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薰风至而万物秀
立夏是万物生长的旺季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于公历5月5日—7日交节。《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开始,“夏,假也”,“假”是“大”的意思。尽管距离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还有一段时日,但人们习惯将立夏作为“夏之首”。古代,这一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皇城南郊迎夏,礼服、配饰、马匹、车旗皆为朱红,以表达对丰收、安康的期盼。春光将逝,人们未免有惜春的伤感,于是摆酒饮宴送春归去,称为“饯春”。
立夏是万物生长的旺季,《礼记·月令》记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此时万物已褪去了春日的青嫩,果蔬、野菜日日攀长、俊秀繁茂。人们在立夏这天开始了各种尝新活动。“尝新”,即“尝鲜”,就是在立夏之日品尝时节中的新鲜食物。《清嘉录》云:“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穗麦,供神享先。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民间有俗语言“立夏尝三新”,“三新”也可以说“三鲜”,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之分。至于“三鲜”的具体内容,各地并不一致,大同而小异。
历史上形成的有趣习俗
春夏轮替、日渐炎热,自然之序。面对即将来临的炎炎酷暑,人们也不断调适自身,于是形成了各种有趣的习俗,比如称人。称人,必得以传统秤杆称,一般在空地上架起一杆大木秤,秤钩上挂着一把椅子,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称一称体重。有的则悬大秤于院中大树树杈上,男女皆可称,又以称老人孩子为多。打秤花称人必得有个司秤人。这打秤花也有讲究,只能“里打出”不能“外打里”,秤砣只能往外移,不能往里移,意为只能加重,不能减轻,不然视为不吉利。称人起于何时、何地,很难追踪,各地对立夏称人的寓意说法不一。清顾禄《清嘉录》“秤人”条称:“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人们大多以为此举可以观察夏季身体的变化,防止疰夏,保持健康。
对孩子们来说,立夏日最开心的莫过于“烧夏饭”。这是流行于孩童间的立夏野炊活动。野外烧饭十分简单,先在地上挖一个坑,再用几块石头、砖头搭好灶,随后架起锅,将米、豆、笋、肉等一股脑地倒入其中,倒上菜油,加水闷烧。按习俗规定,做立夏饭所用的米、豆、笋等都须向邻居乞讨而得。孩子们可以随意到别家竹园里挖笋,田地里采豆子,主人家看到了,非但不会责骂,反而会笑眯眯地应允。说起立夏食俗,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乌米饭”。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用乌树叶搓碎后的汤汁浸染糯米而制成。乌树叶并非精贵的东西,乡野间可采摘,立夏前几日,城镇中也有商贩兜售,家庭采买起来也十分方便。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了让饿鬼缠身的母亲吃到食物,便用南烛叶捣汁染米,做成乌饭送去,饿鬼不敢吃,他的母亲才得以果腹。由此,民间也就有了立夏前后吃乌米饭的习俗。立夏吃乌米饭也不讲究什么仪式,连下饭菜肴也不备,只在乌青色的糯米上撒些绵软的白糖或是桂花糖即可,入口甘甜绵长,孩子们尤爱这软糯清香的口味。俗话说“吃了乌米饭,乌蚊子不来咬”,乌蚊子是夏季常见的小飞虫,如米粒般大小,一咬一个疙瘩,奇痒无比。这个土方子便这样千百年地传承了下来,至今仍被老人们絮絮叨叨地念着。
此外,立夏日还有吃蛋健体的习俗。立夏日,家中长辈将煮好的蛋装入五彩丝线编成的蛋套中,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垂在胸前。俗信以为“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五彩线也有消灾祈福、消暑祛病的寓意。孩子们得到立夏蛋后,并不急着吃,而是兴高采烈地聚拢来,拿各自的蛋,开始进行“斗蛋”游戏。斗蛋的规则很简单,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两两相拼,头头相撞、尾尾相击,一直撞到其中一方蛋壳破裂才停歇。如此这般,一个一个斗过去,蛋头胜者为第一,称为“蛋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称为“蛋小王”。正所谓“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小小的游戏中满是吉祥的祝福。
“燕子衔春去,薰风带夏来。”时序的更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立夏时,人们顺时而食、调适着生活的节奏,以多姿多彩的饮食、有趣的娱乐活动等丰富的立夏习俗,投入到自然的时序中。
(作者:袁瑾,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立夏:薰风至而万物秀
