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象文艺网
百象文艺网

2万余叶珍贵古籍文献带你“云”看西藏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1-04-25 14:25:23来源:新华网作者:刘勉

23日,作为西藏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数字化最新成果,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在继2020年4月25日试运行上线首批50函、6581叶珍贵古籍文献后,再次上线百余函、1.6万余叶珍藏古籍文献。至此,西藏古籍文献全球“云共享”平台上载珍贵古籍达2万余叶。

珍贵古籍的全新指尖阅读之旅

打开浏览器,点击进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官网首页,再点击“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文文献数据库”栏,便进入了西藏珍贵古籍“云共享”界面。

一名藏学研究人员在网上查看古籍资料。(2021年4月20日摄)

据悉,目前西藏“云共享”的23116叶珍贵古籍文献,内容包括藏族历代学者及藏传佛教各教派高僧大德传记、藏学界必备青史、汉藏佛教史等,时间跨度为公元12至20世纪。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边巴次仁说:“今年上线的这批以人物传记为主的珍贵古籍,浓缩了当时社会、经济、民俗等各方面知识,可谓百科式古籍文献,对于学者多角度、多学科研究西藏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古籍文献从放在书库,不外借,阅览门槛高、手续杂、条件多,仅有部分专家学者阅览,到全球免费共享。”边巴次仁说,西藏古籍标准数字化保护利用不仅解决了古籍文献“重藏轻用”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古籍普查“将珍贵文献公布于世,为学界和社会服务的初衷和理想。”

古籍文献上线试运行至今,读者点击阅览次数达近十万人次,创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线上阅览新高。曾经束之高阁的珍贵古籍,如今与读者的距离,只有一层薄薄的屏幕。

 保护利用的探索创新之路

古籍数字化是实现“云共享”的前提,古籍普查则是数字化的前提。

2009年,西藏正式启动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古籍普查工程。10余年间,普查人员几乎踏遍了西藏12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截至目前,西藏已完成18000余函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305函古籍成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修复近4000叶濒危古籍文献。

经过10余年的努力,目前西藏已基本完成全区面上古籍普查任务。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罗布林卡进行古籍信息录入。(2020年4月20日摄)

然而,作为珍贵、脆弱、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文献内容利用率最大化,同时将古籍文本损伤降至最低点,一直是困扰保护中心的最大问题。

为此,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经过规划、论证、招标等一系列规范流程后,于2019年正式启动了古籍数字化工程,从项目规划和管理、文献数字化选题和内容审核、原数据著录等全方位发力,确保数字化进程。

“在此期间,经过多方探索和努力,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利用冷光、非接触、高清扫描设备,辅以OCR识别、图片切片等现代数字化科学技术,最终呈现了西藏古籍文献‘云共享’平台。”边巴次仁说。

全球共享的中华文化自信之举

日前,记者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看到,普查人员正在对园林内“准增颇章”(颇章意为宫殿)收藏的数千函古籍文献进行普查登记。

工作人员架起梯子,从近4米高的藏经柜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数函古籍,递给下方等待的同事,待锁好柜门、做好登记后,再按照就近普查登记的原则将古籍一一搬至100余米外的一间屋内进行普查登记。

工作人员才洛告诉记者,在鉴定、断代、测量尺寸、藏汉双语电子化录入等近15项内容登记的同时,工作人员还会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对每一函古籍的每一叶进行点校、除尘,发现虫蛀、破损等情况及时登记。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修复珍贵古籍。(2021年4月21日摄)

相关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存世藏文古籍文献总数约在数十万函以上,其中五成以上收藏在布达拉宫、哲蚌寺、罗布林卡、萨迦寺等西藏境内数个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以及全区74个县区的1300多座寺院内。

边巴次仁说,目前仅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文献就有15000余函,其中可先行数字化的善本达3000余函,因此未来“云共享”空间依然很大。“这一平台的开放,将对我国目前藏文古籍标准数字化在线共享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相信未来更多类似平台将相继推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献支撑。”他说。

今年,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将力争完成以藏文文法为主的古籍文献数字化选题目录,2022年计划开展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文献和藏族传统天文历算、藏医藏药领域数字化选题目录,到2023年将完成因明学、诗学等领域古籍数字化选题目录。

“西藏2万余叶珍贵古籍向全球的‘云共享’,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也为藏学研究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规范处处长益西桑布说,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责任编辑王珍力
标签视点    
0

2万余叶珍贵古籍文献带你“云”看西藏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1-04-25 14:25:23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勉

