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书画大家陈佩秋先生仙逝 享年99岁
陈佩秋是著名国画大师谢稚柳先生夫人,早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 女儿万方新作《你和我》面世
尘封八十载46封民国情书首次公开,跨越近百年66幅家族照片原貌呈现。今年是戏剧大师曹禺诞辰110周年,作家万方新作《你和我》日前面世。
古代宫廷中的端午习俗
端午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的节俗活动丰富多彩,诗情浓郁,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在过去的皇宫中也颇受青睐。
用钢笔画出古建之美
一张画纸,几支蘸水钢笔,就是诸葛清嘉所有的作画工具。简单的黑白线条,却能画出光影的变幻、空间的延伸和细致的纹理。诸葛清嘉的钢笔画,不施色彩,他只想把钢笔运用到极致。一处处古建筑在他的笔下,或宁静淡雅,或深邃缥缈,网友纷纷感叹“明明就是加了滤镜的照片”。
古稀老人的秘色瓷缘
父子俩共同申请的“越窑秘色瓷烧制工艺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作品被国内外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收藏。
《福建文化记忆·丝路百工》第二季开播 关注丝绸之路多样文化
一部寻访海上、陆上丝绸之路传播海外或是带入国内的各种民间工艺的百集纪录片《福建文化记忆·丝路百工》第二季日前在海峡卫视与哔哩哔哩联合开播,斩下不俗流量。
当非遗遇上夜市,“让非遗触手可及”
“高品质生活,离不开文化与消费的共振。创新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成为容纳‘共振’的平台。”宝山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无论是非遗自驾路线还是非遗集市,希望把非遗“珍宝”串成涵盖“吃、行、游、购、娱”的精美“项链”,“非遗生活化、生活艺术化,让非遗触手可及。”
楼塔三叠
许询的仙岩,楼英的《医学纲目》,明代细十番,此为楼塔三叠。
一个县级市为自己编写的影像通史
在影像时代已经全面覆盖的今天,无论是出于保存历史的需要,还是出于传播的需求,太多蕴藏丰富的故地名城,都应该拥有一部自己的影像通史。正是在这层意义上,《义乌通史》敢为人先、抛砖引玉的价值应该被充分肯定。
布依族大型文学史诗《花米饭》昆明问世
《花米饭》的出版将打开布依族题材影视文化产业窗口,串联起布依族多种文化产业形式的发展。
图书《厚土中国》聚焦精准防贫
《厚土中国》中叙述的案例获颁由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发起的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湖南邹氏舆地世家:经世致用传家学
经世致用是近代湖湘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罗洪邹氏家族将其内化为家风,培育出多位以实学报国的人才。
中国科研人员发现曾被认为“野外灭绝”的枯鲁杜鹃
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近日,中国科研人员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重新发现已被宣布野外灭绝的枯鲁杜鹃。
全国人大代表宁钢:重视民窑文化遗产 培养新时代陶瓷工匠
2018年,国务院同意批复景德镇设立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千年瓷都”承载着“打造对外交流新平台”的历史使命。
中日合璧建筑变身“博物馆”见证山西早期铁路建设
这座百年前的中日合璧建筑如今变身“博物馆”,通过实景复原及展览,见证山西早期铁路建设。
《航拍中国》第三季归来 继续揭秘“你没见过的中国”
纪录片以独特的空中叙事与航拍美学为载体,展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传递中华文明,讴歌人民奋斗,展现时代发展,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通过无人机、直升机、翼装拍摄,犹如完成了一幅当代《清明上河图》。
收藏爱好者杨翔飞:愿做“母亲河”的文献保管员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诗人刘禹锡曾用诗句展示了壮阔的黄河山水图。杨翔飞作为一名红色收藏爱好者,所保存的珍贵黄河档案,不仅为我们很好地讲述了黄河故事,又记录展示了黄河文化。
“竹签”船票的坚守 千年古渡现时代风华
几千年来,飞云江的渡船靠“顺风顺水”航行南北两岸。
南京博物院入夜后:在这里“穿越”偶遇“古代皇后”
这个“奇妙夜”,现代舞演绎、社教活动、沉浸式体验等方式,让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起来”,以一种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印刷博物馆“我的印刷工坊”公益小游戏上线
“我的印刷工坊”设有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工作场景,还原了古代印刷中写样、雕刻、拣字、排版、印刷等不同工序。在小游戏中,用户将化身这间工坊主人,通过印制书籍来增长级别。
安踏再出手!2.9亿美元收购德国狼爪
新消费观察|又迎“双11”大促 化妆品品牌“出招”冲业绩
文化中国行|肇兴:千年古韵 侗寨振兴
云南昆明:樱花绚烂春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