘云与海棠的互为指涉关系,在书中有多处体现。

其一,第六十三回中,群芳夜宴,行“占花名儿”的酒令,湘云掣得海棠花签。这是显而易见的花人相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海棠素有富贵的意涵。陆游在《张园观海棠》一诗中写道:“虽艳无俗姿,太息真富贵。”又如,海棠常与玉兰、牡丹、桂花搭配种植,取“玉堂富贵”的吉祥之意。湘云出身侯门,适与象征富贵的海棠花相配。

其二,第三十七回中,海棠诗社新建,诸芳题咏海棠,湘云所作的两首《咏白海棠》后来居上,众人称其“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足见其与海棠之缘。尼采认为,“美是人的自我肯定”“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据此看来,作为歌咏对象的白海棠,其形象的创设是创作者将自我的想象灌注于内的结果。故而,诗中白海棠的不同风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者不同精神世界的展现。湘云的两首海棠诗中,第一首堪称快咏佳作,首联将海棠想象为神仙送来的宝物,尾联写海棠在诗人的陪伴下不再寂寞。全诗一扫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的矜持和黛玉“倦倚西风夜已昏”的哀愁,充分体现出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性情。第二首诗,情感稍含蓄些,但“也宜墙角也宜盆”一句,仍可见出豁达之态。

其三,第六十二回中,湘云多吃了几杯酒,“醉眠芍药裀”,陈诏先生认为此场景是由苏轼《海棠》诗中“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两句,以及惠洪《冷斋夜话》中所载杨贵妃“海棠春睡”之典演化而来。这一观点,确有可取之处。一则,曹雪芹以“憨”形容湘云醉眠的情态,而玄宗形容杨妃的“海棠睡未足”,亦言女子天真娇痴状,二者异曲同工;二则,紧接着的第六十三回,湘云所掣海棠花签上题“香梦沉酣”四字,镌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打趣要将“夜深”二字改作“石凉”,这就将湘云白日里的“醉眠”与苏轼笔下的海棠进一步联系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醉眠芍药裀”这一场景,既是曹雪芹对前人旧典别出心裁的演绎,也是立足于海棠,向别种鲜花的嫁接和延伸。

芍药自古就是爱情之花。《诗经•郑风•溱洧》言男女结伴游春,“赠之以勺药”。唐宋以降,芍药更添富贵之意。例如,宋人陆佃《埤雅》云:“世称牡丹花王,芍药花相。”曹雪芹借芍药与海棠相似的美丽、多情与富贵意涵,辅以蜂蝶围绕,创造出人花一体的唯美意境,烘托出湘云超群的美丽。而此场景中的芍药以落花的姿态出现,更添一层深意。花谢花飞自有时,红楼女儿能与盛放的鲜花交相辉映,亦难以抗拒“花落人亡”的宿命。“红香散乱”的芍药覆盖下来,将湘云和其所持的扇子都埋了一半。湘云的命途也恰如落花,总有“春尽红颜老”之时。

与之类似,《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海棠不仅影射了湘云的性格气质,也隐喻了她堪伤的命运。

《广群芳谱》载有一则关于海棠的哀婉传说:“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湘云的命途正如这“断肠花”之称,在“配得才貌仙郎”后,还是落得“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的凄凉结局。历代文人墨客赏花惜花者众,但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对花卉本身的同情上,曹雪芹则将这种悲悯情怀深化到了对如花之人的关怀中。湘云所掣海棠花签上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暗含着曹雪芹对她的生命关怀。苏轼以“红妆”喻海棠,曹雪芹则把更多用意放在书中海棠所喻指的“红妆”上。他以“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心态,担忧着湘云的前途,唯恐这位佳人纯真天然的生命,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香消玉殒。可惜的是,这份关怀并不能改变“尘寰中消长数应当”。湘云的悲剧并非偶然,而是系于红楼群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必然结局。曹雪芹对她生命凋零的叹惋,实质上也是对红楼女儿红颜薄命的群体关怀。

白盾先生曾指出曹雪芹怀有一种“悼红情结”,他希望让读者从千红、万艳的毁灭中看到这个世界的“悲剧中之悲剧”,从而爱惜并尊重这些女性。曹雪芹的以花喻人,既是以花之鲜妍喻女子美好的青春,又是以花之零落喻女子薄命的结局。以花喻少女,取其鲜活美丽,在历代诗文中并不罕见,而曹雪芹把花的喻意扩大为女子命运的载体,这便增加了文本意蕴的沉重感。同时,书中花与人在命运上的关联常以图谶、诗谶等方式展现,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这就造成了一种神秘效果,烘托了全书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史湘云与海棠互为映照的描写,正是一例。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