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来呀 来看博物馆的“C位”——博物馆日话说镇馆之宝

时间:2020-05-18 11:36:26来源:百象文艺网作者:王珍力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题:来呀,来看博物馆的“C位”——博物馆日话说镇馆之宝(上)

 新华社记者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带你看各地文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听背后精彩的故事,体味华夏如“满天星斗”的璀璨文明。此次上下篇报道10件国宝之外,仍有很多遗珠,未能一一展现。

 唐代“天团”——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千年前的“流行天团”如何穿越时光而来?他们又吟唱着什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作为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1959年,这尊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出土。其形为一尊昂首挺拔的骆驼,骆驼背上七位乐手围坐一圈,中间是一位丰腴婀娜的女子。七位男子意兴盎然地演奏着笛、箜篌、琵琶、笙、箫、管子等乐器,女子朱唇轻启,衣袖翩翩……

 “自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流日增,这支千年前的‘巡回乐团’,很可能正表演流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胡部新声’。”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姜涛说。

  “这套陶俑是分塑合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为中国古代陶俑艺术的精品之作。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

  有一幅国宝级名画,分居海峡两岸,前段藏在杭州,后段存于台北,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由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完成于1350年或更晚。到了晚明,它被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所得,后由其子吴洪裕继承。1650年,吴洪裕临终前命人焚画殉葬。虽被抢出,但是其最前一小段已被烧毁。

  重新装裱的《富春山居图》分为两截,今人分别称作《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前者长期在民间流传,后者则在清乾隆年间进入宫廷。

  “1938年,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吴湖帆先生用家藏的青铜器换回《剩山图》。1956年,在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吴湖帆将其出让给浙江省博物馆。”浙博书画部主任卢佳说。《剩山图》因尚留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得名,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

  2011年,《剩山图》赴台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镇水神兽”萌萌哒

  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头萌萌哒的“镇水神兽”,它就是2013年出土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的石犀。

  石犀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体态丰满,壮实可爱,是目前我国出土体量最大的圆雕石刻之一。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水患较为严重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并“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之后成都才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考古学家判断,这头石犀很可能是李冰所造其中之一,因此它可是名副其实的千年“镇水神兽”。

  从被发现开始,石犀就深受市民喜爱,市民们给它起了 “萌牛牛”“宝宝”等小名,赞它“元气满满正能量”。

  成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晓枫介绍,石犀刚出土时,表面被钢筋混凝土覆盖,还有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等,令人揪心。经过科学救治和保护,公众才能见到现在这样健康又神气的“神兽”。

  最接近“书圣”真迹的书法作品

  “今天我们有幸得见王羲之的风采,还要感谢女皇武则天。”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对记者说。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万岁通天帖》虽非王羲之真迹,但却被称为最接近“书圣”真迹的书法作品。它一直是皇家珍藏,后被溥仪带出宫,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据董宝厚介绍,当时武则天希望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找到了王羲之的后人、宰相王方庆。王方庆将家传的王羲之作品都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在万岁通天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对这些作品进行钩摹。

  董宝厚说,武则天让内府钩摹,肯定是找到了最好的书手,找到了最好的底本,钩摹的技术是最高超的,也是最接近原作的。

  不幸的是,原件再也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当时钩摹的作品保存至今。

  女皇武则天的除罪金简

  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武则天金简”,是现存唯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它的发现也极具戏剧色彩。

  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市农民屈西怀在嵩山峻极峰的石缝里捡到了一片金灿灿的长方形物件。有文物贩子开价高达10万元,他却选择把“宝贝”上交国家,奖金是1500元。

  经专家鉴定,这是武则天的除罪金简,黄金纯度在96%以上,正面镌刻63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即武则天遣道士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埋藏刻写天子心迹的简、策,曾是古代祭祀、封禅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天子与天帝的‘私话家语’,也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河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林晓平介绍,武则天金简为了解唐代历史和武则天生平提供了实物依据。

  2018年,在发现武则天金简36年后,身患重病的屈西怀最大心愿是再看它一眼,最终如愿以偿,一个普通农民与国家一级文物的故事画上了圆满句号。(记者:童芳、杨一苗、冯源、赵洪南、桂娟、双瑞)

 相关链接

来呀 来看博物馆的“C位”——博物馆日话说镇馆之宝(下)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博览    
0