时间:2022-04-25 14:55:25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袁瑾
立夏是万物生长的旺季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于公历5月5日—7日交节。《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开始,“夏,假也”,“假”是“大”的意思。尽管距离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还有一段时日,但人们习惯将立夏作为“夏之首”。古代,这一天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到皇城南郊迎夏,礼服、配饰、马匹、车旗皆为朱红,以表达对丰收、安康的期盼。春光将逝,人们未免有惜春的伤感,于是摆酒饮宴送春归去,称为“饯春”。
立夏是万物生长的旺季,《礼记·月令》记立夏“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此时万物已褪去了春日的青嫩,果蔬、野菜日日攀长、俊秀繁茂。人们在立夏这天开始了各种尝新活动。“尝新”,即“尝鲜”,就是在立夏之日品尝时节中的新鲜食物。《清嘉录》云:“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穗麦,供神享先。宴饮则有烧酒、酒酿、海蛳、馒头、面筋、芥菜、白笋、咸鸭蛋等品为佐,蚕豆亦于是日尝新。”民间有俗语言“立夏尝三新”,“三新”也可以说“三鲜”,有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之分。至于“三鲜”的具体内容,各地并不一致,大同而小异。
历史上形成的有趣习俗
春夏轮替、日渐炎热,自然之序。面对即将来临的炎炎酷暑,人们也不断调适自身,于是形成了各种有趣的习俗,比如称人。称人,必得以传统秤杆称,一般在空地上架起一杆大木秤,秤钩上挂着一把椅子,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称一称体重。有的则悬大秤于院中大树树杈上,男女皆可称,又以称老人孩子为多。打秤花称人必得有个司秤人。这打秤花也有讲究,只能“里打出”不能“外打里”,秤砣只能往外移,不能往里移,意为只能加重,不能减轻,不然视为不吉利。称人起于何时、何地,很难追踪,各地对立夏称人的寓意说法不一。清顾禄《清嘉录》“秤人”条称:“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人们大多以为此举可以观察夏季身体的变化,防止疰夏,保持健康。
对孩子们来说,立夏日最开心的莫过于“烧夏饭”。这是流行于孩童间的立夏野炊活动。野外烧饭十分简单,先在地上挖一个坑,再用几块石头、砖头搭好灶,随后架起锅,将米、豆、笋、肉等一股脑地倒入其中,倒上菜油,加水闷烧。按习俗规定,做立夏饭所用的米、豆、笋等都须向邻居乞讨而得。孩子们可以随意到别家竹园里挖笋,田地里采豆子,主人家看到了,非但不会责骂,反而会笑眯眯地应允。说起立夏食俗,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乌米饭”。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用乌树叶搓碎后的汤汁浸染糯米而制成。乌树叶并非精贵的东西,乡野间可采摘,立夏前几日,城镇中也有商贩兜售,家庭采买起来也十分方便。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了让饿鬼缠身的母亲吃到食物,便用南烛叶捣汁染米,做成乌饭送去,饿鬼不敢吃,他的母亲才得以果腹。由此,民间也就有了立夏前后吃乌米饭的习俗。立夏吃乌米饭也不讲究什么仪式,连下饭菜肴也不备,只在乌青色的糯米上撒些绵软的白糖或是桂花糖即可,入口甘甜绵长,孩子们尤爱这软糯清香的口味。俗话说“吃了乌米饭,乌蚊子不来咬”,乌蚊子是夏季常见的小飞虫,如米粒般大小,一咬一个疙瘩,奇痒无比。这个土方子便这样千百年地传承了下来,至今仍被老人们絮絮叨叨地念着。
此外,立夏日还有吃蛋健体的习俗。立夏日,家中长辈将煮好的蛋装入五彩丝线编成的蛋套中,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垂在胸前。俗信以为“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五彩线也有消灾祈福、消暑祛病的寓意。孩子们得到立夏蛋后,并不急着吃,而是兴高采烈地聚拢来,拿各自的蛋,开始进行“斗蛋”游戏。斗蛋的规则很简单,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两两相拼,头头相撞、尾尾相击,一直撞到其中一方蛋壳破裂才停歇。如此这般,一个一个斗过去,蛋头胜者为第一,称为“蛋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称为“蛋小王”。正所谓“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小小的游戏中满是吉祥的祝福。
“燕子衔春去,薰风带夏来。”时序的更迭,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立夏时,人们顺时而食、调适着生活的节奏,以多姿多彩的饮食、有趣的娱乐活动等丰富的立夏习俗,投入到自然的时序中。
(作者:袁瑾,系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王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