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山里人的山里事丨深山挖“钻”人

时间:2024-09-30 05:52:38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作者:程浩

一大早,37岁的彝家人李学军便将耙子拴在摩托车侧面,将塑料篮子固定在车后面,骑车到松林里挖松露。

松露因营养价值高,又无法人工培育,因此非常珍稀,属于“菌中贵族”,有“林中黑钻石”的名号。欧洲人甚至将松露与鱼子酱、鹅肝并列为“世界三大珍肴”。

6085b19d223fd4b9f91cf17b877851c7_LOCAL1727590727392Z2RXQEEU2D.jpg

马街镇植被茂密,适应松露生长。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李学军生活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马街镇处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位于哀牢山腹地,立体气候明显,植被茂密,适合松露生长。每年中秋节前后至来年3月份,李学军都会去山里挖松露。靠着售卖松露,他每年能赚四五万元。

问题来了:和其他野生菌不一样,松露地上无苗,地下无根,“躲”在土里,怎么找?

ef6bd68b2627a409069cd74bbfb87d28_LOCAL1727590750206KIFQPI2L5Q.jpg

李学军拿着锄头寻找松露。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挖了十多年松露的李学军有技巧。“从大环境来说,它一般在云南松、华山松树根下;从小环境来说,因为松露偏碱性,因此石灰石多的地方,或者某一片杂草自然枯死的地方,挖到松露的概率较大。”讲起挖松露的诀窍,李学军头头是道。

说着,在一片茂密的松林下,李学军拿起耙子小心地挖起来。没几下,一个个荔枝大小、黑褐色、其貌不扬的松露就冒出来了。

1ff4a60b3c551de016dc676a40e612e5_LOCAL17275907714454PMYVQIAJG.jpg

找到合适的地点后,李学军开始挖松露。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挖完松露,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李学军会在菌塘上盖上松针、土壤。“这样的话,菌丝才不会被破坏,来年才会长出新的松露。”李学军说。

e26af09abd099d3b139c3c1e909b9d78_LOCAL1727590783934SR8OQPXNM9.jpg

挖了几下,怕松露被挖断,李学军弯腰用手刨。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这是当地农户保护松露、保护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细节之一。“小时候,松露没啥市场,父母每次出山会挖一点,回家用于煮鸡、泡酒。后来松露价格高了,大伙开始把挖松露当成主要活计。”李学军说:“当时意识没那么强,采挖后菌塘也不恢复,还会砍树当柴烧,有人还在挖松露的季节到山里放牧,这就导致松露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少。”

45a6e46bbfea1cb946b32b675ef06a3a_LOCAL1727590802515IIIL7540R9.jpg

挖到松露了。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为保证得天独厚的林下资源不被损毁,这些年,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先后出台多个规定,比如野生菌生长季不允许到山林里放牧、不许砍树等,农户们也意识到“要有收益得先保护”的朴素道理,自觉地保护一草一木。

7d9f35ba922227f1eec37a3fd2367b82_LOCAL17275908157813YLWOK2OQN.jpg

这天早晨收获不错。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这几年李学军发现,村子附近山上的松露比前些年多了些,每次上山都能有点收获。但毕竟松露属稀罕物儿,每次上山,多的话他能挖两三公斤,少的话只能挖四五个。“运气和实力要兼具。”李学军开玩笑说。

一般整个采挖季,李学军能挖到200多公斤松露,收入能有四五万元。

放眼整个南华县,仅9月16日至22日,全县松露集散交易量就有32吨,交易额达1500多万元。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视点    
0

山里人的山里事丨深山挖“钻”人

时间:2024-09-30 05:52:38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作者:程浩

一大早,37岁的彝家人李学军便将耙子拴在摩托车侧面,将塑料篮子固定在车后面,骑车到松林里挖松露。

松露因营养价值高,又无法人工培育,因此非常珍稀,属于“菌中贵族”,有“林中黑钻石”的名号。欧洲人甚至将松露与鱼子酱、鹅肝并列为“世界三大珍肴”。

6085b19d223fd4b9f91cf17b877851c7_LOCAL1727590727392Z2RXQEEU2D.jpg

马街镇植被茂密,适应松露生长。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李学军生活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马街镇处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位于哀牢山腹地,立体气候明显,植被茂密,适合松露生长。每年中秋节前后至来年3月份,李学军都会去山里挖松露。靠着售卖松露,他每年能赚四五万元。

问题来了:和其他野生菌不一样,松露地上无苗,地下无根,“躲”在土里,怎么找?

ef6bd68b2627a409069cd74bbfb87d28_LOCAL1727590750206KIFQPI2L5Q.jpg

李学军拿着锄头寻找松露。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挖了十多年松露的李学军有技巧。“从大环境来说,它一般在云南松、华山松树根下;从小环境来说,因为松露偏碱性,因此石灰石多的地方,或者某一片杂草自然枯死的地方,挖到松露的概率较大。”讲起挖松露的诀窍,李学军头头是道。

说着,在一片茂密的松林下,李学军拿起耙子小心地挖起来。没几下,一个个荔枝大小、黑褐色、其貌不扬的松露就冒出来了。

1ff4a60b3c551de016dc676a40e612e5_LOCAL17275907714454PMYVQIAJG.jpg

找到合适的地点后,李学军开始挖松露。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挖完松露,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李学军会在菌塘上盖上松针、土壤。“这样的话,菌丝才不会被破坏,来年才会长出新的松露。”李学军说。

e26af09abd099d3b139c3c1e909b9d78_LOCAL1727590783934SR8OQPXNM9.jpg

挖了几下,怕松露被挖断,李学军弯腰用手刨。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这是当地农户保护松露、保护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细节之一。“小时候,松露没啥市场,父母每次出山会挖一点,回家用于煮鸡、泡酒。后来松露价格高了,大伙开始把挖松露当成主要活计。”李学军说:“当时意识没那么强,采挖后菌塘也不恢复,还会砍树当柴烧,有人还在挖松露的季节到山里放牧,这就导致松露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少。”

45a6e46bbfea1cb946b32b675ef06a3a_LOCAL1727590802515IIIL7540R9.jpg

挖到松露了。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为保证得天独厚的林下资源不被损毁,这些年,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先后出台多个规定,比如野生菌生长季不允许到山林里放牧、不许砍树等,农户们也意识到“要有收益得先保护”的朴素道理,自觉地保护一草一木。

7d9f35ba922227f1eec37a3fd2367b82_LOCAL17275908157813YLWOK2OQN.jpg

这天早晨收获不错。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这几年李学军发现,村子附近山上的松露比前些年多了些,每次上山都能有点收获。但毕竟松露属稀罕物儿,每次上山,多的话他能挖两三公斤,少的话只能挖四五个。“运气和实力要兼具。”李学军开玩笑说。

一般整个采挖季,李学军能挖到200多公斤松露,收入能有四五万元。

放眼整个南华县,仅9月16日至22日,全县松露集散交易量就有32吨,交易额达1500多万元。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