来呀 来看博物馆的“C位”——博物馆日话说镇馆之宝

时间:2020-05-18 11:36:26

来源:百象文艺网

作者:王珍力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游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7日电题:来呀,来看博物馆的“C位”——博物馆日话说镇馆之宝(上)

 新华社记者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世界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带你看各地文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听背后精彩的故事,体味华夏如“满天星斗”的璀璨文明。此次上下篇报道10件国宝之外,仍有很多遗珠,未能一一展现。

 唐代“天团”——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千年前的“流行天团”如何穿越时光而来?他们又吟唱着什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作为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1959年,这尊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的唐墓中出土。其形为一尊昂首挺拔的骆驼,骆驼背上七位乐手围坐一圈,中间是一位丰腴婀娜的女子。七位男子意兴盎然地演奏着笛、箜篌、琵琶、笙、箫、管子等乐器,女子朱唇轻启,衣袖翩翩……

 “自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流日增,这支千年前的‘巡回乐团’,很可能正表演流行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的‘胡部新声’。”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部长姜涛说。

  “这套陶俑是分塑合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为中国古代陶俑艺术的精品之作。它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

  有一幅国宝级名画,分居海峡两岸,前段藏在杭州,后段存于台北,这就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由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完成于1350年或更晚。到了晚明,它被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所得,后由其子吴洪裕继承。1650年,吴洪裕临终前命人焚画殉葬。虽被抢出,但是其最前一小段已被烧毁。

  重新装裱的《富春山居图》分为两截,今人分别称作《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前者长期在民间流传,后者则在清乾隆年间进入宫廷。

  “1938年,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吴湖帆先生用家藏的青铜器换回《剩山图》。1956年,在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吴湖帆将其出让给浙江省博物馆。”浙博书画部主任卢佳说。《剩山图》因尚留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得名,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

  2011年,《剩山图》赴台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镇水神兽”萌萌哒

  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头萌萌哒的“镇水神兽”,它就是2013年出土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的石犀。

  石犀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由整块红砂岩雕刻而成,体态丰满,壮实可爱,是目前我国出土体量最大的圆雕石刻之一。

  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水患较为严重的地方。战国末期,秦国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并“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之后成都才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考古学家判断,这头石犀很可能是李冰所造其中之一,因此它可是名副其实的千年“镇水神兽”。

  从被发现开始,石犀就深受市民喜爱,市民们给它起了 “萌牛牛”“宝宝”等小名,赞它“元气满满正能量”。

  成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晓枫介绍,石犀刚出土时,表面被钢筋混凝土覆盖,还有风化粉化、片状剥落等,令人揪心。经过科学救治和保护,公众才能见到现在这样健康又神气的“神兽”。

  最接近“书圣”真迹的书法作品

  “今天我们有幸得见王羲之的风采,还要感谢女皇武则天。”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对记者说。

  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万岁通天帖》虽非王羲之真迹,但却被称为最接近“书圣”真迹的书法作品。它一直是皇家珍藏,后被溥仪带出宫,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据董宝厚介绍,当时武则天希望得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找到了王羲之的后人、宰相王方庆。王方庆将家传的王羲之作品都献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在万岁通天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对这些作品进行钩摹。

  董宝厚说,武则天让内府钩摹,肯定是找到了最好的书手,找到了最好的底本,钩摹的技术是最高超的,也是最接近原作的。

  不幸的是,原件再也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当时钩摹的作品保存至今。

  女皇武则天的除罪金简

  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武则天金简”,是现存唯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它的发现也极具戏剧色彩。

  1982年5月,河南省登封市农民屈西怀在嵩山峻极峰的石缝里捡到了一片金灿灿的长方形物件。有文物贩子开价高达10万元,他却选择把“宝贝”上交国家,奖金是1500元。

  经专家鉴定,这是武则天的除罪金简,黄金纯度在96%以上,正面镌刻63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即武则天遣道士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埋藏刻写天子心迹的简、策,曾是古代祭祀、封禅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天子与天帝的‘私话家语’,也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河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林晓平介绍,武则天金简为了解唐代历史和武则天生平提供了实物依据。

  2018年,在发现武则天金简36年后,身患重病的屈西怀最大心愿是再看它一眼,最终如愿以偿,一个普通农民与国家一级文物的故事画上了圆满句号。(记者:童芳、杨一苗、冯源、赵洪南、桂娟、双瑞)

 相关链接

来呀 来看博物馆的“C位”——博物馆日话说镇馆之宝(下)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