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造纸匠”钻研古纸技艺 提供中国80%古籍修复用纸
图为李大东在收集造纸用的桑皮料。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宁波1月7日电 题:浙江“造纸匠”钻研古纸技艺 提供中国80%古籍修复用纸
作者 江杨烨
“古籍修旧如旧,纸张是关键。”在浙江宁波,有一位当代“造纸匠”,名叫李大东。作为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原副研究馆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他数十年如一日,研究“造纸术”。目前,中国80%的古籍修复用纸由他提供。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随着社会发展,古籍修复工作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古籍修复用纸却一度无处可寻。
图为李大东参照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上佳开化纸做的古纸。受访者供图
2007年,李大东退休,全身心投入到钻研古纸技艺中。此时,他为恢复“造纸术”已准备十余年。20世纪90年代,李大东就着手开展一百多种古纸的数据采集,以及众多古籍书页的调查。1997年,李大东开始尝试古纸再造。
苦竹、毛竹、破麻袋、三桠皮、桑树皮、楮皮等都是古代传统造纸原料,可以单种做纸,也可以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混料纸。李大东介绍,不同年代的古籍用纸,其配方技艺也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国家图书馆会给李大东提供古纸实物的检测数据,如一定面积纸张的重量、颜色、厚度、定量、紧度、纤维、酸碱度等。
即使有了国家图书馆提供的检测数据,也不一定能够恢复造纸技艺。李大东告诉记者,以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上佳开化纸为例,其纸柔绵洁白,薄且不显帘纹,密度紧而韧性足,纸细腻手感极好,印刷书画效果好,但是其制作的具体工艺、原料采用的标准、蒸煮原料的细节及精细浆料的制作过程,都很少有文字记载或后人传承。“断层的造纸术要恢复很难。”
除了造纸技艺,良师工匠也难找。据悉,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上佳开化纸要求每厘米有十六至十七根极细的竹丝编成。李大东为此拜访了不少打帘师傅,甚至出了高价,但是仍没有人接单。
为寻找合适的原料、工匠,十余年来,李大东的足迹遍布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福建、广东各地。
每复原一种古纸,李大东都会交给国家图书馆检测,看各项数据是否符合要求。
这些年,李大东最为自豪的是,成功造出了三桠皮纸。这是一种极为轻薄的皮纸,古籍修复时常用它溜书口或加固书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桠皮纸只在日本生产。当时,每平方米的三桠皮纸重量不到4克,售价高达398元人民币。
从寻找原材料,到多次尝试泡水、打浆等一系列严格复杂的工艺操作,李大东对每个环节都精细打磨。最后,他成功了。李大东造的三桠皮纸比日本造的更轻薄,每平方米只有3.5克。
如今,李大东已经成功造出百余种古籍修复用纸,中国80%的古籍修复用纸由他提供。
李大东造的古籍修复用纸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配送,供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及有关单位使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上百家单位都在使用他提供的纸张。
“虽然已经完成了一百多种古纸再造,并且被众多单位应用,但我认为,古纸再造还有上升空间。”李大东表示,在古纸制造过程中,需要根据气候、浆料灵活调整制作工艺,千万不能忽视古工匠们的智慧。未来的传承中,长期稳定的利好政策扶持,稳定的成熟技术人员,缺一不可。(完)
浙江“造纸匠”钻研古纸技艺 提供中国80%古籍修复用纸
时间:2021-01-10 12:07: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江杨烨
图为李大东在收集造纸用的桑皮料。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宁波1月7日电 题:浙江“造纸匠”钻研古纸技艺 提供中国80%古籍修复用纸
作者 江杨烨
“古籍修旧如旧,纸张是关键。”在浙江宁波,有一位当代“造纸匠”,名叫李大东。作为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原副研究馆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他数十年如一日,研究“造纸术”。目前,中国80%的古籍修复用纸由他提供。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随着社会发展,古籍修复工作逐渐得到重视。但是,古籍修复用纸却一度无处可寻。
图为李大东参照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上佳开化纸做的古纸。受访者供图
2007年,李大东退休,全身心投入到钻研古纸技艺中。此时,他为恢复“造纸术”已准备十余年。20世纪90年代,李大东就着手开展一百多种古纸的数据采集,以及众多古籍书页的调查。1997年,李大东开始尝试古纸再造。
苦竹、毛竹、破麻袋、三桠皮、桑树皮、楮皮等都是古代传统造纸原料,可以单种做纸,也可以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混料纸。李大东介绍,不同年代的古籍用纸,其配方技艺也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国家图书馆会给李大东提供古纸实物的检测数据,如一定面积纸张的重量、颜色、厚度、定量、紧度、纤维、酸碱度等。
即使有了国家图书馆提供的检测数据,也不一定能够恢复造纸技艺。李大东告诉记者,以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上佳开化纸为例,其纸柔绵洁白,薄且不显帘纹,密度紧而韧性足,纸细腻手感极好,印刷书画效果好,但是其制作的具体工艺、原料采用的标准、蒸煮原料的细节及精细浆料的制作过程,都很少有文字记载或后人传承。“断层的造纸术要恢复很难。”
除了造纸技艺,良师工匠也难找。据悉,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上佳开化纸要求每厘米有十六至十七根极细的竹丝编成。李大东为此拜访了不少打帘师傅,甚至出了高价,但是仍没有人接单。
为寻找合适的原料、工匠,十余年来,李大东的足迹遍布浙江、安徽、江西、四川、福建、广东各地。
每复原一种古纸,李大东都会交给国家图书馆检测,看各项数据是否符合要求。
这些年,李大东最为自豪的是,成功造出了三桠皮纸。这是一种极为轻薄的皮纸,古籍修复时常用它溜书口或加固书页。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桠皮纸只在日本生产。当时,每平方米的三桠皮纸重量不到4克,售价高达398元人民币。
从寻找原材料,到多次尝试泡水、打浆等一系列严格复杂的工艺操作,李大东对每个环节都精细打磨。最后,他成功了。李大东造的三桠皮纸比日本造的更轻薄,每平方米只有3.5克。
如今,李大东已经成功造出百余种古籍修复用纸,中国80%的古籍修复用纸由他提供。
李大东造的古籍修复用纸经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配送,供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及有关单位使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上百家单位都在使用他提供的纸张。
“虽然已经完成了一百多种古纸再造,并且被众多单位应用,但我认为,古纸再造还有上升空间。”李大东表示,在古纸制造过程中,需要根据气候、浆料灵活调整制作工艺,千万不能忽视古工匠们的智慧。未来的传承中,长期稳定的利好政策扶持,稳定的成熟技术人员,缺一不可。(完)
责任编辑:王珍力