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时隔40多年,中国奔向月球研究前沿

时间:2021-10-26 09:06:21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张茜

欧阳自远是我国最早和月亮“亲密接触”的人之一。

1978年,美国前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带来一份国礼——一小块美国从月球采回来的石头。那时,中国没有科学家做过关于月亮的实验,大家只知道有个叫欧阳自远的人“专门研究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于是叫他去领这块样品。

就这样,欧阳自远领回了传说中的月壤。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样子:“它装在一个有机玻璃柱子里面,玻璃柱子有凸透镜作用,我以为有十来克重,高兴坏了,能用它做多少研究啊!”

结果他砸开有机玻璃柱子,石头滚出来,仅是黄豆大小。

欧阳自远拿去一称,只有接近1克重。“我舍不得用完这1克,有0.5克来做研究足够了。我把另外0.5克送给北京天文台,说‘你们向国人展示一下,什么是月亮上的石头’。”

如今,时隔40多年,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顾问欧阳自远再一次见到“月亮上的石头”。所不同的是,这块“石头”是中国人自己的探测器——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

2021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举行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发布会,欧阳自远受邀出席。

当天,中国科学院联合多家机构面向全世界发布,中国科学家揭示了月球晚期演化的奥秘——月球在距今约20亿年仍有岩浆活动,它不但比人们想象中更“长寿”,而且“长寿”的秘诀竟然和科学界以前设想的不同,既不是因为源区富集放射性生热元素,也不是因为岩浆源区富含水而降低了熔点。

这场重磅成果的发布会上,中外知名媒体悉数到场,单是记者席就摆了三大排。除了成果本身,欧阳自远纯白且茂密的头发,以及男中音般浑厚的嗓音也非常吸引记者们的注意。

新成果对比老经历,欧阳自远感慨:“这是我们用自己的(月球)样品做出来的成果,我非常振奋!”

回想1978年,欧阳自远把获赠的0.5克月壤分成几份来做实验,发表了14篇论文。“出去参加国际会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领导说,我们什么都没讲,你怎么全知道了?” 欧阳自远说:“我们也可以解答月球的问题。我还知道送给我们的这块‘石头’,是从哪个编号的‘石头’上敲下来的。”

研究月亮的事,也是关乎科学真理和国家尊严的事。

欧阳自远说,43年前研究月壤是在迎接一次“考试”,43年后的今天则是一场“探索”,“为的是做出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是显示我们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和高水平(研究能力)”。

是探索,也是接力。月球可以见证,过去的43年已经让一群勤奋的中国科学家修炼出揭秘太空奥秘的本领。欧阳自远不但感慨今日的成绩,也感慨新一辈科研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在英雄有用武之地的重大机遇面前,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甚至变得不值一提。

此次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李献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2021年7月12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项目启动会举办以来,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在7天之内就完成了相关实验分析工作,14天内完成了3篇相关论文稿件。

这样的“中国速度”是如何拼出来?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青年研究员杨蔚告诉记者:“要知道,有些80后自从进入研究所就在研发相关技术,十年磨一剑,只待今天!”

他说:“人的一生遇到这种大事的机会不多,我们确实有一种使命感。每个人身上但凡有一点绝技,都特别想贡献出来。”

杨蔚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他所在的团队还有不少90后。他幽默地说,这么多80后90后能参与这个项目,真的是“破四唯”,“所长把这个任务交到我们手上,我都替所长捏把汗!”

现场笑声响起,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坐在不远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地球所所长吴福元。

话筒递到他的手上,吴福元说:“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以小时计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全国人民瞩目,对于科研人员是百年不遇的机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当年我们没有现在的技术,现在中国采回了自己的样品,我们有一种自豪感。我们必须充分展现中国科学家的水平以及中国的科技实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26日 12 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社会    
0
天下轶闻

时隔40多年,中国奔向月球研究前沿

时间:2021-10-26 09:06: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茜

欧阳自远是我国最早和月亮“亲密接触”的人之一。

1978年,美国前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带来一份国礼——一小块美国从月球采回来的石头。那时,中国没有科学家做过关于月亮的实验,大家只知道有个叫欧阳自远的人“专门研究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于是叫他去领这块样品。

就这样,欧阳自远领回了传说中的月壤。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样子:“它装在一个有机玻璃柱子里面,玻璃柱子有凸透镜作用,我以为有十来克重,高兴坏了,能用它做多少研究啊!”

结果他砸开有机玻璃柱子,石头滚出来,仅是黄豆大小。

欧阳自远拿去一称,只有接近1克重。“我舍不得用完这1克,有0.5克来做研究足够了。我把另外0.5克送给北京天文台,说‘你们向国人展示一下,什么是月亮上的石头’。”

如今,时隔40多年,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顾问欧阳自远再一次见到“月亮上的石头”。所不同的是,这块“石头”是中国人自己的探测器——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

2021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举行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发布会,欧阳自远受邀出席。

当天,中国科学院联合多家机构面向全世界发布,中国科学家揭示了月球晚期演化的奥秘——月球在距今约20亿年仍有岩浆活动,它不但比人们想象中更“长寿”,而且“长寿”的秘诀竟然和科学界以前设想的不同,既不是因为源区富集放射性生热元素,也不是因为岩浆源区富含水而降低了熔点。

这场重磅成果的发布会上,中外知名媒体悉数到场,单是记者席就摆了三大排。除了成果本身,欧阳自远纯白且茂密的头发,以及男中音般浑厚的嗓音也非常吸引记者们的注意。

新成果对比老经历,欧阳自远感慨:“这是我们用自己的(月球)样品做出来的成果,我非常振奋!”

回想1978年,欧阳自远把获赠的0.5克月壤分成几份来做实验,发表了14篇论文。“出去参加国际会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领导说,我们什么都没讲,你怎么全知道了?” 欧阳自远说:“我们也可以解答月球的问题。我还知道送给我们的这块‘石头’,是从哪个编号的‘石头’上敲下来的。”

研究月亮的事,也是关乎科学真理和国家尊严的事。

欧阳自远说,43年前研究月壤是在迎接一次“考试”,43年后的今天则是一场“探索”,“为的是做出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是显示我们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和高水平(研究能力)”。

是探索,也是接力。月球可以见证,过去的43年已经让一群勤奋的中国科学家修炼出揭秘太空奥秘的本领。欧阳自远不但感慨今日的成绩,也感慨新一辈科研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在英雄有用武之地的重大机遇面前,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甚至变得不值一提。

此次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李献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2021年7月12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项目启动会举办以来,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在7天之内就完成了相关实验分析工作,14天内完成了3篇相关论文稿件。

这样的“中国速度”是如何拼出来?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青年研究员杨蔚告诉记者:“要知道,有些80后自从进入研究所就在研发相关技术,十年磨一剑,只待今天!”

他说:“人的一生遇到这种大事的机会不多,我们确实有一种使命感。每个人身上但凡有一点绝技,都特别想贡献出来。”

杨蔚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他所在的团队还有不少90后。他幽默地说,这么多80后90后能参与这个项目,真的是“破四唯”,“所长把这个任务交到我们手上,我都替所长捏把汗!”

现场笑声响起,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坐在不远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地球所所长吴福元。

话筒递到他的手上,吴福元说:“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以小时计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全国人民瞩目,对于科研人员是百年不遇的机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当年我们没有现在的技术,现在中国采回了自己的样品,我们有一种自豪感。我们必须充分展现中国科学家的水平以及中国的科技实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0月26日 12 版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