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艺青年导演吴旭——让儿童剧扎根雪域高原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青年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吴旭在拉萨的日子总是很忙碌:在海拔高、氧气稀薄的高原,推广儿童剧、排演话剧,忙得不亦乐乎。这已是他“扎”进西藏的第五年了。
解码中华文化基因:千年不褪色的画,你见过吗?
藏族唐卡,又称唐嘎, 是一种画在布面上, 用彩缎装裱的卷轴画。
甘肃漳县守千年井盐文化 艺术滋养探“古为今用”
盐文化是漳县独特的历史文化,它蕴藏深厚,涵盖广泛,正在被当地逐步开掘和发扬。
又是一年“520” 看古代诗人教你如何表白!
今天,是一个关于恋爱和表白的日子。
刘畊宏健身操带火BGM《本草纲目》 歌词里提到的中药有不少补药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一千多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被遗忘的女词人
宋词的耀眼绚丽,并不逊于唐诗的灿烂辉煌。遗憾的是,无论是唐还是宋,闪耀于文坛的女性作者寥若星辰。
大国粮仓的追梦人——读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
作家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饭碗》以大历史观的眼光,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吃不饱饭、能吃饱饭到吃得好饭的历史线索,重点讲述改革开放时代打造好中国人的饭碗、端好中国人饭碗的故事,由此,从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中,提炼出宏大深刻的思想主题。
中国典籍在海外:《黄帝内经》的当代价值
笔者在2021年12月利用OCLC数据库检索,发现《黄帝内经》除英语译本59种、德语译本10种、日语译本8种、法语译本7种外,还涉及西班牙语、韩语、匈牙利语、越南语、马尔加什语等16种语言。收录当今世界多个SSCI顶级期刊的JSTOR数据库中,有736篇《黄帝内经》研究论文。
白衣执甲,感恩有你!致敬战疫路上的医护人员
这个春夏之交,疫情防控一线,无数医护“大白”义无反顾地用平凡的实际行动,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用坚守,践行初心使命,诠释责任担当,让我们看到了疫情阴霾之下的爱与光,向所有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让古籍里的文化走进生活
通过活灵活现的复原,我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口感受穿越时间的味道,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万里江海通 九州天地宽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与万里长城一起成为中华文明最伟大的标志性工程。
人文底色上描画山川胜景
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是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臧穆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等地野外科考日记,时间从1975年到2000年,跨度长达1/4个世纪。
汉英双语版《古文观止》正式出版发行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编选的一部最具影响力的古代散文集。
联合国中文日:中文走向世界,共筑美好未来
今年是第13个联合国中文日。
胡竹峰《惜字亭下》书写山川风物
以优雅汉语书写站在大地与时代之上的人民之美,是本书浓墨重彩的地方。
颜真卿与山东德州
颜真卿是唐朝名臣、书法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
沉浸式体验国粹 京城民众故居“遇见梅兰芳”
2022年“遇见梅兰芳”第一季——“春游时节好花天”活动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为民众带来别具一格的沉浸式国粹体验。
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带读者深入历史现场
军旅作家丁晓平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深入还原历史现场,让读者如同走进一座博大精深的党史博物馆。
中医药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
中医药学承载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学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统一性、全息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以象之谓”为基础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名人与名柳
百姓在檐前屋后栽种柳树相沿成俗,历史上的不少名人,也爱柳、咏柳、种柳,留下诸多“名人与名柳”的佳话。
安踏再出手!2.9亿美元收购德国狼爪
新消费观察|又迎“双11”大促 化妆品品牌“出招”冲业绩
文化中国行|肇兴:千年古韵 侗寨振兴
云南昆明:樱花绚烂春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