23日,作为西藏古籍普查保护工作数字化最新成果,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在继2020年4月25日试运行上线首批50函、6581叶珍贵古籍文献后,再次上线百余函、1.6万余叶珍藏古籍文献。至此,西藏古籍文献全球“云共享”平台上载珍贵古籍达2万余叶。

珍贵古籍的全新指尖阅读之旅

打开浏览器,点击进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官网首页,再点击“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文文献数据库”栏,便进入了西藏珍贵古籍“云共享”界面。

一名藏学研究人员在网上查看古籍资料。(2021年4月20日摄)

据悉,目前西藏“云共享”的23116叶珍贵古籍文献,内容包括藏族历代学者及藏传佛教各教派高僧大德传记、藏学界必备青史、汉藏佛教史等,时间跨度为公元12至20世纪。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边巴次仁说:“今年上线的这批以人物传记为主的珍贵古籍,浓缩了当时社会、经济、民俗等各方面知识,可谓百科式古籍文献,对于学者多角度、多学科研究西藏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古籍文献从放在书库,不外借,阅览门槛高、手续杂、条件多,仅有部分专家学者阅览,到全球免费共享。”边巴次仁说,西藏古籍标准数字化保护利用不仅解决了古籍文献“重藏轻用”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古籍普查“将珍贵文献公布于世,为学界和社会服务的初衷和理想。”

古籍文献上线试运行至今,读者点击阅览次数达近十万人次,创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线上阅览新高。曾经束之高阁的珍贵古籍,如今与读者的距离,只有一层薄薄的屏幕。

 保护利用的探索创新之路

古籍数字化是实现“云共享”的前提,古籍普查则是数字化的前提。

2009年,西藏正式启动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古籍普查工程。10余年间,普查人员几乎踏遍了西藏12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截至目前,西藏已完成18000余函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305函古籍成功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修复近4000叶濒危古籍文献。

经过10余年的努力,目前西藏已基本完成全区面上古籍普查任务。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罗布林卡进行古籍信息录入。(2020年4月20日摄)

然而,作为珍贵、脆弱、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何实现文献内容利用率最大化,同时将古籍文本损伤降至最低点,一直是困扰保护中心的最大问题。

为此,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经过规划、论证、招标等一系列规范流程后,于2019年正式启动了古籍数字化工程,从项目规划和管理、文献数字化选题和内容审核、原数据著录等全方位发力,确保数字化进程。

“在此期间,经过多方探索和努力,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利用冷光、非接触、高清扫描设备,辅以OCR识别、图片切片等现代数字化科学技术,最终呈现了西藏古籍文献‘云共享’平台。”边巴次仁说。

全球共享的中华文化自信之举

日前,记者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看到,普查人员正在对园林内“准增颇章”(颇章意为宫殿)收藏的数千函古籍文献进行普查登记。

工作人员架起梯子,从近4米高的藏经柜中小心翼翼地取出数函古籍,递给下方等待的同事,待锁好柜门、做好登记后,再按照就近普查登记的原则将古籍一一搬至100余米外的一间屋内进行普查登记。

工作人员才洛告诉记者,在鉴定、断代、测量尺寸、藏汉双语电子化录入等近15项内容登记的同时,工作人员还会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对每一函古籍的每一叶进行点校、除尘,发现虫蛀、破损等情况及时登记。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在修复珍贵古籍。(2021年4月21日摄)

相关专家估算,目前我国存世藏文古籍文献总数约在数十万函以上,其中五成以上收藏在布达拉宫、哲蚌寺、罗布林卡、萨迦寺等西藏境内数个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以及全区74个县区的1300多座寺院内。

边巴次仁说,目前仅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文献就有15000余函,其中可先行数字化的善本达3000余函,因此未来“云共享”空间依然很大。“这一平台的开放,将对我国目前藏文古籍标准数字化在线共享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相信未来更多类似平台将相继推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文献支撑。”他说。

今年,西藏古籍保护中心将力争完成以藏文文法为主的古籍文献数字化选题目录,2022年计划开展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文献和藏族传统天文历算、藏医藏药领域数字化选题目录,到2023年将完成因明学、诗学等领域古籍数字化选题目录。

“西藏2万余叶珍贵古籍向全球的‘云共享’,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也为藏学研究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规范处处长益西桑布说,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责任编辑:王珍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百象之家|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会员之家|
主办: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版权所有:北京百象文化艺术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百象文艺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京ICP备19058682号
京ICP备19058682号-1
版权所有:《百象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